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史閱世六十年》讀後感1600字大綱

本文已影響 3.58W人 

這本書和《黃河青山》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是歷史學家的自傳,講述生平的同時也講述自己的史觀。不一樣的是,這本書看着很順,兩個禮拜中抽一些很零星的時間就很快看完了。主要還是作者寫作的東西比較吸引人,他的研究課題也講得清楚明白。

《讀史閱世六十年》讀後感1600字

作者何炳棣是34年入學的老清華,西南聯大期間教過學,對於清華那一段時光,作者說是他人生中的"天堂"。那段動盪的時期裏,有不少學生投身於愛國運動,也有不少學生仍然孜孜不倦學習,老師敬職敬責教學,絃歌不輟,涌現了一大批響噹噹的人物。確實,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讓我等後輩只有唏噓的份。

當年入學時也學習過一些相關的校史,"同方派"在我的印象裏面一直是反面的派別,是由國*黨子弟形成的反對愛國學生團體的。沒有想到何竟然是"同方派"的一員。從何的描述來看,他應該還是中堅人物,在36年西安事變後學校的學潮中,何的表現可謂積極,事後是登在《北平晨報》和天津《大公報》上的記過學生中的頭一名。除了認可蔣政府以及反對張、楊兵諫的反政府行爲以外,從這本書並不能看到"同方派"更多的政治上的訴求。他們似乎只是要求能夠安安靜靜地學習,因爲左派團體的請願、*課、*考,可能已經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不清楚何是否有意不講述"同方派"的政治目標。畢竟,學潮後梅校長就解散了左、右兩個派別;記憶中看到過相關報道說聞一多等學者也在西安事變中反對或者譴責張、楊反對現政府。可以看出,承認並維持蔣政府在當時的知識界還是一股很大力量。作爲一個潛心學習的人,可能真的希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作者加入"同方派"也只是一個簡單的目的。對於當然左派團體的描述,看到的也和平常看到的不一樣,作者的用詞帶有一些負面的感情色彩。同時作爲一個歷史學家,又仔細考證分析了時候左派的記錄認爲那是事後有組織有預謀的竄改了當時的事實。看一個同方派眼中的那段歷史,倒也有意思。

當然,這只是作者求學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整個來說,作者從小開始的家學,到中學,到大學,到博士教育,接受的都是精英教學。何很有天賦,也很努力;何的老師,也都是些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大家,所以他後來能取得不小的成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有趣的是,何炳棣和黃仁宇的年齡相差無幾,何出生於1917年,黃出生於1918年。他們的早期求學經歷也差不多,都是理工方面,何先考入山大數學系,一年後考入清華,基本還準備學化學,而黃考入南開大學學的是工程,二人後來都轉入了歷史。然而在歷史學界,他們卻是隔了代的,在學術界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語。後者博士生後期因導師退休換的導師,就是前者的學長楊聯升的學生余英時,雖然那時候餘也剛剛畢業不久。算上去,後者至少低了一輩半。兩本書都共同提到過一些學界的知名人士,如費正清、李約瑟等,前者講述起來差不多是同輩的口吻,後者以他們"不以我爲資淺學者"而感動,後者剛剛開始職業生涯的時候,前者的著作已經出了不少併成爲經典。後者受到被學校解聘的對待,之前也爲研究經費、爲書籍的出版苦苦奮鬥,而前者還未退休就被另一大學提前預約返聘,在退休後的十多年裏被全球各機構禮聘講座,並且保持有多個著名講座的首位華人講座教授或者迄今唯一華人教授的記錄。兩廂一對比,對於人生的風雲際會,不僅感慨萬千。天賦、機遇、個人在關鍵時刻的決策,帶來的人生之路差異竟然這麼大。當然何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古文教育和英語教育,進入山大特別是進入清華之後,得到了很多大師級人物的指點,加上何勤奮努力,一直沒有中斷學習研究,所以能在學術上作出比黃大得多的成就也就可以理解了。

從這本書中才第一次瞭解到了歷史研究不僅僅是中外歷史事實的瞭解、積累,也需要經濟、制度、哲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積累。在浩瀚的歷史海洋中挖掘課題,特別是重要的、原創性的課題,對於何這樣的歷史大家來說也是一件費思量的事情。當然,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沒有必要像歷史從業者那樣對歷史進行廣泛且深入的研究。不過回過頭看自己的工作,常常也爲選題而煩惱。現在想想,這樣大家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我也就不必妄自菲薄了。

作爲清華的前輩,何的勤奮努力自然值得我等學習,他和老一輩的遠大志向更值得我等學習。清華九級(1933)的學長對何說:"要緊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萬不要作第二等的題目"。雖然我做不到,但也要努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