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教學勇氣》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31W人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勇氣》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勇氣》讀後感

《教學勇氣》讀後感1

我在讀‘自我的侷限好潛能’這一節時感觸很深:同一個人可能第一天上課很精彩,第二天卻教得一塌糊塗。儘管我們通常都是以一種宿命論、自嘲的方式接收這種悖論,但在這種練習當中,我們要求把他作爲認識自己的源泉來認真對待。

書的作者曾搞過一次活動:讓全班同學閱讀討論《心靈的習性》。討論當中,班級的成員們看起來都感到有趣而富真知灼見的,而且他們同意和集體主義的這種混合是對他們很好的描述。我深有感觸地總結道,我們一起完成了兩件事情:更深入地理解了這本書和更深入地認識了學員們的生活。我還意識到了下一步該努力探索什麼:爲什麼他們宣稱自己是個人主義者,實際上卻本能地實施集體主義行爲?

同行聽後對作者有以下評價: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1.在計劃和引導課堂兩方面都具有靈活地把組織結構與意圖結合起來的能力:在闡明我的目的的同時又開放地接納各種達到目的的方式。

2.讓我的學生徹底瞭解我分配的素材,並承諾我也會幫助他們掌握素材。

3.我有誠意幫助學生在瞭解學術文本和他們自己的生活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樑,併爲達到這一目的探討策略。

4.對學生們的故事和我分派的學術性文本同等地尊重。

······

總之,作者的實踐與潛能都是很強的。所以,我認爲最終總是要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案的,但是,理解自身的獨特身份卻是找到新的教學方法前的關鍵一步。如果身爲教師不是紮根於自己的本性,那麼無論對任何人採用任何不同的方式,都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要成爲一名更好的老師,我們必須養成一種既依賴又不依賴於他人反應的自我感,這是一對真實的矛盾。

《教學勇氣》讀後感2

因爲讀譯文著作,也許是因爲中西方人思維表達方式的不同,也許是因爲本人生性笨拙,帕克的《教學勇氣》需要我採用慢讀加回讀,邊讀邊批註並融入思考,再同步記錄發表日誌的方式來進行閱讀。其間的困難與快樂也許是我讀其它著作所不曾經歷過的,感覺很真實、很自我、很好。

讀罷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我做出這樣的歸納:帕克以一個主題“教學中的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融合來自於個人或他人的數個案例,按六個次主題疊加的結構層次,引領讀者進行着一次關於教師心靈的洗禮。在不斷強化的“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身完整。”

假設指引下,我從閱讀中提煉出下面一些我自認爲關鍵的詞語,分別是:“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不違心而教,應觸心而論;化解爭論、真實的內心、人生的經歷、尋找真實、非融合、用心去教、撕開僞裝、直面真我;個人生活、公衆責任、功利學習、自我解體;喚醒、銘記、相遇、啓蒙、認同、反思、深度反思、尋找、效果、發展;鑄造學科、學科鑄造、反思文字的魅力、簡單而激進的思想,前臺與後臺、衝突與反思;“靈魂的首肯”、呼喚、尊重、吶喊、真實自我、“自言自語”、權威和威信來自原創。

沒有閱讀過此書的朋友也許會覺得這些詞語羅列有點唐突或無序,其實不然。對照譯文仔細看來,每一個分號前後詞語代表的就是相同主題下,不同層面的閱讀心得整理。

因爲是我自己的提煉,所以可能不夠貼切、不夠準確,甚至不夠具有普遍意義,但這正好是我在閱讀中實現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的最最“原始體現”。這難道不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嗎?

帕克關於教師心靈的故事告訴我,有好的老師,纔有好的教學。好的教學來源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老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於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生。

帕克的言說理論使我明白:自身認同是一種發展的聯繫。自身完整在於發現、識別、選擇、體驗和整合。體驗是要冒險的,同時因爲“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所以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教師把握與學生心靈相遇的過程,開始尋找與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並在與他人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天資,學到展示而非掩飾自我個性的教學技巧,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喚回真我的心靈是對“我靈魂的首肯”。爲此,帕克給予我們一些熟悉又陌生的方法:獨處靜思,沉思默讀,野外散步,堅持讀報刊,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別忘了一個更簡單的建議,那就是要儘可能多得學些“自言自語”的方式。在我看來,這些建議都可以讓我們嘗試與體驗一番,尤其是要學會“與自己說話”。無論是寫下生活瑣碎,還是記錄隨思奇想,或是發表胡言亂語,做過博客的你也許不難發現,其實這也是一種經常性、隨機性、自由式地與自己對話的公開方式。慢慢地,做博客讓我們學會了“我的地盤我做主”;漸漸地,做博客使我們懂得了關注自我、交流自我、分享自我、創造自我、威信自我。

喚回真我,過一種踏實卻又真實的生活吧。謝謝你,帕克!

《教學勇氣》讀後感3

近期,有幸閱讀了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吳國珍、餘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這本書幾年前在讀書時,我的導師就有提過,總想着有機會要拜讀一下,但皆因各種原因未能如願,這次,一方面是出於“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達成長久以來內心的夙願,終於,帶着勇氣,伴着好奇,開啓了這次閱讀之旅。

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於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你必須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需要來回反覆幾遍纔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經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內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於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也會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會覺得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非主流”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典標誌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典,值得再三品讀的一本好書。

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擊我心靈的一句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術可以日益精進,但唯有對教育擁有一份永不退卻的熱忱,才能將教育開展得富有張力,朝氣蓬勃,否則,再好的教育技術,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術和工具,毫無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爲什麼有時候雖然採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誌做案例),忙忙碌碌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外乎這時候教師只是把它當成一項任務,是“迫於某種壓力”而不得不做,並非出自於一個人的本心。只有當外在的壓力、要求與內在的需求相統一的時候,才能懷着感謝的心情走進教室,把教學當成滋養教師心靈的雞湯,把教學看成是一場無止境的相遇,一場和學生、學科一起編織出的美妙的際遇。

“經師”傳授知識技能,“人師”引領心靈成長,深信自己可以用對教育與教學一顆真摯熱忱的心,和孩子們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與成長。

《教學勇氣》讀後感4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是美國作家帕克帕爾默撰寫的,作者自己認爲“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爲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兒童教育》評價本書“書中系列張傑及開篇優美詩文發人深思。帕爾默努力支撐讀者的自信和探索。《教學勇氣》是一種喚醒,對那些任教於各級各類學校、教導不同年齡學生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溫暖而直接的觸動。”

第一章《當教師失去心靈》

1、“我們灰心、泄氣,部分原因在於,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挑毛病的工作。”

2、“與很多別的職業不同教學一直都是個人生活與公衆生活危險的會合。”

3、“不過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站在個人與公衆相遇之處,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里上。”

4、“當我們試圖把我們自己及學科與學生相聯繫時,我們會使得我們自己,還有學科,都容易受到模式、評判、嘲諷的傷害。”

5、“爲了減少我們易受到的傷害,我們與學科分離,與學生分離,甚至與我們自己分離。”

6、“我們遠離學科,遠離學生,將暴露我們自己的危險降到最低,卻忘卻了距離使我們的自我封閉,這樣的生活更加危險。”

看到這樣的描述,簡直觸目驚心!但是攬鏡自照,這樣的情形又何曾不會發生在大多數教師的身上?記得帶過一個各方面表現都不好的高三畢業班,班風較亂,班級缺少領頭羊,難搞難纏的“刺頭兒”卻比比皆是。語文學科成績長期年級墊底,學生對高三語文學習採取自我屏蔽,我又是高三接手,和學生的感情基礎爲零,更嚴峻的挑戰時前任語文老師和我完全是兩種風格……當時真是在萬般不情願的情況下,硬着頭皮進的教室,開始一年註定痛苦並且註定失敗的教學任務。每一節課都是一場現場直播,不錯,我們當老師的早就習慣了,雖然語文課上這個班級四分之一的在睡覺,四分之一的在趕各種作業,四分之一的在聊天開小差,還有四分之一的在聽講,但是就是這在聽的四分之一中還有些人是抱着看大戲的輕佻態度,稍微哪個知識點是前任老師沒講過,此生第一次聽說的,就驚訝,懷疑,大呼小叫;稍微哪個知識點講得深一點,難一點,超出他們得理解範圍一點,就驚訝,懷疑,大呼小叫,稍微哪個地方講得好玩一點就鬨笑,吵鬧,自己在下面扯開去然後收不回來。

稍微哪個地方舌頭不聽使喚,發音不標準了,或者一時口誤,講錯了,就鬨笑,露出含義複雜的怪笑。漸漸漸漸的,其實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對這樣的課堂,我就怕了,厭煩了。再加上永遠沒有起色的考試成績,慢慢的,我與這個班級,與班級裏那羣孩子心靈上越來越疏遠了。既然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認真聽課,那麼課堂上的眼神交流,回答問題也就僅限於這一小部分人;既然講得稍微深一點難一點就對我報以不耐煩與懷疑,好,那我們就淺嘗輒止;既然講得稍微好玩一點就起鬨,怪笑,好,那就一句玩笑都不開,一個笑點都沒有,全程一張嚴肅臉;既然這麼不愛學語文,好,那作業不做不交真無所謂,只要我在乎的那個好學生做了交了就ok了。不光是在課堂上在教學中,就算是在非學習時間,心裏也沒把學生當自己孩子。走廊上碰到學生,前一秒鐘還和同事們有說有笑,這一秒鐘馬上收起笑容,任你從我面前經過,我對你沒有一聲問候,你對我也是視若無物。

有的時候,真的覺得自己是個怪物,怎麼變得像雙面人一樣,而且是對着一羣不懂事得孩子?這樣心靈自我封閉的狀態維持了很長時間,這期間也動搖過,也害怕過,動搖是因爲知道這樣處理教學,處理師生關係並沒有讓我變得很輕鬆很快樂,難道這樣的班級,這樣的學生就真的無藥可救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害怕時因爲怕學生說我不負責任,其實更怕的是自己怎麼會變成這樣的教師,或者這樣做已經不是一名合格負責任的人民教師了。有時候會在心裏偷偷地想,其他老師碰到這樣的班級,碰到這樣一羣孩子會有什麼辦法呢?應該也會束手無策吧?阿Q精神就在此時發生了偉大的效力。

其實早就預見了這羣孩子的高考結果應該不會太好,但是沒有想到會那麼差。等到畢業的六月來臨的時候,我全然沒有以前送畢業班的傷感與不捨,滿腦子都是總算解脫了的想法。“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學生都快畢業了,我竟一句祝福的話都不想說。

回顧這一年的教學工作,無疑是痛苦的。這種痛苦“來源於切斷了與我們自身真實的聯繫,切斷了與我麼投身教學的熱情的聯繫,也切斷了與心靈的聯繫,而心靈纔是幹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話雖如此,做到卻難啊!

《教學勇氣》讀後感5

《我的教學勇氣》一書是在我閱讀完美國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的著作《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之後,爲加強對後者的理解而進一步閱讀的一本相關的書籍。華東社也有趣,硬是把兩本書的封面設計都一樣,差別僅是在顏色的調配上。作者是美國的一個教師山姆·英特拉託,主要內容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師訪談,介紹美國教師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時,如何點燃教育激情,尋找教學的勇氣,堅守教育信念的故事。跟帕爾默的作品相比,這本書明顯要遜色很多,儘管它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這本書比較傾注個人尋找教學勇氣的實踐、帕爾默親自爲本書寫了篇幅不算短的“前言傾聽教師”和“後記 聽後感言”兩部分內容等等。從前言與後記中,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帕爾默教授對教育一如既往的熱情與智慧,以及爲教育改革中的教師地位和尊嚴的執著的疾呼。

“我們輕慢教師本已夠虧心,動輒怪罪老師則更顯失德”、“明明是我們社會或顯或隱地製造了形形色色滋生粗野、暴力、忽視兒童的溫牀,可偏偏把過錯一股腦兒地推到教師頭上,我們當中還有誰能比教師這個專業羣體更對孩子盡心盡責?”作爲一個非常熟悉教師工作的人,他對教師充滿了敬意。“教師所做的這一切,之所以完全不畏艱難,根本不管利害,就是因爲他們胸膛裏跳躍着一顆願意盡其所能幫助孩子氣學習和成長的摯愛之心。”“如果我們期望學校有所成功,社會有所進步,總有一天,我們應把所有這一切(指較高的工資,較優厚的物質待遇,較舒適的工作環境)完完全全地給予教師。”他面對現實,不勝其煩地呼籲:“傾聽,寬厚而專注地聽一聽教師們急欲一吐爲快的有關他們工作的酸甜苦辣、內心的喜怒哀樂。”

透過書看美國的教師生活

美國發達,但顯然跟美國老師無關。在書中,我們看到,原來美國的老師跟我們一樣,也過着一種很屈辱很可憐的生活。作者山姆·英特拉托出生於教師世家,但父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決定做教師感到十分的不解與失望。父親不悅:“什麼?你爲什麼這樣做?你真該選個其他的工作。”母親憂心忡忡:“你哪知道今後要活得多苦多累啊!”帕爾默教授也說:近年來,教師以創紀錄的速度棄教改行,有一份數據說新教師中任教不到5年就離校的比例高達50%。他們迫於無奈離開教學崗位(書第2頁)

美國教師的待遇也好不到哪裏去。在書18頁提到山姆的一個同事說:“我明知教書不能發財致富,但仍然選擇這份工作,可是憑着我的收入別說過上舒適的生活,就是省吃儉用也才能勉強度日。一想起來,真是又生氣又悲哀。” “20xx年,美國教師聯盟的調查報告說:教師的平均年薪爲 40574美元。而工程師爲68294、會計師爲49247、計算機系統分析師爲66782美元。對許多教師來說,在執教之初對低薪尚可忍氣吞聲,可當日後面臨着償還住房貸款、支付子女大學學費等開支,尤其是看到有類似學歷要求的其他行業的工資遠遠高過自己時,對低薪就忍無可忍了。”“許多教師工作時用的是殘破不會的教學設施,有時還自掏腰包購買教具,缺少電話、電腦、最新教材等必備用品”在書13頁有一位73年就開始從教的老教師談到:“我整日忙着與職業工作截然不相關的私人事務,爲了多掙錢不辭辛勞,做了幾份零工;爲了想改行到處打聽,看看是否有可供選擇的其他工作。”在書第46頁中有一封給新教師的信中說到:“你的親朋好友或許曾苦口婆心地勸你不要以教學爲業,可你不聽勸告依然決心從教。促使你從教的理由不會是入職薪酬或所謂的聲望,因爲你完全清楚,在我們這個重財輕義的自由企業社會,教師得到的是何等可憐的回報和敬意。”

美國教師也有考試壓力。書19頁說:“有些學區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分數和考試準備上,教師不得不捨棄久享盛譽的教學單元,因爲其內容與考試無明顯關聯;”20頁又說:“在田納西州,要以學生的標準化考試成績來定教師的獎懲。”在書99頁講到了TAAS考試,即得克薩斯學術技能評估考試,在考試壓力之下,布萊克希爾小學,教師士氣低下,校長唯考試成績爲標準。考試成績不佳,校長被解職,教師下崗重組。

美國教師也感到負擔過重。在書21頁一位教師談到:“每週工作遠遠超過40小時。正常的上班時間幾乎全都花在對學生的課堂教學上,結果,大多數必不可少的備課、寫教案、批改學生作業等事情常常得在晚上或週末去做。”在書53頁,作者山姆開着一輛破車,車出了問題後送到修理廠,在汽車修理的空隙,他掏出一摞需要批改的學生作文——158份學生作文。

美國教師也感到孤立無助。書22頁說:“學校同事象那些每天在車站等着搭車上班的人一樣,每個人雖然都要朝同一個目的地,可以候車的時候卻獨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讀報紙,似乎有着不容他人侵擾的個人空間。”在書23頁說:“教師工作時無人目睹、無人助陣,既無中肯的批評,也無切實地表揚。”在第一編的第五頁,講到了一個教師在課堂上覺得窩火,遲到懶散的學生、干擾課堂的瑣事令老師筋疲力盡。在書47頁提到:“自你從教的第一天起,就可能會和我一樣,在漫長的歲月中,焦慮和自我懷疑日夜相伴。在我最難熬的時候,我感到孤立無援,束手無策,甚至覺得同事和校方要把我遺棄不顧。”作者山姆說要。在他工作的頭二年裏,沒有任何一個同事來他的課堂看他如何上課,除了要對他的教學工作給予評價的督導人員之外。

我原來以爲只有中國教師最可憐,只有中國教師是最屈辱的,工作負擔重,待遇低下,考試壓力大。現在才知道,這不是中國特色。教師待遇與地位不是由中國國情導致的中國難題,而是世界性的難題。

《教學勇氣》讀後感6

一個人成爲一名好老師,勢必會與教學產生這樣的聯繫:相遇——分離——迴歸 ——題記

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爲最近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恐懼。我們都知道,最近發生好幾起教師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懼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爲最近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恐懼。我們都知道,最近發生好幾起教師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懼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教師日記》這部電影后,我下決心以後要在鄉村教書,而現在我卻害怕了。也許當初的自己對教育場域並不是很瞭解吧!幸運的是,我在圖書館與這本書邂逅——《教學勇氣》。雖然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建議,但讓我對教育場域、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一線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越來教師日記》這部電影后,我下決心以後要在鄉村教書,而現在我卻害怕了。也許當初的自己對教育場域並不是很瞭解吧!幸運的是,我在圖書館與這本書邂逅——《教學勇氣》。雖然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建議,但讓我對教育場域、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一線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老師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着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來理解我們所教的學科,認識我們所教的學生。

這個世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複製這個世界。作爲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當我回憶我接觸過的老師時,我發現有很多類似帕爾默所描述的狀態:課堂中的"我"與真實生活中的"我"是分離的,缺少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獨立於學生之外,獨立於所教的學科之外。當我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爲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原因正如帕爾默所說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認識途徑是以"脫離我們的自我"爲代價,將我們帶入"真實"世界的"客觀"認識途徑。而懸置於我們教師和學生頭上的高考試卷使我們更加默認了這種認知途徑,我們害怕,恐懼我們介入到我們的學科會受到評判,有可能招來漠視和嘲諷。因此,造成了課堂上的"我"與真實的"我"相分離,與所教的學科相分離。師生有別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懼與學生髮生衝突,造成了"我"與學生的分離。這種種由於害怕和恐懼所造成的分離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們在這種分離的狀態下教師成了考試的工具,日復一日的重複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們教師的職業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熱情和衝動,本來生機勃勃的教育被我們弄得死氣沉沉。因此爲了讓教育事業恢復它應有的活力,發揮它應有的對這個社會的功能,我們要尋找自我,尋找自身認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裏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爲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爲什麼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爲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於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看完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未來的自己。以後的我,也許會像帕爾默一樣,即使教了很多年書,當面對自己的學生,面對眼前的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力量,無法扭轉時而痛苦;面對學科教學,個人魅力與死板的課堂完全背道而馳,身心分離的痛苦;面對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甚至失去了教學的勇氣。可如果我知道如何把學科、學生和自我編織在一起時,我會重新找到教學的樂趣,從而把教學當成一種精神追求。

我認爲教師只有釋懷了內心的恐懼,放下不切實的慾望,不以成績爲目的,不過分祈求名利,不斷反思、關注心靈的需要,才能修煉好身心,從而才能在教學時兢兢業業地爲學生服務,養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對的一切困難,達到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分享快樂的境界。因爲學習要的不僅是成績,而是自我的認知,不僅是教師,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需要的。"教師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並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爲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爲了我們自己的健康。"

《教學勇氣》讀後感7

這個假期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從開始讀的時候就感觸很深,導言中關於心靈的講解讓我從不同程度和層面上認識了自我。

本書通過很多個事跡來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從教與學的分析、從教師內心到教師靈魂的探索、從教育改革到現代優秀教學等等,讓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師這個行業,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夠爲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書中有講到好教師的特點——熱愛。是啊,一切幸福來源於熱愛,熱愛的同時做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學會付出。我們因爲熱愛教學,所以願意更多的付出我們的心血去教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願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環境,將工作帶入到生活中,那我們的教學也一定是滿懷希望與熱情的。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投入教學,更多的是感情,我們需要教學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學習和激活我們的能力,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更要引導發掘學生的技能,通過無數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力等的積累,來最大化的發展培育學生。

對於職業的熱愛,對於學生的責任,對於我們與學生的感情,我們需要繼續作出堅定的決心!

《教學勇氣》讀後感8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本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原本老師懷着一顆真心,深愛着自己的教師這個職業,愛着雖無血緣的孩子,愛着那三尺講臺。然而因爲現實中在教學上的種種要求,不少教師心灰意冷。在這本書中,作者帕爾默帶領着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帶着我們重新審視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再次激發教師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一、教師要勇敢地退位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關係是什麼?教師在教學中充當的角色是什麼呢?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聽衆嗎?在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在倡導教師是引導者,以學生爲主體。在書中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作者有這樣的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爲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爲中心,而應以主體爲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於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成爲我們專注的焦點。”無論是否以學生爲中心,至少我們作爲教師,不能再繼續延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應是可以互換的。在一次教與學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樣的收穫,不僅需要好的導遊,也需要遊客沉浸其中,享受這份樂趣。旅遊時導遊常常會提到“團隊”導遊與遊客處於平等地位,導遊不能強買強賣,遊客也不能故意搗亂,而教學也是如此,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人,是一個共同體,教與學在愉悅的環境中,共同成長,共同抵達目的地。

數學課屬於思維訓練,教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即可,更重要地是數學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數學就代表“難”,得分難、做題難、聽課難。這些現象都因爲我們的教學方式,剛踏入教學崗位的我們,都害怕學生不能“聽話”,聽懂我們說的話,按照我們所設想的路線走。教學形式放不開,多是教師“滿堂灌”,還要強按着哪些活躍的學生,不要跳出學習圈。數學中的數字或許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看不懂的孩子覺得簡直就是外星文。加減乘除,選擇怎麼那麼多?針對數學課堂,作爲數學教師,我們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講臺,走進孩子,退出我是教師,我就是權威的角色,走進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羣體。把教室還給孩子們,讓他們在數學教室中真正地生長。在課堂中,不要顯示作爲教師是多麼優秀,而要通過我的設計讓學生的智慧迸發出來。

二、教師要勇敢地面對真我

面對真我,找到源於心靈深處的自我,給真我留下足夠的空間。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位教師,即使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們要敢於面對真我,面對自己的不足。

面對衆多的學生,掩飾自我的不足,擔心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我的師父一位中年的優秀教師,常年帶班一年級,20多年來,她與學生的關係很好,但在她的課堂上並未嚴肅,而是歡樂的。學生在她的課堂上,以能夠幫助到老師爲快樂,以能夠有比老師更好的方法爲自豪。作爲一位年輕教師,剛剛進入職場時,但是自己沒有更好的方法講題而苦惱。但師父常告訴我,說出“不會”,並不可怕,請教學生,作爲教師的權威並不會受到影響。時常誇讚學生的好,反而會拉近你我的關係。還記得那時師父擔任一年級的數學老師,我恰好兼職這個班的道德法制老師,上課鈴聲剛響起,學生們還沉浸在解決數學題中,題目是怎樣剪出這幅對稱圖。學生們手裏還正在嘗試着,我沒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詢問,原來上節課是數學課,數學老師帶着他們剪圖形,可是試來試去,也沒有剪成功,數學老師便求助於他們,學生便十分積極地尋找辦法,迫切希望能夠自己能夠最先幫助到老師,那時的他們是如何的認真,這樣的場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卻很少出現,一直認爲學生求助教師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師求助於學生很少見到,詢問師父這件事,師父告訴我,在學習中,不要總是以教師固有的姿態面對學生,適時的退位,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纔是我們教學的任務。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真實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師,展現在學生面前,恰恰能拉近你與學生的關係,離學生更進一步,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

以真我,虛心向同事學習。優秀的教師也是從一個新手開始的,每一位教師都是一步一步、一節課一節課磨練出來的。或許你還是新手,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或許你對於教學還有許多疑惑。身邊的同事正是你學習的榜樣,旁聽同事的課,學習同事好的教學方法。名師、教育家離我們有些遙遠,但優秀的同事就在我們身邊。最近有幸能夠加入數學工作組,通過初選,三十多名優秀的教師齊聚一堂,組長所佈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觀摩優質課,書寫聽課反思。觀摩優質課是常事,每學期都會組織區級的現場課觀摩,還有送教下鄉,當然每學年也一定會有一次公派學習的機會,聽名師、聽大家的課,然而只限於觀摩,觀時有衆多思緒,有種勢必要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的決心,然而幾天的培訓下來,可能剩下帶回來的只有疲憊的身軀。初次聽到這樣的要求,心生恐懼,不誇張地說,我不會寫聽課反思,甚至聽課時我究竟該記些什麼我也不知道,上崗前沒有人專門教過。在大學裏學習時,沒有哪節課時專門講授如何記聽課筆記的。寫文章也不是我的強項,雖是500字,也有些爲難。第一次、第二次,觀摩在學習中,觀摩什麼也在學習中,但意識到反思是必須寫的,因爲觀摩優秀教學的本質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課堂,找到內含於心靈深處的獨特本性,唯有寫下來,才能記下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師要勇敢地堅守

如今的教學,已不再是曾經的模樣,我們作爲教師,也不再僅僅承擔教學任務,還要不斷學習,參加各種培訓,有些優秀的教師也需要承擔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務讓我們對於這份職業失去信心,因爲教師的思想變化,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課堂……

曾經的我,經歷着糟糕的教學經歷,課堂上混亂、學生違反紀律不聽講。當學生出現這些時,讓學生留下,請家長,這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這樣的經歷也一次又一次地磨滅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觀身邊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師上課時是帶着微笑走進教室,一堂課結束時依然是愉悅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齡的老師依然懷揣着教育夢想呢?但無論我們經受了怎樣的打擊,作者都告訴我們,要堅守,永不言棄。

在書中,作者這樣寫道:“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守護着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於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涌入懷中。”

我們也要向作者學習,不怕問題,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內心真正想做的,儘管連日辛勞,困難重重,我仍樂此不疲。甚至這些艱難地日子最終也會使我的生活充實快樂,因爲這是我真正傾心的工作,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作者用自己的經歷、自己真實的文字觸及了我們讀者的心靈,作者從現象到本質,引領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進的動力,這本值得回味的書,它教會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對真我、勇敢地堅守。

《教學勇氣》讀後感9

讀這本書的感覺:帕克帕爾默這本書理論性很強,很難懂,需要反覆看。經過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見,讓我感受良多,也使我對好的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好的教學源自於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帕爾默在書中說:“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於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讓我懂得了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和鼓舞;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

  二、好的教學源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爲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爲一名教書匠,往往滿足於教學的技能而不是當成事業來做。帕爾默在書中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我認爲作爲教師不僅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於以主體爲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爲中心的教育。”這是帕爾默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我認爲很有道理。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爲中心的模式,學生被當成盛知識的容器。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事倍功半。因此,一種以學生爲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騰空出世,然而學生學習很熱鬧,但沒有序列,沒有深入,往往淺嘗輒止,課堂效果並不太理想。所以在學生爲本的課堂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組織、引導、啓發作用,讓課堂成爲師生共同發展的理想天地,讓真正好的教學源自以主體爲中心的共同體中。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裏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學勇氣》讀後感10

我覺得這個長長的寒假,我教學的勇氣沒有增加,但是做飯做菜的勇氣倒是增加了不少。

所以,我看這本教學的勇氣的時候,邊看,邊想着做飯的勇氣,忽然覺得那麼枯燥的文字突然變得有趣起來了。

作者說,教學當中要找到自我,和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那就相當於在做菜的時候保持自我。

做菜的時候保持自我是什麼意思呢?我喜歡辣,我就多加辣,四川口味。我要是南京人,我要保持自我,我的口味偏甜,那就是說我做的菜也要偏甜。

所以,如果吃我菜的人是四川人,覺得我辣的爽,如果吃我做的菜的是南京人,那就覺得甜的剛剛好。

同樣道理,每個老師,按照自己的自我上課,基本上都會吸粉無數,但也會收穫一些黑粉,因爲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你這種風格。甚至會脫粉。

但是,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

如果我是四川人,我偏偏是學做西餐的,做蛋糕的,做甜點的。

那我有可能就會精神分裂。爲什麼呢?因爲我在做生意的時候,我要做偏甜的食物,回家做菜的時候,又要做辣的食物。

我會不會在自己做川菜的時候多放了白糖,在做蛋糕的時候發神經,放了辣呢?

所以,如何保持自己完整性,而不會變成精神分裂症呢?我就可以研究一款辣味的蛋糕,沒準會很暢銷;我也可以在家研究,做一款有甜又辣的重慶火鍋,這樣,家裏人的口味,顧客的口味都能照顧到。這就是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那麼接下來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教學還有一個問題,不能太自我,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案,教參的那種套路。

完全照搬套路,那就相當於機器。現在機器越來越發達了,炒菜機都可以炒菜了,那你完全照搬某一些教學套路,沒有感情,就像是機器做出來的飯一樣,你如果是顧客,你就會覺得你沒有被認真對待。

你偶爾吃覺得還可以,吃多了,還是覺得人工做得有味道。

就像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的解說,每一道菜,食物,新鮮食材,都是有生命力,都是有靈魂。

我們不喜歡吃沒有生命力,沒有靈魂的食物。

所以,做菜還是上課,都不能沒有自我,沒有生命力,沒有靈魂。

接着作者說,教學的恐懼感。

作爲廚師,也會有恐懼感,今天的菜鹽是不是放多了,刀工是不是發揮失常了,火候是不是沒有把控好。老師也一樣,很要注意很多細節。

廚師還恐懼什麼呢?食材是否新鮮,

今天的顧客怎麼把我燒的菜吐在垃圾桶裏了。

有人對前臺說,這個菜沒有燒好。

同樣的,顧客也有恐懼,不知道這家菜好不好吃,衛生不衛生。

廚師要做重口味,就怕顧客口味清淡的

廚師要做清淡的,就怕顧客是重口味的。

同樣的顧客要吃清淡的,就怕廚師重口味

顧客要吃重口味的,就怕廚師做清淡的。

同理,老師也要考慮學生接受不接受自己的口味。互相瞭解,溝通。消除恐懼。

其實說恐懼,我寧願換一個詞,叫敬畏,敬畏我們這個職業。

有時候,你看到顧客吃完了不說話,你以爲他對你的廚藝不滿意,其實他是吃撐着了,或者太好吃了,把舌頭都吃下去了。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我能理解的部分,其實都是通用的道理,通用的矛盾,通俗易懂,沒有給出答案,其實還是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找出路,他的問題是通用的,他的答案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用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