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的勇氣》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於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於“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立足於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於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係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發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於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作者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意味着“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於“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展教師職業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於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作爲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常故意漠視心靈發出的聲音,結果心靈要麼緘口,要麼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纔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總之作爲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爲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是讀罷此書後我的收穫。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2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教師要教育自信,甚至啓發教師要專業自信,因爲有自信才能發展得更好。自信對於教師成長來說是直觀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自信是教師成長的基石。”劉老師在《教師要自我否定的勇氣》一文中提出的。但同時劉老師也指出:教師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

我們要審視自信背後的成長軌跡,進行必要的自我否定。因爲否定適用辯證的思維,冷靜的眼光,對事物進行哲學上的判斷,在睿智的思考中看清問題,找尋不足,在自我批判中更好的成長。在教育教學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叫聲,很容易出現思想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教師虛懷若谷,能夠給予未來發展無限大的可能;另外一種教師,可能會恃才自傲,甚至狂妄自大,這樣就可能會使自己未來的發展停滯不前。

肯定自己一否定自我難,批判性的否定能讓我們對成長有更清楚的認識,對錯誤和錯覺有更理性的認知,讓成長之路更加陽光燦爛,否定並不是對成長的否定,而是有選擇的對影響制約發展的關鍵點,進行必要的改變,從以前的不合適走向很貼切,從以前的務虛走向務實。

敢於及時否定自己,是對成長路線的修正,一次次的修正和調整,避免了對成長黑洞的視而不見,讓成長之路少了一些磕磕絆絆。

具有自我否定的勇氣既是一種魄力,更是一種境界,在否定中不斷的成長是對自我的挑戰,更是對自我提出的更高要求,是發現問題的一種表現,是一種成長的智慧。因爲在自己的成長之路上,一定有不適合自己的方向,我們一定不能自欺欺人,視而不見,要正視、反思存在的一點問題,自己才能成長的更快。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3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書中一個個案例都跟我們日常教學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個案例都讓自己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教學勇氣》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學著作,作者引導我們如同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隨着閱讀的深入,越發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情境——彷彿自己置身於一個課堂,而課堂的老師就是帕克·帕爾默,向我娓娓道說着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心中的困惑與反思。他試圖通過他的敘述,讓我清楚爲什麼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他試圖帶領着我們,爲重新點燃我們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輔導,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互動。

我們的認知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想到是不放棄班內的任何一個學生,就算他學習不好,也總有好的地方,從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後來的失望和退縮,這個過程絕對是痛苦而糾結的。我們常調侃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當然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追求。教師的愛是博大之愛:當我們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博大之愛來引領和寬慰自己。學生對教師博大之愛最好的回報就是那輕聲的問候:“老師好!”

教育不僅是改變自己,也影響着你的學生!!任重道遠!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4

一直知道有這本著作,想拿來讀一讀,不曾想真正讀的`時候,確實有些難懂,理論性很強,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適合反覆閱讀,仔細品讀,進而體會作者的真知灼見。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書,一方面是作者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自述和回憶,一方面對於我來說是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爲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一下子來了興趣。因爲在平時教學中,有時教室毫無生氣,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學生還是沒有反應,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但是看到孩子們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進步時,亦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本書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因爲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作爲教師,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同樣重要,並且有益於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和學術。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講“我”的意識帶給學生,印證了我們常說的哪個老師帶的學生就像誰,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認識自我,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同時,能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纔是好的教學的體現。好老師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習聯合起來,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教學的勇氣就在於自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的結構中。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5

“《教學勇氣》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懷揣着教師的那份信仰,藉助着這次讀書的機會,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學工作中,比教師的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在《教學勇氣》這書中,帕爾默教授選擇從內心世界的角度來解讀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他的觀點新穎而且獨特,並且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教師的尊重,讓我願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爾默認爲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爲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因此,在帕爾默教授的觀點之上,我對此進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懼,首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內心有深刻的認知和校正。從事教育行業二十五年過去了,無論是自己的心態還是時代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作爲一名“老教師”,與新時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間的脫節,也是我內心的恐懼。帕爾默在書中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我從中受到了深刻的啓迪,首先要敢於接納真實的自己,敢於接受真實就意味着正視困難。再接着接受內心的指導,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發。

作爲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教師的勇氣》讀後感6

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冷風中搖曳的一點燭光,也堅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熱和那是給予一撥又一撥學生的關愛與庇護。我相信自己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

帕爾默引導教師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熟悉。他也號召有關的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支持教師。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假如沒有這樣的鼓勵和引導來探索內心世界,那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將如何完成它的任務和使命?相信很多老師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們熱愛教育,同時爲教育痛苦。我們不辭辛勞,我們樂意學習,我們希看自己的教學生涯佈滿成功。但現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有時我們甚至想放棄,失往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爲什麼會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中呢?是學科知識的淺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還是對學生的研究不夠?反思中,我發現唯獨缺少了對自己內心的關注。然而,帕爾默告訴我,核心題目是"熟悉自我",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

帕爾默說,要尋找一種與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學方式。他的話給我指引了一條明確的道路。我們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艱難。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模仿。看到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就想着怎樣照搬到我們自己的課堂中來。也許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假如一直是模仿,就有題目了。我們要自覺地往尋找,學習往尋找。這段尋找的路肯定很漫長,要走很多彎路。但我們必須往。作爲老師,我們惟恐告訴學生的不夠多,惟恐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給學生足夠的信息,惟恐不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我們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時間擠掉,由於我們怕浪費時間不能完成學習任務。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