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有感

本文已影響 2.08W人 

  一、作者介紹

讀《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有感

本書作者——尼古拉斯·亨利,一位著名的公共行政學家,專長於公共政策分析與公共管理研究。他先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校區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享利教授著書十餘本,發表論文幾十篇共論文獲得過《美國公共行政評論》頒發的埃德文·O·斯坦恩獎。他曾就職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新默默西哥大學、佐治亞大學以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他所領導的佐治亞南部大學曾被CNN專題報道爲美國高等教育的一顆新星,而他本人也步入了佐治亞州100位當代最有影響人物的行列。

  二、主要觀點及結構分析

本書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公共行政的各個方面,包括公共行政的學科發展範式、公共組織、公共管理、政策制定與執行、政府間關係以及行政倫理等。

這本書分爲4篇。

第一篇講的是公共行政的範式變遷,既討論公共行政的思想史。“學科發展歷史的回顧是重要的,因爲公共刑偵人員怎樣看待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在民主政體中的適當行爲領域,通常屬於學術殿堂所形成的觀點,而不宜在權力的迴廊裏所形成的”。

此外這本書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探究公共行政的研究與實踐,焦點是美國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作者提出“定向”(locus)和“焦點”(focus)爲公共行政的特徵。“定向”(locus)指改學科領域設置在“哪裏”。公共行政的一般定向是在政府官僚體制,但是也有特殊情況。“焦點”(focus)是指該學科領域專門研究的“什麼”。本學科的很多焦點隨着公共行政範式的變遷而改變。

“範式1:政治/行政兩分法(1900—1926)”時期(弗蘭克·古德諾和倫納德·D·懷特)強調 “定向”,即公共行政學的學科領域應該設置在哪裏的問題。(公共行政應當以政府官僚制度爲中心;任何政府都存在政治與行政兩個領域;)“政治不應該侵入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種導致科學性研究;公共行政能夠成爲‘價值中立’的科學;公共行政學的使命是經濟性和效率性。”“公共服務運動”爲本學科領域科學共同體的形成打下基礎。

“範式2:行政學的原則(1927—1937)”時期(魏樓拜、古立克和厄威克)焦點不需要框架,公共行政領域存在某些普適性的公共行政科學原則,任何行政領域的問題都可以作爲技術問題來進行研究。 “公共行政的聲譽達到了高峯”,美國公共行政學會應運而生。

“範式3:作爲政治學的公共行政學(1950—1970)”時期,公共行政學回到了政治科學“溫暖的懷抱之中”。行政學研究喪失了焦點,很大程度上重建了政

治學與公共行政學間的聯繫。而公共行政學在政治學領域內也淪爲二等公民,也迫使一些學者積極尋找發展的新路徑(案例研究+比較和發展行政)。

“範式4:作爲管理學的公共行政學(1956—1970)”,側重的是焦點而不是定向,沒有血緣關係,更加獨立從而擁有自身發展的獨立空間。管理範式推動公共行政學研究者反思“公共性”問題,爲行政學提供了複雜的、高度專業化和專門化的技術。行政學研究的重點應是組織理論,應該用普通管理學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模式取代公共行政學領域的理論研究。

“範式5:作爲公共行政學的公共行政學(1970—)”,交叉學科項目的發展以及“新公共行政”的出現,學術和實踐團體越來越表現出不斷增強的自我意識。公共行政學界和公共行政實踐者自我意識增強,公共行政學從政治學和管理學中逐漸分離出來,成爲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 第二篇是公共組織。從公共組織的脈絡、構造、材料角度,研究公共組織的運作。在討論組織是什麼時候的時候,作者運用模型—一個實驗性質的定義,研究對象錯提供的資料上。模型是一種自由的研究途徑,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景。組織模型的不同,結論就不同。最後作者從統觀組織理論的知識演進,轉移到思考它的結構(fabric),探討組織(尤其是公共組織)怎樣適應,以及如何圍繞在組織周圍四周的各種社會理論產生連接。

在第二篇的最後一章中,作者以將人與組織如何互動、爲何如此互動作爲研究焦點。由此,作者在書中從不同視角探討了公共組織的研究途徑、結構和人因素,從而揭示了廣義和狹義的公共組織行爲。

第三篇,公共管理。在書中作者認爲公共管理的崛起,不僅相對於政治科學而言,而且也相對於公共行政而言,部分意味着他們希望改善效率與效能的技術,其學術地位能夠獲得提升。在這四個章節中,作者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公共管理的理念發展,即公共信息資源管理、公共項目績效管理、公共預算編制程序以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第四篇,政策制定與執行。第四篇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公共政策。所謂公共政策就是公共行政人員所依據以便執行的事項。作者將公共政策的不同途徑作爲探討政策執行的導言,而後介紹了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兩種範式:漸進主義範式和理性主義範式,並分析這兩種主義的不足,從而引出公共部門的經驗——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戰略規劃範式。第三部分作者將焦點放在特定範疇上,即公共行政人員個體在公共政策形成中的倫理決策,並且在書的最後,闡釋了公共行政人員應敬業精神。

  三、觀點評述

看完後最大的體會是這本書把美國的公共行政基本體系都詳細的介紹了。在美國文化下的視角下,介紹公共行政的產生到發展,再到五次範式的變遷。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在書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第十章——公共政策及其執行的途徑。書中說“理解公共政策這一分支領域的一種途徑是將它一分爲二。”其中一個分支系是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漸進主義範式。它關注某些問題的實質性,並且常常冠名爲“一些實質性領域的政治學”。其焦點在於共政策過程,也就是政策過程在某一特定領域是如何運行的,並試圖客觀地描述這個政策過程。

查爾斯.林布隆認爲把漸進主義即“不連貫的漸進主義”。漸進主義範式在行政決策制定的定位,是一個保守的趨勢;人們以滿意、合意的心態,介紹過去的各種政策。這樣的情形是會阻礙創新的作爲。而且因爲社會目標很難加以操作定義,漸進主義的途徑當然較理性、系統的途徑難以實施。最後,漸進主義政策總比理性主義政策,更具有政治上的方便性,正是社會價值政策是指重新在分配的基本所需。

第二個支系是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理性主義範式。它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理論的發展過程以及這些理論在實踐中的產出與效果。它關注於指出制定與執行更好政策的更優途徑,而不再太考慮公共政策可能涉及的實際問題與領域。公共行政人員在這一支系裏處於支配地位。

理性主義試圖成爲漸進主義的對立面。理性主義致力於理解現存社會中所有被接受的各種價值,並賦予每一種價值一個相關的權重,然後發現所有可選擇的政策方案,知道每種方案的所有後果,計算選定任何一個特定政策後在機會成本考量上對其餘選擇方案有何影響,以期在最後能選擇一個在社會價值成本收益考量下最具有效能的政策選擇方案。理性主義模式存在的子集有公共選擇模式、排他性/消費模式以及技術評價模式。

兩個模式在相互競爭。漸進主義對理性主義進行批判,說他們的途徑對行政組織所呈現的複雜現實生活而言太過機械化;它所作出的預測常常是錯誤的等。漸進主義所面臨的批評是它是建立字討價還價概念基礎上的;漸進主義不注重模式的運用;漸進主義者缺乏想象力等。

  四、結合當代觀點,我的啓示

以上的決策爲中國政治現實提供好了幫助,但是對於中國特殊的國情,要有自己的政策制定的特點。就理性主義而言,它的前提是決策者是理性的,對決策信息有充分把握,而且對決策所帶來的後果及影響有充分認識,對收益與後代有科學評估。中國以往的政策過程就很難說是理性的結果,從《中國國家治理制度方式變遷》這本書得到證實。就漸進主義模式而言,多元決策和精英決策都是由外部力量對政府施加壓力和要求,其前提是一個利益高度分化的社會,而在中國,

社會結構分化程度較低,社會利益的表達與綜合並非由各種社會結構來承擔,而是有政治系統內部權力精英通過分析、研究和調查而將他們所認定的社會利益輸入到公共政策中去的。因此中國政策制定過程體現爲“內輸入”的特點。“內輸入”是指在社會沒有利益多元化的條件下,有政府精英代替人民進行利益的綜合與表達,其特徵表現爲權力精英之間的政治折中,而不是多遠抉擇下的社會互動。“內輸入”突出了權力精英在中國政治決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爲權力精英隊社會利益的綜合與表達)。

由於中國的社會利益結構分化出相應的利益集團以及其他社會性的政策輸入結構,所以黨的羣衆路線的決策,以及黨的領導和政府官員們採取“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領導和決策方法,當代中國的社會利益主要是由黨組織和政府內部的各級官員來體察和認定的。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社會利益多元化,經濟改革的步伐快於政治改革,“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增多,政策制定的社會客觀環境發生了變化,客觀上要求“內輸入”主體多元化,滿足改變社會環境的需要與人們的社會期望的增長。“內輸入”中政府同時承擔利益聚合與表達將不了避免地造成政府在兩種角色之間協調的困境,面對這樣一個日益多元化要求和日益增多的社會,政府是否滿足於純粹的迴應作用,以及能否滿足不同社會利益的要求,是當前政府決策面臨的問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