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篇

本文已影響 2.61W人 

導語:《挪威的森林》以一種親身體會的方式讓讀者有一種對人生,對愛情的寂寞。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挪威的森林》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1】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並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爲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於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3點:

1、小說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鬱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爲是件好事。我認爲生理的宣泄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鬱,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來減輕疼痛一般,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後,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麼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擡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2、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症了。

3、有人認爲: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直是這樣做的。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後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人的生活經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與溝通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爲人性的完美就在於它的真實:優點,缺點;健全,殘缺;理智,感性;清醒,糊塗;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爲年輕,所以憂愁。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

對《挪威森林》一書我沒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你不能強求我接受你們的觀點一樣,知人論世或者論世知人同樣重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與行爲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那麼渡邊的失落與頹廢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合理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困擾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誰讓這本小說浮出水面並如陽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說真是村上自己的實力的話,我想很多文學好者應該知道很多的大師們他們的作品一開始是無人問津的,比如畢加索,卡夫卡,司湯達,等等,因爲某個知名的評論家發現了這些金並使之袒露與塵土之外,然後衆人發現了這塊金。看來伯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2】

第一遍看《挪威的森林》,大三上學期,圖書館二樓文史閱覽室。

通篇,只讀到了孤獨和死亡的味道。

讀罷悲痛欲絕,恰恰契合我當時徘徊孤苦,陷入哲學思考人生意義的境況中,不覺爲此書透露出來的悲哀深深感慨。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通過生而同時培育了死,但這僅僅是我們必須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我形影相弔地傾聽這暗夜的濤聲和風鳴,日復一日地如此冥冥苦索,我蓬頭垢面,揹負旅行背囊,踏着初秋的海岸不斷西行,西行……”初讀這段話一如平地一聲雷在我心裏炸開,這段話的每一字每一句就像一股奔騰的熱血瞬間從頭頂直竄腳底,使得我身上的每個毛孔張開,心跳加速,我反反覆覆重讀幾遍,仍然被這段話所透露出來的悲哀深深震撼,它強烈的震撼我的身心,無論如何我都相信只有在認真思考過生死的人才能讀懂這段話所透露出來的悲哀,那是經歷了何等由死亡帶來的悲哀以及如何在由死亡中苦苦思索而得出的結果,那是經歷了怎樣孤獨思考後的結論。

記得選修強哥“哲學與人生”時,有節課上強哥專講死亡,強哥講起了這段話,我坐在下面,看着強哥講這段話,那是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表情,說罷這段話,強哥停止了三秒,站在講臺上,教室裏好像忽然罩上了一層朦朧的光環,強哥說,“這段話多麼的深刻,村上春樹對人生有多麼深刻的見解啊……”然後深深的嘆了口氣。

第二遍看《挪威的森林》,大三下學期,上海----大連,大連---哈爾濱的火車上。

通篇,讀出了性與愛的情感。

渡邊在直子死後,或者是和初美的交往中開始瞭解了愛和性其實是完全統一的,他愛直子,同時也愛綠子,其實直子所有的存在都只是渡邊身上靜止的一部分,他停留在渡邊身體深處,就像死亡,就像已經死去的木月,他們都只是渡邊長久以來靜止不變的地方,就像渡邊的生活狀態,平靜的,安穩的,死寂的,因爲這是死亡帶來的陰影,也是直子的病所帶來的後遺症,他要維持這種靜止來懷念過去美好的歲月,但是在他漸漸成長的過程中,他和木月所不同的是,他沒有逃避自己的責任,而是迎難而上,在看望直子回來之後,開始爲了和直子的未來負起責任,他變得堅強和勇敢,他開始承擔責任,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變化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綠子作爲活生生的女孩,生氣勃勃的生活在他身邊,他也開始想要成長,於是愛的天平就慢慢的轉移到綠子身上,就是這樣一個愛情故事,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男人對於愛和性的態度。

直子和綠子都是渡邊身上不同的兩部分,一個靜止一個跳躍,一個死寂一個鮮活,用玲子的話來說就是,“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盪舟於美麗的湖面,我們會既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兩者同一個道理。”

同時被渡邊的話深深迷倒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麼程度?”

“像喜歡春天裏的熊一樣。”

“……”

“春天的原野裏,你一個人正走着,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玩好麼?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着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這麼喜歡你”

“好上天了”

“喜歡我的髮型?”

“好得不得了”

“如何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的樹統統倒在地上。”

“喜歡我到什麼程度?”

“整個世界森林裏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

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大四第一份工作辭職出來,地鐵上,公園的長椅上看完。

通篇,讀出了成長的艱辛。

恰逢我開始脫離校園,初次步入社會,第一份工作令我痛不欲生,生不如死,我開始迎接獨自一人生活的艱辛和困苦,孤獨無助,真正要面臨成長。每天流淚,看不到未來,摸不清方向,實在苦不堪言。

渡邊說,“1969年這一年,總是令我想起進退兩難的泥沼-----每邁一步都幾乎把整隻鞋掉進那般滯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這片泥沼中氣喘吁吁地挪動腳步,前方一無所有,後面渺無來者,只有昏暗的泥沼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甚至時光都隨着我的步調而流淌得十分吃力,身邊的人早已經遙遙領先,唯獨我和我的時間在泥沼中艱難的往來爬行,在我眼裏,只有漫無邊際的泥沼,往前落下右腳,拔起左腳,再拔起右腳,我判斷不出我位於何處,也不具有自己是在朝正確方向前進的信心,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動步履,只是因爲我必須挪動,而無論去哪裏。”

直子說,“或許,我們不能不把欠世界的賬還回去,償還成長的艱辛,我們在應該支付代價的時候沒有支付,那筆賬便轉到了今天,正因爲這個,木月才落得那個下場,我才關在這裏,我們兩個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

渡邊說,“喂,木月,我和你不同,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很痛苦,但我也不輕鬆,不騙你,這也是你留下直子死去造成的!但我絕不拋棄她,因爲我喜歡她,我比她頑強,並將變得愈發頑強,變得成熟,變成大人-----此外我別無選擇。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永遠在十七,十八,但現在我不那樣想。我已不是十幾歲的少年,我已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時的我,我已經二十歲了!我必須爲我的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

玲子說,“縱令聽其自然,世事的長河也還是要流往其應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的人也無由倖免,所謂人生便是如此,有時候你太急於將人生納入自己的軌道,假如你不想進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達地委身於生活的河流。”

雖說人生已經度過了二十幾年,可是所謂成長到底意味着什麼,仍然令人困惑不解,我在初入社會時遭受了嚴重的心裏打擊。至今仍不放棄繼續往前走,雖然常常覺得擡起了左腳又擡起了右腳,可是仍然覺得前路漫漫,絲毫沒有往正確道路上前進的信心。只不過常常看到這本書時,就像一位長者把我抱在懷裏輕輕的撫摸我的頭,告訴我,“乖孩子,沒關係,慢慢來,一切都會好的。”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3】

作品以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爲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裏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逐漸相戀,不料二人同牀後,直子因無法擺脫愧疚的心魔而輟學,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初讀本書,便有強烈的共鳴。村上的人生態度把玩孤獨與無奈在我看來又是多麼的不羈與隨性。在繁蕪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孤獨的價值在於反思,看清自己纔有資格對症下藥,與自己和解。就像最終孤身一人的渡邊一樣,至此他才懂得了人生的真諦。

綠子與直子應是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等等,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脫,最終自殺;而綠子可謂是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髮,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佈、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着。她言語粗俗,行爲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於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平衡,接受了自己。正是綠子的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渡邊也自知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但若他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的墮落下去,不斷爲空虛折磨。

綠子很幸運的擁有了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作品爲何會取名爲“挪威的森林”?這讓我沉思許久。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的會讓人迷路的森林,是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大的原始森林。生活也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得走進去,因此我們纔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於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說的謊話卻多了;每個人的心都變得複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社會帶給我們的轉變有時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在作品中,很多人都在這片挪威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木月在17歲時死了,以死來作爲迴避成熟的方式;而直子在木月死了之後,就不知該如何與人交往了,也選擇一死了之。實際上,玲子也是其中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對於我們,也許都會像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他的內心仍是痛苦的,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強迫自己完成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總的看來,《挪威的森林》是有很濃重的思想蘊含的,現在的我也許因爲年輕並不能完全體會作者的思想。隨着我年齡的增長,很多想法肯定還會發生不少的轉變。但是不會變的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勇敢的面對這些蛻變,勇敢的完成蛻變,並能在蛻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