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12W人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優秀的綿羊》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1

寫在前面:“優秀”的定義參照哈耶普的精英們。

初讀此書讓人非常震撼,而能夠讓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們不熟悉的“真相”。正如《平凡的世界》裏上個世紀孫少平們追尋夢想的真相,《優秀的綿羊》裏精英教育系統來源和運行的真相,同樣讓我們對整個宏觀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噓不已。

和我之前讀到的一些關於寫大學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國時期教育家所談大學教育,開卷如茗茶賞曲,內心不禁會生出一種讀書人對知識的獨特情懷,覺得似乎人生不過一人一書一世界而已,而閉卷面對現實時又發現環境竟也不是那麼理想,人心再難平靜,且面對的衆多問題也不能夠解決,比如爲何上大學,大學該如何學習等等問題。其實,現在想來也是可以理解,一來那時高等教育資源匱乏,能夠上大學已然是難能可貴,讀書就已經是全部的意義了;二來民國大師輩出,大師們的境界豈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參照?而這本書可以說是真正在考慮宏觀問題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觀問題了。整本書總體講的是由盎德魯—撒克遜貴族統治美國開始時延續的精英教育系統的規則,以及整個精英教育系統對現代精英們和其他人的影響。其中作者還爲我們如何在大學學習提供了參考。我也在作者的吐槽中領略了我無法經歷的一流教育,不得不說,就算它被作者詬病,但是還是讓我非常豔羨。不過已經有不少人爲此做出了不少犧牲,有的甚至因爲沒有身處精英家庭而無緣哈耶普。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對精英系統詬病的'分析和對後來教育者的警示,而是他對大學教育該教給學生的東西的分析。主要是他揭露的很多真相我都正在經歷,比如學校不看重本科教育;對老師的評價在於發了多少文章而不是他是否能夠打破知識的詛咒做一個好的教員;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太少;學生的教育經費嚴重缺乏……精英系統的遊戲在我看來都是那些資本家的遊戲,而我們,根本鬥不過他們。可是追尋一個好的大學教育,是人人都會有的渴求。而中國的大學教育辦學水平又讓人不敢有太多妄想。而且,就算精英教育系統的弊病對比它教育的寬容和多元,微小到我們都不奢求考慮,它的大門都是永遠緊閉着的,就像北京的孩子,永遠都比你多一張門票。但是呢,成事者有三寶:一是資源,二是使用資源最有效率的方法,三是強大的行動力。我們要是想挑戰那些贏在起跑線的人,除了金錢,時間和精力必須要花,而且不能吝嗇。

一、作者是依照美國背景寫的,精英系統是資本家的遊戲,在中國,是地區的遊戲。

二、作者是個耶魯大學教授,從這個系統走出來的,我們有的資格是反思。現在有很多人抱怨高考和大學教育,但制度的不合理不代表教育的不合理,任何受教育的機會都不能放過。

優秀的綿羊輸不起,可是不優秀的獅子有那個勇氣一戰到底。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2

先用舊的我來回答以上的幾個問題。教育到底是什麼?教育就是去學校讀書,學一些知識點。爲什麼要讀大學?做一個有學歷的青年,能在社會裏謀得一份好一些的工作。大學如何幫我找自我,如何教我獨立思考,如何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這幾個問題,直至大學畢業都根本沒想過,只是在不停接受聽到看到的觀點,但是沒有思辨能力。只想有一份工作讓自己能體面一點的活在這片土地上。我的大學,在談戀愛,在看港劇,在逃課,在考前臨時抱佛腳,沒有深度閱讀,沒有思考過那些宏大的、哲學的但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大四的時候,有一天聽到同學說,大學是塑造一個人的性格與人格的關鍵時期,如雷貫耳,爲什麼沒有早點知道,可現在已經晚了。“晚了”,便讓它成爲了衆多聽過的道理的其中一句。

我的大學,充斥着膚淺的快樂與膚淺的焦慮。

其實,永遠都不晚。現在的我,來嘗試回答以上問題。教育的本質是要培養全人,首先是一個合格的公民,然後是有技能的,有教養的世界公民。讀大學,一方面是作爲社會人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對於知識的渴望,在未成年以前,很多書和道理還看不懂;而大學的幾年,正是從一個孩子過渡到成人的時期,可以有集中的不被打擾的純粹的時間去閱讀,去理解,去嘗試,去發掘自己喜歡什麼,去構造自己的三觀體系。

教育,是要培養我們交流思想的能力,首先要有可以交流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從哪裏來,要從廣泛的閱讀裏,從生活的體驗裏來,讀各科各家觀點,塑造自己的認知,不僅有交流思想的能力,也能有分辨價值與做出判斷的能力。

我常在想,那些看起來自帶光芒的人,是因爲他們自信,不一定是長得漂亮,而是有相對完整的自我認知體系,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想辦法知道怎麼去做,再而堅定地去執行。 如果腦袋裏是迷茫的漿糊,眼神要如何清澈?

如果是要準備見大姐,見西西,見櫻桃姐,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穿着嗎?不,沒有可以與她們對等交流的思想,才讓我相見形拙。我們的大學招生錄取標準支撐起了整個教育系統,或者說教育圍繞着招生而運轉。我們常說高考這個指揮棒,其實它只是爲我們的教育體制設計背上了荊條,關鍵的還是大學需要錄取什麼樣的人。

中國的高等教育因爲在20世紀中葉全面學習前蘇聯的實用主義,到今天都還是技能培訓或者專業優先的現狀,它要求篩選的就是學習成績好的人。雖然不乏有北大清華復旦中大等高校在探索通識教育,但畢竟還不成熟,範圍還很小,而且在高校中全面普及暫時還是不現實的,甚至有專家認爲只要一流大學培養好全人即可,對此我保持懷疑態度。

廣大的家長和學生,還是要在“國內教育”與“出國”兩條路上選定一條,然後在各自的框架下去“培養”孩子符合他們的招收標準。國內教育,就意味着學業壓力下的應試教育;出國,意味着各種項目與活動壓力下的應試教育。

我們今天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以後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