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精選】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彙編8篇

本文已影響 1.09W人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彙編8篇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4以內的數量,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到4。

2、鞏固練習比較數量的多、少和一樣多。

3、體驗幫助小豬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自制教具:三個小拖車,黃香蕉、紅蘋果、大鴨梨卡片各4張,其他磁性教具若干。

2、《三隻小豬》故事掛圖。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幼兒,激發學習興趣。

師: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講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三隻小豬》。

二、基本部分:

1、教師配合掛圖講《三隻小豬》的故事,引導幼兒一起幫小豬撿水果。

(1)教師講到“走近一看,原來是黃黃的香蕉!”時,就問幼兒“怎麼辦呢?快幫助老大撿到小拖車裏吧。”

(2)教師邊操作卡片,師幼邊共同數“一個、兩個、三個、四個。”

(3)教師繼續講故事,並引導幼兒幫豬老二撿蘋果,幫豬小弟撿鴨梨,並練習手口一致的點數到4。

2、幼兒繼續邊看掛圖邊聽故事(第二部分),幫助小豬比較水果的多少。

(1)請幼兒猜想:誰撿的水果最多。

(2)幼兒操作卡片,比比看誰撿的水果多。

(3)教師示範並和幼兒共同總結比較的方法。如 :數一數,數量一樣就是一樣多;一個對一個排排看就知道了。

3、鞏固練習以及延伸部分。

充分利用各種磁性教具,讓幼兒進行手口一致的`點數。利用小朋友座椅子的遊戲,讓幼兒練習比較數量的多少。

三、結束部分 :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幫助小豬撿水果,幫小豬比較水果的多少,小豬們可高興啦!他們對你們說‘謝謝’你們應該對小豬說什麼?對要說‘不客氣’。”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引起數數的興趣。

2、培養按數取物的能力。

3、理解“2”的實際意義,在操作的基礎上嘗試用語言來表達“2”的形成。

活動準備

1、課件:大樹、小鳥;

2、在教室裏擺放許多小兔(與幼兒人數相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以小兔來做客的口吻,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今天有一種小動物到我們班裏來做客,它是誰?在哪呢?請小朋友快快找找吧!”

二、展開

1。體驗2的形成

(1)請幼兒從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

教師:小兔藏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每個小朋友找一隻小兔來。

——你找到了幾隻小兔?

(我找到了一隻小兔)。

(2)請幼兒再找一隻小兔

教師:這一隻小兔有些孤單,請小朋友再給它找一個夥伴好嗎?

小兔的夥伴就藏在我們的教室裏,請小朋友去找找吧!

幼兒找到另一隻小兔。

(3)現在你有幾隻小兔?

(現在我有2只小兔)

教師:先從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後來又在草叢中找到1只小兔,變成了2只小兔,1添1是幾?

(1添1是2)

(4)請幼兒複述:1添1是2。

2。課件感知2的形成

小兔來我們班做客,我們應該爲小兔準備愛吃的蘿蔔和青菜

(1)課件播放:

先請1一隻小兔吃1個蘿蔔,再請另一隻小兔吃1個蘿蔔,

1個蘿蔔添上1個蘿蔔是幾個蘿蔔?1添1是幾?(1添1是2)

(2)教師用貼絨教具演示2的形成過程:

先請1只小兔吃1棵青菜,再請另1只小兔吃1棵青菜,

1棵青菜添上1棵青菜是幾棵青菜?1添1是幾?(1添1是2)

3。認讀數字2

2只小兔、2個蘿蔔、2棵青菜用數字幾來表示?(用數字2來表示)

幼兒認讀數字2,2像什麼?(2像小鴨水中游)

4。理解2的實際意義。

(1)問2能表示2只小兔、2個蘿蔔、2棵青草,還能表示2個什麼?

小結:2能表示所有數量是2的物體。

(2)課件播放若干數量是的畫面,幫助幼兒理解2的實際意義。

三、結束

播放音樂,請幼兒在教室裏尋找能夠用2來表示的物體。

教師:在我們的教室裏有許多物體能夠用2來表示,請小朋友聽着音樂去找找吧,音樂停止,到老師身邊來說給小夥伴聽,自然結束!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3

遊戲目標:

1、在遊戲活動中認識各種小動物和不同的車,感知4以內的數量。

2、培養幼兒觀察事物和比較的能力。

3、增強對大自然和動物的敬愛之情。

遊戲準備:

動物圖片、各種車圖片pp

遊戲過程:

一、引出話題,激發幼兒興趣.

1、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些小動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小動物吃東西---能手口一致的數數.

1、小朋友你們看有哪些小動物來了呀?(貓、兔、狗、猴)

2、他們分別都來了幾隻呢?

3、小動物肚子餓了,請小朋友幫忙分下東西,要求一隻小動物吃一個東西(請個別幼兒操作)教師小結:一隻小動物吃一個東西,幾隻小動物就吃幾個東西。

三、小動物旅行

------用對應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

1、小動物都非常感謝你們,說你們真棒,沒有給他們分錯東西讓他們每個人都吃到了。

2、現在別的'小動物聽說你們這麼能幹都想請你幫忙,你瞧這羣小動物想去旅行也來找你們了。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有些什麼內容。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小動物和車子的數量。

(3)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你要讓這些小動物都坐什麼車去?你爲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和發現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狀的餅乾,能按形狀對餅乾進行分類。

2.會用視覺、觸覺等感官感知餅乾的形狀。

3.樂於參加數學活動,能夠邊送餅乾邊講述"給你吃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餅乾"。

活動準備:

1.餅乾(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餅乾的小包裝)若干,食品盤子5-6個。

2.幾何圖形若干(幼兒用書第7頁),小盤子若干(每個盤子裏有3-4個幾何圖形片),瓶子寶寶(雪碧瓶子製作的瓶寶寶或紙箱做得,嘴巴分別是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動前請幼兒將手洗乾淨。

活動重點

能按形狀對餅乾進行分類。

活動難點

樂於參加數學活動,能夠邊送餅乾邊講述"給你吃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餅乾"。

活動過程

一、認認、嚐嚐餅乾。

1、教師出示有小包裝餅乾的盤子。

教師:瞧,這個盤子裏有許多好吃的餅乾,請每人拿一袋餅乾,摸一摸、猜一猜裏面是什麼形狀的餅乾。

2、教師:餅乾寶寶真多呀!看看餅乾寶寶長得 一樣嗎?(鼓勵幼兒打開小包裝餅乾,仔細觀察)

3、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餅乾有各種各樣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圓形,有正方形……

4、教師:聞一聞,餅乾香不香?嘗一嘗,餅乾是什麼味道的?餅乾吃在嘴巴里有什麼變化?

二、瓶寶寶來做客--幼兒觀察瓶寶寶嘴巴的形狀。

教師出示瓶寶寶。

教師:我們班來了許多可愛的瓶寶寶,看看這些瓶寶寶有什麼地方是不一樣的?(引導幼兒觀察瓶寶寶,發現瓶寶寶嘴巴的'形狀有圓形的,還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

三、瓶寶寶吃"餅乾"--按形狀分圖形片

1、觀察"餅乾"。

教師出示圖形片:瓶寶寶肚子餓了,我們一起餵它們吃"餅乾吧"!這是瓶寶寶吃的"餅乾",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這些"餅乾"是什麼形狀的?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餅乾"有圓形的,還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引導幼兒摸一摸"餅乾",着重讓其感受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不同。

2、一起喂瓶寶寶吃"餅乾"。

請幼兒自主地選取一個小盤子和幾塊餅乾,引導幼兒根據瓶寶寶的嘴巴形狀,喂其吃相同形狀的"餅乾"。

鼓勵幼兒邊喂邊說:瓶寶寶,給你吃ⅩⅩ餅乾。(提醒幼兒把小盤子裏各種形狀的"餅乾"喂完)

小結:小朋友我們到走廊上找找有沒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物體。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三角形的特徵並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

2、培養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養對圖形的興趣和數學活動常規。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找相同形狀1—17

2、ppt圖形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遊戲口吻引出三角形:有個圖形寶寶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圖形寶寶嗎?

二、展開

1。趣味練習:找相同形狀

採用遊戲法引導幼兒在衆物品中尋找三角形的物品。

(三角鐵)

2。引導幼兒觀察三種三角形的共同特徵,發現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3。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徵。

(1)引導幼兒從圖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別數出邊、角的數量,進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徵。

(2)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三角形像什麼。

4。通過遊戲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1)遊戲“猜猜我是誰”?

組織幼兒根據圖形漸漸露出部分猜測出圖形,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圖形特徵的認識。

(2)ppt圖形

幼兒從各種食物中找出三角形食物。(三明治,比薩。)

5。引導幼兒觀察並找出活動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活動延伸

教師小結後,請幼兒到生活環境中進一步尋找三角形的蹤跡。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爲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並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麼容易。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日常生活中幼兒接觸到的許多事物都存在有量的特徵,尤其是大、小這一特徵是3-4歲幼兒容易感知和體驗的。因此,我設計了“大小標記找朋友”的遊戲,首先讓幼兒通過形體動作感知、體驗大小標記的含義,再爲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大大小小的物體匹配相應的標記,最後將大小物體歸類並匹配大小標記。通過這個數學活動讓幼兒感知、體驗和比較物體的大小,認識大小標記從而初步建立對大小概念的認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使幼兒的感知能力和比較能力得到發展。

活動目標:1、認識大小標記。

2、學習爲大小不同的物體匹配相應的標記。

活動準備:1、知識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尋找身邊大小不同的物體,對大、小有初步的認識。

2、教學具準備:大小標記人手3-4張;活動室內佈置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玩具櫃中提供大小不同的`玩具、書架上擺放大小不同的圖書、以及大小不同的杯子、盆、盤子、勺子、照片等;大小不同的椅子若干(與幼兒人數相同);大小不同的玩具筐各一。

活動過程:

一、認識大小標記。教師出示大小標記,引導幼兒用動作模仿大和小標記的形態,理解標記所代表的含義。“老師送給小朋友每人一張卡片,卡片上畫的是一個娃娃。請小朋友看一看你的卡片上的娃娃是什麼樣子,請你來學一學它的樣子。”

二、鞏固認識標記的含義,學習爲標記匹配相應的物體。

1、爲標記找椅子。

“教室裏有許多椅子,它們一樣嗎?”(有大有小)“想一想拿大標記的小朋友應該坐什麼椅子?拿小標記的小朋友坐什麼椅子?”幼兒根據標記找到相應的椅子坐下,並檢查“你拿的什麼標記?坐的是什麼椅子?”。

2、爲物品匹配標記。

“在我們的教室裏有許多大小不同的物品都想和標記做朋友,請你選一張標記,給它找一個好朋友。”幼兒自由選擇標記貼在相應物體上,遊戲反覆進行3-4次。

3、將大小物品歸類

並送標記。

教師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筐子,請幼兒思考:“這兩個筐子一樣嗎?哪些物品應該住進大的‘家’(筐子)中?哪些應該住小的‘家’中?”請幼兒將物品按大小進行歸類。

“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讓我們知道哪裏是大玩具的家,哪裏是小玩具的家?”幼兒爲物品送標記。

活動延伸:

1、這樣的遊戲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進行。教師應爲幼兒創設一個可以引起幼兒活動的環境,提供豐富、有趣的材料,讓幼兒在給大小物體送標記的過程中,獲得對事物的體驗,認識到物體之間大小的差異。

2、在數學活動角中,教師可以提供各種小遊戲讓幼兒感知、比較物體的大小。如:摸箱遊戲,讓幼兒摸出一個玻璃球,再摸出一個比這個球大(小)的球,並按照標記放在相應的筐子裏;又如,做果子游戲,讓幼兒用油泥製作大小不同的果子,再將果子按照標記掛在“樹上”,幼兒通過揉、團的動作,觸摸、觀察比較果子的大小不同。

3、在認識大小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大小排序的活動,如:給大小不同的鞋子排隊,給大小不同的碗排隊等。並可進一步進行大小對應的活動,如:給大小不同的瓶子找瓶蓋、給大小不同的動物餵食物,從而獲得大小對應的經驗。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根據本班幼兒情感需要和年齡特點,引導幼兒區分大與小。

活動目標

1, 認識大與小

2, 區分大小餅乾後,開心的分別餵食大小鴨子吃餅乾。

3,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 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 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區分大小

活動準備

1.褐色色卡紙做的大小不同的“餅乾”若干(保證每人一塊大的,一塊小的)

2,帶有大鴨子的盒子及小鴨子盒子

3.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1,說兒歌《小胖豬》“小豬吃得飽飽,閉上眼睛睡覺,兩隻耳朵扇扇,小尾巴搖搖。”,吸引幼兒注意力。

2.出示大小兩個籃球。和幼兒玩“我滾球,你來接”的遊戲,並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拿到的是大球還是小球。

3,給幼兒發褐色色卡紙做的“大餅乾,小餅乾”每人一套

聽口令,舉起手中的'大小不同的餅乾的遊戲。

4.遊戲:聽口令,喂餅乾

每個小朋友手裏都有什麼樣子的餅乾呢?(大餅乾和小餅乾)

老師說:“大餅乾”,你們就把大餅乾舉起來喂小鴨子;老師說“小餅乾”你們應該舉起什麼餅乾啊?(小餅乾)

老師說:“小鴨子要吃那大餅乾,小鴨子要吃那小餅乾……”背景音樂《莫扎特-小小鴨子水中游》

3.喂餅乾

*老師出示帶有兩隻不同大小的鴨子的盒子:

現在,我們把餅乾餵給鴨子吃好嗎?

這兩個鴨子哪個大?哪個小?

我們要讓大鴨子吃大餅乾,小鴨子吃小餅乾,這樣它們就都能吃得飽飽的了。

現在就請小朋友們準備把餅乾餵給小鴨子吃吧!來第一組的小朋友上來喂餅乾,依次其他組。

背景音樂《開心的笑》

課外延伸:1,請幼兒觀看課件上大小不同的東西。

2,請家長幫助幼兒觀察生活的大小不同的東西。

教學反思

1有的孩子將小餅乾放進大箱子。平時在園利用玩具等讓幼兒多次複習所學內容。課件上面吸引幼兒注意。

2環節清晰,但語言不夠精練。應該多思考孩子會怎樣說,更加合理的問出自己的問題。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一)感知同樣長度的物品因擺放方式不同,佔據的空間不一樣。

(二)對物品本身的長度與佔據空間位置的`關係萌生探索興趣。

二、活動準備

(一)經驗準備:能判斷長短。

(二)物質準備:三條長短不一的和三條一樣長的實物圍巾、狗圖片、幼兒《數學》第19頁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

1.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

2.冬天是怎麼樣的呢?引導幼兒大膽說出來。

(二)送圍巾

1.出示三塊圍巾,請幼兒說說哪塊長,哪塊短。

2.(出示大中小三隻狗)這塊最長的圍巾送給誰?最短的送給誰?爲什麼?

(三)會變化的圍巾

1.把三塊同樣長短,但分別是摺疊、彎曲、拉直的圍巾放在展示臺上,問幼兒哪一條圍巾長?

2.根據幼兒的回答,當場把這些圍巾全都拉直,說說它們是否一樣長,爲什麼。

3.再次把圍巾折回原來的樣子。

(四)長頸鹿排隊

請幼兒翻到幼兒《數學》第19頁,點數長頸鹿的數量,並比較一下哪隊長頸鹿排的隊伍長?哪隊短?爲什麼?

四、活動延伸

(一)在生活中尋找同樣長度的物品。

(二)將教具投放在區角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