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總九篇

本文已影響 3.18W人 

作爲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總九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蠶豆的種子是綠色的,在深秋種植,到第二年收穫。

2、會正確使用一些簡單的種植工具:鏟子、噴壺等。

3、初步學會種植、管理蠶豆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收集蠶豆種子。

2、鏟子、噴壺、鋤頭、鐵杴等工具,一塊種植園地。

活動過程

1、 觀察蠶豆種子

——蠶豆寶寶的外衣是什麼顏色的?

——什麼時候種蠶豆?(蠶豆寶寶不怕冷,喜歡生長在寒冷的'冬天)

——將顆粒飽滿的種子選出備用。

2、師幼共同整理園地

——這塊地能下種嗎?爲什麼?先要幹什麼?該用什麼工具?

——觀看教師整地並認識鏟子、鋤頭等工具。

3、學習種植蠶豆的技能

——地整好後,怎樣下種呢?爲什麼?(用鏟子挖坑。每個坑放2-3顆豆種,蓋上土,澆水)

——知道坑既不能深也不能淺。深了豆苗不易長出,淺了會被雨水沖走。

——幼兒種植,教師觀察指導。提醒幼兒操作時注意正確使用鏟子,注意安全。

活動結束:

蠶豆寶寶已經躲在小坑裏了,我們要經常到園地關心蠶豆寶寶,看看它們什麼時候發芽。是怎樣長大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說說,初步瞭解熱帶魚花紋美麗的簡單原因及幾種海洋生物保護自己的本領,對科學探索產生濃厚的興趣。

2、培養幼兒觀察、想象的能力,並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3、初步知道保護自己的重要性,激發幼兒關心自己、關心同伴的願望。

材料準備:電腦一臺、有關知識的VCD碟片(參考《印尼野性篇—水中奇境》)。

活動過程:

一、海洋生物的保護色。

1、熱帶魚的保護色。

(1)、看有關熱帶魚的VCD片。

(2)、討論:熱帶魚爲什麼有這麼漂亮的顏色?鼓勵幼兒尋找、探究答案。

(3)、看VCD瞭解答案。

2、侏儒海馬的保護色。通過看圖片,幼兒發現它的顏色與生活環境的相關聯繫。

3、鰈魚保護自己的本領。

4、變幻極大師:章魚的奇特本領。

二、海洋生物的其它自我保護本領。

1、鰻魚的自我保護意識。

2、成羣的小海龜如何逃生的。

3、稍大一些,沒有特殊本領的魚是如何逃避敵人的攻擊。

三、討論:小朋友如何保護自己,發現幼兒園裏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說說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家裏玩時有什麼潛在的危險。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律。

2、激發幼兒對物體排列規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律爲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麼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二、啓發幼兒用符號記錄規律。

師:“我們發現了這麼多規律,怎麼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啓發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律,並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律事物及規律現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迴規律、四季的輪迴規律等)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寶寶》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你們還認識什麼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

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裏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裏面是什麼樣的呢?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並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裏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

如:蛋黃怎麼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爲什麼蛋有大有小?

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爲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中班科學教案:會變的顏色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料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麼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天,老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起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麼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知道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後告訴老師!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麼顏色的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老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裏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②誰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

③總結:我們現在一起來試一試,然後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出示大的示範調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並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纔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麼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麼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爲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並記錄)

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範。

5、引導幼兒發現並記錄

①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調色卡,還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後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選材操作並記錄)

②變出了什麼?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③教師總結: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遊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說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麼顏色了呢?(邊說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幼兒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陳皆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幼兒自己嘗試動手製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

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來的一樣大?

(大了、小了、和原來一樣)。

2、啓發、探索。

(1)爲什麼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範並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

然後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麼不同.

(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同的玻璃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製作望遠鏡,教師巡迴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製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捲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後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

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

進一步瞭解望遠鏡的作用並享受自己動手製作的樂趣。

(教師提示望遠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活動延伸

幼兒自由玩耍自制望遠鏡,對周圍事物進一步探索。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瞭解小草的多樣性,並對小草感興趣

能比較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不同

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小草,積極尋找發現各種小草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小草的多樣性,並對小草感興趣

難點:運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不同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觀察並認識幼兒園裏的幾種小草,聯繫園林工程師講解

材料準備:有關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錄像帶,在幼兒園附近找一處野草較多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介紹園林工程師並向他問好。

二、在幼兒園裏尋找小草

1.請幼兒告訴工程師叔叔,幼兒園裏有什麼草

2.工程師找出幼兒未知的小草,出示並告訴幼兒這些草的名稱。

3.啓發幼兒向工程師叔叔提出有關這些草的問題,區分種植草和野草。

4.觀看錄像:種植草和野草的生長,讓幼兒知道人們爲了美化和淨化環境而鋪上草坪,種植花草,因此要愛護它們。

小結:幼兒園裏有許多種植草,像草坪、金盞菊、菊花、沿街草都是人們種植的.草,我們要愛護,幼兒園裏也有一些野革,像蒲公英、空心草,它們是自己長的,我們也不能隨便拔野草。

三、在幼兒園外尋找小草

1.帶幼兒到幼兒園附近野草較多的地方。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聞一聞,這裏有什麼樣的小草,也可以把每一種草拔一根來。 (幼兒分散尋找、觀察、採集、交流)

2.你找到哪些小草,它是種植草還是野草,你最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3.看看工程師叔叔找到了哪些小草,聽他介紹其中一些草的名稱、生長特徵等。

4.數一數,你一共找到了幾種小草,誰找的小草最多

小結:小草真多,大多數都是野草,有各種各樣,有的會開花、有的結籽了、有的有香味,它們長在樹根旁、臺階邊、牆縫裏、草原上、山上、沙漠裏……我們以後可以再到別的地方去找一找小草,看一看它們是什麼樣子的,是野生的還是人工種植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感知絲綢和玻璃摩擦之後,能產生靜電的現象。

2、引導幼兒遷移運用所獲得的感性經驗,自制小玩具,激發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玻璃板、薄紙、大頭針、絲綢布料

2、在乾燥的天氣進行活動,因爲乾燥的天氣容易產生靜電

三、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認識“小指人”,激發探索的興趣。

1、師:“小朋友,這是什麼?”(一張薄紙)

師:“現在老師用剪刀剪一下,變成了什麼?”(老師剪成幾個1.5——2釐米高的小紙人,要使小紙人站立不倒,可以在小紙人中間插上一根大頭針)

2、師:“可愛的小紙人,請你們給小朋友跳個舞吧!”幼兒發現“小紙人”沒有跳舞。師問:“你們能不能想辦法讓它跳起舞呢?”

3、請幼兒用各種辦法讓“小紙人”跳動,誰想出來的辦法好。

二、引導幼兒探索並進行交流

1、幼兒第一次動手操作與觀察,探索如何使“小紙人”跳舞。(幼兒可用輔助材料或不用輔助材料)

2、幼兒集中後交流操作中的發現,並提出道理師:“你是怎麼使小紙人跳舞的.呢?”幼兒回答並演示操作,提、拿、吹、晃、搖。

最後教師幫助幼兒小結:由於力的作用,小紙人會跳動。

3、師操作演示。(能不能除了這些,還有方法使小紙人跳舞嗎?)

師把小紙人放在桌子上,然後在離小紙人上面1釐米處擱上一塊玻璃班,師用絲綢布料不停地在玻璃板上摩擦,桌上的小紙人就開始翩翩起舞(附圖)

4、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並進行嘗試,尋找答案,幼兒每人操作實驗

5、幼兒集中

師問:“你是怎麼使小紙人跳舞的?爲什麼用這種方法能使小紙人跳舞呢?”

幼兒充分回答後,鼓勵幼兒長大後去探索其中的祕密。

三、啓發自制玩具

1、教師出示自制玩具:用輕薄材料製成的小動物等,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自制各種玩具。

2、幼兒動手自制玩具,教師巡迴指導

3、請做好玩具的幼兒用絲綢在玻璃摩擦方法,使他們跳舞,結束。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幼兒園現有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教育功能,讓幼兒在環境中接受數教育,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情感薰陶,從而產生親近自然、關愛自然的情感是本活動的宗旨。本次活動把課堂搬進了大自然,把隨處可見的落葉這一自然物作爲幼兒練習數數的工具,既節省了教師製作教具的時間,又巧妙地發揮了環境中事物的潛在教育功能。通過撿落葉和數落葉的遊戲情節,爲幼兒創設了一次親近自然的絕好機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情感的薰陶。

活動目標:

1.親近自然,產生關愛自然的情感

2.練習目測數羣,嘗試先目測一部分,再接着數完全部的方法進行8以內的數數

重點難點重點:學習目測一部分,接着數完全部的數數

方法難點:能較快地目測5以內的數羣

物質準備:學具:標有5、6、7、8點子卡片的布條若干,點子排列如圖1;標有5、6、7、8朵花的紙袋若干,如圖2。場地:帶幼兒到園內落葉較多的大樹下

活動過程:

一、練習按點子數撿落葉

1.老師:"小樹葉離開大樹媽媽,落了一地,好美啊。我們來玩一個撿落葉的遊戲吧。(出示帶點子卡片的布條)請小朋廢看清卡片上有幾個點子,就撿幾片葉子,再用布條把葉子捆成一捆。"

2.幼兒自選點卡,目測卡片上的數羣,聽音樂撿落葉。

二、檢查點卡和樹葉的匹配情況討論:你們怎麼知道卡片上有幾個點子的?你發現怎麼數速度最快?(重點學習"接數"的方法,即先目測一部分,再接着數完全部的方法)

三、再次練習按接着數的'方法撿落葉鼓勵幼兒多次取不同卡片,撿、捆紮樹葉,比一比誰撿得又對又快。

四、給落葉裝袋。

1.出示4只貼花紙袋,請幼兒給紙袋編號(如圖2)。

2.請幼兒將剛纔捆紮的樹葉,放入與其對應數字的紙袋中。

延伸活動:請孩子們把落葉帶回教室,放在區角繼續練習數數,也可進行手工粘貼等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數學活動,教師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環境中的落葉進行了數數練習,自然地滲透了環境教育。整個活動以"撿落葉"的遊戲形式貫穿始終,趣味性極強。最後的"裝袋"遊戲既檢查了幼兒的數物匹配能力,也讓幼兒再次練習了目測數羣后接着數的方法。孩子門邊聽音樂邊撿落葉,學中有玩,玩中有學,心情特別輕鬆愉快,從而油然而生一種與自然親密無問的情感。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比較3種常見的紙,發現它們的不同。

2.樂於用語言和符號表述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3.通過實驗活動,初步發現3種紙具有不同的吸水性。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紙的多樣性及特徵。

5.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重點:

瞭解常見紙製品的特徵,感受它們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活動難點:

讓幼兒發現紙的硬軟及厚薄不同。

活動過程:

1.感知3種紙的不同

(1)教師出示3種紙,並問孩子:"這是什麼紙(瞭解名稱)?"

(2)提出問題:"每人都有3種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它們有什麼不同?"

(3)幼兒自己取3種紙進行感知比較,發現紙的軟硬、厚薄、顏色、光滑度等的不同。

(4)鼓勵幼兒相互交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5)在幼兒表達基礎上,利用表格形成集體記錄。

2.操作實驗

(1) 教師介紹紙寶寶開花的實驗方法及操作的注意事項。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相互交流並記錄。

提問:"你們看到這3種花寶寶哪種花寶寶開得最快,爲什麼?

小結:

皺紋紙的花寶寶開得最快,它吸水多。把這一結果記錄在集體記錄表中。利用記錄表,梳理3種紙的不同。

3.提出問題,引出新活動

"今天是用這3種紙來做的花寶寶,然後比較哪朵花寶寶開得快。請小朋友回去再找出三種不同的紙疊成花寶寶,放在水裏會怎樣?"教師小結:紙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的用處,我們生活學習工作離不開紙,所以我們要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園實地探尋螞蟻、觀察螞蟻,對螞蟻的生活環境、蟻穴感興趣。

2、感受尋找螞蟻、觀察螞蟻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找到一處螞蟻較多的地方,準備好一點餅乾屑。

2、螞蟻生活環境的圖片。

3、幼兒用書第3冊第4-6頁。

活動過程

(一)螞蟻在哪裏?

教師提議去幼兒園裏尋找螞蟻、

教師:我們的自然角里有一位新朋友小螞蟻,你們知道螞蟻生活在哪裏嗎?(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螞蟻到底生活在哪裏呢?今天,我們一起去幼兒園的空地上,找一找螞蟻的家吧!

(二)螞蟻的足跡

1、實地觀察螞蟻

教師:這附近有許許多多的螞蟻,現在請小朋友和自己的同伴一起來找一找小螞蟻,看一看小螞蟻住在哪裏。老師這裏有一些餅乾屑,等下請小朋友們分組找一塊空地,撒在空地上。過會兒,你就能發現螞蟻,並跟蹤到它們的家在哪裏了。

2、幼兒分自由觀察,教師巡迴指導。

3、提醒幼兒愛護小螞蟻,不要踩到小螞蟻。

(三)我的螞蟻朋友

1、回到教室,討論觀察結果

教師:剛纔我們小朋友都發現螞蟻的家了嗎?它們的家到底在哪裏?

2、分組上前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提醒幼兒用完整的句子來講述,並引導幼兒簡單描述螞蟻的生活環境。如:小螞蟻生活在洞裏,洞口是一個拱起的小土士丘,像火山那樣中間有個洞。洞的'旁邊都是小草,旁邊的泥土非常乾燥……

3、教師小結:原來,小螞蟻喜歡在地下挖洞築果,它們的家有好聽的名字叫一蟻穴。它們通常把家安在比較幹十燥的土壤中,我可以在樹根草從、在地方找到它們的家。

(四)螞蟻的家園。

1、 觀察幼兒用用書,進一步認識地下螞蟻王國。

2、 螞蟻在底下的家,到底是麼樣子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第6頁,說說蟻穴的內部形狀又如有許多的小房間,鼓勵幼兒大膽猜每個“房間”的不同用途。)

3、小螞蟻在裏到是怎麼引活的呢?這一個個的小“房間分別是什麼用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找答案,下一次我們來分享答案,好嗎?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的:探索使用各種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學重點:學習使用各種方法讓冰糖溶解得快點。

課前準備:冰糖,水(溫水,熱水)攪拌器(筷子,湯勺)玻璃杯,小錘子,乾淨布塊。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猜想活動引入主題。

1、教師出示冰糖,提出問題:

T:上次活動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爲什麼它溶得慢呢?

C:"因爲冰糖是一塊塊的"

"冰糖比白糖大"

"冰糖硬硬的"

"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

T:小朋友想想用什

麼方法能讓冰糖也溶得快起來呢?

C:"把冰糖變得像白糖一樣小就溶得快了"

"對,把它打碎,變小小的"

"我用熱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媽媽就是這樣做的"

"還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

2、小朋友自由發言,提出自己的猜想,並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畫出來。

二、幼兒分組實驗,老師參與到實驗中,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種方法來讓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

幼兒分組實驗,老師觀察並記錄幼兒實驗的方法,工具,語言,步驟及記錄,隨機指導幼兒。

三、幼兒互相交流,講述實驗的結果和方法。

活動感想:溶解的主題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因爲實驗中溶解的物體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小,變細,消失,甚至會起泡泡,這引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爲了讓幼兒更直接明瞭的觀察到溶解的`現象,實驗選擇透明的器皿,讓幼兒一目瞭然看到溶解的過程,並選擇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對比強烈的材料進行實驗。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在探究活動中發現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

2、認識泥鰍的外形特徵,初步瞭解其生活習性。

3、消除對動物的恐懼心理,能大膽勇敢地與動物交往。

活動準備:

1、泥鰍每組五到六條,

2、操作材料每組一份(包括:毛巾、網兜、食品夾、一次性手套、保鮮袋、筷子),

3、實物投影儀,塑料筐、記錄表格

活動過程:

一、出示泥鰍,激發幼兒捉泥鰍的興趣。

1、師:今天,黃老師帶來了一羣動物朋友,猜猜,是誰?

小結:這是一羣調皮可愛的小泥鰍。

2、教師和個別幼兒嘗試捉泥鰍,讓孩子感知泥鰍很難捉這一現象,進一步激發幼兒捉泥鰍的興趣。

3、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說說用什麼方法能捉住泥鰍。(教師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紹材料,幼兒第一次探索:使用什麼材料能將泥鰍捉住。

1、師:剛纔,小朋友說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許多的材料能將泥鰍捉住,黃老師也準備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紹材料),請你用這些材料來試一試,玩一玩,用什麼材料可以把泥鰍捉起來。請你把捉到的泥鰍放到綠色的框子裏。

2、幼兒操作。(放背景音樂《捉泥鰍》)

3、互相交流捉泥鰍的經驗。

師:你捉到泥鰍了嗎?你用什麼方法把泥鰍捉起來的?爲什麼?

出示“捉泥鰍紀錄表”,集體記錄能夠捉起泥鰍的工具。

看着記錄表集體說說操作結果。

4、教師小結: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鰍,能增加摩擦力,這樣泥鰍很容易捉起來;

而網兜、保險袋他們都有一個兜,能將泥鰍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鰍。

三、幼兒第二次探索:用什麼材料捉泥鰍最快最方便。

1、設疑:用那種方法捉泥鰍最快最方便?(幼兒自由猜測)

2、幼兒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樂捉泥鰍),教師鼓勵幼兒每一種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種最快最方便。

3、幼兒交流操作經驗。

師:剛纔,你們把每一種工具都試過了嗎?到底哪一種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鰍比賽。

根據幼兒的回答 ,每一種材料選一個代表進行比賽,其他幼兒當評委,使用哪一種材料的.幼兒第一個捉起,哪種材料就最快。

5、教師小結:通過比賽,我們可以看到,用毛巾來捉泥鰍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網兜也很方便,因此,賣魚的地方都用網兜來捉。

四、簡單認識泥鰍。

1、瞭解泥鰍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師:小朋友,剛纔我們玩了捉泥鰍,你們高興嗎?泥鰍爲什麼會那麼難捉?(身上有粘液)泥鰍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麼用呢?(減少摩擦、保護)

2、認識泥鰍身上其它的寶貝及他們的作用。(採用實物投影儀)

頭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紋、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背鰭五對)

3、簡單瞭解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

五、設疑,結束活動。

師:今天我們玩了捉泥鰍,還認識了我們的泥鰍朋友,我們把泥鰍放到自然角里飼養,看一看他們喜歡吃什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