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推薦】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錦集十篇

本文已影響 1.89W人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錦集十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師完整講述故事一遍

1、師提問:"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冬天)

"今天冬姑娘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吧!"

2、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師提問:"小朋友們,這個故事裏都有哪些小動物?"

"小貓和小狗它們在說什麼?那麼天上下的是什麼?小朋友們你們說說看天上下的是什麼呢?"

3、幼兒自由討論交流

二、出示故事掛圖,師講述故事。

1、在講到小花狗時,依次找到小花狗、小花貓、老母雞和小朋友並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2、師重點解釋"慢慢地、漫天飛舞"。

3、出示下雪的flash,讓幼兒感受下雪時的.情景。

三、請幼兒再次欣賞故事。

1、當出現角色時停下來讓幼兒進行模仿對話。

2、故事講完後,請幼兒想象飄落下來的雪花還像什麼?(碎紙片、棉花等)請幼兒用肢體語言表示雪花飄落時的樣子。

四、教師、幼兒分角色扮演對話。

1、教師旁白,請若干幼兒分角色扮演對話。

2、師評價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2 、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教學實驗材料:有蓋的罐子若干 、黃豆 報紙 米粒 碗 勺 等

2、 實驗記錄:記錄單、繪畫方式記錄

3、 時間安排:20——30分鐘

活動過程

1 、教師出示裝有東西的罐子,搖一搖。

T、咦,怎麼回事?猜猜這個罐子怎麼會發出聲音?

C、有東西。

T、有什麼東西呢?

2 幼兒猜想,大膽表述

3、介紹製作材料:黃豆、報紙、米粒

T、選擇一種材料裝入罐子,蓋上蓋子,聽聽是什麼聲音?要求裝時小心,不把材料灑出來。

4、交流記錄:

T、你用什麼材料裝進去,發出什麼聲音?

5、遊戲:我們一起搖一搖。

請幼兒搖動罐子,聽聽聲音一樣嗎?爲什麼?

幼兒瞭解裝的東西不一樣,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6、幼兒再次操作,再次記錄,

做個和第一次不一樣的罐子,裝不一樣的材料。

再次提醒幼兒操作時不把材料灑出來。

7、活動交流:

展示幼兒記錄,鼓勵幼兒大膽交流。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材料研究:

小孩們的科學探索研究應從周圍的東西開始,啓發小孩們關心四周日常生活與環境裏熟知的東西,發現當中的有意思與神奇,有好處於保持小孩們的好奇心,啓發他們的探索研究熱情,令他們自幼便擅長於觀測和察看與發現,並使他們感覺到“科學並不很遠,科學就在周圍”。幼兒教師應變成孩子探索研究教學的支持者、協作者、啓發者,要時刻關心孩子的舉動,擅長於發現孩子有興致的東西中暗含的教育意義,抓住教育的機會,爲孩子的探索研究教學給予充實的可動手操作教學材料,創造寬鬆的探索研究環境。

幼兒園中班孩子會對水自身有興致,可是他們的興致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教學《水不見了》的首要根本目的是讓孩子通過實驗、動手操作自個兒探究“水不見了”的理由。培育孩子對四周東西情況有興致,有好奇心與探究知識欲。這一次教學要求孩子清楚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品是容易吸水的,有一些物品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物品在吸飽水後(飽與後)也便不可以吸水啦。通常,小孩對理論知識比較難清楚,可是倘若經過自個兒操作得出的論斷常常比教師的述說要真切得多,所以我們把這一次教學的目標定爲:

1、通過操作發現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品是容易吸水的,有一些物品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物品在吸飽水後(飽與後)也便不可以吸水啦。

2、嘗試用得到的知識處理好日常生活內的問題。3、啓發孩子的探索研究興致,使孩子願意在教學中操作。

二、教學預備

在擬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們依照《幼兒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請求,儘可能創造條件讓孩子參加,令他們體會科學探索研究的過程與方式。重視培育孩子操作能力與記錄科學的綜合能力,重視面向全部孩子,讓每一個孩子均有機會參加嘗試,因此,我們預備了充實的可動手操作性教學材料:

1、每個孩子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

2、每桌子上有1盆水、餐巾紙、海棉、石子、泡泡教學材料數個,2個空籮筐讓孩子歸類用。

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

這一教學的對象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他們的年紀小,好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依照這一特徵,爲更加好地啓發他們的好奇心,依照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內,使用了探究式教學法,滿足孩子探究東西實質特點的心願,很好的做到以孩子爲主體,幼兒教師爲主導,培育孩子探究科學實踐的興致,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觀測和察看、比較、辨別能力,讓孩子養成自幼便積極探究科學的習性,主張孩子自個兒體會成功的欣喜,而且進而體會自信帶來的歡快感。與此同時還在各個不一樣的教學過程中穿插使用了述說法、引導想象法、參加法、探討法、讓孩子與孩子,孩子與教師間都可暢所欲言,自個兒表達自個兒的看法。讓孩子自個兒在實際動手操作中去查覺問題並找着處理好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這一次教學我們首要分成下面個部分:

以變戲法的模式引進——實驗、觀測和察看、溝通區別哪一些物品能吸水,哪一些物品不可以吸水——發現能吸水的`物品的飽與情況——用學習到的物品處理好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

以變戲法的模式,激起孩子興致

創建了個變戲法的場景,通過一個神祕奇妙的寶瓶,不單單吸引住了孩子的關注力,更啓發了孩子的探索研究慾望。好奇心與探索研究慾望是孩子探索研究與學習的原動力與內驅力,它不單單能提升孩子認識和感知教學的踊躍性與效果,還可以使認識和感知教學變成1件愉快的事。孩子在強烈探索研究慾望的趨使下,積極地去探究“水不見了”的理由。

2、部分:

孩子實驗,區別哪一些物品能吸水,哪一些物品不可以吸水

孩子通過實驗動手操作發現有一些物品能吸水,有一些物品不可以吸水,孩子自己獨立參加,探究新知識這一部分是這一次教學的要點。重視培育他們的觀測和察看、比較能力。

3、部分:

發現能吸水的物品的飽與情況

在這我存心向孩子提出了自個兒的疑惑:教師剛剛在你們做實驗時發現了個問題,你們講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但是爲何我發覺這一個杯子裏的水沒被毛巾(海綿)吸掉哩?

這這一個部分我們使用了探討法、述說法來讓孩子清楚飽與情況。

擴散經驗,這樣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日常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孩子積極去觀測和察看清楚自然物的目標。

4、部分:

用學習到的物品處理好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

這部分將得到的經驗遷搬到日常生活裏,用學習到的物品處理好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

這一次教學孩子不單單充足體會到了發現的快樂,並且使孩子構成了擅長於觀測和察看日常生活內的情況並願意探究情況理由的探索研究精神。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枯葉蝶、竹節蟲、螳螂等昆蟲保護自己的方法,理解“保護色”“擬態”的含義。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方法的興趣,感受動物生存的奇妙。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動物自我保護調查表》,對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有一定的經驗儲備。

2、材料準備:課件、昆蟲圖片、昆蟲操作卡、仿真昆蟲、遊戲場景(大樹、草地、花園)。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擬態”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難點:能細緻觀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過程:

1、激趣:聆聽音樂《森林狂想曲》,幼兒在音樂的情境中飾演小昆蟲進入活動場地。

2、幼兒交流、分享已有經驗,瞭解多種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1)小組自由交流、討論。(對前期經驗的回顧)

昨天,我們一起討論了動物的話題,小朋友們還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了關於動物怎樣自我保護的.書和圖片,請向好朋友介紹一下吧。

(2)教師引導幼兒集體交流、觀看視頻資料。(將幼兒的經驗進行梳理與提升)

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發現?(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調查表,同步觀看視頻驗證)

3、觀察枯葉蝶、竹節蟲,尺蠖,金花蟲的圖片,瞭解昆蟲的保護方法,理解保護色和擬態的作用。

(1)幼兒自由觀察圖片,尋找其中隱藏的昆蟲。(對昆蟲保護色、擬態產生初步的瞭解)

圖片上的小昆蟲和我們玩起了捉迷藏,請你找找看它藏在哪裏?用筆來圈一圈。

(2)集中討論、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分析發現昆蟲的體表顏色及體型特徵與其生活環境的聯繫)

原來每幅圖裏都藏着一隻小昆蟲啊,你覺得誰藏的最好?誰有什麼新發現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觀看視頻,進一步瞭解昆蟲的保護色。

小結:昆蟲們爲了保護自己,有的會把身體的顏色變的和周圍環境很像,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作“保護色”。有的不僅顏色像,連樣子也像,這種方法更高明,我們叫它“擬態。”

4、遊戲“比眼力”:幼兒細緻觀察、快速尋找圖片中隱藏的昆蟲。(幼兒新經驗的遷移和運用)

是小昆蟲藏得好,還是小朋友眼睛亮?我們和它玩個比眼力的遊戲吧!

5、遊戲“昆蟲小偵探”,在躲藏和尋找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昆蟲的“僞裝術”,產生探究的興趣。(遊戲中感知、體驗)

昆蟲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認識它們嗎?藏在哪裏不容易被發現呢?

這裏有大樹、花園和草叢,請一組小朋友幫昆蟲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來。另一組小朋友來做“昆蟲小偵探”去找一找,然後說說你找到了什麼?是在哪裏發現的?

6、活動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車、飛機等內容的圖片,供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探究“保護色”在生活中的運用。

我們人類也向昆蟲學習了“保護色”這種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嗎?我這兒還有一些圖片,送給你們帶回去和老師、小朋友們一起發現其中的祕密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9的形成,知道8添上1是9,理解8、9兩數之間的關係。

2、能細緻地觀察並說出物品的數量,嘗試對物品進行初步統計。

3、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花園背景圖1張,9朵藍花、9朵黃花、9只蜜蜂、9只蝴蝶的粘貼卡片。

2、幼兒人手一份內容不同的食品店圖片和統計表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導入

師:孩子們,春天來了,花園裏開滿了漂亮的鮮花,我們一起到花園裏看看吧。

(教師出示花園背景圖)

師:哇,好漂亮的花園,誰能告訴大家花園裏都有什麼顏色的小花?

二、基本部分

2、點數小花知道8添1是9

(1)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花園裏有幾朵藍花,有幾朵黃花,誰多誰少?

(2)請幼兒討論:怎樣讓藍花變成和黃花一樣!

教師引導幼兒在8朵藍花後面添上1朵藍花,點數驗證,理解8添上1是9。

(3)怎樣讓黃花變成和藍花一樣多,點數驗證,理解9去掉1是8、

3、遊戲《花兒找朋友》

師:孩子們花園裏開了這麼多漂亮的鮮花,不光我們小朋友喜歡,小蜜蜂、小蝴蝶也飛來了,他們要和小花做找朋友的遊戲,蝴蝶找黃花做朋友,蜜蜂找藍花做朋友,現在我們幫他們一起找吧。

(教師出示9只蜜蜂和8只蝴蝶)分別貼到小朋友身上,先發蜜蜂給小朋友,粘到孩子的身上,(放音樂“春天”)老師帶着孩子上臺學蜜蜂飛一圈後再一個一個粘貼圖片,貼完後說,幫小蜜蜂找到好朋友的回到座位上。

師:其他小朋友都幫他們找到好朋友了,怎麼還有一隻小蜜蜂沒找到藍花做朋友,這是爲什麼呀?

幼兒:紅花少了1只或蜜蜂多了1只。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數數看,(點數)紅花有8朵,黃花有9朵,9比8多1,所以多的這隻蜜蜂沒有好朋友,現在老師貼上一朵紅花讓它和小蜜蜂做朋友吧。現在所有的小蜜蜂都有好朋友了,我們再幫小蝴蝶找朋友吧。

(教師再找部分幼兒貼上蝴蝶,再放音樂,飛一會兒再粘貼。)

師:我們來看看,蝴蝶找到黃花朋友了嗎?(點數蝴蝶),蝴蝶都有好朋友了,還有一朵黃花沒有找到好朋友,那個大家來說一說爲什麼?

幼兒:黃花多了1朵,數一數,蝴蝶有8只,黃花有9朵,8比9少1,所以這朵黃花沒有好朋友。(表揚鼓勵幼兒。)

4、搶椅子的遊戲

我師:們幫小蜜蜂、小蝴蝶都找到了好朋友,現在我們和小椅子也來做找朋友的遊戲吧!

(1)教師把小椅子(8把)搬上來,請一組小朋上來(9人)。遊戲規則:音樂開始,9個小朋友圍着椅子轉,音樂停看誰先找到小椅子做朋友。

遊戲結束,師:他爲什麼沒有椅子呢?看看有幾把小椅子,幾個小朋友?(8把、9個)9比8多1,所以他沒有小椅子。

師:現在怎麼讓他也有椅子呢?(加上1把)加上後再玩一次,正好一人一把。

(2)再換一組(8人)幼兒遊戲,音樂停,有1把椅子空着,再說出8比9少1,所以多一把椅子。在加1人重新遊戲。

5、找找數量是8和9的食品

師:剛纔的遊戲好玩嗎?是不是有點累了,肚子餓嗎?

幼兒:餓。

師:我們去食品店看看有什麼好吃的吧。

教師出示食品店圖片和統計表

師:請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找出那些食品的.數量是8?

那些食品的數量是9?

三、結束部分

交流分享統計結果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感受到:要組織好一次數學活動,我們一定要儘量做到寓教於樂、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能注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幼兒的知識、能力都能在原有水平都能得到提高。其次,教師引導的策略是尤爲的重要,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時刻明確活動的目標,既然給孩子創設學習的情境,就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課堂中產生的問題,恰到好處地引導幼兒去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爲幼兒學習數學服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物體能站起來的特徵。

2、培養幼兒大膽發表自己操作過程的能力。

活動準備:

海洋球、可站立的積木、鉛筆人手至少3支、橡皮筋若干、橡皮泥若干、杯子

活動過程:

一、幼兒第一次操作(桌上放置一個小筐,內有海洋球、可站立的積木)

師:請你們試一試,筐裏什麼東西能站起來?把它請到老師前面的桌上,幼兒操作。

師:哪個東西站起來了,它們爲什麼能站起來呢?

老師請每個小朋友摸一下積木的底部,感受它的底部是平的。

:底部平的物體能站起來,海洋球的底部不平,所以不能站起來。

二、幼兒第二次操作(橡皮泥、杯子、海洋球)

師:積木站起來了,海洋球說:我也想站起來,你們能幫幫我嗎?桌子上有些材料你們可以請它們幫忙,也請站起來的'海洋球到老師的桌上來。幼兒操作(用橡皮泥固定底部,用杯子套住)

師:你們用什麼辦法使海洋球站起來?

:你們想出那麼多的辦法使海洋球站起來,這些辦法都是把海洋球的底部固定住的,小朋友真愛動腦筋。

三、幼兒第三次操作(人手至少3支鉛筆,橡皮筋人手1根)

師:瞧,鉛筆也來湊熱鬧了,它能站起來嗎?這回我們可要用到橡皮筋了,看誰先想出辦法?

幼兒操作

師:你用什麼辦法使鉛筆站起來?

:把數量三支以上的鉛筆用橡皮筋捆綁在一起,鉛筆就站起來了,而且還站的很穩呢。

四、遊戲結束

遊戲:伸開雙臂走在教師地上的線上,不能站到外面去,感受不伸手臂與伸手臂的不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瞭解鍬形蟲的生長環境和生長過程。

重點難點:

體驗呵護微小生命的辛勞,感受飼養的樂趣。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來養鍬形蟲吧》、飼養盒、泥土、樹葉

活動過程: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根據幼兒用書上的.方法佈置鍬形蟲的家,並將鍬形蟲放置其中,建議養一雌一雄兩隻鍬形蟲。

二、根據飼養的過程,讓幼兒自由分工完成及個小組。每一組可以固定在每週的某一天進入區域,自行分工完成佈置環境,更換泥土和枯木,抓幼蟲,觀察變化等任務。

三、請每一組在當值的那一天做好觀察筆記,在觀察筆記上要寫明日期,星期以及當天鍬形蟲發生的事情。

四、提供照相機,讓幼兒拍攝飼養過程中的花絮。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一、目標

1、複習漢字“兔、豬、鼠”,新授漢字“虎、鹿”。

2、區別各字發音的不同之處,能念準字音。

3、激發幼兒學念繞口令的`興趣。

二、準備

1、佈置場景(山、路、樹、草、洞)。

2、動物圖片、字卡。

三、過程

(一)引發興趣

1、出示“兔、豬、鼠”。(幼兒自然表示歡迎:兔、豬、鼠歡迎你)

2、猜謎:

(1)“頭上長着樹權,身穿梅花衣”(鹿)(鹿、鹿、鹿,歡迎你)

(2)“像貓不是貓,森林裏面稱大王。”(虎)(虎、虎、虎,歡迎你)

(二)新授繞口令

1、提問:“想想這些小動物會躲在哪裏?”

2、出示場景(山、樹、路、草、洞)。

(1)提問:“這些是什麼地方?”

(2)區別“鹿”“路”。

(3)從場景中找出各動物並出示相關的句子,組成繞口令。

(4)如:“虎、虎、虎、在哪裏?”(幼兒在場景中找虎)“虎、虎、虎、在山上。”出示“山上一隻虎”的短句。

(5)完整念繞口令。

(三)遊戲鞏固

1、幼兒任選動物字卡,看看扮演誰?然後玩捉迷藏的遊戲。

2、幼兒念繞口令,唸到誰,誰站出來,舉起字卡(音樂伴奏)。

3、集體遊戲。

四、提示與建議

1、活動過程中幫助幼兒區別各字的讀音,念準字音。

2、活動過程中注意以老師的情感帶動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學念繞口令,並認識相關的漢字。

附繞口令:

虎、兔、鹿、豬、鼠

山上一隻虎,

草裏一隻兔,

樹下一隻鹿,

路上一頭豬,

洞中一隻鼠,

虎、兔、鹿、豬、鼠,

大家別說錯。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發現硬泥和軟泥、生泥和熟泥的不同特徵。

2、通過幼兒的探索與嘗試,能改變泥塊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歡的形象。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

活動準備:

生泥、熟泥、水、汽車、恐龍,水果等模型和圖片、火柴棍、高粱杆皮、玉米皮花生殼等輔助材料、小圍裙、小套袖

活動過程:

一、導入主題:

師:“小朋友,今天呀,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幾件小禮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什麼?

幼:想

師:出示泥做的各種水果,小朋友看,這些小禮物是什麼?它們是用什麼做成的?

幼:是用泥做成的

師:小朋友想不想試一試,用泥來做自己喜歡的`東西?

幼:想

師:那在玩泥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幼:不能把泥弄到衣服上

幼:戴上小圍裙和小套袖

二、幼兒自由選擇泥塊玩泥

1、鼓勵幼兒嘗試泥的玩法,引導幼兒探索最基本的玩法,團圓、搓條、壓扁。引導幼兒發現,在玩泥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

觀察要點:

a、幼兒在玩泥過程中,玩了一會兒後泥會變硬,幼兒是否尋找解決的辦法

b、在發現自己捏的作品有裂口時,幼兒是否會選擇其他的泥塊

組織幼兒討論,泥變硬以後,你是怎麼做的?爲什麼有的小朋友捏的作品有裂口?你捏的作品出現裂口後,你是怎麼做的?把自己好的經驗告訴其他小朋友。

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幼兒總結出,泥變硬後,蘸上點水,泥就會變軟。捏的作品出現裂口,可以選擇摔熟的泥,這樣,捏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有裂口。

2、鼓勵幼兒繼續玩泥,在學習泥工的基本技法後,鼓勵幼兒有所創新,能根據老師提供的模型和圖片來捏自己喜歡的形象

觀察要點:

a、看幼兒是否有創新的玩法,出現問題後,幼兒是怎樣解決的

b、在玩泥過程中缺少什麼時,是否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利用上投放的輔助材料組織幼兒討論,剛纔你是怎麼玩泥的?製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你是怎樣解決的?

三、成功的快樂

1、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捏的是什麼,怎麼捏的,向其他小朋友介紹經驗。

2、音樂聲中,幼兒互相欣賞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

自評:

本節活動,根據我們農村的特點,我選擇了農村的自然材料――泥巴,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能快樂盡情地玩耍和探索,在動手操作中,發現了硬泥、軟泥、生泥、熟泥的不同特徵。遇到困難能自己尋找解決的辦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聲音感興趣,瞭解讓物體發出聲音的多種方法。

2.主動探究瓶子裏裝入不同東西后發出不同聲音的祕密。

3.體驗探索聲音祕密的樂趣,樂於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小簍子、裝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幣、米粒、蠶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個

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硬幣、米粒、蠶豆等物品,對生活中各種聲音感興趣,玩過讓紙發出聲音的遊戲。

活動過程:

一、用不打開瓶蓋的方法尋找空瓶(聽音遊戲——找空瓶)。

1、老師的每個簍子裏都有4個口香糖瓶,其中有一個是空的,你有什麼辦法把空瓶找出來呢?

教師出示裝有4個瓶子的簍子,請幼兒想想、說說找出其中一個空瓶的辦法。

2、如果不能打開瓶蓋,你會想什麼辦法呢?

教師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爲每個人提供一個簍子,要求用不打開瓶蓋的辦法找出空瓶。

環節自評: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在吃瓶裝或杯裝食物時,有的習慣打開瓶蓋檢查裏面的食物有沒有吃完,有的則會搖一搖瓶子聽一聽,於是我將觀察到的這一生活細節用在了第一環節中,意在激發孩子回憶、運用已有經驗。

二、嘗試用各種辦法讓空瓶發出聲音(發音遊戲——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聰明,用搖一搖、聽聲音的辦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請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辦法讓它不裝東西也能發出聲音,看誰想的辦法多。

教師鼓勵幼兒想出、玩出多種讓空瓶發出聲音的方法。

2、你是怎麼玩的?還有不同的玩法嗎?

請部分幼兒示範剛纔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時鼓勵其他幼兒說出不同玩法。

小結語:你們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讓空瓶發出聲音的辦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會兒。

環節自評:基於第一環節的嘗試,孩子拿到空瓶後的直接認知經驗就是瓶子裝了東西搖後就會有聲音。我利用孩子們已有經驗的同時提出了具有“懸念”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孩子通過多次嘗試發現了讓空瓶發出聲音的各種辦法,引導孩子在已有經驗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識即:瓶子與任何物體碰撞以後就會發出聲音。

三、探究瓶子裏裝入不同東西后發出的不同聲音(辨音遊戲——找祕密。)

1、剩下的這3個瓶子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請你再去仔細聽一聽,告訴我你聽出了什麼祕密。

幼兒自主探索,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2、你聽出了什麼?爲什麼不一樣?

小結語:原來瓶子裏裝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3、猜猜這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到底是不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在教師搖動瓶子,幼兒聽聲音猜測瓶內物體並檢驗的互動環節中進行。特別幼兒對於自己猜測結果的驗證很期盼,所以教師將硬幣倒入透明瓶檢驗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4、請你也去搖一搖、聽一聽找到藏硬幣的的瓶子。

幼兒用搖一搖、聽一聽的方法找到簍子裏藏硬幣的瓶子。

5、那這個瓶子發出的聲音像什麼?猜猜裏面裝着什麼?你能用小耳朵幫忙找到裝米粒的瓶子嗎?

教師請找到的小朋友分兩組將米粒倒到透明瓶子裏檢查,並提醒幼兒注意不要將米粒潑在地上,培養孩子要愛惜糧食的習慣。

6、最後這個瓶子裏裝的什麼呢?到底是什麼我們把瓶子拿來看一看。你的瓶子裏有多少豆豆?

幼兒瓶子裏的豆子數量爲一個或許多,請幼兒先觀察自己瓶子裏的豆子,再和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後再引導他們比較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大還是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小結語:原來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環節自評1:對於瓶子裏裝的物體也是精心設計的,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硬幣發出的聲音特點最明顯,孩子最爲熟悉,能輕鬆猜到;米粒發出的聲音和沙子、泥土發出的聲音相似,不同生活經驗的孩子便有了幾種不同的想法;而蠶豆發出的聲音對孩子來說相對陌生,孩子的猜測難度加大。

環節自評2:在這一環節還有一個孩子十分感興趣的遊戲,就是通過聽聲音依次找出裝有硬幣、米粒的瓶子,雖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檢驗時卻用了三種不同的形式:檢驗硬幣,是孩子一個接一個搖動瓶子,其他孩子傾聽並判斷;檢驗米粒,是孩子分組將其倒入透明器皿;檢驗蠶豆,是請孩子打開瓶蓋,並在打開瓶蓋後發現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據豆豆的多少進行分組比較聲音的大小,從而巧妙的得出“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都豆豆發出的聲音大”的結論。

7、想一想如果瓶子裏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呢?

8、你發現了什麼?瓶子裝得滿滿的爲什麼沒有聲音了呢?

環節自評:是不是豆豆越多,聲音越大呢?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孩子積累了新經驗的同時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想一想如果瓶子裏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越來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會有什麼變化?”幼兒通過不斷嘗試,巧妙解決了這一認知衝突,改組了原有的認識結構,從而形成了新的認知結構即瓶子裏裝得滿滿的時候聲音卻沒有了。

四、繼續探究瓶子裝滿其他東西后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指導語:瓶子裏裝滿了豆豆搖了以後就聽不到聲音,那如果裝滿了其他東西會不會發出聲音呢?請小朋友回去試一試。

環節自評:在活動的結束部分,讓孩子課後去嘗試瓶子裏裝滿其他東西是不是也聽不到聲音,讓科學真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科學活動真正成爲溝通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橋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