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一年級教案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淺談口語交際中的“學會傾聽”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淺談口語交際中的“學會傾聽”
《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以嶄新的設計理念對“口語交際”做出了科學的界定,指出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豐富語言積累,發展語感”,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學會傾聽”雖只有四個字,卻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內涵:“傾聽”在詞典上的含義是“細心聽取”,即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持謙虛認真的態度,明確說話人的意思並及時應對,以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具備出色的傾聽能力。
  在生活中,能言者憑如簧巧舌雄辯滔滔令人欣賞,長寫者借生花妙筆洋洋灑灑讓人折服,擅讀者以抑揚頓挫、聲情並茂使人陶醉,誰曾想背後沉默無私的功臣——聽。據專家統計,在人類的各種交際中,一般人花在聽、說、讀、寫的時間所佔比例大約是:聽佔40%,說佔35%,讀佔16%,寫佔9%。聽讀是吸收,說寫是表達,其間構成了學生對語言信息的吸收——儲存——提取——表達的心理過程。而在聽讀活動中,聽能保持記憶的內容比讀遠遠超出一倍。由此可見,聽在人們感知外界事物的學習過程中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呀!
  健康人都有聽力,但能聽不一定會聽,常常有聽而不專,注意不集中,對老師或同學所講內容置若罔聞;聽而不記,不用筆記也不用心記,任你磨破嘴皮他仍不知所云;聽而不思,不能邊聽邊想,更不能有創意地表達自己聽後的感受。這樣的課堂,教者筋疲力盡,一籌莫展,學生雲裏霧裏,不明所以。
  那麼,如何使學生“學會傾聽”呢?
  一、提高教學魅力,激發傾聽興趣
  誰都有過這種體會: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說教使人如坐鍼氈,無異於受罪;生動靈活、睿智詼諧的語言卻令人如沐春風,是至高享受。教學藝術很大程度上是“說”的藝術,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無論是傳授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技能,還是啓迪學生的智慧,陶冶情操,都離不開口語。說得生動方能聽得入神,方能聽有所獲。很難想象,一個孤陋寡聞、學識淺薄、在課堂上納納不成言的教師,他的學生如何專心聽課。因而提高教學魅力,就必須加強教師各項能力培養,只有重視“說”的藝術,才能喚起孩子聽的興趣。
  首先,要練就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老師必須規範自己的語音,只有發音清晰,字正腔圓,才能使說(或讀)更好地表情達意,更具感染力,才能給學生以好的語言示範,才能使他們聽清聽準聽懂。南腔北調,陰陽怪氣的語調,往往會適得其反,令人捧腹,很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加強自身各種素質培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教師唯有不斷學習,終生學習,廣泛涉獵各種有益書籍,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積累,熟知教學動態,深諳教材教法,才能走在時代與教改的前沿,接受新課標對教師的挑戰,才能爲自己準備一池清新的源頭活水,隨時更新自己的語言,才能說的精彩,說的生動,使學生愛聽願聽。
  第三,能靈活運用教學輔助手段。孩子是生龍活虎的個體,久而久之,他們會對一味的講解產生厭倦,再優美的語言也會變得蒼白。因此,教學《翠鳥》一文時,我選擇輕快舒緩的《綠袖子》引入,當講到由於大肆捕殺,各種珍禽瀕臨滅絕時,又配以悲愴低沉的《飛逝的雄鷹》,總結全文,祈盼美好的綠色家園又伴之歡快優美的《重歸蘇蓮坡》,在一曲曲動人的旋律中,學生的心情隨老師的講述時喜時悲,喜時歡欣鼓舞,悲時激昂難抑。此外,還上網查找了許多有關翠鳥的圖片、資料,製作出精美的課件,使翠鳥漂亮的外形一覽無餘,翠鳥叼魚時的神速也一一再現,加上師生有序的解說,激情的範讀,在強烈的視聽刺激下,孩子們的思維特別活躍,學習勁頭很高,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討論高潮,涌現出許多有價值的發言,學習目標於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
  巧用各種輔助手段,有利於創設真切的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視聽,優化課堂教學,使“說”更具感染力,使“聽”更具吸引力。
  二、增加課堂活力,培養傾聽習慣
  新課程要求下,單一的課堂模式已無立錐之地,有活力的課堂纔有魅力,教者應採用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生動語文課堂,使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興趣盎然地聽,靈活自主地聽。
  在低、中年級,可將猜謎語、聽兒歌、改換詞語聽讀比較、聽故事評述、成語接龍等活動請進課堂,這些集趣味性、知識性、挑戰性於一體的活動,不失爲訓練聽力的良好方式,也是執教者經常採用的形式,這裏不再贅述。下面單就中高年級的訓練方式寫一些嘗試體會,祈望同行指正:
  1、聽記訓練。在聽的活動中,如何記住稍縱即逝的信息,北京市順義區李橋中學關秀偉老師的經驗很值得借鑑。思路是:讓老師或學生說故事,其餘聽記,要求記得簡明扼要,準確無誤,以訓練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積累信息。
  根據小四學生的認知結構,我儘量選用短小生動、淺顯易懂的話語(大約二三十字),此後再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作適當增減,還引導學生運用剛學過的縮句和抓主要內容的方法來進行聽記,也可試着寫聽後感。我們將每節課前三分鐘定爲“聽記時間”,單元檢測時也常會加入一道特殊試題——聽記。孩子們對此興趣十分濃厚,他們的聽記筆記,時常讓人忍俊不禁。例如:“天氣非常寒冷,河裏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連泥土也凍得硬邦邦的。”被簡縮成“天冷,河結冰,土凍僵”。有的加上自己的感受:“我的牙不停地打架,腿腳已經凍得麻木,不能移動半步”“哈哈!我又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去滑冰比賽啦!”……
  實踐證明,通過這一活動,孩子們的速記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課堂筆記自然不在話下,而且極大的訓練了孩子們聽的注意力,培養了高度的概括力和迅速選用恰當詞語遣詞造句的能力。
  2、給學生讀書聽。美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了培養學生自覺自願想去閱讀的方法——給學生讀書聽,實際上它對學生聽力的訓練也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此法高明在延長了聽的注意力持續的時間,擴大了詞彙量,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他們讀書的興趣。
  我喜歡給孩子讀書聽,總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喜歡又適合學生的文章、書籍介紹給孩子們。最初我還沒想到此舉有多麼重大的意義,瞭解吉姆的教育觀以後,我便更堅定了自己的作法,將偶爾的一時興起變成長期的不懈堅持。因而每週星期五,我都要擠一節課來給學生讀書聽,取名爲“讀書課”或“文學鑑賞課”,有時候是“短篇欣賞”,有時候是“長篇續播”。每逢上那一節課,孩子們正襟危坐,興趣盎然。讀書課成了紀律最好,最受孩子們歡迎的課。
  通過調查,本班孩子讀書興致高,內容涉及面廣,他們還經常把喜歡的書借給同學讀,也拿來與我分享。每次看到他們對書中情節津津樂道,娓娓道來,我都會打心眼裏感到欣慰。
  3、走出教室“聽”作文。通常都是“寫”作文,怎麼“聽”作文?一點沒錯,跳出語文學語文,語文的外沿就是生活的外沿,廣闊的生活環境就是學習語文最好的課堂:鶯啼蟬鳴、草長花謝、潮汐的漲落、小鳥的啁啾……善於聆聽生活中的聲音纔會寫出好文章。聽,不光用耳朵聽,還要用心去感受體會。用心靈去傾聽,就會聽出一份率真、一份執著。看一看“聽”出來的作文,就會知道此舉是多麼有必要:“花草在呻吟,它們在呼喚尊重,反對踐踏;溪流在嗚咽,它們在渴望潔淨,拒絕污染;森林在怒吼,它們在嚮往蔥鬱,抗議砍伐;鳥獸在哀號,它們在祈求和平,控訴殺戮……大自然以各種方式告誡世人:要保護環境,否則人類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