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材解讀(蘇教版五下)

本文已影響 9.51K人 

 一、認識課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材解讀(蘇教版五下)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是一篇科普題材的課文。全文圍繞爲什麼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一中心來安排材料。第一自然段通過地球與火星相比較得出“孿生兄弟”這一概念,從而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接着根據照片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然後闡述了爲什麼地球上能留下水並孕育出聲明而火星卻不能。

張敬義老師指出這篇說明文在語言表述上具有鮮明的形象性——“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具有強烈的探究性——“火星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呢?”“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爲什麼沒能留住呢?”“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們是什麼模樣,是怎樣生存的?”具有特殊的情感性——“40多億年前,火星與地球逐漸誕生了。”

  二、明確教學目標。

爲了避免把本文上成科學課,有必要認識一下本課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多關注科學知識,瞭解地球,感受科學,養成觀察生活、熱愛科學的習慣,樹立科學意識

(2)指導學生參與到科技學習、瞭解的活動中去,並在其中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科學上的問題,學習對科學技術中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大膽的設想。

 2、行爲與習慣目標:

(1)初步瞭解地球與火星的異同點,初步理解其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瞭解一些科學上的基本知識。

(2)知道一些不同情況下引發的地理情況是不同的,明白事物是有發展經過和演變的。知道地球、火星、乃至宇宙間的個體都是存在差異性的。讓其明白大羣體下的小個體是有差異的。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體系,對科學的認知體系有個瞭解,讓同學們知道科學中也存在許多未知。並且讓其有一個辨證的思考模式,讓同學們透過課本在以後的爲人處事中都有這樣一個辨證的思想。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科學知識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的。以“探究科學”、“研究地理”等活動,完善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性。並進行實際調查,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地球,並讓其知道地球上現在印發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告訴同學們要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科學家”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識的豐富,在學習中得到快樂。

 三、教學處理

依據題目處理課堂教學:藉助學生相對熟悉的地球(課件展示豐富學生對地球的認識),來認識與它孿生的兄弟“火星”。他們的共同點是曾經都“有水有生命”。然後具體學習相關段落,抓住具體的語句證實這個共同點。再學習它們之間現在很大的不同:地球依然有水有生命,火星只有乾涸的河牀。最後學習末一段引導學生科學猜想、科學探索“如果火星地表下有水,是否就有生命?它們是什麼模樣?怎樣生存的?”教學過程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關於“火星”的認識,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原生態的,具有理性客觀的“說明性”特點。

以上解讀,借用了部分資料,本人水平有限,思考不是很深入。懇請大家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