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蘇教版第五冊《石頭書》公開課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蘇教版第五冊《石頭書》公開課說課稿

《石頭書》是義務教育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本課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與充滿童真的對話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對學生進行態度、情感、價值觀薰陶的好體例。

我們學校的科技展廳裏有一些化石和動物的標本,學生已經參觀過,並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樣對它們非常好奇。因此,當他們接觸到這篇課文時,馬上會進入文本所描寫對話情境中。

基於以上對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並根據《語文課程新標準》對本年級段的具體要求,我擬訂了這樣的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藉助課文的語言文字,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其中,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好對話,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結合課文語境,特別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來理解石頭是一本怎樣的書,從三年級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來看我覺得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等有關必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來優化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教時。

第一教時,我準備安排“疑問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指導書寫”這三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中,我準備先板書課題,當你看到這三個字時,想到了什麼?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教師小結:同學們腦海中一下子浮現出這麼多問題,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問題弄明白爲止,學生齊聲說:對!教師歸納: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就叫刨根問底(板書:刨根問底)那麼,就讓我們輕輕打開書,到課文中去刨根問底吧。進入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佈置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特別要指導學生讀準生字詞的讀音,如“堪、炭”是前鼻音,殼是多音字,還要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的停頓,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導學生讀通讀順。同時在讀的過程中,藉助多種方法理解部分詞語,如藉助媒體展現雨痕、波痕、礦物的畫面,讓學生理解石頭書上的字是什麼樣的。通過查字典理解“刨根問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讓學生找出他們問了哪些問題,請男同學問,女同學讀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課文內容。在這一教時的最後,是“學習生字、指導書寫”這一環節。通過分析字形、示範書寫、巡迴指導,引導學生在田字格內把字寫端正、勻稱。

第二教時,我將在第一教時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的重點對話部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教師有機調控,學生自主參與達到逐步到位,對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也準備安排三個環節,分別是:複習檢查,作好鋪墊;精讀課文,理解感悟;總結課文,延伸拓展。

課始,先對課文中出現的詞語進行復習,然後對上堂課的學習進行回顧:讓學生說說通過上一節課學習,對課文有了什麼瞭解,從而爲精讀課文作好鋪墊。在第二個環節“精讀課文,理解感悟“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段,通過讀一讀、想一想、看一看、議一議等形式引領學生進入文本,體會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究知識的強烈的願望。進而讀懂石頭書。比如在學習課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時,我準備進行這樣的預設:

1、請同學自己讀讀課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邊讀邊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讀懂了嗎?

2、學生自讀課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們的問題是石頭書上有字嗎?有畫嗎?根據叔叔的回答學生明白了石頭書和語文書一樣,上面有字、有畫。

3、引導學生再次進入文本,仔細讀讀,找出描寫石頭書上的字、畫的一段,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先後順序出示相應的句子引導學生仔細研讀。“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留下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那些小不點兒,黃的,黑的,紅的,閃光的,透明的……叫礦物。這些都是石頭書上的字。”“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第二步: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鼓勵:你真行,一邊讀一邊將“石頭書”與“語文書”進行比較,發現他們有相同的地方。石頭書上的字只有勘探隊員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藉助媒體,使“雨痕”這個石頭書中的字變紅,旨在引導學生好好讀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適當點撥下,體會出“雨痕”是“雨點留下的腳印”,教師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圖片,教師總結這些都是石頭書上的字。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隊員才認識呢。所以,指板書,大家一起讀:石頭就是書。在感悟的基礎上再讀這句話,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達出來。

其他“波痕”“礦物”我也將採用上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在討論“波痕”時重點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跡”引導學生體會波痕就是石頭書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隊員才能看懂,所以指板書:一起讀“石頭就是書。學生再次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通過讀讀、想想、看看、等方法,緊扣“石頭就書”來品悟文本內涵。

第四步:教師過渡,石頭書中的畫能看懂,學生讀書上的話“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藉助媒體,使“樹葉、貝殼、小魚”這些石頭書中的畫變紅,旨在引導學生好好讀悟,交流各自體會。你說你認識石頭書中的畫,那麼你上次參觀了我校的科技展廳,你說說看到了哪些畫呀?學生爭先恐後地說,估計會說:恐龍蛋化石,三葉蟲化石等等。教師小結:所以,石頭就是書。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把他們那種熱愛科學、探究知識的強烈願望表達出來。通過讀讀、想想、議議等方法,緊扣“石頭就是書”來品悟文本內涵。並在這過程中,形成這樣的板書:

石頭書字:雨痕、波痕、礦物

畫(化石)樹葉、貝殼、小魚

課文的最後一段對話化石說明的問題,我準備聯繫課文的第七自然段“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來學習,如果我們在這座山上發現有樹葉的化石,說明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曾是什麼?學生通過想想、議議發現曾是密林,我隨即利用媒體把“密林”點紅,出示密林的圖片,引導學生讀好“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還有許多昆蟲。”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準備採用上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讓學生明白“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再出示課文第一段,怪不得“他們在山上玩,看見一個勘探隊員正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地看着什麼”,原來,教師引讀““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

學完課文,進入第三個環節,“總結課文,延伸拓展“。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讓學生當一回解說員,在創設了一個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廳缺少一個解說員,教師作當場測試進行選拔,題目:向遊客介紹“石頭書”……

以上是我對《石頭書》一課的教學構想。當然,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將根據學情作適當調整。謝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