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3.09W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通用11篇)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

3.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句意、文意。

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3。

2.難點:目標2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做到基本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你們知道成語"諱疾忌醫"嗎?"諱"的意思是:有顧忌不敢說或不願說。"忌":是嫉妒,猜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思改正。這則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結果如何呢?我們一齊來看看課文。

三、作者簡介:

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 ,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四、朗讀課文,感知內容大意。

1.朗讀課文。(可教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或聽課文錄音模仿朗

A.抽查幾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論

B.教師就關鍵處糾正,並示範朗讀。

五、串譯課文。

1.教師講解幾個難句。

2.學生提出問題由教師解答。

3.抽幾對學生一人讀一人譯,其他同學評價。

4.教師做小結。

投影提示:幾個詞的古今義差別:

( 1)同義有別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異義

走 古義:跑 今義:行走 復 古義:再一次 今義:重複

益 古義:更加 今義:有好處 索 古義:尋找 今義:繩索

5.學生自由作評:蔡桓公爲什麼會病死?

引導理解諱忌疾的害處。

六 、佈置作業:

A:課後練習二三

B:默寫本文。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獨立讀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學會多角度地解讀文本

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學會多角度地解讀文本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誦讀課文,讀準字音。

2.看註解,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解題:本課節選自《韓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桓公的故事,本意說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這一觀點的。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預習中劃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確。

2.學生結合註釋,翻譯課文,教師點評。

3.課文寫了扁鵲幾次見桓公。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說說桓公對待扁鵲的態度是怎樣變化的,這樣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四、研讀分析

1.誦讀課文,說說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啓發?

討論歸納:拒絕忠告會招致不良的後果;不能帶着有色的眼鏡看人;有病早治無病早防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防微杜漸;要善於勸諫,善於工作,要有責任心

2.瞭解課文所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

討論歸納:扁鵲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桓公是個盲目自信之人。

五、總結

本文通過扁鵲三次見桓公,指出桓公有病,應及時治療,但桓公自認爲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拒絕了他的勸告,最後病後的故事,說明要正視自的缺點和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和幫助。

六、作業

課後練習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始末,刻畫兩個人物,表現中心意思的寫作方法。

2.使學生認識諱疾忌醫的嚴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漸、聽信忠言的重要意義。

3.使學生理解間、居、復、益、應、還、走、及、是以、索等詞語的意義,和湯、齊、還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學設想

1.本文是學生升入中學後第一次學習的文言文;就此開始訓練學生掌握閱讀、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參看註釋,藉助字典、聯繫句意、文意理解詞語的含意,通過準確理解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詞語的含意,準確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對應地刻畫扁鵲和蔡桓公這兩個人物,表現了中心意思;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敘事的層次,分析逐次對應刻畫兩個人物的表現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解釋詞語,口譯課文。

教學過程

1.由學過的當代作家的三篇現代文引到將學的古代作家的這篇文言文,引出《扁鵲見蔡桓公》(板書課題)。

聯繫註釋①簡要說明:《扁鵲見蔡桓公》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戰國末期韓國的公子,研究刑名法術,是當時重要的思想家。《喻老》這篇文章,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文中敘述扁鵲見蔡恆公這則故事,本意是用它來比喻說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策劃困難的事,從它的容易處開始)、“爲大於其細”(做大事從它的小處開始)的觀點。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名醫,人們用傳說中的上古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蔡桓公,即蔡侯。“諱疾忌醫”(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醫治)這個成語,就是從《扁鵲見蔡桓公》這則故事中總結出來的。

2.要求學生看註釋,查字典,理解詞句,提出不理解的詞語。

3.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解釋詞義,並與現代漢語中的該詞進行比較。

間:在“立有間”中,當“一會兒”講;用在表動作的詞語之後,表示動作的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中間”義項,表示兩者之間,如同志間、兩山間。

居:在“居十日”中,當“過了”講;用在表時間的詞語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義項,如同居,故居。

復:在“扁鵲復見”中,當“再”、“又”講。現代漢語“舊病復發”、“死而復甦”等常用詞語中的“復”,與此義同。

益:在“不治將益深”中,當“更加”講。現代漢語“精益求精”、“老當益壯”等常用詞語中的“益”,與此義同。

應:在“桓侯不應”中,當“回答”講。現代漢語“應答”、“應聲”等常用詞語中的“應”與此義同。

還走:在“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中,還,同“旋”,當“迴轉”、“轉身”講;現代漢語中的還,無此用法。走,當“跑”講;現代漢語“奔走”、“走馬燈”等常用詞語中的“走”,與此義同;但一般單用一個“走”字,不同此義。

及:在“湯熨之所及也”等句中,當“達到”講。現代漢語“及格”、“及齡”等常用詞語中的“及”,與此同義。

是以:在“臣是以無請也”句中,當“因此”講;是以,即“以是”;以,因爲、由於;是,這,此。現代漢語說“因此”,而不說“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鵲”句中,當“尋找”講。現代漢語“搜索”中的“索”,與此義同。

簡談古代漢語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漢語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現代漢語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鵲望桓公而還走”句中的“還”,念??ā?,當“迴轉”、“轉身”講,是“旋”的通假字。

“湯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湯”,念?à??,當“用熱水焐”講,是“燙”的通假字。

“火齊之所及也”句中的“齊”,念?ì,當“藥劑”講,是“劑”的通假字。

4.先要求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再指定學生一人朗讀課文。

要求讀音正確。

5.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開頭譯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應”。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會兒,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這(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裏,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恆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還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

6.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譯至末尾。過了十天,扁鵲(進見時)遠遠地看了桓侯一眼,轉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爲什麼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熱水焐,藥劑敷,可以達到、治好;肌肉裏的病,鍼灸,可以達到、治好,腸胃裏的。病,火劑湯藥,可以達到、治好;骨髓裏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醫生)沒辦法了。(桓侯的病)現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說話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疼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桓侯就死了。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四各題。參照課後練習一、二,進一步體會課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文章的層次;兩個人物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學過程

1.由上節課的口譯課文,引到本節課分析課文(板書課題)。

2.引導學生理清本文敘事的層次。

依據課後練習二的.提示,本文可以怎樣劃分爲三個層次?各自寫出了什麼?

第一層:開頭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悅”,寫桓侯不聽扁鵲的三次忠告。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至“臣是以無請也”,寫扁鵲斷出桓侯的病已經不可救藥。

第三層:“居五日”至結尾,寫桓侯病死。

3.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對應描寫的扁鵲和蔡桓公這兩個人物(板書:扁鵲桓侯)。

(1)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立有間”,他站着看了桓公一會兒,經過細心觀察,準確斷出病情以後,纔對桓公說:“君有疾在腠理”,說桓公“有疾”,有點小病,實事求是,毫不誇張。“不治將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發展。“將恐深”,語氣和緩,勸告桓公及早醫治,以免小病發展成大病(板書:斷出得了小病,勸告及早醫治)。

桓公的反應:先是說“寡人無疾”,否認有病,拒絕扁鵲的勸告;再是在扁鵲離開後又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更表現出對扁鵲說他有疾、勸他醫治的很大反感,毫無治病之意(板書:否認有疾,拒絕醫治)。

(2)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先後指出“君之病在肌膚”、“君之病在腸胃”,準確地斷出了桓公病情的發展;兩次說出“不治將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越發嚴重;“將益深”,語氣肯定,勸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板書:斷出病情發展,警告務必醫治)。桓侯的反應:先是在扁鵲兩次警告之下,“不應”,“又不應”,都不回答扁鵲,不理睬扁鵲的警告;後是在扁鵲離開後,兩次“又不悅”,更表現出對扁鵲警告他務必醫治疾病的很不高興,固執地毫無治病之意(板書:不聽警告固執拒醫)

(3)課文怎樣描寫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還走”,遠遠一望,轉身就跑,斷定桓公的病已經惡化到了不可救藥,即使桓公此時讓他醫治,也已無法可施,只好趕快離開。後是對桓公派去問他的人說:“疾在腠理,湯燙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這不但說明了桓公已經病入骨髓,無法醫治——自己所以“還走”、不再警告醫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須及早醫治的道理(板書:斷定不可救藥,不再警告醫治)。

桓侯的反應:雖然“故使人問之”,也只是由於不明白扁鵲爲什麼“還走”,而派人去問;而在派去的人回報扁鵲的答話(課文此處虛寫派去的人的回報)以後,卻毫無反應。他仍然沒有動心,始終沒有醒悟(板書:仍不動心終未醒悟)。

(4)課文寫出了故事什麼樣的結局?全文表現了兩個人物的什麼特點?

扁鵲在桓公病發,派人尋找他時,“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進見桓公“還走”後,就逃出了蔡國,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經沒法醫治的病,還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現出他醫術高明,爲人機警(板書:醫術高明,爲人機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藥,渾身劇烈疼痛起來,纔派人尋執扁鵲,終致喪命。全文表現出他諱疾忌醫,終致喪命(板書:諱疾忌醫,終致喪命)

4.引導學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表現了什麼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敘述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畫這兩個人物,表現了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的中心意思(板書: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對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漸,爲人更要善聽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正確意見。這都是學習本文應該獲得的有益啓示,也正是本文表現出的哲理。

5.學生默讀、進一步體會課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

2. 瞭解本文敘事層次分明的特點,體會人物的鮮明個性。

3. 理解這個故事的寓意。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一系列數字的含義的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成語“起死回生”——扁鵲(秦越人)——《扁鵲見蔡桓公》

二. 複習鞏固: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義

間 疾 益 故 索 還 火齊 湯熨

三. 朗讀課文:

讀前可提示學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頓,二要注意人物說話的語氣。

四. 提出“突破口”,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35,5,4,3,2,1”這幾個數字在文中分別表示什麼?

五. 解決“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經歷35天(故事持續的天數)

5——故事發生的5個場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個過程

3——扁鵲提出的3種治療方法

2——故事中有2個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種結局

六. 延伸“突破口”: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根據扁鵲的性格特徵,發揮想象,爲逃秦後的扁鵲續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七. 小結:

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比,作者韓非的目的是什麼?

(注意:這只是一個虛構的寓言故事。)

我們能從中受到什麼啓發?

這對於指導我們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什麼作用?

八. 佈置作業 :

根據課文給你的啓發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扁鵲見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的寓言故事。通過敘述扁鵲爲蔡桓公“四診病”而蔡桓公卻“四忌醫”的情節,着重塑造了扁鵲這個古代神醫的形象,在輕鬆的敘述中滲透了生活哲理。根據教材特點及單元教學目標,特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 掌握常用實詞的讀音和意義,積累文言詞語。

2. 多角度發掘寓言文本的寓意,進行個性化解讀。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學生分析:

學生學習過《〈論語〉八則》、《寓言三則》等文言文,已具備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養了翻譯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學生性格活躍,表現欲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文言講析方法,勢必會磨滅他們學習的興趣,無法收到教學實效。所以根據學生特點,我採取了“主體參與式”語文學習活動設計,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質疑,相互解惑。

設計理念:

1.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學”的觀點。

2.《語文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計劃兩課時,教學過程擬採用“主體參與式”語文活動設計。第一課時開展4個活動——“我會說”;“我能讀”;“我會譯”;“我能析”。旨在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鍛鍊口頭表達;學會熟練誦讀文言文;積累文言實詞,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讀文本。第二課時進行3個活動——“我會演”;“我能背”;“我來寫”。意在讓學生通過編演課本劇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能當堂成誦;鍛鍊想象與聯想能力,續寫與仿寫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查閱關於扁鵲、《韓非子》、蔡桓公的相關資料;準備《新華字典》、《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

教師:劃分學習小組並確定組長;複印相關資料。

教學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師:同學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下面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句話,請大家隨着老師的板書大聲讀出來。(教師板書:“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書完後,要求全班同學齊讀兩遍。)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古文《扁鵲見蔡桓公》,希望各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團結協作,積極探究,圓滿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勵性語句作爲開場白,容易激活興奮點,增強學生自信心。在學習者情緒高漲之際,及時拋出學習任務,明確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動一:“我會說”(時間:5分鐘)

1.各小組同學將課前收集的有關扁鵲,《韓非子》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並註明資料來源。

2.小組長指定一名成員宣讀整理結果,其他成員可進行相關補充。

(此設計意在鍛鍊學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時,既鍛鍊了口頭表達,又便於學生進一步瞭解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三、 活動二:“我能讀”(時間:10分鐘)

1.小組合作,初讀課文,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標註“腠、桓、還、湯熨、齊、遂”等字音。

2.學生聽教師範讀,進一步糾正字音,體會朗讀節奏及語氣。

3.各小組自由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課文,如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男女生配合讀、小組之間賽讀等等。讀完後展開自評與互評。

(“古書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裏去,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領悟。)

四、 活動三:“我會譯”(時間:15分鐘)

1.明確目標。各組從文中挑出2—3個較難理解的句子,寫在白紙上。

2.鄰近兩組交換“目標”,利用工具書,理解句子含義。

3.各組代表宣讀討論結果,其他同學進行訂正及補充。(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關鍵實詞如“間、將、居、益、索”等的含義。)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 掌握文中的實詞。

2、瞭解本文運用對話發展情節,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的情態的特點。

3、領會故事的寓意,能聯繫生活懂得諱疾忌醫的危害和防微杜漸的重要。

二、教學重點

根據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三、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敘事簡潔、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我們受到病毒的侵襲而害病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找醫生看病)這是個婦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韓非筆下的蔡桓公卻有病不承認,不醫治,最終怎麼樣了呢?(病死了)今天我們學習《扁鵲見蔡桓公》一文,就是寫蔡桓公諱疾忌醫,貽誤了治療時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的故事。

二、解題

本課文書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重要的思想家。

“扁鵲”是什麼人?(秦越人)爲什麼人們用上古名醫扁鵲來稱呼他?(醫術高明)蔡桓公是什麼人?(蔡國國君)“見”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會見”“拜見”的意思)

(-)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預習中劃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確。

2、出示幻燈片,給知識目標點中的多音字注音組詞,給羣形注音的字加拼音並辨別字形。

3、學生結合註釋,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讀文言文一定要正確劃分句中停頓,才能確切瞭解句意。教師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頓是否劃得正確,不正確的要改正過來。

君有疾/在腠理。

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臣/是以無請也。

4、通假字:還(xuán)走 “還”同“旋”。 湯 “湯”同“燙”

火齊(jì) “齊”同“劑”。

4、翻譯全文。然後結合練習三概括主要內容,並用一兩句話概括課文闡明的哲理。

5、教師訂正並小結。

本文通過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三、課後背誦全文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一、、誦讀課文,瞭解課文所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

學生試讀課文,要求出聲讀,

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四人小組結合練習一展開討論。

教師點撥,本文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物。“扁鵲”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蔡桓公是個盲目自信、傲慢頑固、諱疾忌醫的國君,故事圍繞着“有疾”“無疾”這一尖銳的矛盾展開爭論。

二、學生討論

(1)、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說了哪些話勸他應及時治療?對扁鵲的忠告,桓公是怎樣評價的?

預設:扁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教師小結,“立有間”,“立”動詞,站立,“有間”,時間副詞,有一會兒。“立有間”,說明扁鵲站着仔細地作了觀察(中醫稱爲“望診”)之後,才下斷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的診斷是準確的,而並非信口開河,也爲下文蔡桓公的自以爲是、諱疾忌醫、病情惡化、扁鵲拒醫作了鋪墊。而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則形象地刻畫了諱疾忌醫的無知和偏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現代漢語中“疾病”是一個詞,而在古代漢語中“疾病’是兩個詞,其含義不同,小病爲“疾”,大病爲“病”。“以爲功”是“以之爲功”的省略。

(2)、 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嚴重?這些話用現代漢語該怎麼說?

預設: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指出這是扁鵲第二、三次見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經歷了十天。“復見”——再一次見。“益深”——更加嚴重,更加厲害。“不應”——不理睬。這兩次會見,在短短20天內,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膚”到“腸胃”。

(3)、 “還走”該怎樣解釋?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爲什麼“還走”?

預設 :“還(xuán)走”,還,同“旋”,迴轉,掉轉,走,古代漢語爲“跑”義,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走”。“扁鵲”望桓而“還走”,“望”是從遠處看的意思,扁鵲從遠處看了桓侯一眼,並不說話就趕緊轉身跑了。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爲什麼“還走”?

這是情節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情節的發展上給讀者造成了“懸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問扁鵲,以及點出“還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對蔡桓公的病已無力無法挽救了。扁鵲的“還走”,既給上文作了補充,又給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鵲的逃,埋下伏筆。

三、劃分層次及綜合概括層意,複述課文訓練。

1、 根據以上討論以及以下提示,默讀一遍課文,將文章劃分爲三個層次,並概括層意。

提示

①桓公不聽扁鵲的忠告。

②扁鵲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藥。

③桓公病死。

學生回答

第一層,開頭……桓侯又不悅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候而還走……臣是以無請也

第三層,居五日……結尾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時間順序)

學生根據“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複述課文。注意,湯(同燙)、齊(同劑),複述提倡創造性,而不僅僅將古漢語翻譯爲現代漢語。可以加上扁鵲、蔡桓公兩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

2、複述後評論文章結尾,也是複述的昇華。

教師提問,自“居五日”到結尾是文章的第三層次。前面四次見蔡桓公,扁鵲都是“居十日”,爲什麼這裏卻用“居五日”,日期驟然縮短意味着什麼?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與扁鵲什麼樣的心清?

預設:日期驟然縮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劇惡化,扁鵲“望診”判斷準確,說明上文扁鵲而“還走”,實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極簡練準確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鵲無奈恐懼的心情,最後的“桓侯遂死”,是故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桓公諱疾忌醫的必然惡果。

3、學生試背課文,指導背誦課文。

四、總結、擴展

在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背誦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分析。

教師提問,蔡桓公的病開始並不重,爲什麼短短30余天就出現無法醫治,以至“遂死”的結果?用一個成語概括應是哪個成語?

預設:“諱疾忌醫”

,本文按什麼順序,以什麼線索,層層深入地記敘?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教師訂正學生回答並總結。按時間的順序,以蔡桓公病情的發展爲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寫扁鵲四次拜見桓公,沒有一個具體日期,作者動用了三個“居十日”,又用了一個“居五日”,簡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發展過程,層層相連,逐層深入,條理十分清楚,同時使故事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更加密切,增強了說服力。

敘事簡練、生動、準確,是本文語言運用方面的特點。本文主要寫了扁鵲和桓公兩個人物,寫扁鵲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有病在腸胃”“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等一些結構基本相同的句式,來說明他對桓公病情的精確判斷和高明醫術。同時,也寫了扁鵲的動作,如“立有間”,說明他觀察快而準,“望桓侯而還走”、“說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無法挽救。寫桓公的態度,用語也非常簡練準確,開始用“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來說明他盲目自信和對醫生的偏見;接着又以“不應”“不悅”的神情,進一步表現他的頑固不化。而扁鵲答桓公使者問,幾句話言簡意賅,哲理雋永,深刻地總結了醫治疾病必須“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的道理。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四。

板書設計

初見蔡桓公 —— 疾在腠理 —— 寡人無疾

扁 再見蔡桓公 —— 病在肌膚 —— 不應不悅 蔡

三見蔡桓公 —— 病在腸胃 —— 又不應又不悅 桓

鵲 望而還走 —— 病在骨髓 —— 使人問之 公

已逃秦矣 —— 體痛遂死 —— 使人索扁鵲

善意規勸 ——對比—— 諱疾忌醫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間”、“將”、“疾”、“益”、“故”、“遂”等實詞的詞意。

2、理解這個故事的寓意。

3、訓練複述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韓非子。

二、聽讀

三、朗讀

四、理解文意

採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讓學生理解大致意思,結合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扁鵲一共見了幾次蔡桓公,每次見面有什麼不同,扁鵲怎麼說,而桓公的神態、語言怎樣?(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點撥字詞)

2、請用自己的話複述這個故事。

3、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啓發?

總結:見板書

五、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上課本,進行練習。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見課後練習二

(二)解說下列語句的意思

1、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2、扁鵲望桓候而還走

3、臣是以無請也

六、朗讀背誦

七、板書設計

扁鵲見蔡桓公

一見在腠理將恐深(湯熨)無疾

居十日二見在肌膚將益深(針石)不應,不悅

居十日三見在腸胃將益深(火齊)又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四見在骨髓無奈何也體痛,遂死

——不要諱疾忌醫,要正視自己的缺點,接受別人的批評並改正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文言文的字詞句翻譯。

2、以桓侯的病情發展爲線索。

3、寓言的寓意。

學習重難點:

1、古今異義的詞語。

2、重點字詞句的意思。

3、寓言蘊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

課時安排:四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

(二)誦讀課文,讀準字音。

(三)看註解,試翻譯課文。

一、 導入

解題:本課節選自《韓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桓公的故事,本意說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這一觀點的。

第一課時

一、簡介韓非及《韓非子》。

1、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孤憤》、《五蠹》、《儲說》、《說林》、《說難》等篇。

2、《韓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識: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候人,著名的民間醫生,是中醫傳統診斷的奠基人。四疹法:望、聞、問、切。

二、檢查預習

讀課文。注停頓和讀音。

三、範讀課文學生齊讀課文。

四、疏通字詞。

1、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療將恐深。”

見: 謁見,拜見。 疾:小毛病。 腠理:皮膚的紋理。

將恐:恐將,恐怕要。 深:厲害,嚴重。

賞析:①此句話點明瞭故事中的兩個人物:蔡桓公和扁鵲。

②“立有間”:診斷的準備。

③扁鵲診斷準確,勸告誠懇。

2、桓侯曰:“寡人無疾。”

賞析:“無疾”斷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鵲出,桓候日:“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出:離開。 醫:名詞,醫生。 之:結構助詞,無義。

好:喜歡。 不病:沒有生病。

以(之)爲功:把(這個—指治“好” 病)作爲功勞。

賞析:桓侯對扁鵲進行了毫無根據的諷刺,表明了他極其不信任醫生,諱疾忌醫,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復: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賞析:第二次診斷病在肌膚,證實了不治將恐深的預測。

5、居十日,扁鵲望桓候而還走。

還:同“旋”,旋轉,轉身。 走:古今異義字,跑。

賞析:扁鵲一言不發。轉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緩的敘述中突起波瀾,引卻懸念,自然導入下文桓侯派人發問。

6、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故:特意。 湯 ;同 ‘燙’,用熱水焐。 之 :結構助詞,無實義。 所及:所達到的部位。 及:達到。

針石:金針、石針。 火齊:火劑湯。齊同“劑”。

賞析:這句話是重點句子。要記憶,理解和翻譯。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發展。

7、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今:現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統稱,也是自謙的自稱。是以:即以是,因此。

請:過問,拜見。

8、居五日,桓候體痛,使人索扁鵲,己逃秦矣。

9體痛:全身疼痛。 索:求,尋找。 矣:語助詞,“了”。

10、桓侯遂死。

遂:於是,就。

五、當堂檢測: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益:

2.居十日,扁鵲望桓公而還走 還:

3.桓侯故使人問之 故:

4.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及:

5.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 索:

6.桓侯遂死。 遂: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背誦課文。

第四課時

一、檢查複習:

1、背誦課文。 2、翻譯扁鵲的回答蔡桓公使者的話。

二、按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給課文劃分層次。

1、 1—3 第一次見面。(開端)

介紹人物、事件、揭示矛盾。

2、 4—6 第二次見面。(發展)

扁鵲診斷病情的發展;蔡桓公的盲目自信。

3、 7—9 第三次見面。(發展)

三次見到蔡桓公。第一次寫得很詳細,其他都是略寫。但也顯示了蔡桓公病情的發展。

4、10—12 第四次會見及回答使者的話。

這次扁鵲見了回頭就跑,一反常態,情節突現波瀾,引起懸念。排比句的運用,增強語氣,指出蔡桓公兵病情的發展嚴重。5、13—14 扁鵲逃秦,桓侯病死。(結局)

(1) 扁鵲逃秦的原因?

(2) 桓侯病死的教訓

三、課文總結。

1、中心思想:

通過蔡桓公生了小病後盲目自信無病,不及時治療,使病情日益加重,終至不治而死的故事,教育人們要人們要防微杜漸,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諱疾忌醫。

2、寫作特點:

(1)、按時間順序,以桓侯的病情發展爲線索。

(2)、敘事簡練生動,詳略得當。

(3)、語言準確,得體。

3、總結基礎字詞:

①通假字三個。②古今異義字。③三個難句的翻譯。

四、當堂檢測:

(一 )熟讀課文,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說了什麼?蔡桓公是怎樣回答的?他爲什麼要那樣回答?

2.十天以後,扁鵲又是怎樣說的?效果怎樣?

3.扁鵲最後一次見桓公時,“望桓公而還走”。對此,扁鵲是如何解釋的?

4.這個故事的結局怎樣?

二、聯繫上下文,說說下列兩組詞在文中的不同含義。

疾病: 古漢語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

但“疾”常用來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來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三、閱讀訓練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給文中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還xuán B、腠zu C、湯tāng D、齊qí

2、翻譯劃橫線的句子

3、用原文填空

(1)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爲什麼“望桓侯而還走”?

(2)體現桓公固執、自以爲是形象的句子是

(3)本文說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種理解,請選出最妥當的一項。

A、說明扁鵲醫術高明,是我國古代的名醫

B、說明扁鵲治病救人,有高尚的醫德

C、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D告誡人們過分驕傲自信而不想念羣衆是錯誤和危險的。

(4)由本文內容演變成的一個成語是______

(5)拓展填空

忠言________,良藥_________。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9

一、設計說明

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將《扁鵲見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級上冊,把它處理爲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通過敘述扁鵲爲蔡桓公四次診病、蔡桓公四次諱疾忌醫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人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要拒絕批評幫助的道理。這篇內容淺顯的故事有一定的諷喻和勸誡色彩,今天讀來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教學中宜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教師引導爲輔,重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實詞的讀音和意義,積累文言詞語。

2.多角度發掘課文的寓意,進行個性化解讀。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並向課外拓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一:(板書“扁鵲見蔡桓公”)剛纔老師寫“扁鵲見蔡桓公” 這個題目時,一定有同學在想:扁鵲和蔡桓公是什麼人?他們是什麼關係?扁鵲見蔡桓公後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一起學習第六單元22課。

導入二: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生病了,父母會怎樣做?……大家說得不錯,有病求醫是基本的生活常識,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條件醫治,卻因拒絕接受治療最後死去。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學習第六單元22課。(板書“扁鵲見蔡桓公”)

(二)檢查預習

1.請學生介紹韓非、《韓非子》和扁鵲,其他同學簡要評價。

2.學生交流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師總結歸納並板書。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熟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疏通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誦讀課文,以理解課文的主旨)。

(4)積累背誦(在字正腔圓地誦讀課文、理解課文主旨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但本課不要求背誦)。

(三)學法實施

1.熟讀課文

(1)初讀課文,要求自由朗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學習字詞。

(2)自讀檢測(利用大屏幕檢測自讀效果)。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湯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還走(xuán)焐熱(wù)

②給下列多音字注音並組詞:

間 好 應 熨 還

③給下列通假字注音並釋義:

湯:音tànɡ,現在寫爲“燙”。

齊:音jì,現在寫爲“劑”。

(3)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評價。

(4)師生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斷句正確,語速恰當。

2.疏通課文

(1)再讀課文,疏通文意。在比較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以小組爲單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大意,小組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放到全班討論解決。

(2)全班交流,補充、完善小組學習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請學生提出學習本課應該解決的問題。(教師可提示:①提出問題的角度:“略讀課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問題的依據:“單元說明”和“思考與練習”。)

(2)師生一起歸納本課應重點解決的問題:扁鵲和蔡桓公是什麼樣的人?蔡桓公爲什麼會死掉?這篇課文有什麼寓意?

(3)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上面三個問題。要求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做好組內分工,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4)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回答問題。

扁鵲:神醫。

蔡桓公:剛愎自用(固執己見)。

蔡桓公的死因:諱疾忌醫。

寓意:防微杜漸。

(四)分角色朗讀

可以採用師生、小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積累拓展

大屏幕顯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讀《北人啖菱》。

2.複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麼寓意?(可作爲作業課後完成)

(六)佈置作業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初步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

3.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聽說過神醫扁鵲嗎?他名叫秦越人,因爲醫術高明,所以人們用我國上古時代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有一次扁鵲行醫到虢(gu6)國,虢國的太子病死了,正準備下葬。扁鵲問明瞭太子的病情後,斷定並沒有死,還能救治。這使虢國的國君大爲驚喜。扁鵲先用針刺療法,一會兒,太子就甦醒了。接着又用藥物炒熱,敷在太子的脅下,一會兒,太子就站了起來。最後他又配湯藥給太子喝,僅服了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這簡直是起死回生啊!但是對這位名醫的醫術也有不相信的,蔡國的國君蔡桓公就是這樣。他起初只有一點小毛病,但不信扁鵲的診斷,不肯就醫,結果病情逐漸加重導致最後死亡。我們課本中收了這則故事,現在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扁鵲見蔡桓公》。(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交流有關《韓非子》的知識

(學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本文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是韓非的重要著作。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一遍課文,然後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後,放聲朗讀。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爲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課文告訴給我們一個什麼故事?哪位同學給大家講一下?

(指名學生講故事,教師適當點撥、點評)

明確:應區分掌握的文言詞疾:小病病:大病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復古義:再一次今義:重複益古義:更加今義:有好處

索古義:尋找今義:繩索

2.讓學生改編故事,並大聲背誦課文。然後,讓學生編排課本劇並進行表演。

3.你覺得扁鵲和蔡桓公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⑴扁鵲是一個醫術高超、對病人診斷細心、並能善意規勸病人的神醫。

⑵蔡桓公是一個固執己見、盲目自信、諱疾忌醫的人。

4.討論:蔡桓公最終因諱疾忌醫而死,從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訓?

明確:學生可能回答:⑴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⑵有病須早治,切勿諱疾忌醫。⑶切勿拒絕忠告,不可主觀猜忌。⑷對待禍患要敢於正視,要防微杜漸(言之成理即可,教師應及時肯定學生的意見)

5.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諱疾忌醫的經歷,你是怎麼做的?(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評及肯定)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給你的啓發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下節課集中展示交流。

七年級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的:

1、藉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掌握“居”、“間”、“還”、“請”等詞的意 義,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知。

2、學習本文“寓理於事”的寫法,並用簡潔語言概括其道理。

3、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批評幫助,提高自身修養。

二、教學重點:

1、朗讀、複述課文。

2、課文註釋中必須掌握的詞語。

3、學習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隱含的寓義。

四、教學設想:

1、藉助工具書和文中註釋,要求學生讀懂淺顯的文言文。

2、誦讀法。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3、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4、討論式。在討論中互相啓發。

5、探究式。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

拓展思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

五、媒體設計:

課件、錄音機、電腦、投影儀

六、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七、課前準備

(一)、教師製作課件。

(二)、學生預習:

1、生字、詞語識記:間好還居還湯熨屬索腠理肌膚火齊

2、桓侯病死的原因是什麼?你能說出本文闡明瞭一個什麼道理?

八、教學流程教學內容

二、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四、對照課文,複述大意。

教師活動

導語:醫聖華佗與曹操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情趣。

教師範讀教學內容

五、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全解課文,重點疏通字義。

六、分題研讀、微觀體味。

七、分析人物形象。

教師活動

教師在教室巡迴指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設問:蔡桓公拒絕就醫而病死的原因是什麼?它闡明瞭一個什麼道理?

鼓勵學生有創意的回答,並板書有獨特看法的同學的答案。

如果扁鵲是我是我們的老師,而蔡桓公是我們班的同學,試想扁鵲對蔡桓的這種規勸方式適合嗎?要不然該採用何種語言藝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