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下冊《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精品」

本文已影響 3.72W人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下冊《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精品」

1、 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 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 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願望,因爲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爲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於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小學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這裏蘊含着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麼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着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爲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爲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 (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 (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 (8)歸雁洛陽邊。

  三、鑑賞詩句

1、 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後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

3、 此聯寫的是什麼?古來很多人稱讚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着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爲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 從字面上看,頷聯所寫之景全是大景緻,似乎表現的是寬闊博大的情感,那麼怎麼理解此聯與首聯的聯繫?

分析: 此聯最妙的地方在於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一聯詩所寫的景緻,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麼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爲“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佔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幻燈片4,文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圖片:出現江水和兩岸);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於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幻燈片4:出現懸着的帆)。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着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更是杳無音訊,越發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 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後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餘地,讓人讀完後浮想聯翩,餘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裏寫的是一羣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託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裏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後,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的:

一、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感受中國詩歌中的思鄉旋律,進行人文薰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再創造,再現詩歌中優美和諧的畫面,體會即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理解全詩意思及詩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

同學們,據我瞭解,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是來自外地,有的已離別家鄉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纔來到深圳;遠離家鄉的學子們,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寂靜的長夜裏,你們可有思念家鄉,想念家鄉的親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們回答,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是的,不僅你們,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鄉的日子裏深切地思念着他們的故鄉,並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如我們都學過的李白的《靜夜思》,請同學們齊背一遍。其實,思鄉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着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鄉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王灣的深情吟誦能否撥動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根思鄉之弦。

 二、解題及簡單介紹作者。(1’)(次、北固山)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因爲這首詩使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讀明義(5’):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個別朗讀;

(指導朗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教師範讀;

5、參照註釋,同桌互譯詩句。(教師巡視,或參與一組)不能解決的難點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學生舉手回答。(全班分成兩組,互相提問,看哪組提的問題多,回答得好)

6、請同學講述詩歌內容。(請一位同學讀一句,同桌講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許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20’):

1、在理清詩歌思路,把握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2、朗讀指導:把握“詩眼”(如“平”、“闊”、“正”、“懸”等)的重讀和韻腳響亮、悠長(如每句最後一個字);

3、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A、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嗎?

(提示:講你最欣賞的一個畫面。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詩歌中描繪的優美景象,進行美的薰陶和審美教育。)

B、這首詩哪些句子屬於寫景?哪一句直接抒情?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手法?(提示:前三聯寫景,後一聯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

詩人爲什麼會起思鄉之情?

(提示:1、時間臨近春節;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歸。)

4、請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看誰改得好。(要求忠實於詩歌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點。)

  五、拓展達理(10’):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鄉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思鄉的詩歌?學生髮言,並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我們再來看一些其他的思鄉名句。

1、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佳節剛過,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在重陽節的時候的思想之情。

2、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夜裏的春風吹動我歸鄉的夢,夢中的我又隨着春風回到故鄉洛陽。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麼時候照着我返回家園?

作業:課外蒐集、閱讀其他的思鄉詩歌。

 六、背誦體味(5’):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後,主動背誦。

  七、結束語(2’):鄉情、鄉愁時時陪伴着遠離故鄉的中國詩人,於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詩歌,這些詩歌穿越千年,給我們傳達了一種永恆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着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要去繼承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我們在一首歌曲中結束這堂課,請聽根據詩人於光中的同名詩歌譜成的歌曲《鄉愁》。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說明

深圳市鬆泉中學 劉佳

在唐朝的詩人當中,王灣並不算一個出名的人物,然而《次北固山下》這首千古傳頌的名篇卻使他名垂青史。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多少年來備受稱讚的名句。《河嶽英靈集》:“灣詞翰早著,爲天下所稱最者不過一二。遊吳中作《江南意》詩云:‘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以)來少有此句。張燕公(說)手提政正事堂,每示能文,令爲楷式。”這裏的《江南意》即此詩。

這首詩既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情,又寫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胸襟。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景象;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和其他四首詩歌共同組成了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的第一篇古詩課文,這首詩的教學直接影響以後的古詩教學,對學生形成古詩欣賞習慣和把握欣賞方法有重要影響和示範作用,且涉及到中國詩歌中的一個母題——思鄉,因此我覺得花一個課時來教學是值得的。

本班大部分學生是借讀生,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是來自外地,對這種思鄉題材的詩歌按理說應該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基礎;然而隨着當代交通、通訊手段等的發達,地球變成了地球村,現代人的鄉愁似乎沒那麼強烈了。尤其對於十二、三歲的初一學生來說,要調動他們的個人情感體驗去體會作者那種深切的思鄉之情,並非一件易事。但畢竟不少學生有着這樣的生活經歷,因此儘量調動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設身處地地去理解詩人在詩中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根據以上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指導思想:以學生誦讀爲基礎,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教學過程以“思鄉”爲主旨,緊緊抓住詩裏流露出的思鄉情感這一中心,通過朗讀明義——感悟抒情——拓展達理——背誦體悟四個主要環節,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情及理進行學習活動,並由此而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情感。

對於朗讀的設計,我採用了層進式的朗讀設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先是學生參照註釋自由朗讀,掃清淺顯障礙,然後通過齊讀和個別讀穿插朗讀指導,從字詞上、節奏上進行把握。在後面的各環節中,穿插各式各樣的朗讀,但要求逐漸提高,要求從情感上進行朗讀體悟。

不僅是朗讀,整個教學設計都是遵循這一原則進行設計的,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最初的明義,到最後的達理,一環扣一環,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