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語文《荷花澱》最新教案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荷花澱》最新教案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孫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點。

2、學習運用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能力目標

通過具體的語言分析,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能力和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偉大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分析水生嫂及其他女人的性格特點,品味作品清新質樸、秀雅雋永的語言風格。

2、分析小說的景物描寫,體會它在刻畫人物,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戰火硝煙中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體悟人物身上純美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

 【教學方法】

1、輕聲地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細心體會小說對話描寫和景物描寫的妙處。

2、用討論––––點撥法研習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題。

3、用比較法分析水生嫂及祥林嫂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戰爭是殘忍的、恐怖的。作家在描寫戰爭時,往往不惜筆墨敘寫硝煙瀰漫、屍陳荒野的景象。但也有作家是用別樣的方式來寫戰爭的,孫犁便是其中的一個,《荷花澱》就是用別樣方式描寫戰爭的優秀作品。

 二、解題:

《荷花澱》是孫犁的代表作,創作於1945年。當時,抗日戰爭已進入最後階段,冀中地區的廣大軍民在黨的教育和領導下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奮起抗敵。隨着抗日武裝的不斷髮展壯大,抗日根據地的廣大羣衆紛紛拿起槍,投身到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中,表現了中華民族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反映了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勇抗戰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小說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羣衆鬥爭生活爲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爲代表的一羣勤勞純樸、通情達理而又勇敢機智、開朗向上的農村勞動婦女形象,表現了根據地軍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情節、主題:

開端(1-31)夫妻話別

發展(32-61)探夫遇敵對

高潮、結局(62-85)助夫殺敵

(1-4) 待夫夜歸

(5-29)夫妻夜話

(30-31)送夫參軍

(32-40)探夫未遇

(41-50)途中交談

(51-61)遇敵躲避

(62-75)遇夫殲敵

(76-84)舟中暢談

(85)鍛鍊成長

助夫參戰

感受戰爭

投身抗戰

白洋澱婦女在戰鬥中

不斷成長

 四、寫作特點:

(一)景物描寫:

1、小說開頭三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

①景物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爲人物提供活動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本文開頭運用“涼爽”、“乾淨”、“透明”、“新鮮”等歡快明朗的詞語對景物加以描繪,營造了一種清新歡愉的寧靜氣氛,主人公水生嫂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生活、勞動,烘托了水生嫂勤勞純樸、善良溫柔的形象。

②用景物描寫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小說中的景即是水生嫂眼中的景,蘊含了水生嫂豐富的感情,即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水生嫂眼中,家鄉的一切是那麼的美好,皎潔的月色,銀白的澱水,透明的薄霧,新鮮的荷葉,豔麗的荷花,這樣美好的家鄉怎麼能容忍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來踐踏?爲了這可愛的家鄉就必須拿起刀槍,爲家鄉而戰,爲祖國而戰。這種情景相生的境界拓寬了作品的意境。

③爲情節的展開做鋪墊。開篇的環境描寫––––“月亮升起,院子裏涼爽得很,乾淨得很”爲第一部分––––點明瞭夫妻話別的時間、地點及和諧的氛圍。第三段中對白洋澱夜景的描寫––––“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爲第三部分“伏擊殲敵”中的環境做了必要的鋪墊。正因爲荷花澱中有許多荷葉荷花,戰士們才能隱藏在裏面。

2、本文景物描寫的作用。

明確:本文的景物描寫主要有三處。一處是開頭部分對小院子及白洋澱夜景的描寫。借水生嫂的眼光望去,澱外是銀白世界,薄霧透明,荷風鮮香。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氛圍,烘托了水生嫂勤勞淳樸、溫順善良的形象。爲下文“話別”提供了時間、地點要素,而且暗示了下文水生嫂由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婦女成長爲一名保衛家鄉的游擊戰士。家鄉是這樣的美,誰能不愛這樣的家鄉呢?誰能容得敵人來踐踏呢?作品的主旨,自然地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中,而景物描寫所渲染出的濃郁的氛圍又會激起讀者的強烈共鳴。第二處是寫婦女們尋夫不着回來時候的澱上風光。萬里無雲,涼風習習,水面開闊,跳蕩如銀,稻葦清香,菱荇生嫩。這樣的景物,開闊明麗,使年青的女人們失望傷心的心情馬上開朗愉快起來。情景交融,極富水鄉風景。同時“水面沒有一隻船”又暗示情況異常,爲鬼子追她們埋下伏筆,推動情節發展。第三處景物描寫,是婦女們把船搖入荷花澱時。荷葉一望無際,密密層層,迎着陽光,如銅牆鐵壁。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如監視白洋澱的哨兵。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暗示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將在這裏展開。白洋澱婦女將成爲保衛白洋澱的戰士。

(二)對話描寫:

1、分角色朗讀5-29段,概括水生嫂心理情感變化的層次。

明確:

關切→疑慮→慌亂→贊同→支持

(追問實情––––贊同參軍––––應承囑咐)

2、改寫對話,讓水生嫂用另一種口吻與丈夫對話,表現另一種個性。

參考:

(很晚丈夫纔回來……)

女人擡頭瞪着他說:“死到哪裏去了,這麼晚回來!沒你的飯了。”說着,拍拍手站起來要往竈間走。

水生坐在臺階上說:“吃過飯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臉,她看出他的臉有些紅漲,說話也有些氣喘。她問:“有事快說。我知道,回來晚了一準沒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盡瞎猜。”四下看看又說,“爹呢?”

“你還有爹呀?早睡了。”

“小華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麼事?給我痛快點。”

水聲小聲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

女人停下手裏的活兒,怔了一下,站起來,並不看水生的臉。“不就是這麼點事嘛,還又問爹又是問小華的,婆婆媽媽不直說。我給你弄點飯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過了。今天在縣裏開會,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地區隊。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閃光:“你要是不積極,爹和我都不依你。”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明確:改寫後的水生女人同原作中的水生女人有共同點:深明大義,支持丈夫參軍。不同之處是後者性格潑辣、直爽;前者溫柔、纏綿、含蓄。如果說後者像火,那前者像水。

3、如何理解“你總是很積極的”?

明確:在水生嫂的追問下水生終於說出了實情––––縣裏成立地區隊,自己第一個舉手報告參軍。水生嫂此時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總是”一詞中有對丈夫的嗔怪,這樣的大事,你怎麼不和我商量呢?但她又是一個明大義、識大局的勞動婦女,愛丈夫,更愛家鄉,愛祖國,仇恨日本侵略者。話說到半截她就意識到自己不該責備丈夫,丈夫的工作是對的,因此語氣一轉,接着說出“很積極的”。她爲自己的丈夫能第一個報名參軍感到無比自豪。所以,從總體來看,這句話是對丈夫責怪中含有讚揚,真實而生動地體現了水生嫂的性格特徵。

4、概括第一部分的人物形象特徵。

明確:“夫妻話別”這段對話,刻畫了水生嫂這樣一個勤勞淳樸、摯愛丈夫、熱愛祖國、識大體、明大義的農村婦女形象。爲後來寫水生嫂等機智勇敢地與敵人鬥爭,最終發展成爲抗日遊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話別”也刻畫了水生熱愛祖國、處處以民族利益爲重、事事爭先,愛家庭、妻子、孩子,體貼、理解妻子,鼓勵妻子進步這樣一個革命戰士形象。

5、“夫妻話別”一節在文中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明確:(1)刻畫人物形象。通過水生嫂追問水生實情––––“怎麼了,你?”(贊同丈夫參軍)“你總是很積極的。”“你明白家裏的難處就好了。”以及答應丈夫囑託,表現了水生嫂溫柔體貼、聰明穩重,識大局,明大義,愛丈夫,更愛祖國的性格特點。同時,夫妻話別中通過水生富於個性的語言––––“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地區隊。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的。”“千斤的擔子你先擔吧。打走了鬼子,我回來謝你。”“你要不斷進步,識字,生產。”“什麼事也不要落在別人後面!”塑造了一個愛祖國、愛家鄉、愛妻子,鼓勵妻子思想文化不斷進步的革命戰士的形象。

(2)從全文的內容看,夫妻話別一節爲後來水生嫂臨危不慌、機智勇敢地將敵人引進了伏擊圈以及最終成爲一名抗日遊擊戰士做了思想方面的鋪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6、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部分中幾個女人聚在水生家商量探夫的對話描寫,注意讀出個性。然後分析幾個女人各自的性格特點。

學生甲:第一個說:“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畫出這個女人的含蓄、聰明伶俐。

學生乙:第二個說:“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則表現出該女人直爽開朗的特點。

學生丙:第三句話“聽他說,敵人要在同口安據點……”是水生嫂的,表現了她心理、考慮問題周到、善於思考的個性。

學生丁:第四句“哪裏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表現出的是一個快言快語,急切而又真摯的女子。

學生戊:第五個女人是個新媳婦。“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活畫出一個羞澀忸怩而又十分可愛的形象。

7、讓一女生朗讀課文,從“幾個青年婦女划着她們的小船趕緊回家”至結尾。然後學生共同思考下列問題:①從女人的對話中,可看出她們性格的哪一面?說說她們成立隊伍的動機。②“剛當上兵就小看我們,過二年,更把我們看得一錢不值了。誰比誰落後多少呢!”這句話是誰說的?③小說的末尾一段是否可刪去?爲什麼?

明確:①從她們幾個的對話中,可看出白洋澱女人性格中豪邁、樂觀、自信的一面,這都是配合子弟兵的基礎。她們成立隊伍的動機是不願被敵人困死家中,不願被丈夫看做落後。②這句話可能是水生嫂說的,因爲前面水生曾說:“不是她們是誰,一羣落後分子。”也可能是前面提到的第二個女人說的,她心直口快,要求水生嫂成立隊伍。③不可刪去,末尾一段對小說影響頗大,如沒這一段,僅寫出了她們深明大義和愛丈夫的人性美,有了這段能使主題昇華,反映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戰鬥中的成長與壯大。

8、讓學生自由發言,談談對話描寫的主要作用,然後教師總結。

明確:作品的對話描寫簡潔樸素,生動傳神,刻畫人物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如此,而且能形象地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展示了白洋澱女人們的成長曆程,展示白洋澱地區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三)細節描寫:

1、“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裏吮了一下。”這句中的細節描寫“震動”和“吮”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這是水生嫂聽說水生第一個報名參軍之後的動作。雖然在水生說出實情之前,水生嫂已經意識到丈夫與平常不同,猜測一定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但當水生說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之後,還是讓她感到出乎意料,內心震動很大,心中一驚,手指被葦眉子劃破,不由自主地震動了一下。不難想象,水生嫂此時的心情是很微妙的,日日相處的丈夫就要離開自己了。家中的一切事情都得自己一人擔起來,丈夫這一去何時能回來,戰場上刀槍無眼……但水生嫂畢竟是一個明大義、識大局的新一代勞動婦女,她很快地將手指放在嘴裏“吮”了一下,想借這個動作迅速平息自己起伏的情緒。她不希望丈夫看出自己軟弱的表現,對丈夫的積極行爲給予了支持,顯示了水生嫂的堅強性格。

2、第63、64段寫到了什麼細節?有何作用?

明確:一場激烈的伏擊戰,發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鮮豔的荷花澱裏,發生在婦女們探望丈夫的歸途中,這種戰爭環境充滿詩情畫意。當戰鬥打響以後,幾個婦女“漸漸聽清楚槍聲是向着外面,她們才又趴着船幫露出頭來”尋找自己的丈夫。這一細節描寫十分生動,丈夫在瞄準敵人射擊,沒看妻子一眼(聚精會神),妻子卻在緊張戰鬥中尋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會神),爲下文議論戰士們“橫樣子”伏筆。這個細節,使緊張戰鬥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重寫奇襲、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3、第73、75段“丟”的細節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水生說她們是一羣落後分子,“把紙盒順手丟在女人們船上”,幾個青年婦女又把掉在水裏的小包裹丟給了他們。這一丟過去,又丟過來,渲染了勝利後的歡樂氣氛,表現出了夫妻之間相親相愛,相互戲謔的情感。

 五、主題立意:

小說以詩樣的意境、散文般的語言、戲劇化的對白、歌曲樣的旋律,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敘述了以水生嫂爲首的幾位青年婦女在戰爭中成長的故事,刻畫了她們勤勞、淳樸、多情、進取的性格,反映了抗日軍民協同作戰、保衛家鄉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六、問題探究:

比較水生嫂和祥林嫂的形象。

水生嫂和祥林嫂都是解放前普通的農村勞動婦女,她們都有勤勞、善良、純樸、堅強的性格特點。但由於二者所處的時代不同,她們的命運也是截然相反的。

祥林嫂生活在中國20年代初的一個江南小鎮––––魯鎮,在當時的中國農村,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統治着人們的頭腦。在這個社會環境中,婦女沒有絲毫的權利可言,像祥林嫂這樣一個喪夫再嫁的婦女更是隻能聽人擺佈,她想反抗鬥爭,但在那個病態的社會中,厭惡她的人和同情她的人都把她往絕路上逼。因此,祥林嫂在所有希望破滅之後,帶着莫大的恐懼之心倒斃在風雪之夜,被那個吃人的黑暗社會吞噬了。

水生嫂是新一代的勞動婦女,她生活在40年代的冀中抗日根據地白洋澱地區。黨的領導,丈夫的關心鼓勵,革命戰爭的薰陶,使水生嫂的政治思想認識不斷進步,由一名溫柔多情、細膩體貼的普通勞動婦女成長爲一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抗日遊擊戰士,顯示出新一代勞動婦女的精神風貌。

––––時代賦予了兩個婦女不同的命運。

  附:

1、文學流派·荷花澱派

荷花澱派是一個以孫犁爲主要代表,以農村生活爲主要創作內容並形成一定藝術特色的小說流派。該派的作品大多從農村日常生活中提煉題材,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靈美與自然美融合在一起,既有真實細緻的描寫,又有濃郁的抒情氣氛,格調清新,語言明快,富有感染力。

2、白洋澱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箇中秋節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藥後不由自主地往上飄,就在她離月宮還差一步的時候,隨身佩戴的寶鏡卻掉了下來,這塊寶鏡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個碎片,於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個水澱。荷花澱便是其中的一個澱泊,它屬白洋澱水域,白洋澱又名西澱,屬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陽、雄縣、容城5縣(市)所轄。這是一片面積爲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澱周堤埝環繞,澱內地形複雜,縱橫交織着3700條溝壕,把澱面分割成43個大大小小的澱泊,形成澱內有澱、澱間大小溝壕相通的水網澤國景觀。

3、課文補註:

孫犁及其小說:孫犁,原名孫樹勳。從1939年起開始小說創作,到新中國成立前。著有短篇小說集《荷花澱》《蘆花蕩》《囑咐》《採蒲臺》,後彙集於《白洋澱紀事》,另有中篇小說《村歌》。孫犁是抗日戰爭時期成長起來的第三代作家。在解放區的短篇小說家中,孫犁是趙樹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

孫犁的小說,大都是描述他的故鄉----冀中平原的白洋澱水鄉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儘管取材多爲嚴酷的戰爭年代的人物、事件,但往往不從正面去描寫戰爭,而是把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物的命運真實地結合起來,挖掘農民的靈魂美和人情美。在藝術上追求詩的抒情性和風格化的描寫,用充滿詩意的筆致,把白洋澱人民保衛家鄉所進行的可歌可泣的鬥爭,交織在白洋澱水鄉如詩如畫的背景上,展示人民羣衆愛民族、愛國家、愛同志的優美情操。孫犁的小說帶有抒情詩般的格調,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氣質,這是孫犁小說特有的風格。

孫犁的作品具有本質意義的特點:(一)“孫犁的作品,雖然絕大多數都是小說,卻有近似於詩歌和音樂那樣的藝術魅力,像詩歌和音樂那樣的打動人心,其中有些篇章,真是可以當作抒情詩來讀的,當作抒情樂曲來欣賞的。作家在藝術上所追求的,似乎是一種詩的境界,音樂的境界。”(二)孫犁作品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氣息,“像吳召兒和雙眉這樣的人物形象,像荷花澱和蘆花蕩這樣的生活場景,都是被充分浪漫主義化的。乍看起來,好像不大真實,其實這比真實還要真實,比真實還要美”。(三)“孫犁的文學語言,可以說得上是一種美的語言,它們不但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繪出鮮明的生活圖景,刻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而且還賦予作品一種獨特的詩意和藝術魅力。”總體來說,孫犁“作品中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也正是那些煥發着勞動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地方,那些激盪着強烈的,親如骨肉的階級感情的地方”。(參照黃秋耘的《關於孫犁作品的片斷感想》)

(選自《中國現代文學史新編》上海科學院出版社)

孫犁的藝術追求:孫犁是一位兼有詩人與學者氣質的小說家。正是那種隔着時間的距離看生活和對生活進行理性探索的傾向,使他的小說盡管以情勝,卻決不淺薄,那瀰漫着的氤氳,常把你的情思引向高遠的境界。他曾教人以“不能膠滯於生活”,他自己的創作,因立意不限於記錄一種生活狀態,雖在極平凡的文字間也別有寄託,使人讀之,自然生“淡遠之想”,體味到無盡的“餘意”。這就是孫犁,一個“單純情調”的追求者,冀中平原鄉村風情畫的畫師,詩人和學者。他的作品,是解放區文藝的奇花異卉。它們不但以自己的形式包容時代內容,而且在當時及其後,培養了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訓練了一些能鑑賞他的細膩委婉曲調的耳朵。它們是民族風格的,但並不以襲用既有的民間形式爲標誌。它們是雅俗共賞的,質樸而不流於粗率,淺易中自有淡雅的風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