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蘇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記》教案

本文已影響 1.34W人 

教學目的

蘇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記》教案

(1)瞭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題;

(2)體味本文組織嚴謹、渾然一體的結構特色;

(3)學習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4)積累字詞句知識。

 教學設想

本文爲精讀課,因爲距離我們時代較遠,背景知識欠缺,文言語句較生疏,所以應介紹有關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抓關鍵語句從整體上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注重文言詞語和句式的學習與積累,同時明確夾敘夾議的特點,掌握對比手法的運用。從學法上看,一定要認真預習,藉助文中關鍵語句把握文意,歸納總結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

 教學過程

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的墓誌銘

 一、導入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這樣爲民請命的人,是捨身求法的人。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三、初讀,整體感知課文(聽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明句讀、聽出語氣,同時對不理解之處作標記。)

  四、學生自己朗讀課文,進一步讀通全文。在此基礎上教師檢查學生聽、讀的情況。題目爲《課課練》“識別記憶”部分。

  五、篩選信息,把握課文內容。

重在培養學生在讀課文時應眼到、口到、心到的學習習慣。

提問:

1.本文記述的是哪五個人的事?在文中第幾段出現的?

2.他們的身份如何?

3.他們爲何而死?

4.後人爲什麼要爲他們修墓、立碑?

5.作者對這五人的態度是什麼?

提問的基礎上歸納出本文的文意:這篇碑記中記述和頌揚了蘇州市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敢於向惡勢力進行鬥爭的英勇事蹟,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仗義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爲,對於他們“激於義而死”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肯定了鬥爭的重大意義和不朽功績,進而闡明瞭“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道理。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歸納、概括,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六、在整體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具體學習課文。

1.第1、2段,交代爲五人修墓的由來,說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尋常。

強調字詞:當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強調句子: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判斷句)

激於義而死(被動句)

嗚呼,亦盛矣哉!(感嘆句)

這兩段的寫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們,再引出“立石於其墓之門”,最後用對比手法將五人與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個“激於義而死”,後人“旌其所爲”,立碑作記,他們雖死不朽,而另一種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與草木同腐。感情鮮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尋常,作者敘中有議,並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記敘蘇州市民的反暴鬥爭以及五人死難的經過。這兩段以敘述爲主,意思明確,可由學生口頭翻譯進行。

強調詞語:先 僕 撫 私人 然 顏色 函

3.第5、6段評價五人之死的偉大意義和社會價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這兩段從表達方式上看以議論爲主,議中有敘。第5段共有三層,依次用反問、設問、雙重否定句作結,層層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將五人與縉紳進行對比,然後議論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強烈,表意明確。第6段用“高爵顯位,一旦抵罪”與五人之死對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與五人現在的獻身而死對比,突出五人之死意義的重大和五人榮於身後的顯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強調詞語:編伍 縉紳 視 暴 諡 隸 屈 明 大

強調句式: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

抒腕(於)墓道

4.第7段補敘賢士大夫的姓名,照應文章開頭。屬於碑記格式的範疇。

  七、寫作特點:

1.夾敘夾議,敘議結合。

2.巧用對比突出五人慷慨就義的英勇事蹟和重大意義。

  八、結合課後練習,歸納文言詞語和句式。(見課後練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