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帶反思」

本文已影響 3.02W人 

教學目標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帶反思」

 一、知識教育目標

瞭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

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二、能力培養目標

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2.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明確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2.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一定瀏覽過不少名勝古蹟,見過不少樓臺閣宇。可你們知道這些建築中包含着多少歷史文化價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走進樑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共同領略中國建築的永恆魅力吧。(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樑思成,1901年4月生,廣東省新會縣人。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啓超之子。

1915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瀋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爲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於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爲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爲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他的學術著述,《清代營造則例》《宋營造法式》《中國建築史》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

  三、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築的九點基本特徵。這九點可以概括爲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 講立體構成。

(二)講平面佈局。

第二層次:(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

第三層次:(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

(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四、研讀課文,問題設計。

(1)作者概括中國建築的特徵是按什麼順序展開的?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全文按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結構方法、外觀裝飾的順序來展開。

(2)作者着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爲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紹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時,說到建築和語言文字一樣,把建築的“風格和和手法”稱爲中國建築的“文法”,它們有何共同點?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作者所謂“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既寓於九大特徵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義,是一種“沿用的慣例”,是一種爲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則能體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創新則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獨特建築。這非常類似於語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爲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佈置作業

  五、佈置練習,學以致用。

練習題(任選一題):

1、家鄉的老房子

2、探尋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文化氣息

要求:課外查閱資料,長短不限,重要的是記下自己的學習成果。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反思

《中國建築的特徵》(人教版必修5)是高二上學期的教學內容。通過前幾節的授課,我發現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不足,學習熱情不高。

《中國建築的特徵》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現在到處高樓林立,現代化氣息濃郁,難覓古蹟;熟悉的是“世界之窗”“民俗村”“鳥巢”“世博園”等景點近在咫尺,間接感受還是有的。因此在本節課的的教學中,我以激發興趣,主動參與爲主要設計理念,讓課堂成爲學會的舞臺。

爲激發學生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設計了用學生介紹物品、問知名大學建築系等導入方式,接着讓學生說說他印象中中國建築的特徵,由此自然聯繫到課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國建築的體系問題。

然後簡介樑思成,因學生比較陌生,所以作了較爲詳細的介紹。 整體感知這個環節要把握閱讀的詳略,重點是九大特徵,要精讀,那麼前兩自然段由老師引導學生跳讀。我着重抓了四個關鍵詞,第一段的“分佈到很廣大的地區”強調地域之廣,“弟兄”能否換成兄弟,從而說明誰是兄誰是弟;第二自然段主要抓“3500年來”說明歷史悠久,“不斷在技術上和藝術上”能否說成“藝術上和技術上”引導學生注意說明的順序,文章的結構,進而交代第一課時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對九大特徵的歸納。

爲激活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竟讀,看哪個小組概括的準確。爲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此之前,我先以第二特徵爲例加以方法指導,示範怎樣概括要點。五分鐘內後各小組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然後引導學生分析這部分寫了什麼,怎樣安排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詳略。然後反問,只寫到這裏,只是一篇說明文,而本文是科普小品文,由此進入下一部分對中國建築的文化特徵的說明。這一部分是難點,所以設置了兩個問題:中國建築的“文法”“詞彙”指的是什麼?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間的建築具有“可譯性”?然後總結這兩個部分的說明方法,接着聯繫課後練習三,總結本文比喻的方法說明問題的好處,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最後學以致用,我打算採取兩種拓展方法,一是以實用爲目的,聯繫2005年重慶高考作文“筷子”讓學生說說該怎樣寫,然後展示當年的兩篇滿分作文,讓學生總結得高分的祕笈,強調學生注意說明的順序和說明方法,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另一種是課堂表演,激發興趣和參與意識,讓學生介紹某種物品,看看對說明順序的把握。

我想,教學設計只是教師教學的一個思路,但具體怎樣教,還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狀況靈活調整思路。教師不必隨着預設亦步亦趨,學生也就不必隨着預設的圈套乖乖就範。沒有了束縛,就擁有了自由,師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相互交流,相互欣賞。教師心中只有學生,教師跟着學生的思路走,隨機調控,靈感迭出。學生無所限制,思維自由馳騁,在與文本、教師、同學的平等對話中,感受到自身價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但教學是一項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由於太強調取激發興趣,全員參與,因而在文本的深度挖掘,文化的涵詠上自感略顯不足,感性有餘,理性不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