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誨人不倦》優質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教學目標】

《誨人不倦》優質教學設計

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並積累成語: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謂與”“繪事後素”等句式的特點,並能用現代漢語準確翻譯。

4.領悟孔子“有教無類”“啓發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文言文中賓語前置“變式句”的判斷和特點歸納。

2.分析、評價孔子的教育原則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05年9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從2006年起由山東省和濟寧市政府每年出資15萬美元(首期爲5年),以中國政府的名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孔子教育獎”。這是該組織最高級別的獎項,也是在世界範圍裏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義設立的教育獎項。

中國的教育家有千千萬萬,爲何獨以“孔子”爲名設立教育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誨人不倦》,從中尋找“理由”或“答案”。

(“導入設計”有意突現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範圍裏的特殊影響,以激起學生走進文本、走近孔子的慾望與興趣。)

 二、整體感知文本

自由朗讀課文,並

思考: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本課所選錄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幾個方面?或者說它們從哪幾個方面闡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參考:

1.教育作用 第1章

2.教育對象 第2、3章

3.教育內容 第4、7章

4.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5、8、9、10、11、12 、13章

5.教師素養 第6、14、15章

 三、文本研讀

(一)關於教育的作用

幻燈片

補充:

幻燈片

習:

1.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習染)

2.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反覆練習)

3.莫如修仁義而習文。(《韓非子·五蠹》)(學習)

4.習善而爲善,習惡而爲惡也。(《論衡·本性》)(習慣於)

5.通書,習戎事。(《新唐書·張仲武傳》)(熟悉)

6.鷹乃學習。(《禮記·月令》)(飛翔)

(引導學生對“習”的意思作歸納,掌握多義詞的不同意義。)

【思考】聯繫《論語》以下篇章,談談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樣的作用?

幻燈片: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

2.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參考】

孔子認爲教育可以改變人的習性,是實行德治的根本要求。在孔子看來,用禮樂文化來教育人的行爲規範和培養他們的道德意識,比單純用禁止、懲治來解決社會問題要好得多。孔子的這一教育觀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張。

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孔子重視人民,主張富民,但他又認爲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質。但他並不認爲只有富裕以後才能進行教育,而是始終把教育作爲立國之本,放在治國的首位。

孔子如此重視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

(二)關於教育的對象

幻燈片:

成語:有教無類

【過渡】在教育對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它是孔子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總綱。有人認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

【問題】對“有教無類”中“類”字的含義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類”的含義:一是指“族類”,即指民族的類別,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類”,即奴隸主貴族森嚴的等級。

【問題】據考,古今學問大家對“有教無類”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你贊同何種觀點?並詳述理由。

幻燈片:

【明確】贊同第一種解釋,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論出身貴賤和等級的。他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門,只有少數是貴族子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貢),大多數是平民(如顏回、曾參、子路等),還有家無立錐之地的“賤人”仲弓;出獄的犯人公也長,做過盜賊的顏涿zhuō聚。孔子是魯國人,從地域看他的學生也不限於魯國,還有齊、宋、晉、楚、秦等國。從民族看大多數是華夏族的,也有少數民族的。誠如斯言:“自行束脩yǒu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說只要給我一些薄禮,我從來沒有不教的,來者不拒。

贊同第二種解釋,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學生的知識、智能、學習態度都各不相同。如顏回、子貢的接受能力較強,像高柴、曾參的智力卻較差。但經孔子的教育,最終成爲高才生。在學習態度上,顏回好學,宰予懶惰,但孔子都招爲學生。他們的年齡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歲,也有比孔子年長几十歲的。孔子並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視他們,照樣收爲弟子,他們後來都成爲孔子最好的學生。這些事實說明,朱熹將“有教無類”解釋爲人不分善惡,都可以進行教育,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實際的。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孔子雖然主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他所說的“人”不包括占人類一半的婦女。“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沒有一個是女性。我們不能要求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現代意識,但孔子把婦女排斥在教育對象之外,則是他“有教無類”原則的一個極大的缺陷。

(爲觀點找到依據,能“自圓其說”;並學會“辯證說理”。)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可見,孔子招收學生是不論出身貴賤和等級的,也是不分智愚的。

【問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明確】孔子的這一樸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與今天所說的“教育要立足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並在全國範圍推行普遍的義務教育是相通的;孔子關於“人無論品行善惡、不管聰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與我們今天強調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也是相通的;孔子關於“人不論年齡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職業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與我們今天主張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還是相通的。

因爲它是以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需要爲基礎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斷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時代的人們有這種需要,孔子於是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原則,並大辦私學,廣招學生,滿足了人們這種基本需要;今天我們的政府提出對所有學齡兒童和少年實行義務教育,對全體國民實行廣泛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學生,同樣是滿足了人們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三)關於教育內容

【過渡】在“應該教”“可以教”“必須教”等問題上,我們聽到了孔子精闢的論述,那麼“教什麼”“如何教”“誰來教”呢?下面我們繼續聽孔子的“教誨”。

(注意文本內容內在的邏輯“勾連”。)

【活動】推選一位同學朗讀有關“教育內容”的兩段文字。

重點字詞及譯文

幻燈片:

【問題】結合《論語》中孔子其他關於“教學內容”的“言論”,說說孔子教學的內容有什麼特點?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明確】孔子所倡導的教育在內容上是以道德教育爲中心的,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他認爲首先應教育學生在家孝順父母,外出敬愛兄長,不多說話,說則誠實可靠,博愛大衆,親近有道德的人,在有餘力的時候,就去學習文獻。他還認爲要從學習禮開始,不學習禮,就沒有道德標準,就失去了立足於社會的根本。他尤爲重視學詩,更可貴的是不講鬼神迷信。孔子在那個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時代,能做到這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孔子的教育內容由於受時代的侷限,很少講到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他儘管自己博學多識,但不重視科學知識,甚至鄙視生產勞動知識,這是孔子教育內容的消極方面。

參考: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它說出了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興”,就是說詩歌的藝術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聯想,使之思想受到感發,激發人並使之精神興奮,情感波動,從而獲得審美享受;“觀”,是指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政治得失、道德風尚狀況和詩人的主觀意圖的作用;“羣”,則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和諧人際關係,能起到團結人的作用;“怨”,強調了詩歌可以干預現實,批判不良的社會政治現象。其意義是對文學的社會作用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成爲後世文學批評的一個標準,對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傳統的形成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四)關於教育方法和原則

【過渡】孔子關於教學方法的理論和實踐,歷來爲學界所重視,請看以下幾章。

【問題】請閱讀 11.3 / 11.22 / 7.8 / 3.8 / 1.15 / 5.9 / 17.19,思考並概括章句中所蘊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則。

【明確】

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學原則:因材施教

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裏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實踐中能夠分析出每個學生的特點,並且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7.8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啓發誘導”或“自主學習原則”)

孔子提出的啓發誘導包括兩層意思:實行啓發式必須抓住教育的時機,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憤則啓,悱則發);實行啓發式必須有明確的要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憤”和“悱”,都是形容學生追求知識的一種急切的心理狀態。心理學研究證明,問題情境的難度在50%左右最有利於激發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於因勢利導,在恰當的時候啓發、指點、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先生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人,用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來。

成語:不憤不啓 不悱不發 舉一反三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成語:切磋琢磨

教學方法:激勵式教學法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激勵式教學的注意事項:激勵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

成語:聞一知十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教學原則:注重身教原則(“無言之教”或“教是爲了不教”)。

參考:

爲何孔子無端發欲無言之嘆?

或說:孔子懼學者徒以言語求道,故發此以警之。或說:孔子有見於道之非可以言說爲功,不如默而存之,轉足以厚德而敦化。此兩義皆可通。—錢穆《論語新解》

(五)關於教者素養

幻燈片:

教育者的素養:誨人不倦的精神

對於孔子的誨人不倦,不能簡單地理解爲教書、傳授知識與技藝。孔子的誨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厭其煩地、具體地教導弟子們如何做人。他把許多精力、時間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導他的學生成爲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問題了。爲了編寫教材,孔子整理過不少古代文獻,編著成教學用書。這也是他誨人不倦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對學生的愛也是他在教育事業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情感基礎。

成語:誨人不倦

幻燈片:

成語:述而不作

【問題】孔子爲什麼要述而不作?對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麼看?

【參考】

原因:孔子有德無位,故述而不作。然而,孔子“述”的過程就是“作”的過程,是借“述”而“作”。就比如,對樂的訂正,對《詩經》的修訂,《春秋》的編訂,都融入了孔子的觀念。再比如,孔子以“仁”解“禮”也是一種“作”。

參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述而不作:述,傳述舊聞。作,創始義,亦製作義。如周公制禮作樂,兼此二義。孔子有德無位,故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謂信於古而好之。孔子之學,主人文通義,主歷史經驗。蓋人道非一聖之所建,乃歷數千載衆聖之所成。不學則不知,故貴好古敏求。竊比於我老彭:老彭,商之賢大夫,其名見《大戴禮》。或即莊子書之彭祖。或說是老聃彭祖二人,今不從。竊比於我,謂以我私比老彭。

本篇多記孔子之志行。前兩篇論古今賢人,進德有漸,聖人難企,故以孔子之聖次之。前篇末章有有德無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其義。是亦有憾嘆之心。

——錢穆《論語新解》

看法:

觀點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

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觀點二:闡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謙遜地指出自己對古代文化的貢獻是“述而不作”。正因爲孔子的“述”,使他成爲中國文化史上承前啓後的一個重要人物。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四、總結

【活動】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評述孔子在教育教學上影響。

【參考】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早在16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就將孔子的學說包括教育思想傳入歐洲,引起巨大震動。歐洲啓蒙思想家、“百科全書派”領袖伏爾泰稱讚孔子爲“真理的解釋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課後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和《優化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