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賞析兩篇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賞析兩篇

  韋應物

去年花裏逢君別, 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 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裏, 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 西樓望月幾回圓。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賞析一

首聯--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即景生情,恰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比襯,景美而情不歡。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別,今年再見花開而懷友,既是睹物思人,順理成章。又暗含着時光易逝之感,正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傷意味。開端扣題,由去年說到今年。與友人分別,又逢花開,已經一年,而用春花關聯起來,自然而又流暢。以花裏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而以花開一年比襯,則不僅顯出時光迅速,更流露出別後境況蕭索的感慨。

次聯--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以情嘆景,也是傷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傷而景無光,表露自己的煩惱苦悶。“世事茫茫”是指國家的前途,也包含個人的前途。當時長安尚爲朱泚盤踞,皇帝逃難在奉先,消息不通,情況不明。這種形勢下,他只得感慨自己無法料想國家及個人的前途,覺得茫茫一片。他作爲朝廷任命的一個地方行政官員,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憂愁苦悶,感到百無聊賴,一籌莫展,無所作爲,黯然無光。“世事茫茫”,給人以混茫無涯、難以捉摸之感,正是當時特定的政治局勢的寫照。“春愁黯黯”,塗上了一層陰沉黯淡、紛擾糾結的色素,恰好展示了作者此時的心緒,情愫如此,因而只好抱膝獨臥。“世事”就客觀而言,“春愁”就主觀而言。“難自料”承“已一年”而申述其變化,“獨成眠”承“逢君別”以表明獨處懷友。

頸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寫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爲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爲他忠於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讚揚。范仲淹嘆爲“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黃徹更是激動地說:“餘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鞏溪詩話》)這些評論都是從思想性着眼的,讚美的是韋應物的思想品格。

尾聯--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尾聯歸結全詩,迴應首聯。“聞道欲來”,寫對方關念自己;“西樓望月”寫自己盼望對方。懷人望月,由來已久。就本篇來說,詩人不僅想借普照兩地的月光來傳遞相互關照之情,更要用月輪的缺而復圓來寄託盼望朋友團圓的拳拳之心。而“望月幾回圓”,又正說明了自己盼友爲時之久,心情之切。至此,招請速來之意,不言自明,耐人體味。全詩始於感嘆分別,終於盼望團聚,綰合緊密,渾然一體,而友情之深摯渾厚,溢於言表。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感懷時事(對山河不再、百姓流離失所的感慨),思念友人的情懷。開頭意在說明花落花開,別來不覺又是一年。中間四句觸景生情,寫一年來的感受。世事渺茫難料,因而愁緒滿懷;從自身來講,既多病而思歸,又爲沒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後兩句表示渴望和友人暢敘。全詩章法嚴密,對仗工整,用語婉轉,爲七律中名篇。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賞析二

這首七律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後,曾託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詩中敘述了別後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國亂民窮造成的內心矛盾和苦悶。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裏,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爲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這就是本詩的政治背景。

詩是寄贈好友的,所以從敘別開頭。首聯即謂去年春天在長安分別以來,已經一年。以花裏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而以花開一年比襯,則不僅顯出時光迅速,更流露出別後境況蕭索的感慨。次聯寫自己的煩惱苦悶。顯然,“世事茫茫”是指國家的前途,也包含個人的前途。當時長安尚爲朱泚盤踞,皇帝逃難在奉先,消息不通,情況不明。這種形勢下,他只得感慨自己無法料想國家及個人的前途,覺得茫茫一片。他作爲朝廷任命的一個地方行政官員,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憂愁苦悶,感到百無聊賴,一籌莫展,無所作爲,黯然無光。三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爲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爲他忠於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聯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

顯然,這首詩的藝術表現和語言技巧,並無突出的.特點。有人說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頗爲推美。這種評論並不切實。因爲首聯即景生情,恰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比襯,景美而情不歡;次聯以情嘆景,也是傷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傷而景無光;都不可謂情景交融。其實這首詩之所以爲人傳誦,主要是因爲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讚揚。范仲淹嘆爲“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黃徹更是激動地說:“餘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溪詩話》)這些評論都是從思想性着眼的,讚美的是韋應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這詩的中間兩聯,在封建時代確有較高的典型性和較強的現實性。事實上也正如此,詩人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正由於他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深的生活體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