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蘇教版第三冊語文《水鄉歌》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84W人 

  《水鄉歌》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第三冊語文《水鄉歌》教學反思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共有3節,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了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朗朗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比較每個小節的相同之處,通過比較,讓孩子們記住這首詩歌的特點,爲後面的教學與背誦奠定基礎。接着,我讓孩子們縱觀全文,說說水鄉有哪幾多?孩子們總結出了水多、船多、歌多。我又讓孩子們仔細讀詩歌,找出多的理由。然後相機劃出“千、萬、一個連一個、處處、飄滿、裝滿”等詞,通過多形式的朗讀,通過圖文結合,逐步感受到多的理由。最後由“唱咱水鄉新生活”一句引出水鄉人民的幸福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讚美新生活的熱情。

教學完整首詩歌,我又帶着孩子們嘗試了說話訓練:校園()多,()多,()多,真()啊!市場()多,()多,()多,真()啊!同時,讓孩子們收集和欣賞歌唱新生活的詩與歌,以達到與本詩的情感共鳴。

問題設置的過多過碎始終是困擾我的一個大毛病。課堂語言比較隨意、對學生的關注不夠,都是這節課的問題所在。我感到,一節好課是一個好老師精心“磨”出來的。認真琢磨教材、反覆研磨教學設計、精心打磨教學語言,甚至連教師的眼神、動作,都可以成爲教學資源。課堂提問不應該是隨意的、率性的,上到哪兒問到哪兒的,而應該是少而精當的。40分鐘的時間不應該被一些無意義的提問和老師可有可無的口頭語浪費掉,只有備好每一分鐘,纔有精彩的40分鐘。低年級的課堂也應該有低年級的特點,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是低語學習的重要目標,我們不應該只顧着想自己的教案,而要把目光儘可能地放在學生身上,關注他們的習慣養成,課堂效率的提高離不開學生的良好習慣。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真的很不容易,只有時時反思,向優秀者學習,才能不斷地進步,今天我的不足便是我即刻起努力的目標,爲了我的學生,我想我會做得更好。

  《水鄉歌》教學反思二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琅琅上口。全詩共三小節,每一個小節的字數相等,結構相似,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第一小節寫水多,說明水鄉的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小節寫船多,表現水鄉人民的勤勞;第三小節寫歌多,說明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

詩歌的語言活潑清新,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江南風情,歌詠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和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此詩的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更能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

如何教學這篇課文呢?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提示和要求:“誦讀兒歌、童謠和漸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感受語言的優美。”

根據課文特色和《語文課程標準》精神,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時,我主要考慮到如下三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領悟意境

閱讀詩歌,能夠進入詩歌所描述的情境,有一種身臨其境,如睹其形,與作者心靈交匯,相互融合,產生共鳴,我覺得是詩歌教學的最佳效果。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呢,我着重了對文本語言文字的解讀。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放電影,想象詩歌中描寫的畫面,找出能表現水鄉水多、船多、歌多的詞語,再美美地朗讀。第一課時學生提出“歌怎麼能裝在籮裏呢?”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去講修辭,徒勞無功,不講,繞着走,顯然是行不通的,那如何來挖掘籮字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呢?我通過一組“籮”圖片——水鄉的魚啊、蟹啊、蝦啊等都是用籮來裝的,而且是很多很多。水鄉人民勞動着、歌唱着,他們看着自己的勞動成果,怎不由衷高興、愉快、怎麼高歌吟誦一番。他們的歌聲隨着豐收的成果一起裝進了籮裏。通過這一步驟教學學生肯定會領悟到“籮”字的巧妙用法:具體而形象地凸現了水鄉人民的美好新生活。關於課件中的圖片,一是起到文字所不能描繪的情景,通過圖片達到領悟;二是進一步創設情景,提升學生對意境的領悟,讓他們進一步地進入意境。總而言之,在創設意境上,我力爭從有聲有色這一方面去考慮、去把握。

二、講究方法、把握詩意

在教學方法的流程中我並非採用平推式,而是做到有主次去析讀,將“水多”作爲重點學習,學習方法小結後,讓同桌同學一起學習“船多””歌多”這兩個小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超越文本,感悟生活

學生即使理解了課文,背出了課文,如何進一步體驗到我們現在生活的幸福美滿,兒歌中“┉┉唱咱水鄉新生活。”是一句極有召喚力的。我儘量挖掘這句可與生活聯繫的這一資源進行了一個遷移訓練。即通過創編兒歌來實現,在創編過程中,我也是拾級而上的,先讓他們說說我們家鄉什麼多,因爲與學生的生活很貼近。這其實是對生活的一種感悟。之後,在感悟的基礎上,仿照今天學習的兒歌進行仿說、仿創。這一步驟的設計,實際是感悟了文本,又感悟了生活,既是對文本的積累,又是對文本的超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