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三年級上冊《狼和小羊》教學反思彙編

本文已影響 2.56W人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之一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幹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制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讓學生懂得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是找藉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並從學生實際出發,確立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1、理解“找碴兒”的意思,知道反問句表達的意思。2、能正確流利讀出狼和小羊不同的語氣變化。

三年級上冊《狼和小羊》教學反思彙編

一、品味語言,指導朗讀。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在這一教學片段中,“讀”貫穿始終。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其次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最後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閱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二、學法指導,自主學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文講了狼爲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兒。在學習第一次找碴兒(課文第2、3自然段)時,我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學法指導,而且指導得比較詳細。先投影出示狼說的話:“你把我喝的水弄髒了!你安的什麼心?”我讓學生注意一下標點符號,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個問號,那應該怎麼讀?自己想想練練,自由試讀。學生能從標點符號中體會出狼兇狠的語氣。在理解完小羊說的話後,提問:“面對狼的胡攪蠻纏,小羊有沒有生氣?哪個詞看出來的?”學生馬上找出“溫和”一詞,我立即讓女學生溫和地來讀一讀小羊的話。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對對話朗讀的方法已有所瞭解。於是,在學習第二此找碴兒(課文4、5自然段)時,我又對剛纔的學法進行了小結:剛纔我們通過文中的標點符號、提示語來體會狼和小羊的對話,讀得很不錯。對話朗讀就要這樣體會。下面就請小朋友繼續用這種方法自己學習4、5自然段。怕有學生不懂,我又解釋了“提示語”,在說之前的一些詞語,比如剛纔的“溫和”一詞就叫提示語。學生們若有所悟地讀起來。當請學生來朗讀狼說的話時,他們抓住了第一句話後的“!”和“氣沖沖”一詞讀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兒時更兇的語氣。而小羊的話則是從“可憐、喊道、啊、呀!“等詞中逐漸體會出害怕、驚慌的表情和語氣。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之二

今天上課,課前的感覺就有着莫名的不同,很沒譜的樣子。

很匆匆地上完,幾位老師走過來與我分享聽課後的感受。

首先,學課文不只是學習課文本身,還是通過課本學習如何其他文章,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怎麼教?就靠老師平時教學時的滲透。

這節課感覺很匆忙,爲什麼呢?教師講的太多。一節課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要注意分寸。如何把握這個分寸呢?老師完全沒必要自己花那麼大力氣來一次一次地講找碴兒。老師有時候就是低估了自己的孩子,總認爲還小,總是要包辦一切。其實根據我們班孩子的能力看,完全可以。

這節課是按照我預先想的流程走下來了,但是感覺上下來,沒有亮點,爲什麼呢?就是全是老師在引導,在講。課堂上,學生纔是主角。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今天根本沒給他們機會,他們沒時間來討論,來自己表演。老師讓孩子根據提示語來讀,反覆讀,各種形式讀,但是讀來讀去,都是孩子跟着老師的感覺來走。都是老師的理解。要孩子更加進入角色,必須讓孩子自己來想,從自己的角度來解讀角色。

其次,教師在該放開來講的地方沒有展開講。說實話,我是很想展開的,但是課堂不允許。1、反問句。這個地方,我處理得很失敗。我讓學生讀了47頁課後練習上的兩句話,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陳述句。我只說前一句是不需要回答的,是反問句。然後我就問,這兩句是一個意思嗎?(太恐怖了!)學生說意思不一樣。

課後老師與我交流,學生就這麼一接觸,當然說不一樣了,因爲他沒有了解到這兩句說的是什麼。課文裏的原話,老師要讓孩子反覆讀,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會弄髒還是不會弄髒。

然後再看課後練習,就知道了。

2、生字特別匆忙,是爲講生字而講生字。我聽教研員說過一句話,上課滿頭大汗,就是準備不充分的表現。我到哪一天可以從容一點呢?

3、最後的延伸部分。其實這裏是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遇到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到底應該如何做,如何保護自己。還有一個是關於省略號後的思考。這兩個路我該選擇哪一條呢?如果全部講,是不是內容太多了?

最後,我有個新想法。整理一下教案和自己的心情,下週再找個班上一次《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之三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要存心幹壞事是很容易找到藉口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對於本課,我的教學期望是:以關鍵詞“找碴兒”爲線,緊扣“故意”、“氣沖沖”等提示語,感悟、體會狼的兇殘、虛僞,在“狼”、“羊”的對立、對比中,在“讀”、“悟”中揭示寓意,明白道理。現在重新審視我的教學設計,其中不乏成功之處,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商討的地方:

一、品味語言,重視讀悟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蘊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讀能使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心中活起來。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將“讀” 字貫穿了始終,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了關鍵詞“找碴兒”這條線,設計教學,在引導學生找出狼“找碴兒”說的三次話後,扣住“故意”、“氣沖沖”等提示語,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層層遞進,學生在變化句子表達方式的對比朗讀中,體會到了帶提示語朗讀的好處;在看圖觀察、描繪狼想吃小羊的神情中,讀出了狼迫不及待的心理;在“狼”、“羊”的對立、對比朗讀中,體會到了狼兇殘的本質,一個“讀”字,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味、讀出瞭解,也讀出了對語文的興趣!而後我又順機將練習中伊索的話與文本進行了整合,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對寓言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突破難點,貴在無痕

常常很欽佩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還是理解難點,都是那麼的不露痕跡,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課中的“找碴兒”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覺頗爲成功:在看圖描述完第一自然段後,我就出示了“找碴兒”,先讓學生讀,目的是讀準這個兒化音,而後相機詢問:你知道“找碴兒”是什麼意思嗎?學生木然,這時,我並沒有急於把詞的意思(找藉口)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逐漸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時,學生們已經明白它是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於是,我趁勢提出:“很明顯狼是在沒事找事,用書上的一個詞說,就是--?(找碴兒)”並出示這個詞語讓學生朗讀;當學生讀完小羊第二次辯駁的話後,我又再次提及:“狼說的話是真的嗎?”而後出示詞語“找碴兒”再次認讀,此時已無需多說,學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緊接着追問:“找碴兒就是找--?”(藉口、理由……)學生在這樣的循序漸進中很快理解了它的意思。

三、拓展閱讀,培養能力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閱讀是學好語文的有力途徑,幾乎所有的語 文 老師都認識到了閱讀對於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新課程頒發後,閱讀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大閱讀觀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過接觸大量的閱讀材料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習得成爲很多語 文 老師的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語文課堂上的拓展閱讀,有課堂的當場閱讀--對文本的一種補充與挖掘;有課後的推薦閱讀--與文本相關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第二種方法,拓展了閱讀的時間--向課餘延伸,拓展了閱讀的空間--向校外伸展,以推薦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關注名著。另外,推薦閱讀該書的原因有兩個:1、與文本相關 我們學習的故事就選自這本書中,利於學生產生閱讀的親切感和迫切心理。2、能學以致用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重視了“讀”、“悟”,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點,從而在一步步的朗讀中領會寓意,這種讀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時有所運用,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我想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會與日俱增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商討的地方:比如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中的省略號,小羊究竟有沒有被狼吃掉,要不要讓學生去說一說,寫一寫?雖然在教案中我涉及了,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還在思索,故而繞開了這個話題。

理解決定設計,設計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的確,要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