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案第二課時(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1.26W人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汪曾祺《衚衕文化》教案第二課時,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案第二課時(通用5篇)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案第二課時 篇1

一、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汪曾祺爲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藝小品文。作者從北京的衚衕、衚衕文化和衚衕的衰落三個層次,寫出了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並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它的衰敗與沒落,悠閒、散淡、平和,這種風格與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闡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點相一致,富於文學韻味。

二、教學目標

1、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的基本方法。(認知目標)

2、正確理解衚衕文化的思想內涵;體味本文語言特色。(能力目標)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中職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和學生寫作散文的實際,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1、 重點: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2、 難點:對衚衕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1、 上節課我們講了衚衕的特點,北京的衚衕都有什麼特點呢?

老師明確: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影響北京人的思想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各具特色的衚衕名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數不清——數量多

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絡——環境安靜

2、再次回顧北京胡同的照片,然後讓學生談談看完後的感想。加深學生對北京胡同的進一步瞭解,引發學生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求知慾望。

(二)、分析課文(6-12段)

建築 ,是石刻的史書,是凝固的音樂,它無聲地傳達着各種思想。走進一座座建築,你會陡然覺得這空間依然存在着先人們的靈魂和他們的鮮明個性。北京的衚衕見證了北京發展的歷程,那麼北京的衚衕文化又向我們展示了哪些內容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北京的衚衕文化。

1、 請學生朗讀課文

2、 提問:這幾段講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學生分組討論)

安土重遷 ( 封閉 )

講究處街坊 (人際關係)

教師明確 易於滿足 (物質生活)

不愛管閒事 (政治態度)

精義是“忍”(人際關係)

3、 分析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忍”。(學生討論)

衚衕裏的人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於滿足、明哲保身,這些現象的文化精義是什麼?一個字:忍,心字頭上一把刀,但這刀必須得封着,是安分守己,是逆來順受,那麼文中是如何揭示這種精義的呢?

老師明確:

《茶館》—— “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八月驕陽》——“易忍”、“易滿足”

電梯事件 —— 精義“忍”

文中舉了3個例子說明:《茶館》、《八月驕陽》和電梯事件。(找同學讀這三個例子)。《茶館》中的王利發祖傳開茶館,善於經營,對權勢他會奉承,對貧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後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殺。《八月驕陽》中的一段對話,說明天下之事與我無關,咱只管好咱這張嘴就行了,隨遇而安,安分守己。第3個例子是電梯事件,人們用鋼筋水泥建起了高樓大廈,衚衕文化卻並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當作者要爲小姑娘出氣時,兩個老北京說:“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冷眼旁觀,逆來順受,忍到極至,所以作者語帶嘲諷的說:北京人真有你的。

5、思考並討論:北京的衚衕和衚衕文化前景如何?(學生討論後回答)

老師明確:北京在前進,歷史在前進,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消失是必然的,它必然會被現代化的建築所代替。(讓學生看幾張北京現代化的建築和幾張衚衕的老照片,再一次明確這歷史的必然性。)

(三)、分析課文(13-15段)

1、讓同學們齊讀這三段

2、提問: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衚衕和衚衕文化持什麼樣的情感態度?(學生討論後回答)

老師明確:在理智上作者知道封閉保守的衚衕文化不適應開放進取的時代精神,知道它的消失是必然的;但情感上面對熟悉的照片、熟悉的生活,懷舊與不捨涌上心頭,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最後作者說:“再見吧,衚衕。”一聲長嘆,這嘆息聲中有着幾份清醒、幾分傷感以及幾分無奈。

(四)、調整思緒,回顧全文內容。

(五)、課堂練習

1、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京腔京味)

(1)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明確:“嘿”是對“蝦米皮熬白菜”之一美味的感嘆,說明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2)還是的。有棒子麪就行。

明確:本句的言外之意是“沒什麼可說的,沒什麼值得着急的”。突出了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的特點。

2、討論:

請同學們分小組就薊縣的文化傳統,如飲食文化、旅遊文化、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進行討論,然後各組選出代表發言。老師可以適當的提示點撥,然後明確:我們薊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可以說我們薊縣山美,水美,人更美,我們應該以自己作爲一個薊縣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以此激勵學生要好好學習,將來爲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六)、最後讓同學們一起來欣賞一首京腔、京韻、京味十足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再次體味北京那特有的文化韻味。

(七)、課堂總結

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衚衕正在衰敗沒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樓大廈所代替,但是衚衕文化將會隨着北京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當我們再去北京時,所感受到的將會是一種新的文化氣息。

(八)、佈置作業

從下列兩題中任選一題,寫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

1、漫談××(你家所在的城鎮名)的街巷

2、××(你家所在的城鎮名)人的生活與心態

六、板書設計

胡 同 文 化

大潮席捲

方正、取名 封閉、滿足

數量、環境 袖手、忍安

毫無生氣 日趨消失 衰敗沒落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案第二課時 篇2

一、教學目標:

1、應用前面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概括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氣息,領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語言韻味,體味複雜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品味衚衕文化的內涵。

2、揣摩本文自然閒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設計

1、從題中和文中讀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

2、由“衚衕文化”聯想到“高樓文化”,作發散思維訓練。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課間:屏幕上出示課題、作者、背景衚衕圖片、背景音樂(前門情思大碗茶))

一、導入新課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築)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爲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於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爲生活平添着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爲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着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同學們,大家對“文化”的瞭解有多少?從時間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現代有現代文化;從空間地域看,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峽兩岸有閩臺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樓文化。可見,“文化”一詞的內涵是多麼的豐富。(課件一)

《辭海》:“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着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衚衕文化》,(課件二)就是一篇詮釋北京民居建築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寫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單元“概括要點”之下,我們將通過它來進行概括要點的學習。同時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氣息,揣摩本文自然閒適的語言,領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課前佈置大家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那麼現在我們集中來展示一下,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投影)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概括要點來尋求解決,有的需要細細地品味鑑賞。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不確定因素)

二、概括要點,揣摩語言,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複習:

前面我們學習歸納出概括要點的一些方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概括要點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生回答,老師演示課件三)

注意題目傳達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聯繫(理清思路)

尋找關鍵語句(段首句、過渡句、修辭句、情態語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應用:

本文題爲“衚衕文化”,那麼,題目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衚衕有什麼特點?衚衕文化有什麼內涵?衚衕與文化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題目中傳達的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們去概括的內容。

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從中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確: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

(1)自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邊讀邊畫出要點。(演示課件四)看北京平面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演示課件五)。

衚衕: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取名,多種來源、數量多、形成網絡、與四合院一體

(2)聽配樂朗讀6-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同時品味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課件六)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確實京味十足。請幾位同學範讀“蝦米皮熬白菜,嘿!”一句,體味句中所傳達的複雜情感(滿足、欣賞,也有幾分感慨)。那麼下面再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衚衕文化的特點。(演示課件七)

文化:封閉——安土重遷、自掃門前雪、易滿足、愛看熱鬧,不愛管閒事、忍

(3)讀課文後三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三、討論

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文章,對北京胡同的特點,對衚衕文化的內涵,對北京胡同與北京市民文化的關係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認識。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環境,它是那麼深刻地影響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見,文化的形成與居住環境的聯繫多麼緊。我們要學會像作者汪曾祺這樣善於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們由此再引申開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居住環境中,這其中又是怎樣一種文化?(老師相機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演示課件八)

問題:“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演示課件九)

參考:“大雜院中最讓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鑰匙放心地放在鄰居處,以備家人和至親的突然到來。至於日常用的油鹽醬醋,做飯時沒有了,不要緊,直接到鄰居家櫥櫃裏去拿。

社會在進步,住了四十多年大雜院的我,搬進樓房後真不適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當然,這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開門時忘記把鑰匙取下來,那您可就留神吧,須知現在的兔子也吃窩邊草了。”(作家徐城北語)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筆:(演示課件十)

學習《衚衕文化》的寫法,以“××文化”爲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2、課外閱讀:

在課文以外找和“衚衕文化”有關的素材,和同學說一說,藉以印證或補充作者的觀點。可在看過的影視作品中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找。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案第二課時 篇3

教學重點: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點及內涵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個性化語言的品味

教學手段:課件輔助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運用聲像,直觀渲染

師:大家喜歡不喜歡旅遊啊?

生:喜歡!

師:現在我帶大家去北京逛逛,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1,展示長城、故宮等名勝的圖片),下面,我再帶大家到北京的小衚衕去看一看(出示課件2,循環放映“到衚衕去”一組圖片,並播放衚衕歌曲)。聽完剛纔播放的歌曲,一股濃厚的北京韻味撲面而來,這種感覺我們同樣可以到文學作品中去尋找,讓我們跟着他(屏幕出現“汪曾祺簡介”幻燈片),一起走進北京胡同,就像欣賞美妙歌曲一樣去領略古老胡同建築的風格,瞭解其獨特的文化底蘊。

2、示標:出示課件3(教學目標)

3、朗讀課文,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1—4節,概括衚衕的特點,並思考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特點之間的聯繫。

4、研讀6—12節,瞭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俗話說“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這些被外化在衚衕上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興趣習慣、思想狀況等,就是所謂的“衚衕文化”,那麼這一文化有怎樣的內涵呢?

(1)衚衕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安土重遷、講究處街坊(平時各人自掃門前雪)、易於滿足、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逆來順受,安分守己

(3)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麼不順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說明衚衕中的人善於“忍”的?

《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和“電梯事件”。

(5)衚衕文化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雲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世故通達。作爲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統治子者要消滅他們,猶如碾死一隻螞蟻般容易,所以他們也就學會了忍耐。”

(6)作者在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怎樣的感情?

喜愛推崇:知足長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閉、逆來順受、冷眼旁觀、忍

(7)對傳統文化我們應持什麼樣的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吸收,不斷創新,不斷髮展。

5、研讀13—15節,瞭解衚衕文化的前景及作者的感情。

6、品味語言

衚衕文化這種內涵除了表現在北京市民的處世方式上以外,作者還通過北京人的語言生動地來表現。小組討論,找出最有味的語言分別品味,朗讀,推薦代表發言。

7、小結

普普通通的衚衕,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着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爲“文化散文”。衚衕是一種建築文化,一地的建築,一地的民風民俗。

8、作業

汪曾祺更擅長寫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請同學們課後可以蒐集一些資料,寫寫書沭陽的飲食文化。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案第二課時 篇4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本文的教學時數爲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5、推薦好書:

爲擴大學生閱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案第二課時 篇5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要點]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爲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爲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爲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衆多特點裏,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爲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着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着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