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桃花源記》複習要點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桃花源記》複習要點

《桃花源記》複習要點

 一、文學常識

1、記,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可記人和事,可記山川名勝,可記器物建築等。寫法上大多以記敘爲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2、作者: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3、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有《歸園田居》(其三)《飲酒》等。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有《陶淵明集》

 二、註釋解釋

1.緣:循,沿着。 2英:花。 3.盡:盡頭。 4.才:僅。 5.儼然:整齊的樣子。

6.屬:類。 7.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8.悉:盡,全。 9.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10.要:通“邀”。 11.鹹:都。訊:消息。 12.邑人:老鄉。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13.間隔:隔離。 14.乃:竟然。 15.元論:不要說。16.延:邀請。17.扶:沿着。向:原先。18.志:作標記。 19郡下:指武陵郡城下。20.詣:拜訪。 21.規:計劃。 22.未果:沒有成爲事實。 23.尋:不久。 24.問津:問路,訪求。津,渡口。

 三、理解性默寫

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寫出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用原文):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豁然開朗。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6、寫出描寫挑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用原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並怡然自樂。

7、文中描寫挑花源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用原文):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8、描寫桃花源生活環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是: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11、“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2、“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3、本文"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爲何嘆惋不已)

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不復出焉。

15、選用原文句子,概括漁人在桃花源所見的景和人。

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人:衣:悉如外人

貌:黃髮垂髻行:往來種作神:

(見人)大驚情:怡然自樂。

16、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四、具體問題

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後

3、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這帶有神祕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祕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爲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爲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4、“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5、“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

由於“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6、“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麼內容?     初極狹,才通人。

7、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一是活動(往來種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狀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8、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①自然環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④精神狀態:自由快樂。

(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9、爲什麼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10、你從“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讀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熱情好客,富足安康。

11.“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社會動盪,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12.“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麼?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

13.桃花源中人爲什麼嘆惋?漁人說了些什麼?爲什麼皆嘆惋? 作者爲什麼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爲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盪,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漁人說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4.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先人已飽受戰亂之苦,躲避戰亂,這裏沒有剝削壓迫,人們生活自由快樂。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

15. 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爲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並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6.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17、作者爲什麼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後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

18.作者爲什麼要虛構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爲什麼還要寫它呢?)

答: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願望;對美好生活嚮往,對黑暗社會批判。

19、《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爲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1)環境奇美。(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

20. 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兩題都答,只按第①題計分)

①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說明。

如在敘述漁人與村人相互問話時的語言就是一個證明,作者不正面敘述,而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概括。但簡潔中還有豐富,一切問話的內容盡在其中,又見其豐富。

②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託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試作評價。

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1、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爲我們規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併成爲後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爲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

22、 結合文章,談一談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爭,沒有壓廹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3、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24、本文出現了很多的成語,請你舉例,並解釋。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