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國學知識: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爲了讓大家更加深入的瞭解屈原,國學網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到以下國學知識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滿腔忠貞、滿腹委屈的屈原,行吟澤畔,行吟於遍生橘樹的楚國,走進一個水汽淋漓的節日,走進民族的情感深處。從長遠來看,民衆將情感投向哪個人,並非宣傳教育的結果。

國學知識: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他來自浪漫的楚風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

這是屈賦楚辭《湘夫人》開頭。不看註釋,不求甚解,僅輕輕吟誦,異樣的天籟般的美感便撲面而來——生命如花,神靈如雲,草木情深,人神相依。這與《詩經》給你的人間煙火氣太不相同了。這一切是怎麼來的?根源何在?

南方文化發育在遠古遲於北方,荊楚曾長期遭受中原文明的歧視與征伐。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國風》未採錄“楚風”,原因或許就在這裏。至戰國末期,楚文化已相當發達,形成與北方並駕齊驅之勢,但文化邊界卻仍是清晰的。《詩經》記錄了黃河流域的文明形態。在《詩經》裏,不論是廟堂頌歌,還是田野風詠,都情感質樸,少想象,與現實密切關聯。那是稷麥氣息,那是有時溫馨有時嗆人的人間煙火。而這時的楚地卻仍是神話沃野,巫風瀰漫,人神共處。屈原帶着溼地沼澤氣息,從另一個方向來了。

屈子之來,不是爲了加入已有的合唱,而是開始了獨唱,開始了水汽淋漓、芳香撲鼻、悽美絕豔的獨唱。

似乎沒有任何徵兆,任何鋪墊,中國第一位獨立詩人、大詩人橫空出世,大放悲聲,哽咽難抑,草木爲之生情,風雲爲之變色,神靈爲之驅遣。《離騷》《天問》《哀郢》《懷沙》……一章章吟完,便投江自盡。屈子死了,楚國亡了。屈子之悲劇,真是一個最徹底的悲劇!屈子投江激起的這輪漣漪,漸洇漸大,化爲中國文化史上一根最敏感的神經。

先秦諸子之文皆可視爲文學作品,但文學是以寄生狀態存在。屈原標誌着中國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屈原帶着源自南方沃野的新鮮血液,猛然楔入華夏文明腹地。

中國第一個獨唱的詩魂痛哭登場——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八方有靈,四顧茫然,自言自語,綿綿無盡。他似乎將我們帶入一個似真似幻、婉轉浩瀚、芳菲迷離、匪夷所思的世界。而這一切竟是因爲他承受着超常的現實重壓——君昏國危,黨人跳梁,朝政日非,他一再被疏被逐,宮闕日遠,無助絕望日甚一日。

 他爲祖國而生

《離騷》作於屈原初被懷王疏遠或第一次流放之後,憂心如焚,纏綿悱惻,辭意哀傷而志氣宏放,這時的屈原希望未滅,心存幻想,切盼懷王悔悟,讓他重回郢都,爲國效力。這數句詩,將屈原的主要人格特徵、困境意識表達得很充分。

屈原陷入困境,導源於楚國陷入困境。

正當中國實現大一統前夕。文化落後的秦國經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雄踞西北,虎視鷹瞵。對六國來說,存亡是逼到眼前的現實。國際關係錯綜複雜。有能力抗衡秦國的是齊、楚,楚國比齊國疆域更廣更富庶。“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天下不歸秦,則歸楚。

可是,六國從未有過真正成功的合縱,秦國的連橫卻每每奏效。

已是風聲鶴唳的局面。天下大勢,屈原看得分明。他的焦慮緊張,由來已久。屈原始終力主聯齊抗秦。可是他的主張與奮鬥卻一再受挫,楚國逐步陷入爲秦擺佈狀態。屈原亦漸被疏遠,直至被流放。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一般認爲,此時的屈原絕望,遂賦《懷沙》投汨羅江自沉。

春秋戰國之諸子百家,早就認可天下必將重新歸於一統。天下重於國家,是諸子的共識。到戰國時,客卿制盛行,縱橫家走俏,士子們有空前的活動空間,朝秦暮楚竟無關人的品質評價。在一個愛國感情相對稀薄的時代,屈原卻把自己與祖國緊緊綁在一起。

不斷有後人這樣發問:憑屈之才能,何國不容?何不棄楚而去?屈原不是不明白,而是做不到。屈原並非不認可諸子的天下觀,但天下即使不是由楚來統一,也至少要長久保存楚國。作爲楚國貴族,世代與國家關聯極深,本人一度成爲政壇中心人物,他又是一個被楚文化浸潤透了的士人。楚國如爲人吞滅,在他是不能接受的。舉目天下,無處能給他安身立命之感。不是天下不能,是他不能。若能朝秦暮楚,人間必無此屈原。這是解讀屈賦,理解屈原異乎尋常情感的基礎。

“不有屈原,豈見《離騷》?”(劉勰語)沒有楚國,亦難見屈原。楚國,屈原,《離騷》,三者可互印互證。“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韓愈《送盤谷序》)楚國之有屈原,不是偶然的。各國亡了就亡了,很快便塵埃落定,惟楚國國亡而“魂魄”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人在懷王客死之時就喊出這一口號。六國中爲何楚國特別“記仇”?除了戰國末天下大勢這一主因外,恐怕還應從文化上找原因。楚國有最鮮明的文化標記。歷史果然應驗。反秦鬥爭中,楚人最爲踊躍,陳涉首事,以“張楚”爲號,項梁從民間找到楚懷王孫子重新立爲“楚懷王”。秦最終亡於楚人之手。新興漢朝對包括屈原在內的楚人表示了特別的尊重。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收篇於一場白日夢般的飛昇遠遊。這類似莊子的《逍遙遊》。可是當屈原從天界一瞥見故鄉,在天界的快樂便不復存在,只有故鄉,只有魂牽夢縈的故鄉。莊子以《逍遙遊》完成想象中對現實的超越,屈原卻總是重重地墜落在地。從天空墜落,是屈賦楚辭中一再出現的意象。屈原那裏有中國最早最沉重的鄉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