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讀《行者無疆》有感(精選27篇)

本文已影響 1.95W人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精選作文讀《行者無疆》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行者無疆》有感(精選27篇)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

餘秋雨先生遊歷歐洲後寫了這本書。歐洲是很多中國人嚮往的地域,我讀完這本書,歐洲已盡在我的掌握之中。

大家如要到歐洲,恐怕都要去一個地方----世界水城威尼斯。在那裏,半數以上的遊客都是中國人。人們看到這裏,定然會覺得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然提高了,可經濟水平提高了,文明呢?保護環境的意識呢?

其實威尼斯早已不是水流環繞,遍處古樓,而變成河水污濁,河道乾涸,建築被嚴重破壞的“問題”城市。近三十年來,海潮淹城已一百餘次,河水早已變的污濁不堪。各種古建築到處都刻着“xx到此一遊”的字樣。大街小巷中中國遊客亂扔垃圾的場景。

看到這裏,很多中國人都會爲之心寒。在歐洲人眼中,中國人的形象就是這樣。

在德國洪堡大學的圖書館前,立着一塊石碑,上面用德語寫着:一九三八年,一羣被納粹思想迷惑的學生在這裏燃燒了圖書館中大部分藏書。在石碑前,有一塊與地面嵌起來的玻璃磚,透過玻璃磚,可以看到地下存放着幾個已經被燒燬的舊書架。

這是洪堡大學永久的恥辱,而洪堡大學卻將它毫無保留地展露出來,時時刻刻警示學生。再回到中國,我們經歷的戰亂比歐洲要多得多,可留下來的遺址卻少之又少。就算有像圓明園這樣大型的遺址,裏面真正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卻是次要的,而主體是很多現在的娛樂設施,處處充滿了虛假與掩飾。我麼們真的不如歐洲嗎?

當然,歐洲也有缺憾。

法國巴黎,是很著名的文化之都。盧浮宮,收藏着世界上千千萬萬的頂尖畫作與雕塑,讓盧浮宮大放異彩。

而絕大部分遊客的目的是欣賞《蒙娜麗莎》與斷臂維納斯。而其它的作品雖也出自名家之手,可與這兩個“名作中的名作”排列在一起,就只能屈居配角了。正是由於精美作品的堆砌,好象盧浮宮可看的作品只有這兩件。而其它作品看不看都無所謂。可要將這些作品挪到其它博物館,都可成爲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看着這些名作雖身處名地卻不得其位,深感惋惜。

在歐洲的文化領域少不了明爭暗鬥,可說來說去只不過是嫉妒,彼此依然是好友。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是歐洲最著名的兩位藝術家。一次,米開朗基羅得知達芬奇爲教堂畫壁畫的酬勞是一萬個金幣,而自己雕刻塑像《大衛》只得到五百個金幣,憤怒的他與達芬奇打賭,誰先畫完同樣的壁畫,另一個就給對方一萬個金幣。可沒過多久,達芬奇因病去世。按常理來說,米開朗基羅應該高興少了這個強勁的對手,可米開朗基羅從此之後鬱鬱寡歡,在失去達芬奇的悲痛中度過了三十年,在這段時間內,他再沒有創作一幅作品,米開朗基羅對好友的情感可見一斑。

歐洲的精髓我們都看在眼裏。我們不禁發問:爲什麼歐洲經歷瞭如此多的變故,仍能保持這樣,不會敗落?答案是肯定的:歐洲人的心沒有被污染。在歐洲內戰時,交戰雙方都會以不破壞文化古蹟爲前提。這正體現了歐洲人民對歷史的景仰,對文化的熱愛,對每個人的尊敬。他們的純樸,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磨,他們堅信:歷史、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

跟諸多繁華的大城市相比較,位於比利時的布魯日顯得那樣默默無聞,不爲人所知。但它的確有別的城市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一份遠離塵世的寧靜與安詳。

布魯日是比利時保存最完好的中古世紀小鎮,裏面大部分的街道、建築保留了幾個世紀前的原貌,整個城市顯得古樸而端莊,頗有歷史遺留的古風。在這裏人們感覺到的除了平靜還是平靜。

走進布魯日就像走進了一個童話世界,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街道,哥特式的教堂,平緩的運河與河面上成羣的白色天鵝,令徜徉的旅客感到閒適而又愜意。在滾滾前進的歷史長河中,唯有布魯日像是被時間遺忘在了某個角落,在千百年的時光中保持着它完好無損的容貌,供無數人前仆後繼地前來瞻仰。但它始終保持着一顆寧靜的心,無爲外來的浮華和喧囂所動,千年如此。

歐洲是一個奇特的地方,有人說這裏就像是移步異景的風景畫。在歐洲,即使是兩個互相比鄰的城市彼此之間也有着迥異的不同風格,在這裏走不了幾步,擡起頭來便又是另一番天地。而布魯日這個小城,它在歐洲並不佔據着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被時尚與繁華摒棄在眉眼之外,也正因如此它保留了歷史的古風,成爲了一個最原始、最自然的整個歐洲追本溯源的核心。它不僅是比利時文化的縮影,同樣也是整個歐洲歷史進程的一個寫照。

布魯日,如同一張年代久遠的明信片,靜靜地躺在某個褪色的角落,見證着歷史的流逝。

扼守秋天

說起英國,人們和容易聯想到的是紳士和英倫式的風格,彬彬有禮是它一貫對外的名片。

英國的風格,與領居的法國與德國不同,介於浪漫與嚴謹之間,使得它得以兼有兩家的氣質,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一貫與英國皇家的貴族氣質緊密相連,它造就了英國紳士般的體面,而這種體面的風格也同時深深的浸透到了英國皇室的血脈中去,使得兩者相得益彰。

與法國的浪漫氣質所造就的騎士風格不同,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着專屬於自己的氣質,這種特有的氣質使得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在想到一個國家時同樣聯想到它的這種氣質。

比如想到英國就會想到文質彬彬、知書達理的紳士,想到法國就會想到英勇善戰、忠心耿耿的騎士,想到德國就會想到沉默寡言、深思高論的思想家、哲學家……等等諸如此類。一個國家的文化造成了它整體的素養,成爲它對內的教育和對外的招牌,這是一個民族的尊嚴與驕傲,它彰顯出了一個國家非凡的氣度。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一個國家單獨的從歐洲衆多的國家中提取出來,作爲一個特例。因爲一個國家即使再獨特,也無法與周圍的一切完全分割開來,不能把它單獨的劃分爲一體,因爲所有的國家都是構成了歐洲這個整體的一個個體,它們有着同樣的文化根源,都是從同一個基調中衍化而來。歐洲本應一體,無法以鄰爲壑。

英國,作爲歐洲衆多國家中的一個,作爲璀璨明星中的一顆,以其獨特的姿態屹立在歐洲大陸上。曾幾何時,英國的女王曾說過:“在我的國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多麼輝煌而又莊嚴的宣告,而英國也確有過那樣一個盛極一時的時代。儘管如今往日的輝煌不再,但它畢竟曾經以這樣一個輝煌的形象站立在歷史的最高點,如同曾經的希臘與羅馬,帝國的輝煌爲歷史所銘記。儘管如今的我們總是回看歷史唏噓不已,但逝去的畢竟已經逝去,一個國家的未來總還是要繼續。

日不落帝國,曾經的輝煌,造就了今日的寧靜。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3

自己的真相

阿姆斯特丹,被荷蘭的濃墨重彩所塗抹,展現出了它創意與瘋狂相結合的一面。

作爲一個色彩之都,阿姆斯特丹充實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斑駁的色彩覆蓋着城市的各個角落,形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五彩世界。在我們的印象中,荷蘭是一個有着轉動的風車、繽紛的鬱金香的富有田園詩意的國家,這些元素造就了荷蘭的別具一格。曾經的海上霸主,如今以一個寧靜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但阿姆斯特丹卻讓我們看到了荷蘭張揚的一面,用色彩玩轉着瘋狂。

阿姆斯特丹同時也是一個天才的搖籃。曾經生活在這裏的兩位舉世無雙的畫家,梵高和伯倫朗無疑便將這種色彩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阿姆斯特丹的顏色浸染着他們的生命,他們繪出的顏色浸染着世界的畫壇。他們的一生爲了色彩而執着,也爲了色彩而迷茫。對於一個真正的大師來說,他的靈感常常來源於某一時刻的瘋狂,而這種瘋狂和靈感也常常使得他不爲世人所理解。這不能說不是一種悲劇,但正是這種悲劇造就了他在藝術上的崇高。苦難造就偉大的靈魂,真正的大師往往都是那些經受住了別人的白眼和時間的磨練的人,他們把生命獻給了藝術,靈感與瘋狂燃盡了他的生命,同時也爲人類的藝術史上留下了最輝煌的篇章。

阿姆斯特丹因爲顏色而造就了許多生機盎然的創意,同時也因爲過多的顏色而造成了混亂。作爲一個色彩之都,在這裏顏色醞釀着瘋狂,瘋狂醞釀着靈感。玩轉着色彩,玩轉着瘋狂,造就了這座名爲阿姆斯特丹的城市。

尋常威尼斯

水城威尼斯是一位大多數人所知道的地方,它因自己獨特的生態景觀和文化特色而聞名遐邇。但是所謂樹大招風,一個過分有名的地方常常會引來太多的人蔘觀,如同中國的西湖,熙熙攘攘的人羣破壞了原本自然和諧的畫面,大家不約而同地抱着同一個目標前往心目中的聖地,結果等到了才發現正是這份決心使得景觀遭到了破壞,放眼望去除了人還是人,再無什麼自然景物可言,於是便只能嘆息而歸。這是威尼斯的悲劇,也是許多相同際遇的名跡勝景的共同悲劇。追求美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錯就錯在人們一定要將這種審美的追求強加在某些特定的事物上,分享、爭奪、排泄,於是哪怕是再好的景物也被破壞了。

威尼斯靜靜地仰臥在水中已有數百年之久,固守着生態是當地居民與生俱來的責任。如果這樣一個平和、寧靜、充滿着濃郁文化氛圍的環境都被破壞了,那麼歐洲的恬淡又該取源於哪裏呢?我們現在擁有的最樸實的文化根源又將如何傳承下去呢?不能不說這將成爲一場悲劇啊。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4

《行者無疆》我已經讀過三遍,每讀一次,它都會帶給我不同的新意,這本記載着歐洲史詩的遊記,如同一幅面卷平展在我的眼前;又如一曲樂章輕奏於我耳邊……

這本書,記敘了歐洲獨具特色的各個國家和城市,溼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散着慵懶的咖啡香味,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百年曆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在無數年代之間,從荒蕪到繁榮,從毀滅到重現,這一切都是如今歐洲不停歌誦的哀歌與樂章。

龐貝的毀滅,來源於一次火山的噴發,滾燙的火山灰瞬間淹沒了繁榮的小鎮。多年以後的發掘,龐貝已經是一座化石城,整個灰白的小城裏,一切彷彿都在等待着主人的迴歸。麪包房裏的鍋碗勺盆都還整整齊齊地掛放着,道路上的車轍水溝,私宅裏的密室暗道都表明了曾經生的氣息。人類也有無法戰勝大自然的時候,龐貝無論曾經多麼輝煌,也在火山岩灰的怒火之下,毀於一旦。

冰島,一個幾乎被遺忘的島國,被一片皚皚白雪所覆蓋,由於海盜的侵犯以及挪威人的移民,這個潔淨的小島,處於長期與世隔絕之中,人們甚至認爲,有無它的存在並不會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有絲毫影響。

羅馬,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古老建築的城市,它的存在就是一種偉大。街道兩旁象牙白的斑斑駁駁透露着它驚人的輩份,久遠的歷史讓它如同一位步伐蹣跚、彎腰駝背的老人。如果說世界上的古老成就了這個世界的完美,那麼這一切的完美也成就了我們生活的多彩。敗亡者必定敗亡悄悄退出,勝利者必將成爲最終的審判者。

《行者無疆》都是歐洲真實的寫照,一個個小國肩負着讚頌、辱罵、忍受和蛻變,“其實,世間多數的出色者都因衆人的分享、爭搶、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書裏每篇文章裏都會有一處或幾處令人捉摩不透的地方,讓人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因爲它,我喜歡上了旅行,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是一種最珍貴的記憶收藏。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5

第一次看見《行者無疆》是在高中時代,那是在同學的書堆中。黑色的封面,右上是四個行書的“行者無疆”四個字,一眼看上去張揚而大氣。我匆匆瞥了一眼,終於沒有開口相借。我想那時候急躁而膚淺的我,也許還沒有資格去品位這樣一本嚴肅的經典吧。但當不久前,偶然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竟又鬼使神差地買了下來。品讀之後,產生了一些想法: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土很大一部分又取決於水,便有了水是生命之源一說。歷史總是從江河畔,海岸開始,亞平寧半島便是其中的代表。這一方人又包括了但丁,米開朗琪羅,伽利略等等偉人,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對亞平寧半島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讓歷史從大海中走出,由不完整走向精緻。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藏。

中歐的神祕,都體現在深林與古堡中,而瑞士的希隆古堡便可概括中歐的內在。希隆古堡遁形於日內瓦湖邊,卻與日內瓦湖的柔美與年輕形成鮮明的對比。岩石鑄就的古堡,給人以堅不可摧之感,而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融合,更讓人體會古堡所經歷的歷史與滄桑。古堡的地下原爲監獄,曾有很多重要的犯人被囚禁於此。英國詩人拜倫有一篇詩歌叫做《希隆的囚徒》,寫的就是一位被關押在此的日內瓦民族英雄波尼伐,他爲了自由與信仰,即便身陷囹圄也絕不屈服。這不

正代表了希隆古堡堅毅不屈的精神嗎?波尼伐的精神長存於此,正如希隆永遠站立在那兒。

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裏轉折。

回顧歐洲歷史,有多少大國的起落。英、法、德、荷蘭,鼎盛時期的這些國家,無不展現出一種睥睨天下的意味,傲視羣雄的他們打出了“無敵艦隊”、“日不落帝國”等不可一世的名號,但最終也都沒落於無盡的自大與奢靡。作者在荷蘭遇見了國際法院的副院長,史久鏞大法官。令人詫異的是,這樣的一位“大官”,卻保持了他淡泊而坦然的品質。智者的選擇會伴隨他一生。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國”,卻爲何不能保持這樣的品格呢?

寂寞、蒼涼、執着,歷史常常在這裏凝凍。

經歷過繁華與沒落,才能沉澱一些厚重。繁華過後的蒼涼,卻很難再能將之捂熱。昔日輝煌的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說成是世界霸主亦不爲過。就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逃不過分崩離析,支離破碎的命運。看着它如今的寂寞了再回想昔日的繁華,不由得會生起一點辛酸。再如龐貝古城,確實是雄偉磅礴的建築,人民生活得也安寧而幸福,然而毀滅,卻只在一瞬間就能降臨。古城永遠地掩埋在了火山灰之下,一切都被封鎖了起來。今天再看到時,似乎還能聽聞它不甘的嘶吼。

《行者無疆》全書,用一種輕柔、緩慢的語調,描繪了餘秋雨之所見所感。平淡而樸實的文字中透出了人生真諦,淡雅而大氣。讀過一遍,不禁陷入深思,回味無窮。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6

人生路途漫漫,我們有無數理由爲自己的行爲作出各種解釋。也許每個人都渴望環遊世界,也許這些人的旅遊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但大概不會有人像餘秋雨先生一樣——爲了探尋文明。

從《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嘆》,再到《行者無疆》,不僅是看遍世間風景,更是探求千百年來的文明。從中華文明,到其他亞洲文明,再到歐洲文明。從沒有完全敗落的中華文明到敗落後就殘酷的中東,還有優秀卻自私的西亞文明。每一種文明都不可能是完美,在千百年來的傳承中它們極有可能失去了本來的面貌。但每一種文明都有存在的理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羣,需要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精神支撐。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在這裏出發。在龐貝的廢墟中,在威尼斯悠長的河道中,在巴塞羅那流浪者的音樂中,是靜謐的南歐。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藏。在奧地利天然無雕飾的村莊中,在自閉而雄偉的薩爾茨城堡中,在美麗富饒的阿爾卑斯山下,平和的中歐敞開了懷抱。

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裏轉折。在柔情萬種的塞納河畔,在熱情如火的阿姆斯特丹,在蒙娜麗莎安靜的微笑中,在諾曼底登陸的金戈鐵馬中,西歐露出了模樣。

蒼涼、寂寞、執着,歷史常常在這裏凝練。在冰封萬里的瑞典,在冷漠富裕的丹麥小鎮,還有常常被遺忘的冰島,寂寞的北歐似乎已經等待了千年。

較之中歐的平和,西歐的風情和北歐的寂寞,我獨愛南歐荒涼的廢墟、人性的美麗。

喜歡南歐,是因爲那種破敗的荒涼。有時候真的會相信,只有殘缺的美才是真實的。南歐,繁華過,興旺過,但它卻真真正正的死亡了,像一顆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只留下一聲深深地嘆息。

走過繁華與蒼涼,追溯一段歷史。繁華與蒼涼,是一個城市必經的歷程,這段歷程是文明的起源和終結。這才明白,繁華和荒涼不是兩個對立的詞彙,由於繁華,才能體會到荒涼的絕望;由於荒涼,才能使人想起過去的繁華。維繫於二者之間的,是文明。而所謂文明,就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衝刷、積累、淘汰,遺留給我們的經驗和教訓。

幾頁書便是一段歷史,每一次翻動都是歷史的交響曲。較於歷史所在的年代,我們的社會無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以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從這探尋無疆之界的旅途中,我們跟隨餘秋雨先生領悟了繁華與荒涼。從時間被裝進沙漏的那一刻起,文明就開始不斷前行。有過崇,有過卑鄙;有過燦爛,有過衰敗;有過堅強,有過軟弱。文明不是一味的崇高,納粹的暴政,集中營的殺戮,埃菲爾下的放蕩,都已經隨着藍藍的多瑙河流向了遠方。

無論歷史有多麼可悲可嘆可勉,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不是七維生物,不能夠穿梭時空更改歷史,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有發展未來。不論是古老的中華文明還是活躍的歐洲文明,都意識到文化的交融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的根本都是一樣的,各個文明從本質上來說也是水乳交融。

時間像一張濾網,濾出的是精華。歷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之於世界,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無助。但人生的意義絕不僅限於此,無論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馬丁路德金勇敢地演講,還是但丁、黑格爾,都經過了歷史的層層選拔,他們是人類世界的珍寶,值得我們好好珍藏。

如此神祕,如此愉悅,如此獨特,這大概是餘秋雨先生想要教給我們的吧。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7

“一個人,天地間,於茫茫無垠中摸索前行;一個人,山水間,於海枯石爛中拋去悲喜;天地寂靜,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餘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看完,像是在歷史長河中暢遊了一遍,做了一回歷史的旁觀者、感悟者。

佛羅倫薩的輝煌裏,伴隨着美第奇家族的興衰;羅馬古城的歲月靜好,是歷史沉澱下來的魅力;威尼斯水道的浮沉,是名利與生態的難以平衡……

餘秋雨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裝飾,有的只是直白強烈的表達,緩緩講述着那段歷史。他說他想做歷史的旁觀者去感受、感悟,我讀着他的文字,像是在歷史裏走了一遭,跟着他看了回歐洲歷史的跌宕起伏。從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笑容與昂揚、冷清與孤寂,聽到了歷史的悲泣與孤鳴、細語與歡笑。

常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書中,能看見的不僅是餘秋雨先生看待歷史的視角,更有他個人對歷史的想法,也激發我們對歷史的探究欲與思考。美第奇家族的故事我尤爲印象深刻。從羅倫佐·美第奇的“灼灼歲序,恰似晨露,今日歡愉,明日何處”中,我看到了一個家族的思想、他們的盛衰。作爲一個對文藝復興有着強有力支持的家族,他們的衰敗令人惋惜,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亦是人民思想崛起的結果。美第奇用他們最輝煌的時刻鑄就了佛羅倫薩乃至整個羅馬的輝煌,正如詩中一般用最好的青春鑄就美好。這也激勵我們要珍惜當下、展望未來。

而餘先生在書中展示的並不僅僅是對歐洲輝煌歷史的記錄。他對歐洲歷史的考察,那字裏行間裏,透露出了他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憂慮、對探索中華文化發展道路的急切。他在尋找中華文化的出路、世界文學的走向,乃至世界現代發展的方向。這也警醒我們:若不想我們的文化像龐貝古城那般消失,就應該採取行動,保護、發展我們的文化。

閱讀時,歷史的一幕幕如電影畫面般一幀幀閃過。閱讀完後,內心更是被那優美而不失質樸的語言轟動,讓我也想去做一名“行者”:有孫行者的靈動、有餘行者的思想。

這思想,於我而言正是: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必須立根於本國文明而着眼於世界,在探討交流中共同進步。我們要學習他國文化中存在的優秀的精華,也要警惕其存在的弊病,正如古人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8

斷斷續續讀完餘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無疆》這本書,彷彿是一次奇妙的遊歷,心境豁然。立於書頁指間,書中美輪美奐的世界令人陶醉,風景觸手可及。一行字母、一條小巷、一片墓地、一份圖表、一座城堡、一羣閒人、一塊巨石、一面藍旗。古老而神祕的歐洲,厚重而豐盈的疆土,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充實而釋然的拉開帷幕。

全書共分四卷,第一卷: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第二卷: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蔽。第三卷: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裏轉折。第四卷:蒼涼,寂寞,執着,歷史常常在這裏凝凍。四卷分別記述了他在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描繪了四地區的滄桑鉅變和人文風情。

這本書也可以說是餘秋雨先生的歐行漫記,他與同行者一道遠行,前往歐洲進行社會考察和採訪。從南歐一角踏上歐洲大陸開始,由南至北,一路前行,帶領讀者走遍歐洲九十六座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並不止於眼前的風景,總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廢墟,是大自然以火山的威力,瞬間凝固了一座鮮活的城市。可以想象,站在發掘出的廢墟面前,人類羣體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集體死亡,霎時毀滅,是何等震撼,以至於作者在文中頻頻使用“勞累”和“心累”的詞語。知道羅馬,是緣於美麗絕倫,風華絕代的奧黛麗赫本的電影《羅馬假日》,唯美暖心的愛情故事外,羅馬的偉大與厚重,從每一扇舊窗、每一塊舊磚、每一道雕紋、每一處老藤溢出,獨具匠心的設計,意氣昂揚的姿態,無不彰顯出一種偉大和典範。作者筆下的羅馬假日,空靜之境,它不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北歐童話,一步跨進北歐,立即天高地闊。奧登塞,安徒生的家鄉,他出生的那間紅頂房,房間非常狹小,但卻凝聚了世界各國孩子們的目光,很少懸掛國旗的丹麥,把一面國旗端端正正地升起在那幢紅頂房上。一個不太在乎標誌的國家,終於找到了國家標誌。這是所有的童話集合而成的一個童話。

仍是那條小巷,卻空無一人,擡起頭,月色已高掛,路燈閃爍着昏暗的光芒,暗淡中流露着寂靜。路旁有一扇質樸的暗紅色門,剛要輕叩,卻又被這門的色彩所吸引。時淺時濃的紅輔滿每一處,因爲經受歲月的洗禮,油漆已失去了當年的耀眼,滄桑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再有輕叩之念,卻又緩緩放下懸着的手,門裏的人是不是已經進入了夢鄉了呢?在這樣的環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轉過身,白天擺出的幾張桌椅已經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於地上,盛開的幾株花兒也彷彿陷入夢境,低低地垂着蕊兒,空蕩蕩的小巷別有一番韻味。

讀着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在作者博大精深的文字裏跋涉,移步換景,彷彿角角落落都新奇,又彷彿每一處景緻都熟悉,熟悉到可以透過文字,觸摸異國他鄉的微笑,觸碰無可奈何的嘆息。在有力度的溫暖和沉思中,靜靜體味,默默動容,就像作者在結語中寫到:“結語不是結論,任何真正的旅行都不會有結論”。他講完路上的種種見聞後,只是一聲輕輕的苦笑。他說:“一連講了那麼多地方,一定夾雜着太多的錯,但是即便把所有的錯加起來,也抵不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對歐洲的瞭解,遠遠超過歐洲對於中國”。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9

初讀餘秋雨,還是在中學時代,曾經因爲文化苦旅一書想踏遍這片風光旖旎山清水秀的土地,去與天淵地別的文明歷史邂逅,時至今日,已下江南數餘次,仍不能對蘇杭之文化時見一斑,更逾論從黃沙漫漫到吳越春秋了。然雖不能行萬里路,卻可讀萬卷書,尤其喜歡《行者無疆》這類旅行手札類的書,彷彿身臨其境,又惋惜身不能至。

很喜歡書名《行者無疆》,很有力量。說她是遊記手札,有些妄自菲薄,如果對歐洲歷史尤其是文藝復興沒有一定了解,讀起來會有些晦澀。她以一座座城池爲切入點,引出相關歷史,進而探究其文化,甚至挖掘出封塵的文明。從浪漫多情的南歐至嚴謹整齊的中歐,再到城堡皇室的西歐,最後抵達千里冰封的北歐,行走的力量支撐着他們一步步探索被時間掩蓋住了的文明。如果說只是把這些座古老城池的歷史與文明用文字方式呈現出來,即使餘的文字造詣再深,也終究輸在了深度上。而《行者無疆》的翹楚之處在於,她以歐洲文明爲座標對比了中華文化的缺失,行走在西方的石砌小巷又能看到東方的雲波詭譎。

身體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所以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結合到一起纔會相得益彰,學海無涯,而行者亦無疆。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0

放假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看一本書《行者無疆》,要寫讀後感。實際上,《行者無疆》這本書我已經讀完好久,但一直都沒來得及寫讀後感,可能是最近太懶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歡餘秋雨先生的文章,讀完這本書讓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來歐洲是這樣的美,她的文化並不是我們國人所瞭解的那樣的簡單。當國人沉浸在日韓的流行文化當中時,沉浸在自己的各類選秀活動中時,歐洲已經開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麼力量使歐洲走向一體,走向成熟。

很多時候國人在急功盡力的做各類事情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爲經典的格言,這本書從南歐入手寫到北歐結束,總結了歐洲最爲主要的城市及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和最值得看的東西,當你在閱讀時就好像是走在歐洲的大街上,體會着由於不同歷史時期遺蹟所產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覺,非常舒服,這纔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沒資格評論這些,只是說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最大的體會就是歐洲的高貴與平凡並存,偉大與平庸並存,紳士與野蠻並存,騎士與現代並存。這四個並存是我自己總結的,雖然歐洲人不多,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創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斷的創造着奇蹟,其實現代的歐洲人已經不再完全守護於傳統,而是以更爲現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們保留了自己的傳統,自己最爲核心的東西;我並不是在這裏做衛道士,只是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真正經典的東西。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1

每個人兒時或許都曾夢想有朝一日能環遊世界,理由或許不同,但我想不會有一個人會和餘秋雨先生相同,爲了文明。

從《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嘆》,再到《行者無疆》,不僅是四處旅行,更是探索在人類歷史中沉澱下來的文明,從中華文明到其他亞洲文明,再到歐洲文明。不僅是探索這些文明,更是從中領悟到文明在不同地域所處的境地,從尚未敗落的中華文明到敗落成恐怖的中東,中亞,南亞文明,再到優秀成熟卻自閉的歐洲文明。不僅是感嘆,抒發自我感受,我更多感受到的是餘秋雨先生對於文明的責任感,他希望能改變這些並不完美的文明,但他知道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呼籲,自己的吶喊寫在書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響應,一起參與到又一場以文明爲中心的革命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空間帶來的責任。也許有些人對他的吶喊不屑一顧,甚至還譏諷相對,但我已在心中支持他。

在《行者無疆》裏,沒有浮華豔麗的詞藻,有的是一個沒有塵硝的透明的世界,一個平靜的充滿智慧的世界。他沒有過多的激情和憤怒,只是將最真切的感情深埋在內心,用文字,用他所特有的方式來表達。那是一種消融哲理的純淨的語言,讀着意味深遠,常常需要用很長時間,很用心,很平靜地去體會。第一次讀《行者無疆》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了一杯香茗,躺在藤椅上一個人靜靜地讀着,隨着他的文字,思緒彷彿也飄向了那個古老悠遠的大陸……

那是在龐貝的廢墟中,在威尼斯悠長的河道中,在巴塞羅那流浪的音樂聲中,我走進了靜謐深邃的南歐。但丁在這般幽暗與狹窄中走出,他空曠的腳步踩踏在昨夜與今晨的.交界線上,讓人們在朦朧中記起卻難以觸及。科學的巨人伽利略跪在地上做着懺悔,用一紙自辱的懺悔來懲罰背叛以及失察的自己。哥倫布擡頭放眼,注視遠方,這位偉大的流浪者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銳利而又渺茫,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這就是真正的流浪。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餘秋雨先生如是說。

那是在奧地利自然而無雕飾的農村風光中,在自閉而雄偉的薩爾茨堡中,在卡夫卡與昆德拉熱愛的布拉格廣場中,平靜而多情的中歐向我敞開了懷抱。科隆大教堂的頂尖逃離着硝煙與爐火,讓哥特式的俊秀與靈氣代代相傳,讓靈魂的自我觸動冷峻嚴肅地面對戰爭與和平,自毀與自愛。美麗而富饒的瑞士靜靜地坐在阿爾卑斯山下,閉上雙眼,任憑無盡的戰火從她身邊掠過。中立,讓她避免了無數生靈塗炭,也造就了她的富庶。餘秋雨先生細膩的筆觸將中歐描繪的如詩如畫,似乎是對她尤其的珍愛,他說,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藏。

那是在柔情萬種的塞納河畔,在中世紀美麗安靜的小城街道上,在熱情狂野的阿姆斯特丹,我徜徉在精緻又張揚的西歐。蒙娜麗莎躲在玻璃窗中神祕地微笑,薩特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咖啡館裏完成他的名著,諾曼底呼嘯着迎接登陸這兒的士兵,似乎閉上眼便能感受到那兵戈鐵馬的歲月。歷史在這裏轉折,餘秋雨先生這樣總結。

還有那陌生而充滿吸引力的北歐,蒼涼冷漠的丹麥小鎮,如夢境般縹緲的哥德堡,僻靜遙遠甚至有時會被遺忘的冰島。

幾頁書本便是一段歷史,每一次翻動都是歷史涌動的音符。在這探尋無疆之界的旅程中,我們隨着餘秋雨先生一起走進了歐洲古老的歷史,見證了人類曾經擁有過的文明。從時間的流沙被裝進沙漏的那一刻起,世界便開始了她的滄桑變化。有過輝煌,卻又有過衰敗;有過崇高,卻又有過卑鄙;有過勇敢,卻又有過猶豫;有過拘謹,卻又有過叛逆。龐貝廢墟的低吟,羅馬競技場的瘋狂,埃菲爾鐵塔下的放浪,光明,黑暗,沉悶,爆發,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隨着多瑙河水平靜地流向歷史的深處。

有一句話說得好:時間是篩子,留下的是精華。歷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生之於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於此,馬丁·路德勇敢地從事宗教改革,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易卜生打開女權之門,還有但丁,米開朗琪羅,黑格爾,愛因斯坦……他們都經受住了時間的篩選,歷史的度量,他們是歷史長河中的輝煌與驕傲。

這,也許正是餘秋雨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2

一次又一次當我們面對無路可走的境地時發現“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狂喜,其實路是沒有盡頭的,只要內心能有堅持下去的信念,總會絕處逢生。

很是佩服餘秋雨先生,是他徹底改變了中國文人在我心中的原有形象——恃才傲物、文人相輕再加上點體若多病,餘秋雨先生的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地,而他在完成這些偉大的旅程的同時還要不斷的審視那些足跡,探詢文化的差異性,做出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以祀讀者。當我閱讀到《千年一嘆》時發現,其實他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有走不下去的時候,但是他總是能很快的堅定自己的信念,路途上的太多障礙一度使他灰心喪氣,古代文明滿目倉夷的現狀使他目不忍視,然而他還是走了下來。

究其原因,我覺得可能是對文化的負責,四大古文明系統對他對任何學者而言都是一個誘惑,這樣好的機會又怎能輕言放棄,還有就是對自身的責任感。艱苦的旅程是考驗一個人意志品質的良機,是對自身的最好錘鍊。正是這種內心的堅持讓這次旅程出現了很多奇蹟。我敢說是不是連上蒼也會眷顧內心堅守的人。

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廣。如果只把心拘泥於眼前的景色中又怎能看到遠方動人的景色呢?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文學路上的艱辛。一次次的挫敗讓我喪失了鬥志,直到朋友的話才點燃了我奮鬥之火。其實我缺乏的不是才智而是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念。面對失敗我有太多的迷惘與彷徨,如此的人又怎麼發現自己要守的道路呢?只有將心靈的界限無限延伸纔有可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那條路。

朋友,不要再以心爲刑役,敞開你的胸懷,拓開你的道路,彼岸的風景就在前方。

路沒有盡頭,心也不該有盡頭。敞開心扉,行者無疆,讓你的足跡印在成功的路途上,一條沒有盡頭的路途上。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3

沒有一處天地不是廣闊的,狹隘的只是你的眼界!沒有一處古蹟不是輝煌的,無知的只是你的學識!沒有一段歷史不是傷痕累累,淺薄的只是你的思想!沒有一段文明不是人類的財富,輕蔑的只是你的靈魂!

文化是世界的,文明是人類的,幾千年文明的起源與沒落,幾千年文化的興盛與踐踏,“餘秋雨”老師記錄着,思考着,嘆息着。《行者無疆》——走的之遠,行的之廣,愛的之深,惜的之切……駐足,往返,滄桑,孤獨,又夾雜縷縷喜悅。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爲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歷史真的是太長了,每一條街道都盛載着故事,每一座建築磊盛着盛世繁華,每一片廢墟都溢透着偉大。我們丟失了太多的記憶,瑣碎的,空虛的,甚至是無用的,但那確是最有意義的,意義就在於那些瑣碎的空虛的無用的纔是你最初的形成,於身體,于思維,也許那就是幾千年以前的你的存在。

探尋的本質也許就是流浪,當歷史不再走進傷痛,記憶不再承受責任,它或許會進入一種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也只能稱之爲探險。文化如遠年琥珀,既晶瑩可鑑又不能全盤透明,一定會有一些歷史的沉澱,那纔是最真實的,真實無價!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4

最近媽媽看我對旅遊方面的書籍很感興趣,就向我推薦了餘秋雨先生的遊記《行者無疆》。

起初,我心裏有些爲難,覺得像他這樣的作家,作品肯定是深奧的,充滿哲理的,讀起來不會那麼有趣,有意思吧。媽媽彷彿看出了我的心理,對我說,不要把這當任務,也不一定要一口氣讀完,可以先從感興趣的內容入手開始讀,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的。不知爲什麼,媽媽的話打消了我的顧慮,自己心也靜了下來,認真地翻開書頁,仔細瀏覽着標題。這本書作者是分四卷(南歐、中歐、西歐、北歐)來記錄他考察歐洲九十六所城市文化,歷史及他的思考。我讀起來並不困難,而且書中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南歐篇中《南方的毀滅_龐貝古城》。我小時候看記錄片《龐貝古城》時,對那場大災難的可怕景象印象深刻。閱讀前我很好奇作者會怎樣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彷彿也跟隨着作者一起到了龐貝古城,看到了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羣,留下他們死亡前掙扎形體,在凝固後形成的“人形硬殼”;看到了瓦罐工場工人抱肩蹲地,一蹲就是一千多年;還看到士兵至死都站在城門口監守崗位;還有那些"人形模殼"表現出保護兒童和老人的姿態。看到了在龐貝古城災難降臨之時,處處閃爍着人性之光?。我的內心由開始的恐懼,悲哀轉變爲了溫暖。透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字,我重新認識了"龐貝古城",它不僅是歷史的回憶,還照映着災難降臨時人們優良的品質以及善良的人格魅力。

感謝作者帶給我的溫暖,同時也向我的夥伴們推薦這本書。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5

雖然《行者無疆》從表面上看是一本關於歐洲的遊記,中間穿插着對中華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多方面比較,突破了比較文字研究的兩級方位,而是一直更爲龐大的第三方位,既一切文明的對立面。書中還暗示了各文明之間應該互相探究、互相學習、互相提醒,並肩面對困難。

然而在蘊含文化課題的同時,書中仍會不時閃爍着人性的光輝。第一篇《南方的毀滅》首先講述的是龐貝古城廢墟的景象與它給人的體驗與思索,讓人身心勞累。接下來不少篇幅是對人性的讚頌。如《北極印痕》中詳細訴說了作者與同行者與當地土著的深切友情;作爲結尾的《大雪小村》則記錄了在偏僻的奧盧火車站邊,作者和朋友們在木屋中與村民的斷續卻真誠的交流。

除了人性之光,書中的哲理也不少。像《北極印痕》揭示了只有避其鋒芒、泄其殺氣才能駕馭事物的道理。它能讓我們明白,不可總從正面面對艱難險阻的衝擊,儘量暫時放下。直到心平氣和之後,再回頭與它較量。這樣的效果可能比匆匆忙忙、草草了之更能有良好的效果。若首當其衝,說不定會落下兩敗俱傷的情況,甚至適得其反。

這種方法亦能待人。要是與人不和,到了一觸即發的危險處境,絕不可意氣用事,否則無異於火上澆油。假如別人語氣粗暴、情緒激動,而你卻心中不起一絲波瀾。那人氣消了,必定會對你刮目相看,危險也隨之化解。何樂而不爲呢?

說到待人處事,我不禁想起了《大雪小村》幾句富含哲理的句子:“互相比劃,不斷告別,言語未暢而興致勃勃,留下彼此的想頭,留下永恆的猜測,這便是旅行。”“他以超常的冷清總結我們一路的熱鬧,它在大雪深處告許我們人類最飢渴,也最容易失去的是同類之間的互溫互遇,哪怕是語言不通,來路不明。”乍看似乎毫無關聯,細細評味,其中仍有不少神似之處。這些話更爲全書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妙。

當然,除此之外,書中還有不少發人深思的句子和段落。《仁者樂山》中“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迴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捨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此段蘊涵哲理,發人深思,寫的尤爲精彩

《行者無疆》吸引我的並非是文化、人性,而是書中時隱時現的人生哲理深深感動了我。希望能有跟多的人加入書海中,品味人生。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6

餘秋雨先生,本書作者,他冒着生命危險去考察數萬公里外的文明故地,何不爲行者?他走四方,訪人家,在文化大地上開荒植樹,何不爲行者?既是行者,腳步所踏之處,豈受邊疆限制?《行者無疆》,雖只寫歐洲疆土,但心之所觸,怎會只有歐洲疆土?

展望南歐。羅馬的人把休假視爲第一;大師的身邊,少不了一羣小人;在中國,人們都讚揚牛的吃苦耐勞,可這裏,牛,只因它特別忠厚,被鬥牛手挑釁後被殺,人們怪的卻是牛。餘秋雨先生,不僅去歐洲觀察了那麼多的文明,他一直在思考,思考文明,思考着他所能思考的一切。譬如,佛羅倫薩,一行美第奇家族的字母,串起佛羅倫薩的巨大文化復興運動。然而,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軀,必然會帶來同樣巨大的陰影,很快便被他人推翻。可從城市四處都刻着這一行字母,可見他們提筆譜寫了一段重要歷史。

闊步中歐。啤酒節裏,誰能辨認哪人沒醉;荒蕪的墓地、黑白的照片,這究竟是文化的下線,還是涅槃重生?我們無從得知,可餘秋雨先生帶着我們領略,一部書《希隆的囚徒》,是位關在獄裏的文人墨客寫的,他只能透過窗戶望向外面的世界——平靜的湖面,光禿禿的小島,遠處的青山,白皚皚的雪頂。他被四方的監獄囚禁了,可他的思想,透過窗戶,送給了很多人。

移步西歐。餘秋雨先生向我們講述了勝利卻又失敗的一個人——威靈頓。他在滑鐵盧與拿破崙對戰,他贏了。可人們只記得拿破崙慘遭滑鐵盧,又有誰知道他呢?又有誰不支持拿破崙呢?

駐足北歐。餘秋雨先生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丹麥。他的精神陪伴者——安徒生是丹麥人,勃蘭兌斯是丹麥人,克爾愷郭爾也是丹麥人。但這些滋養他心靈的精神食糧,竟然是從寂寞的漫長黑夜中產生的。上天給了他們寂靜而漫長的黑夜,可他們卻散發出照耀世界的文化光芒。

回望歐洲。餘秋雨先生穿越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寫下了《行者無疆》。他不僅是地理上的行者,更是文化上的行者。倘若我們不問腳下,只問前方,那文化之花,便會開得心花怒放!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7

《行者無疆》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爲有一個執着的信任,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爲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在這裏面,餘秋雨歷時6個月,走過了26個國家和96座城市,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

這部書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爲線索,穿插進去許多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文化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化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爲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爲中心的米開朗齊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

作者在讚歎惋惜,羨慕哀傷過後,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爲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爲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這部書的結語中,作者寫道:“結語不是結論,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會有結論。”他講完路上的種種見聞後,只是一聲輕輕苦笑。他說:“一連講了那麼多地方,一定夾雜着太多的錯,但即便把所有的錯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事實:我們對歐洲的瞭解,遠遠超過歐洲對於中國。”

其中有一段我很喜歡的段落:我們說那天出事的時候沒有演出,是因爲十九世紀的考古學家們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結物時沒有在這裏見到可認定爲觀衆的大批“人形模殼”。什麼叫“人形模殼”呢?當時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羣,留下了他們死亡前的掙扎形體,火山灰冷卻凝固時也就成了這些形體的鑄模硬殼。人體很快腐爛了,但鑄模硬殼還在,十九世紀的考古學家一旦發現這種人形模殼,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漿緩緩注入,結果剝去模殼,人們就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連最細微的皮膚皺紋、血管脈絡都顯得清清楚楚。這一段在讀時,看着這樣的描寫,腦海裏呈現出一幅幅圖像,人的皮膚皺紋、血管脈絡,可想當時人們看到時的震撼。

我被餘秋雨那種對中國文化前景的焦慮之情深深感染了。所以我推薦大家去看一看,體會文化上的昇華與接觸。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8

我不是歷史學愛好者。

和學生時代的歷史課一樣,這本書裏紛雜的歷史年代、冗長的外國人名和地名總是讓我絞盡腦汁。

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是爲計劃的畢業旅行做準備,因爲不想有天我現在歐洲的某一個城市,看到的只有不知名的歐洲建築和城市風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在我看來,這三者不是相互替代的關係,而是遞進關係。

不讀書,只行路,永遠也不會知道爲什麼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不讀書怎知讀書不如行路?

幾年前本着「讀書不如行路」,遍只顧遊山玩水,大學幾年把周邊近的遠的都玩了遍,還總拿行的那幾里路來當做自己不讀書的藉口。風風火火幾年過去了,卻也不見行過路的蹤跡。

第一次覺得旅行有個導遊也不錯,是大三的十一假期,如果沒有導遊講解,在上海外灘走了幾十遍也不知道外灘浦發銀行的羅馬柱是世界上僅有的兩處這樣的羅馬柱之一,而另一處支撐着巴黎的盧浮宮……

還有一次不算旅行的經歷,也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學校組織的外出寫生,地點安排在青島嶗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茶農在修整後的梯田上採茶。沒錯,這就是嶗山茶。

那時剛剛從高中畢業來到大學的我,只記得地理書上「茶——多分佈在南方低山丘陵」,卻從不知北方也有這樣規模大的茶園。

如果不是我行路來到嶗山,可能也不知道北方沿海山區也有茶葉的種植園。但是,如果我沒有上過高中,沒有學過地理,就算見到嶗山滿園的茶也不會驚訝了,也不覺得茶種在北方有什麼不妥,因爲我從不知道茶需要酸性的土壤,且多分佈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帶……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歐洲的某個城市,能想起書裏的某個章節,在欣賞異國風景之餘,能想到它背後的故事。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19

文明是什麼?

你可以在詞典的解釋中找到繁雜冗長的釋義,你可以在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與歷史文物裏看到對不同文明的展示。它們有的淹沒在南美的雨林裏,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神祕的一筆;它們有的雄踞在東亞俊美的山川中,繁華如清明上河圖所繪的闔閭千里,如今依然隱藏在宮闕幾間;它們有的坐落在地中海陽光的海岸旁,以其理性與睿智,使得今天的思想、法律、體制依然流淌着它的血脈。所有的文明無一不穿越歷史長河而來,給我們以無法比擬的厚重感,就算那些中斷在千年前的文明依然留下的痕跡,讓我們可以從文獻與文物中窺見一斑。

可是,就如同蘭芝之室一般,我們卻很少去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在中國,我們會因爲尊老而爲老年人讓座,而日本人卻覺得給老人讓座是瞧不起他們;在中國,我們因爲孝順的美德聽從父母的教導,而西方民族的父母與子女都認爲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聽從誰的必要。和我們相比,他們少了一份羈絆,多了一份理性和獨立。如果你肯多花一點時間,多用一份心思去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它之外的世界有什麼不同,你就能真真實實的看見一點點文明留下的痕跡。這種痕跡深深的篆刻在不同民族的DNA中。但現實情況是,從客觀來說,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份金錢和這份時間,從主觀上來說,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具備一雙從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情中剝離出他們文明的美的眼睛。我不禁感嘆,人類積累了幾千年而來的瑰寶,卻有許多人不能對它進行審美享受,實在可惜。

幸好,當我們不能身臨其境去欣賞自然風光的時候,有攝影師拍攝的奇瑰風光給我們帶來審美享受,說實話,有時候就算我們身臨其境了,也不見得能看到比攝影師拍到的景色更美。

比起文學家,在《行者無疆》這本書中,餘秋雨先生更像是一個攝影師的身份,用他獨到且深邃的眼睛,和包容博大的情懷,爲我們拍攝了整個歐洲的文明,以及在另外一本《千年一嘆》中,用一樣的方法書寫了整個伊斯蘭世界。

顯然,文明的攝影師,比自然風光的攝影師門檻要高得多。所以這樣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在值得一讀。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0

我以前並沒有讀過類似於《行者無疆》這樣的遊記,所以第一次讀,甚是喜歡,而且感觸頗深。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深層意思——就是行萬里路其實就是在讀萬卷書,並且行萬里路的方式更加讓人深刻,還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才疏學淺。認識到了在知識這條路上自己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大師就是大師,餘秋雨先生的這部作品,無論是從敘事方式、寫作方法、還有知識覆蓋面上都很完美,不深不淺,結合樸實的語言,讀起來很舒服。而且餘秋雨先生的確是一個極有思想力的人,他去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帶着目的去的,而且這種目的恰巧讀者們也都很感興趣,比如去了解弗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瞭解德國的二戰思想,瞭解瑞士的中立思想等等。而且再加上先生豐富的知識儲備,致使在每一個章節都可以讀到一些讀者們自己不知道但卻很感興趣的知識。所以這本書僅僅只通過文字就讓我看到了世間許多很美好的事物,使我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同時給我的生活增添了動力。書籍真的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接下來爲大家分享我感興趣的幾個段落。

"記得早年在一本書上讀到,有一次費希特患病的夫人出現了危險的症狀,他本該留下侍候,但原先約定的一次重要的演講來不及推掉了,只得忍痛前往。沒想到等他心急火燎地回來,夫人的病情居然有所好轉,他激動地流着眼淚與夫人擁抱親吻。人們說,正是這種擁抱親吻使他傳染上了夫人的病,而且因此去世,現在我看着他們夫妻倆的合墓,世間多數廣場演講者的家裏,總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絕不會不等他回來就獨自離去,一次次等待,直等到長眠在一處。"這是餘秋雨先生去德國瞭解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思想時寫的。這位大文豪死後沒有華麗的墓地,只是與她的妻子一起合葬在普通的墓地中(甚至稱得上是簡陋),而且先生還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找到,德國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這一段之所以印象深刻,沒有錯我學識有些短淺,只關注到了愛情。總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不是因爲血緣關係,更不是因爲功名利祿,只是因爲愛。這讓我想到了顧城的《多想愛》。忠貞不渝的愛情是人世間最美的經歷。

"那年月瑞士實在讓人羨慕。我曾 用這樣幾句話描述:人家在製造槍炮,他們在製造手錶,等到硝煙終於散去,人們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設定的指針,遊走在世界的手腕上。"這是先生在瑞士寫的,這個國家沒有什麼名人,也沒有石油等名貴礦物,只因它免除了戰爭的消耗,所以幾百年來平穩發展,變成了世界上富裕的國家。先生的這幾句話描寫的貼切至極。

先生文中描寫了許多非常華麗的風景建築,讓人神往,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聖家族大教堂,這個教堂位於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已經建了100多年,他的設計師——高迪。用一生的時間去建造這個教堂,卻只建成了這個教堂的外立面,他的學生還在繼續這項偉大的工程,預計2026年,高迪逝世100年之際教堂可以完成。

一個人的意志力竟可以強大到如此地步,我敢肯定他在建造這個教堂時絕對沒有考慮時間,只是專心於建造,把每一處做到最好,做到極致。以至於時間都無法阻止他的腳步。這應該就是夢想的真正力量。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1

有人把生命侷促於互窺互探、猜忌言損之中;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長天大地、滄海遠疆之間;更有人孑然行於夜路,四顧悄然、天地相合,這便是行者。

匆匆讀完餘秋雨先生的著作《行者無疆》,酣暢之餘我不由對文化的魅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值得細讀、細品、細思、細行的歐洲文化史,更是令人打開當下侷限,着眼遠疆的一冊鴻篇鉅著;其中囊括了人文、哲學與建築豐富的歷史情結,以及對生活、藝術、生態文明的反思、敬畏、感嘆之意。書中多處戛然而止的結尾,意味深長、引人發醒。

《行者無疆》一書於2011年更版修訂。作者在自序介紹:這次修訂,比第一版刪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較大的改動,使之更加乾淨。單從字面上看: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頗有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意思。全文主要分爲四個板塊(中歐、南歐、西歐、北歐),詳盡描述到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方面的文化風韻。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爲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爲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鬥牛場等等。

當然,文化不是空洞的華麗的辭藻,不是富麗堂皇的建築,而是那種真正能抨擊人心的事物。《行者無疆》一書,雖每記篇幅不長,卻耐人尋味,給人頗多咀嚼的空間。每一方異土似乎在餘秋雨筆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氣息,授人以探索、啓迪;使人在行走中夾帶思索,在思索中讓人明智,脫俗於一般輕描淡寫的遊記散文,抑或是走馬觀花式的長篇累牘。

遺憾的是,至今我無緣前行歐洲,對歐洲文化有的僅僅是片斷、膚淺、妄自的判斷,很難有深層次的造詣。直至看完餘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歐洲纔在我的腦海裏有了聲色,用一種尤爲奇特的角度將我置身於歐洲魅力之中。在讚歎惋惜、羨慕哀傷過後,我便會就中歐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爲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爲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書文首篇以《南方的毀滅》爲背景,講述了龐貝古城廢墟的景象所帶給讀者的思索;而結尾《大雪小村》則記錄了在偏僻的奧盧火車站邊,餘秋雨和友人在木屋中與村民的簡短真誠的交流;巧妙地託人性光輝之美規避了歷史更迭之殘酷,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談起羅馬,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便是《羅馬假日》這部經典浪漫的電影。作者在第一卷訪南歐《羅馬假日》一文用清奇的眼界告訴讀者:羅馬人對於休假這件事情特別重視,五千八百萬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時有三千萬到了國外,商店大門緊閉,街上空蕩蕩的,儼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羅馬人,自然樂於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休假便是他們使雜務中斷,焦灼凝凍,肢體迴歸的最好辦法。正如文中的最後一句——"那麼羅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會帶來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補"。

羅馬是一座永恆之城,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積澱,歲月蹉跎註定了它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無上的地位和超凡脫俗的價值。從書中走進羅馬,那種偉岸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羅馬蘊含着歷史的深厚,寧謐與和諧,其本身就成爲了歷史的映照。這樣的城市,常令其他城市與之相比黯然失色,自嘆弗如。

文藝復興大概拯救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在這一時期,歐洲出現了大量被人們所稱頌、所記憶的拯救者們,這些拯救者也被稱作大師。《大師與小人》一節中說的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師——米開朗琪羅,他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雕塑家。大師是與衆不同的,他們期待着自己的獨一無二,卻又更期待擁有對手,他們需要一個肩並肩競爭的人。但在他們的路上總有一些被稱爲"小人"的人羣,那些人被世俗所羈絆,同樣身體力行地去羈絆着大師。大師們一邊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邊又要抵抗着外界的干擾,他們從不懼怕藝術家之間的鬥氣,因爲一旦提到作品,他們都能夠盡釋前嫌;可一旦遇到小人,無論怎麼辯解,語言都似乎顯的蒼白無力。作者餘秋雨認爲,文藝復興運動退潮的標誌,應該是米開朗琪羅之死吧!這恐怕也是時代的警鐘。

米開朗琪羅的故事讓我深有感觸,《流浪的本義》一文又賦予了我新的思考——巴塞羅那,這座城市的主題是流浪。乍一看,"流浪"是觸目驚心的一個詞,一個會讓我想起貧苦大衆的詞,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錯了,在巴塞羅那流浪者幾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藝術家的意思。他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爲物慾困擾,選擇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快樂。

他們嚮往遠方、嚮往詩意的棲居。流浪者大街是他們藝術的展現,也許他們迫於生活在這裏賣藝賣物,但他們所表現出的藝術的氣息,所籠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體,一個讓"文化行者"——餘秋雨深深喜愛的流浪之地。在真人雕塑這一小部分中,當人扮演的塑像追上小氣的"偷拍客"時,依然那麼有禮有節:"能不能再與你拍一張",一句多麼委婉的話,既不會讓"偷拍客"尷尬,又可以達到收取費用的目的,側面體現出了人文關懷與真人塑像的高素質。

領略了南歐的人文氣息後,接下來是令人驚歎絕倫的建築——阿汗拉布拉宮。在《死前細裝》一章中,餘秋雨對阿汗拉布拉宮這樣描繪:"今天我們一行來到這裏,首先驚詫它的巨大,層層進去,對於能否在一天之內走完它,已失去信心。""阿汗拉布拉宮,就是在絕望的平靜中完成的精細雕刻。"之所以有阿汗拉布拉宮的建成,都是源於西班牙人和摩爾人的土地之爭。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們在贏得土地、又在百年後即將失去領地時,留下一批沒有地域安身的子孫。在格拉納達這座孤城,對峙了兩百年的戰爭顯得空寂、平靜,摩爾人在絕望中趨於平靜,在平靜中細細修飾着阿汗拉布拉宮。

"最準確的比喻應該是死前細裝,知道死期已臨,卻還有一點時間,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聰目明,於是就細細裝扮起來。"餘秋雨在文中寫道。也許他們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爲了更好的生活。與其說這是一種無奈,不如說這是一種豁達,毫無意義地殊死搏鬥換來的只會是哀鴻遍野的慘象,而趨於平靜、趨於祥和的生活,最後得到的還可能會是流傳千古的創舉。

除此之外,書中蘊含許多哲理,如《古江本先生》一節中,最好的文化建設是機制,是氣氛,是吐納關係,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仁者樂山》中"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迴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捨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北極印痕》揭示了只有避其鋒芒、泄其殺氣才能駕馭事物的道理……

《行者無疆》這本書,是旅行日誌,是文化追溯,是歷史重任。餘秋雨在自序中說:"花那麼長的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是啊,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它絕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每一處古蹟,都有它獨有的特點,都有它自己的靈性。

"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人生之於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於此,我們都可以成爲"行者"——虔誠地去拜謁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祕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2

26國,96城。

歐羅巴之行終於結束。

是該出去走走了,於是,我們看到餘秋雨先生不遠萬里,孤獨卻又不孤獨的慢慢從東方走向西方。

我料想,先生一定是先摸着中華文化那盤蹤交錯的虯根,喃喃嘆道:“我太理解你了,你那五千年的光輝,使我着迷,我竟然久久沉醉不能自拔,我不停的在時代交匯點處彷徨彳亍着,想想以前我是那麼努力的去窺探你,發現你,摩挲着步伐去接近你,我更加自豪的是你是屬於我的,我也是屬於你的,因爲,你是我的精神家園,我是你的孩子,你哺育了我,成就了我。但是我——”說到這,先生先是擡起頭,向西方眺望了一下,然後又低下頭說:“我是那樣愛你,可正是我太瞭解你,現在居然有些許審美疲勞般的無聊,所以我的母親,我想出去走走,去西方世界,去拿同樣迷人卻未知的歐羅巴大陸去轉轉。”

寒山寺的鐘聲給了先生最好的回答,於是,去吧。

先生先是來到了意大利的龐貝,他說:“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不錯的,先生居然來到了西方文明之一的古羅馬,把第一站選在這裏也是有深刻含義的,2000多年前,當東方的賽里斯國的絲綢第一次輾轉多時來到了這片名叫大秦的土地上,歷史也漏出了一絲不爲人知的微笑,在笑什麼呢?是,這比絲綢交易醞釀了一段傳奇,還是在背後另有一段美好故事?嗬,先生倒是不去追究,因爲他早已被龐貝古城的遺蹟所震撼,完善的市政設施,井然有序的道路路痕以及,城門口那個盡職盡責的衛士,直到火山灰覆蓋了全城,他依然精神抖擻的站着最後一班崗。

歐洲總體給人來說是一種自由散漫,散漫的都有一點懶惰,羅馬人的舉家出行,巴塞羅那流浪大街的人聲鼎沸,布達佩斯城內古堡中,那成年美酒散發出的香味使人醉意朦朧。弗羅倫薩莊園,但丁在美第奇家族的宴會之中朗誦《唐璜》,威尼斯的船頭,一代代歌劇家們一直演繹着不朽的傳奇。在美酒與美景中,歐洲人一次次沉醉,迷離,接着又醒來沉醉……

威尼斯總是那麼靜謐,溫婉,如一個溫和老者,訴說着古城的前世今生,同樣的水上人家,同樣的櫓板夢裏尋花,甚至默契到跨過時差在同賞迷人晚霞。這,又何不拭蘇城在歐洲的同胞姐妹?就是這麼有意思,就像羅馬對西安,巴黎對上海,柏林對北京,我們看到,中西文明的相契融合的和諧。

再看的遠一點吧,我們該談談其他方面的問題了,先說教育方面,歐洲的大學之多是世界所歎爲觀止的,不可否認的是歐洲的思想家們對各個大學的建立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如黑格爾,馬克斯韋伯等人,他們用畢生心血,凝聚成歐洲文化史上一個個燦爛的鏽,這又是何等偉大,又何等高尚啊。

我們需要道德,但是我們更需要法律,雖然我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法制建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這還遠遠不夠。那麼,就跟着先生的步伐到北歐去走一程吧,你會無比驚訝,因爲你會發現由維京海盜建立起來的國家法治程度極高,好像展開後儼然就是一副大同社會藍圖。或許,原始法律意識是海盜們在早期的行動約定之中而逐步建立的,又或許,是基督教文明同海盜內部基本法則契合而成吧。不管怎麼說,他們的法律思維確實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鑑。畢竟,我們的法律體系成型太晚,況且,中國社會是一個固化的人情社會,就像柏楊先生說的一樣,中華文化是一個大醬缸,我們被醃漬的太久,沉澱的雜質也太多。所以,我們應該出去走走了,這一走,不僅是爲自己清理思維,更爲了學習借鑑,爲中華文明提供活力製造源泉。

先生從南歐開始,北歐結束,一路上風塵僕僕,用敏銳的雙眼,掃描着歐洲文明的密碼,一支筆,寫盡社會百態,人間精華。正如先生的書名《行者無疆》含義一樣,路,是走不完的,一個人的路靠我們自己去摸索前進,國家民族的路,還要我們大家一起前行。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3

當初我在選購書籍的時候,看到它的封面是那樣的神祕--在兩幢古風墨色的歐式建築間,晨曦的光靄鋪滿輝映在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的夾縫中,行者無疆讀後感。用一片輝煌亮開了這條青石板小道。黑牆的陰影無法吞噬那熠熠生輝的金色光芒延伸的力量。

而路上的行者,正是介於昨天與明天的行者。他穿越時間的約束,遊歷在各個城市間。用自己獨特的思緒,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的旅程。並抒寫出了這部別具匠心的遊記:《行者無疆》。

作者漫漫行程的遊記,彷彿像我們打開了一扇引領人類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因爲之前從未企及而又渴望已久,不必爲如何到達那遠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發愁。只需坦然的面對充裕的文字,我們想象的翅膀便已在不知不覺中舒展,不倦的飛往文字裏的國度。

原來,貪婪的人性對於友誼的忠貞也不過是權勢的囚徒。每每到了險惡的情勢,那些自願放棄道義的人,便一齊打擊那個比較卓越出色卻又被麻煩所困惑的人。這是他們的本能,本能的排除心中的堵塞與超越自己地位的隱患。那些見利忘義的人的生活,應該是岌岌可危了罷。難保哪天,自己所謂的摯友也重蹈覆轍--將自己出賣,至自己於萬丈深淵。那樣的生活,着實讓他們虛妄的人生疑雲密佈,險象迭生。

原來,宗教對人類的蒙惑,早已使得沒有抵制力的民衆們喪心病狂。爲了保全自己的名譽,爲了維護自己的生活,爲了獲得責斥的快感…他們成了很多無恥暴行的參閱者和歡呼者。背信棄義的夥伴竟然成了自己悲苦命運的僞證人。他的良知何在?難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於真正的事實。名譽的確是身外之物。可誰又會願意被那些子虛烏有的讕言xx呢。

原來,無端陷於重圍的人們是那樣的粗魯與野蠻。色彩註定帶來無可避免的災難。卻不料,它會摧毀一個藝術創作者的下半生,並且積壓了二十七年的冤案竟然依舊沒有平反昭雪。他用自己所能描繪下的情景,將《夜巡》的藝術價值恢弘地淋漓盡致。可沒有人懂得用心欣賞。他們攜帶着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街市的角落,並起用對他人遭殃的興奮來微笑。那邪惡的微笑使他們成功的劃清了自己與這副無價珍品的界限。因爲,他們認爲它給全城帶來了莫大的恥辱。

原來,不聽旁人的勸告,一意孤行卻也能使人們看到了預期之外的景象。世界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種掩飾性的表演,但奧斯陸不是。那裏的歷史原本是茫然的存在的。卻因智者執着地透露,讓歷史"虜獲"了誠實與尊重,讓歷史確切的痕跡不顯得蒼涼、寂寞,讓歷史不必無奈地凝凍於時光的流逝之中…正因爲這樣,歷史纔沒有把奧斯陸給刪除,並引來了極多的參觀者。這或許便是誠實、恬然面對歷史的"代價"--那裏由此收穫了深厚而斯文的文化內涵。

雖然旅程中的奇景異象總是最先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但不難看出作者並不追求於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圖濃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筆觸,記錄下隱現於每一處景點背後的文化底蘊。

作者通過欣賞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做出了史詩般的深度解讀。每一篇遊記篇幅不長,卻總能給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間。

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頗有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意思,果然給人意味深長的懷念。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4

一個人,天地間,於茫茫無垠中摸索前行;一個人,山水間,於海枯石爛中拋卻悲喜。天地靜寂,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

歷史是一條渾水河,蜿蜒久了才似乎透亮。也許羅馬盛衰無常,可美第奇家族的符號依舊光亮;也許威尼斯的水道學會了自嘲,可佛羅倫薩的雕像猶然完好;也許龐貝古城的靈魂已經散去,可阿勒河河水仍然滾滾不息。我們從中看到了歷史的歡笑與昂揚、冷清與孤寂,聽到了歷史的尖叫與悲啼、細語與歡歌。歷史瘋瘋顛顛,充滿嘲諷,既變也不變,只有它的離去,才能帶給我們清晰的“模糊”和“模糊”的清晰。除了辛酸悲喜,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在“模糊”的歷史中追尋清晰,在清晰的歷史中求索真理。漫漫征途上,我們不僅要學會求索過去,也要懂得求索現在、靜待未來。

監獄和一戰前局勢緊張的德國,兩者本應拼接出陰森與恐怖。但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學生監獄卻十分不同。當初因頑皮被關押的學生,完全不像懲罰的施加者想象的那樣悲傷、痛苦。相反,他們在這裏揮灑熱血與青春,任張狂的塗鴉緊緊黏在牆上。倘若開頭太過嚴肅,也不妨喜劇收尾。曾經的瑞士人因貧窮而受僱打仗。兩方交戰,與自己廝殺的,可能就是鄰家靦腆的男孩。他們是忠誠的,受僱於人就要堅持到最後一刻。歐洲大地被無數瑞士人的鮮血染紅。歷史心軟了,終於讓瑞士永遠保持了中立、告別了戰爭。曾經受過的傷,也許就是不久後的寶藏。歷史總是半邊苦澀,半邊蜜糖。神祕的手撥弄着世界,冷酷之中仍有溫情。

我們應寬容地、詼諧地,用柔軟的心去看待歷史。經歷過風雨跌宕的老人,往往是很平和的。歷史也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哀嘆。它抒袤無垠疆土上的一條大河,我們把握不了它的方向,卻能觸摸到它流淌的痕跡。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強者,也沒有弱者,無論屬子手,還是白天使,都是我們所造就的。好與壞只是我們擬定的評判標準,但它們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同情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人、謹記每一個人,平靜對待、平等對待。該走的已走,就別揪住不放。我們的怨恨與謝意,的確需要有一人一物去當容器,如希特勒、華盛頓,但真正該指責或讚揚的是我們自己。

歷史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我們也應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過去的愛恨情仇知道就好,何必沉溺其中;面前的盛衰變化,模糊就好,何必憂患重重。“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觀者,不在乎評論,一切只給自己看。”既然看不透過去與未來,就不如把握好現在。

歷史是無垠,無疆卻有路,但卻只有一條路。我們應以不喜不悲的心態,來面對這部悲喜劇,也應以不喜不悲的心情,來演好這部悲喜劇。漫漫無垠中,我們只有把握現在、靜待未來,在歷史的長河中求索。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5

記得買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去讀大學前幾天,那時候十分喜歡讀餘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會錯過,剛知道自己被大學錄取,便急匆匆的買了這本書,恰巧的是這本書的名字與我當時的境況是那麼得相似,一個爲着將來而遠行的學子,就好像是一個行者,在不斷地向前方,不知道盡頭在哪兒。

伴轟隆的火車聲,讀着一篇篇文章,當時的感覺現在已經模糊,總覺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學錄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態的安靜吧。

渾渾噩噩的大學四年,少了幾分平靜,多了幾分浮躁,很少再去讀一些安靜的文章,或許平靜已經遠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讓自己很少再去閱讀,前幾天忽然從書箱中翻出這本書,便乘着晚上的閒暇,開始讀了起來,或許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寧靜吧。

這本書的名字很好,初一看這本書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遊記,然而這裏很少風景的描寫,有的只是對歷史的介紹和探問,行者不僅是在空間上游動,在時間上也在轉動。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遊歷於幾天的時間中,該用如何的姿態去面對。

重讀亦有重讀的樂趣,就好像十幾年不見的故友,重談起以前的瑣事,才恍然記起自己以前還發生過那樣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讀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記得不是那麼清楚,有的其實在自己的腦子裏已經根深蒂固了,現在猛然一看才發覺原來是從這裏獲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開朗琪羅。

由於自己知識和經歷的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爲什麼共鳴了,權當作一本對歐洲城市歷史文化的介紹來讀了。

印象最深的要數龐貝古城了,剎那間,被毀滅的那麼徹底,人世間的一切世態,無論善惡,無論醜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爲歷史。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偶爾也會向我們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展示總是以人類的悲劇作爲代價。就像作者所說的,將他們的毀滅歸結爲道德的淪傷的人,實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們總是不能抗拒,有時候去抗爭,總是沒有結果的,比如中國的樓蘭古城。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6

前言

首先祝大家端午節快樂下面進入正題。

我以前並沒有讀過類似於《行者無疆》這樣的遊記,所以第一次讀,甚是喜歡,而且感觸頗深。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深層意思——就是行萬里路其實就是在讀萬卷書,並且行萬里路的方式更加讓人深刻,還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才疏學淺。認識到了在知識這條路上自己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大師就是大師,餘秋雨先生的這部作品,無論是從敘事方式、寫作方法、還有知識覆蓋面上都很完美,不深不淺,結合樸實的語言,讀起很舒服。而且餘秋雨先生的確是一個極有思想力的人,他去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帶着目的去的,而且這種目的恰巧讀者們也都很感興趣,比如去了解弗羅倫薩的藝復興,瞭解德國的二戰思想,瞭解瑞士的中立思想等等。而且再加上先生豐富的知識儲備,致使在每一個節都可以讀到一些讀者們自己不知道但卻很感興趣的知識。所以這本書僅僅只通過字就讓我看到了世間許多很美好的事物,使我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同時給我的生活增添了動力。書籍真的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接下爲大家分享我感興趣的幾個段落。

"記得早年在一本書上讀到,有一次費希特患病的夫人出現了危險的症狀,他本該留下侍候,但原先約定的一次重要的演講不及推掉了,只得忍痛前往。沒想到等他心急火燎地回,夫人的病情居然有所好轉,他激動地流着眼淚與夫人擁抱親吻。人們說,正是這種擁抱親吻使他傳染上了夫人的病,而且因此去世,現在我看着他們夫妻倆的合墓,世間多數廣場演講者的家裏,總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絕不會不等他回就獨自離去,一次次等待,直等到長眠在一處。"這是餘秋雨先生去德國瞭解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思想時寫的。這位大豪死後沒有華麗的墓地,只是與她的妻子一起合葬在普通的墓地中(甚至稱得上是簡陋),而且先生還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找到,德國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這一段之所以印象深刻,沒有錯我學識有些短淺,只關注到了愛情。總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不是因爲血緣關係,更不是因爲功名利祿,只是因爲愛。這讓我想到了顧城的《多想愛》。忠貞不渝的愛情是人世間最美的經歷。

"那年月瑞士實在讓人羨慕。我曾用這樣幾句話描述:人家在製造槍炮,他們在製造手錶,等到硝煙終於散去,人們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設定的指針,遊走在世界的手腕上。"這是先生在瑞士寫的,這個國家沒有什麼名人,也沒有石油等名貴礦物,只因它免除了戰爭的消耗,(fsir)所以幾百年平穩發展,變成了世界上富裕的國家。先生的這幾句話描寫的貼切至極。

先生中描寫了許多非常華麗的風景建築,讓人神往,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聖家族大教堂,這個教堂位於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已經建了100多年,他的設計師——高迪。用一生的時間去建造這個教堂,卻只建成了這個教堂的外立面,他的學生還在繼續這項偉大的工程,預計2026年,高迪逝世100年之際教堂可以完成。

一個人的意志力竟可以強大到如此地步,我敢肯定他在建造這個教堂時絕對沒有考慮時間,只是專心於建造,把每一處做到最好,做到極致。以至於時間都無法阻止他的腳步。這應該就是夢想的真正力量。

由於篇幅問題,我只選擇了讓我印象深刻的三部分做闡述,說實話,我感覺我這連闡述都算不上,和人大家比起,我這最多算是照抄。但是這本書真的很好,推薦大家去讀,而且我日後還會去讀餘秋雨先生的其他作品,到時候會逐一推薦給大家(給大家照抄,哈哈),希望我們一起努力。再次祝大家糉子節快樂!

讀《行者無疆》有感 篇27

午後的陽光斜斜地灑在書上,坐一把藤椅之上,手捧一杯淡淡的香茗,靜靜地品讀那一行行深沉的文字,思緒也飄向了那個古老悠遠的大陸……

行者無疆,走進冰島,去探尋那微小得被遺忘的島國,去感受那如童話般的冰清玉潔,那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安詳,去體會那冰天雪地中的乾淨純潔,冷寂小鎮中的樸素古老,去感嘆他的美麗與神祕。

行者無疆,走進埃爾蓋,體會那五百年前的神祕酒窖,感受其中淡淡的涼氣、黝暗的光線、深長的走廊,原始古老的桌椅,品味那琥珀紅色的陳酒在燭光下的晶瑩剔透,那窖下濃郁香醇的幽幽酒香和一個國度地下獨特的意韻風情。

行者無疆,走進羅馬,體會它歷史的興盛衰亡,體會那個橫跨歐、亞、非三洲氣勢非凡的大國在幾代昏君手下被燒掉大半,被蒙上陰影,帶着他曾經的風光與輝煌走向滅亡,只留下野草冷月,斷柱殘石,只留下一片令人嘆息的廢墟。

行者無疆,感受到的是一個個純淨透明的世界,徜徉於其間,走過那神祕的南歐、美麗的北歐,細細品味一座座小城曾經的燦爛輝煌,追尋那段滄桑的文明與歷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