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端午節:一次尋“根”之旅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五月初五到,端午糉飄香”,又是一年端午節。每年這天,人們吃糉子、划龍舟,插艾草、戴香包、 包餃子,吃“五黃”、薰“五毒”,用種種方法來祈福辟邪。端午前夕,在美麗的湘江河畔舉辦了全國第九屆民族運動會“多彩貴州”龍舟系列活動暨遵義市第四屆“宏磊”杯龍舟賽,吸引了無數市民前來觀看。激烈的賽事,讓我們再一次對端午傳統佳節有了深刻的感觸。

端午節:一次尋“根”之旅

時至今日,你是否仍對華夏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所期待呢?端午的舊風古俗你又知道多少?在遵義本地的老一輩人中,是怎樣過端午節的?我們的80後、90後們,會以怎樣新穎的方式來慶祝端午?在面對西方節日的瘋狂“侵襲”時,很多人開始淡漠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今年國家特地將傳統節日設立放假日期,無形中讓人們開始重新重視傳統節日。

年年端午節,年年吃糉子,端午節,是一次傳統文化的尋根之旅,這旅途中,我們該如何傳承?如何弘揚?才能讓每一個佳節過得更有意義,更能觸碰人心?

一起去湘江賽龍舟

“看,湘江河上又在搞龍舟比賽咯!”6月2日,全國第九屆民族運動會多彩貴州龍舟系列活動暨遵義市第四屆龍舟比賽在湘江河畔拉開帷幕。本次比賽的起點設在公園攔河壩,終點設在石龍橋,賽程長500米,儘管天公不作美,但是依然影響不了16支參賽隊同河競技的勁頭。站在兩岸觀看比賽的市民們不時拿出相機拍照,在比賽進行得最激烈時不時爲隊員們吶喊助威,場面甚是壯觀。

“一過端午節,我們一家老小必定要來湘江河畔守着觀看賽龍舟比賽,這已成爲我們家的習慣。”站在河畔看着比賽的蔡女士激動地說,賽龍舟之前還進行了撒糉子祭奠屈原的活動,在紀念先人的同時,也再一次讓我們受到教育,瞭解端午節的意義。“這不,爲了讓孩子瞭解端午節,之前在家就備足了功課。”站在蔡女士身旁看得津津有味的小兒子樂呵呵地說,他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的歷史故事。“這已經是咱們遵義舉辦的第四屆龍舟賽咯!每年過端午都相當的熱鬧!”遵義市文體局副局長肖宜河告訴記者,每一年都會組織遵義十多個縣市區的代表隊進行划龍舟比賽,在這之前,就開始對河道進行清理,隊員們也進行緊張的訓練。“在遵義最有代表性的母親河——湘江河上划龍舟,也是對傳統佳節端午節的一次慶祝,而且這檔傳統項目的開展,更有益渲染過節氣氛,拉近人們和傳統佳節的距離。”據瞭解,在接下來的時間,餘慶縣、綏陽縣都會相繼開展賽龍舟比賽,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延續傳統 老遵義人的端午情節

早在端午節前半個月,家住添陽小區的王老太一家就爲端午節做足了準備。“咱家每年都要自己做鹽蛋,家裏的大人小孩會在一起玩吃鹽蛋遊戲。”王老太笑着說,這是家中的傳統,從爺爺輩就開始了,今年做了三十個鹽蛋,端午節那天,自己的三個孫子孫女會搶着要被紅紙染紅的鹽蛋。

王老太回憶說,小的時候的她只覺得很好玩,其實吃鹽蛋這個習俗是有深刻寓意的。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味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有一年過端午,家中聚齊了親友,自己的兩個叔叔輩的人打賭比賽吃鹽蛋,看誰吃得多誰贏。在王老太心中,這隻有過年纔會有的福氣,因此特別期待過端午。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家中做鹽蛋的習俗沒有丟,端午節自然成爲家中必備的一項傳統。

端午節這天,在自家門口掛艾草、掛菖蒲,是很多遵義人的習慣。剛買了新鮮的艾草和菖蒲,教師王文希就迫不及待的掛在自己的門前。“俗話說艾草和菖蒲可以僻邪驅瘴,掛上了保佑一家老小身體健康,不生病,特地挑了最新鮮的。”王老師說,兩年前的端午節,女兒玲玲剛好皮膚過敏,就把家裏的艾草、薄荷、椿樹的果實、香菜稈等一併拿來燒點水來洗一洗,既可辟邪除病,又應了端午節的風俗。女兒還說這些東西燒出來的水是香水,泡個香水澡,誰能有這種福氣呢?傳說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只要是在端午節那天採摘的草,都可以消除百病,真是一點不假。

除了吃鹽蛋和掛艾草,最重頭的要屬吃糉子了。儘管現在在超市、菜市場都有做好的現成糉子賣,但對於家住遵義縣的劉毅爺爺一家來說:過端午,還是吃自己動手包的來的實在。買糉葉、糯米、紅豆、綠豆、紅棗、豬肉,端午節當天,劉爺爺的女兒、孫子、兄弟姐妹都來了,一大早,大夥就一起動手,小孩兒們在一旁好奇地學着包,大人們翻着花樣包出菱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形狀。待下鍋一蒸,新鮮出爐的糉子一出鍋,就被大家瓜分完。一家人其樂融融,吃得津津有味。“只要一吃糉子就會想起屈原的故事,這是對先祖的懷念,也成爲凝聚一家人最好的中國傳統節日。”劉爺爺說,在端午節當天,家裏會相當的熱鬧,老伴兒還會做好用五彩絲線縫製的香包,發給家裏的親人佩戴,保佑平安。

過節這兩天,你會發現在遵義市的各大菜市場都排滿了買餃皮的人,吃餃子成了遵義人過端午節的一大習俗,其目的就是想讓子女在節日這天吃得舒服。據說吃餃子會交好運發大財,一家人聚在一起剁餡、擀皮、包餃子、吃餃子,預示着家裏能夠有一個好兆頭。“我心目中的端午節,是和吃鹽蛋、吃餃子、掛香包、掛艾草、早起去河邊用露水洗臉等一系列的活動相聯繫的。”70後公務員王偉告訴記者,這些從小就經歷過的本地端午習俗,在他看來,意義非凡。今年,家裏還特地買來雄黃酒,寓意驅邪、解毒,“邊飲酒、邊吃餃子和糉子,邊和親友暢談端午史事,實則難能可貴。”

傳統PK新式:80、90後過節旅遊、發短信、寫微博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你們會親自動手包糉子嗎?你們知道端午節的意義嗎?你們會以什麼方式來過端午佳節呢? 其實,身邊很多的80、90後對於端午節並不陌生,他們中大多數都認同端午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對於和端午相關的民俗活動,遵義市第五中學的黃雲如數家珍:小時候印象特別深的是,每到端午媽媽都會給自己編個網兜,掛上鴨蛋。自己會故意掛着鴨蛋到家門口轉,想讓所有小朋友都看見自己的鴨蛋,有時候鴨蛋都磕裂了,自己還捨不得摘下來。端午對自己而言印象非常深。

“儘管我不會包糉子,但是我一樣可以過個快樂的端午節。”身爲人妻的80後母親李瀟瀟說,趁着今年端午三天的假期,一家三口開車去了郊外旅遊,端午成了一家人放鬆休閒的最好時機。“其實,端午節本來就是閤家團圓的時刻,不一定非要待在家裏看端午節晚會,不一定非要按照傳統的方式去過,我對端午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快樂幸福,這就是過節的意義吧!”

“端午節,知道是祭奠屈原的,就是要吃糉子吧!”一羣年輕人告訴記者,對於端午節,只知道是傳統佳節,但對於那段深刻的歷史,卻不能完整的道出始末,加之端午的很多習俗,也是略知一二。“不過我們有自己的辦法和更多的人一起享受過節的氛圍,上微博,寫祝福。發短息,送祝福,打電話,說祝福。”一90後帥哥談到,這次端午節,自己就收到幾十條親朋好友的短信,在自己的 上,也寫了:日圓,月圓,闔家“糉”團圓;祿源,財源,福氣“糉”滿圓;心願,情願,事事“糉”如願。祝各位快樂“糉”連連,幸福“糉”粘粘,健康“糉”添添!的'文字送給各位“粉絲”。於他而言,現代化的交流方式,也能讓端午節的氣氛很濃烈,尊重傳統,但是也要在傳統之上創造出新穎的過節方式,意義大於形式,傳遞出的都是一份祝福,一份思念,這纔是最關鍵的。

迴歸傳統文化,要抓住民族的根

在看出兩代人對於端午節的不同態度之後,您是否會發出疑問,爲什麼年輕人對於傳統會很如此“淡然”?遵義市歷史研究會會長曾祥銑會長認爲,“過傳統佳節,就是一次瞭解傳統文化的尋根之旅。”其實年輕人有這樣的心態並不奇怪,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由於經濟原因和政治因素,傳統節日背後的精神內涵被人們忽略,客觀上出現了精神上的斷層,一些傳承着豐富文化內涵的精神的戲曲、故事都陸續消失,不單單是年輕人不重視,很多再年長一點的人,對端午的印象也僅僅停留在傳統食品、划龍舟這些表面的民俗活動中。之前過端午,還會吟詩作賦,如今對年輕人來說,端午習俗只有糉子、鴨蛋這些標誌性的符號還在,缺少能夠生根的東西。

當看到我們身邊很多人在瘋狂的過着國外的“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的時候;當我們漸漸忽視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的時候;當我們被問到“屈原”是誰、掛艾草、吃糉子是爲何卻不知道如何作答的時候;當去年韓國將我們傳承幾千年的端午節強行歸於他們的時候;當今年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設立假期着重強調的時候,您是否會嘆息我們對民族文化的不重視?

“現在國家開始弘揚民族傳統節日,重視民俗習慣,在端午節開展的划龍舟比賽,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體育項目的挖掘和發揚。”遵義市文體局副局長肖宜河說,民俗起於民間,賽龍舟不僅能夠團結人們的力量,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精神敬仰。通過積極健康的民俗活動,不忘歷史,記住前人,可以喚起年青一代的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將傳統文化的精神深深注入他們的心。

“傳統文化的迴歸,是一次長途旅行,是一次尋根之旅。”曾祥銑會長說,每一個傳統佳節背後,總有一段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健康的生活嚮往,忘記文化,就是忘記我們的根。事實上,屈原之於端午,並不僅僅是加文化內涵於其上,更是區別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洋節的中國自主品牌。屈原的核心價值是愛國,端午節是中國農耕時代的愛國節。雖然今天人們在過節時可能不太往這方面想。但這層愛國的附加值是緊緊融合其中的,只要過這個節,就會潛移默化地進入我們的體內,只不過我們一時意識不到。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我們可以彼此尊重,我們可以學習他國節日的精華,“美美與共,和而不同”,而不是瞎起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