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什麼樣的端午節敘事作文

本文已影響 1.89W人 

端午節作文一

什麼樣的端午節敘事作文

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考慮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待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可以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可以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現在,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不過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端午節作文二

每一條彩繩背後都有一個不爲人知的故事。

前兩天大連一直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天總算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天,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着頭,漫不經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分析判斷,這裏前一陣子應該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後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裏。算是一種習俗吧!)這才突然反應過來。端午節已經過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學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那時的自己那麼無邪,那時的日子那麼溫暖。

那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體溫,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靜靜的聽着奶奶輕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般的將普通的彩繩,擰在一起,編成好看的結。然後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認真而小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清楚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麼溫暖,卻那麼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爲什麼不好好保護自己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回答。現在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歷無數風雨坎坷的見證。繫好後,奶奶總是會端詳一番,似乎在欣賞她的傑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裏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滿滿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依舊十分真切。彷彿還能感覺到奶奶的體溫和目光。

只是後來,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麼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說爲我係彩繩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着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端午節作文三

“哇,今天是端午啊!太好了!”我起牀看了一下日曆,盼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吃完早飯,老爸走來對我說:“嘿,今天去逛家樂福,好不好?”“好啊。let’sgo!”

到了超市,到處洋溢着端午節的味道。咦,那是什麼?一個貨架上飄出了一股艾草的幽香。我走近一瞧:哦,原來是香包!只見一個個小巧玲瓏的香包上都繡着十二生肖。我屬龍,便拿起一個繡着龍的。香包上的龍威風凜凜,有力的爪下拿着一顆火球。旁邊還有幾朵祥雲悠然飄過。

香包的背面,是用繁體字繡的“吉祥安康”。“要不,”老爸笑着說,“買一個?”天大的機會啊,我能不買嗎?買東西一向猶豫的我果斷的拿起了一個。回到家,只見門上已懸掛了艾草,一株株艾草增添了不少節味兒。

此時,正接近正午,我悄悄打開門,糉子那三角綠衣的身影便呈現在眼前。我探出了頭:耶,四周除了老爸,其他人都在做事。我趕緊拿起一個糉子,“且慢!”誰?啊,是老媽!

“現在即將舉行吃糉子比賽,不管您是閒事客、忙碌客、過路客還是必勝客,都請就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都趕緊來到桌旁坐好。大家拿好糉子,解開繩子,把糉葉剝開。只見老爸拿着糉子,一直傻傻盯着它,恨不得“囫圇吞糉”;旁邊的老媽吸了一口氣,聞起糉子淡淡的香味;奶奶由於右手不方便,正思考怎樣吃才快;爺爺呢,卻哼着小曲兒,十分放鬆;大家更想知道我吧——我差點“口水直流三千尺”,當時那個“囧”啊......

開始吃了,我們狼吞虎嚥。

老爸把嘴張得特別大,一大口就吃掉了四分之一;老媽好文雅哦,一點一點慢慢品嚐;奶奶“吧嗒吧嗒”吃得津津有;爺爺眯着眼睛,咀嚼着;我呢,撒了白糖——那味,真是太太太好吃了:黏黏的糯米配上白糖,甜而不膩。

不一會兒,比賽結束,老爸,冠軍,我,亞軍,奶奶,季軍。到了下午,我們去了湖邊賞了賽龍舟:一條條龍舟,可謂是各種各樣,船上的選手們,齊心協力的划着船......

這真是快樂的端午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