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教師更要多讀書徵文

本文已影響 2.35W人 

篇一、讀書,讓我更自信

教師更要多讀書徵文

東源縣燈塔中學 歐楊梅

閱讀是爲了活着,福樓拜如是說。何詐麻說:閱讀是爲了追求真理。餘秋雨說:生命的質量需要用閱讀來鍛造。巴丹說:閱讀可以改變人生……不管誰怎麼說,都是在強調閱讀對人一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作爲靠知識“吃飯”的教書人,首先更應該是個讀書人。我談不上是個合格的讀書人,但我努力在朝讀書人的方向努力前行着,因爲我感覺到了自身的淺薄,也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在向讀書人成長的路上,我也在努力和我身邊的人相互攙扶前行。

利用課餘時間,我讀了一些教育專著,很有感觸。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從“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闡述了自己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的思考,這實實在在是作者以一個學者的思想在爲我們解惑;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使我的心靈受到激盪,“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讓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隨意”與“從容”,突然間我覺得以前的“隨意”是一種逃避,以前的“從容”包含着惰性;博士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運用了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摯的情感謳歌人類之愛,以滿腔的熱情高揚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他們凝練、雋永的文字和獨到教育的闡釋給我深深的啓迪,也改變了我的生活觀和教育觀。

除了教育專著,我也喜愛一些名家的小說、散文、詩歌,如《山楂樹之戀》、《文化苦旅》、《繁星·春水》等等。每當恬淡的黃昏,或是靜謐的夜晚,我會倚在牀的一角,手捧一本書靜靜地讀,默默地品味。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彷彿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可以隨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讀小說,我會隨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鬱中品味他們對生命、生活、自然的態度;翻閱輕鬆詼諧的書,我可以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漸漸地我進入書的世界,一天工作的疲勞和一些生活瑣事的煩惱便頓消大半。此時,我便擁有了一份絕美的愉悅心情。

我堅信一位有思想的教師必定是一位酷愛讀書的人。讀書是我們擁有思想的最佳途徑。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指出:“人類的精神高峯是沒有辦法跨越的,只有通過閱讀才能跨過去。每一代人都要重新開始精神成長,因爲上一代的精神是沒有辦法被我們這一代人複製的,只有閱讀,人類的智慧保留在閱讀的經典當中,人的物質財富是可以保留在這個國家的,就像我們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永遠保留在那裏,但是,精神文化遺產需要每一代人的對話、學習,才能不斷獲得,這是永無止境的精神長城。”一個有思想、有精神的民族必然是一個酷愛讀書的民族。全世界讀書最多的是猶太人,猶太民族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等許多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說實話,我並非是閱讀的忠實堅持者。因爲,在平時的日子裏,我們都能找到很多理由作爲不閱讀的藉口,比如我們老師的工作量太大,教學任務繁重,再加上家庭生活負擔,工作很辛苦,而且我們用現在掌握的知識來教學生也基本能綽綽有餘了,還有我們也過了學習的黃金時間,記憶力也減退了,等等。然而,我仍是教師閱讀計劃的積極擁護者。因爲,我以我十年來間斷性的閱讀經歷體驗到了閱讀對一名教師,尤其是對青年教師的成長來說是不容小覷的。

雖然我們教師的舞臺是狹小和平凡的,但教育工作具有獨特的創新性,我們絕不能讓思想和精神被限制和固定,我們要保持思想、精神的獨立與創新,溫暖、滋潤學生的心靈,引領他們健康快樂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讀書、思考、踐行,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征途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不斷攀登、開拓進取的精神,爲人民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二、讀書是我教育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東源縣新豐江中學 曾華美

從教多年來,我深深體會到:對於我們從事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體會到: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因此,我認識到教育教學中,書本是我們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育、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教書的生活是清貧的,從事教育教學多年,我無法跟他人一樣享受到奢侈的物質生活,但我學會了讀書中獲得最大的享受。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癡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布魯納的《教育過程》一書,收穫很大、感觸良多。通過讀布魯納的《教育過程》,我進一步知道了課程改革的四個中心思想:1.學習任何學科,主要是使學生掌握這一學科的基本結構,同時也要掌握研究這一學科的基本態度或方法;2.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學生;3.過去在教學中只注意發展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今後應重視發展直覺思維能力;4.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學習材料本身發生興趣,不宜過分重視獎勵、競爭之類的外在刺激。這些對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布魯納的《教育過程》書中還提到學習的首要目的是“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爲學生掌握了結構,就獲得了運用一個學科的基本概念的能力;然後,學生就可以利用這些基本概念,把它們當作認識和攻克其他問題的基礎,其積極意義在於爲解決“知識爆炸”時期的知識需求問題找到了一條途徑。同時,布魯納把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科的態度及基本方法作爲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組成部分,這種見解是正確的。因爲教學過程不僅要考慮“教”,而且還要重視“學”,充分體現了“教學本長”的科學的原則。用“認識論者”的一句話說,那就是“學習如何學習”、“學就是爲了更好地學”,這就是說要交給學生開啓知識寶庫的一把靈巧的鑰匙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更深深地體會到: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爲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爲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常讀書、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檢討自己的教育教學,既要正視自己之短處,努力探究補救途徑,也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我願把讀書教學藝術作爲一種人生目標,讀書更是我教育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篇三、讀書獲益

東源縣藍口二中 張偉戊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閒暇之餘,獨坐山間,備小酒一盞,捧起一本經典著作,細細品味當中人情世故、真理規律,着實算得上是人間頂級享受!我願意同季老先生一樣,加入愛書如命的行列,品味天下第一好事。我愛讀書,此“書”沒有泛指,就是實實在在的紙本子。想必季老先生話中的“書”也是沒有泛指的吧。

英國作家培根在《談讀書》中提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即陶冶情操,給言辭增添光彩,增長才學!此爲讀書循序漸進之關係,順序顛倒不得。他還提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所說道理十分顯豁。然而,千萬捲紙本子,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讀上第二遍,有如進食,得選有營養之食物以作主食,且需合理搭配,飯後散散步,消化消化;書也要精選,更要精讀,要用心去消化書上的內容。

書本的使命就是傳遞智慧,將智慧拓印到白紙上,沒有聲音的吶喊,只有靈性的薰陶。書越來越多,智慧就越滾越大。“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可見讀書之作用巨大。讀書的技巧在於興致來臨之時,廢寢忘食地去閱讀,在書中,在白紙黑字上,去品味人生與自然,任意一種境界都可以從中領悟!

我很知道,我無法像一些大作家那樣去談讀書,讀書不算是多,也談不上精,可我總想表達對讀書的愛慕之情,以表對書的感激之情,在我的讀書歲月裏,我學到了許多的無法言喻的知識。

我最喜歡建築一座大圖書館,去分享讀書趣味。因爲只有分享才能擁有。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學無止境,對於真理的探索是沒有終點的,我很同意這種觀點!讀書,也要孜孜以求,不斷求進,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前進,讀書自然就是終生以之了!

我有過一段日子,見不着書就睡不着覺,也許聽上去有些誇張,但確有其事。即使不認真去看,就隨便翻翻,也能安了我心,而後才能欣然入睡,也許這是習慣,也許又是我的對書偏愛的細胞在作祟。

讀書,宜廣泛,更宜專注,略讀萬部詩,不如深度一部《國風》,又或其他價值頗高的詩。讀書不分年齡段,只要是健康的書,有意向有興趣,就大可捧起一本如嚼甘蔗似的忘情閱讀。讀書,最好是不帶功利目的的,每有所需,便可讀書。

此外,讀書最能使人堅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小就聽說,後來讀書漸多,果覺如此!素來,讀書也被視爲修身養性的必經之途。讀書爲何會有如此高的位置,我想只有讀書人自己知道。

讀書,還少不了讀書筆記,我經常整理我的讀書筆記,那是幸福、驕傲的事,就像整理腦中的智慧,會使我更明晰前方的路。讀書不忘摘要,這是讀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許多見解與感悟也都是在這個環節形成的。作品中,無不攜帶着作者充滿成熟的人生經驗,要求讀書者每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便需起筆記之,在此同時,也摻雜自己的思想進去,這就更明顯地突出了讀書的作用。

談到此,還要講講身邊關於讀書的實際情況,對於讀書,我們不少教師要麼不讀,要麼僅僅停留在一個層面上,大多也是爲了某種目的去讀書。當然,這已經不錯了,對於整日忙於教務的一線教師來說,靜心讀書確實有許多困難;殊不知,當讀書順暢之時,與書之境界接軌之際,則會感覺到與書打交道其樂無窮,歡愉過後,一切困難便不再是困難了,它甚至可以激發教師在教學上的靈感,升級教師的思維模式,讓生活左右逢源,解決教學事宜,自然就得心應手了。有時教師不知道自己教書之目的,一片雜亂迷茫,這不僅毀了自身的前程,還有可能毀了幾十個家庭,讀書則可以明確我們的目標,給我們力量,幫我們指明方向。無可非議,教育能走到今朝,還主要得益於閱讀!

篇四、教師更應多讀書

東源縣順天中學 朱利珍

我們常說書籍是人類走向文明與進步的階梯,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一本書就像一艘船,引領着我們從狹隘的陋室,駛向無垠的知識海洋;一本書就像一盞燈,引領着我們從昏暗貧瘠的荒漠跨入水草豐美的綠野。我們在讀書中提高生活品位,在讀書中吐故納新,在讀書中成長成人,在讀書中享受歡樂、體驗人生。然而,讀書對於我們“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來說,更有着深遠而特殊的意義。

教師的讀書愛好決定一所學校的學風和校風。在眼下的教育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是,當代中學生不愛讀書。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其中最重要的習慣應該是讀書的習慣。學會讀書,愛好閱讀,是“學會學習”的最主要內容。不難想象,一個學生在離開學校後如果厭惡讀書的話,那實在是可悲的。而要讓閱讀成爲學生的自覺習慣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師。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爲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爲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的讀書愛好,決定着一所學校的校風。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讀書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以教師爲主的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繫實際生髮、擴展。只有教師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纔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輕鬆施教。

讀書能讓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的確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以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

讀書的好處當然很多,我個人認爲,對教師而言,還是應該有所選擇的。除了應該讀一些文學方面的名著外,更應該多讀一些專業方面的書籍。文學書籍要讀名家名著,經典名著經歷了歲月的淘洗而流傳至今,凝聚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讀來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更深的啓迪。專業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師,讀陶行知、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論著作;其次要熟悉當下一些實力派教育專家,如李希貴、張文質、魏書生、於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學習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如李鎮西、竇桂梅等人的教學隨想。當然,讀書是教師的個人行爲,應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個性有選擇地閱讀。相信,讀名家的書,肯定會受益匪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師讀書的腳步永不能停歇。通過讀書活動,我們對讀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只有多讀書,常讀書,精讀書,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更嬌人的成績,培育出更燦爛的花朵!

篇五、舊 書

黃村中學 歐陽雪平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慢慢變老!——題記

在未出來工作之前,最令我喜歡和愜意的事就是縮在被窩裏,在昏黃的燈光下閱讀那一本本自己買來並收藏的書。但出來工作之後,這樣的機會不多了,特別是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這樣的機會機會杜絕了。

這次,學校開展以“建設書香校園,共享閱讀快樂”爲主題的徵文比賽,我們老師也可參與,於是,我那塵封已久的愛好蠢蠢欲動,我準備好了。

夜晚,我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泡了一杯綠茶;另一件事就是搬來了一張藤條椅子,一併和綠茶拿到了書櫃前。

書櫃上的灰塵特別多,我只是那麼的輕輕一吹,嗆了我一下,眼淚都出來了,朦朧中,彷彿看見有許許多多的手在向我招手,也彷彿聽見許多微弱而清晰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我知道,我的朋友們迫不及待想與我見面了。

我簡單地清掃了一下,拿起第一本書——《安徒生童話》。這是我兒童時代最愛不釋手的讀物,在它的帶領下,我知道了萬花筒般的世界,多姿多彩,在它的促使下,我習作方面的啓蒙非它莫屬了。

在書中,我聽見了是自卑又羞澀的醜小鴨在歡快的呼喊:“我終於成爲了美麗高貴的白天鵝了”。“哎”,是誰在嘆息,原來是海的女兒在化爲美麗泡沫時幸福而絕望的嘆息。嘿!誰在笑?原來是一羣天真的孩子正圍着皇帝的新裝正拍着手掌在笑。書中還傳來吵鬧聲,哭啼聲。

正是這一個個小小的故事,陪伴着我的成長,豐富了我兒時的記憶。

當我再次拿起《情深深雨朦朦》這本書時,我內心不禁悸動起來,想到曾青春懵懂年少的我,爲了書中男主人公的愛情淚一把,鼻涕一把,從而多了一個綽號“大白癡”。當看到如萍和書豪鬧誤會時,自己恨不得化身爲書中的角色跑去向他們解釋,我無奈,當看到有第三者插足時,我怒火燒身,口中直罵人家臭不要臉,我氣憤。

正是有了這一本本言情的小說,萌發了我少年悸動的心;也正是它,陪我渡多了一次次“感情”危機;也正是它,讓我明白了:小說是美好的,而現實是殘酷的。讓我以後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類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渡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爲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奉獻給惡劣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鬥”。頓時,我的耳邊縈繞着這句話,內心澎湃,我知道,這是我的英雄和偶像說過的話,就是保爾-柯察金。在我的高考之路上,我遇到了不少的困難,是保爾讓我明白了:毅力是成功之本,有了毅力,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而會更堅強去面對。在保爾的激勵下,我成功跨越了高考而邁向了更高級的學府求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保爾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前進。

我睏倦了,輕輕咯了一口茶。茶的清新香味和舊書散發出淡淡的黴味,相互交織。使我頓時清醒過來,也許書會陳舊,但書的魅力會隨之增加,和我慢慢變老。

篇六、書伴我成長

東源縣黃村中學 鄒國忠

自我學會說話以來就跟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記得我剛學會說話的時候,母親一隻手拿着我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另一隻手拉着我的雙手放在那東西的上面,讓我摸一摸。從那次以後我就認識到母親有那樣的東西,所以就吵着母親要把那東西讓自己摸一摸,令我高興的是每次母親都答應了我的要求,但我摸過之後,母親就很快地把那東西收起來。可是後來母親卻再也沒有答應我了,爲此我也哭鬧過幾次都無濟於事,只好作罷,但想得到那東西的想法一直在心中深藏着。一直到我稍懂事的時候才知道那東西名字叫做書,而且那本書是母親從別人那裏借來的,之所以後來母親沒有答應自己的要求,因爲書已經還給別人了。

因爲家裏窮沒有多餘的錢去買書,所以後來我所看的故事書、作品都跟“借”有關。書是借來的,自己只好儘快把書讀完,儘早還給人家,以致每每有空閒的時間都會手捧一本書細細地品讀。

讀小學的時候,我既是個學生,又是個牧童,每天下午放學到吃晚飯這段時間就是我放牛的時間。我記那時放牛的時候還是有幾個小夥伴跟我在一起,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不是你追我趕,就是這裏挖挖哪裏掏掏。雖然我樂意跟他們一起那樣玩,但還是覺得有些枯燥無味。

有一次,有個放牛的老伯他邊放牛邊拿着一本書在看,而且有些入神。好奇心促使我慢慢地往老伯那裏走去,不知不覺卻到了老伯的面前,而且毫不猶豫地說:“老伯可不可以把書借給我看?”那次還算順利,不過要付出幫老伯放4天牛的代價,呵呵,但也值。

那是一本神話故事書,裏面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一個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住我,而且我信以爲真,還大言地跟夥伴們說天地是怎樣開闢的,人類是怎樣由來的,那時就嚐到做老師的甜頭,因爲說得也讓夥伴信以爲真,還認爲我有才華呢!

之後幾次也是以幫老伯放牛爲代價從老伯那裏借來了幾本故事書。自從看了書中寓言故事之後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守株待兔》讓我認識到人不能不勞而獲;《坐井觀天》讓我認識到人只有多出去走走才知道世界之大;《畫蛇添足》讓我認識人做事要做到恰到好處。

讀中學的時候,我的閱讀愛好卻轉爲愛好小說了。記得那時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像一陣風一樣刮過一個個校園,學生都爭着買着看。但那時我還是沒有多餘的錢去買書,想看那樣的書一樣用“借”的方法。

那時我想書看的時候,上天卻給了我最好的機會。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有空到一個剛從大學回家過暑假的同鄉那作客。跟他聊天的時候我有意地向他提出借書的要求,令我驚奇地是,我剛一提出,他卻忙問我要什麼書,是名著,還是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那時我一聽到武俠小說就想忙把他的話打斷,因爲他所說的武俠小說也正中我的心意。可是他有個條件就是要跟他下圍棋,這樣讓我犯難了,“人不能不勞而獲”,最終還是以學着下的方法勉強跟他對弈幾盤,他才滿意地借給一部金庸所著的《天龍八部》。

隨後幾次去借都是陪他下棋之後他才把書借給我。

以後我跟他熟了,我求他幫我從大學那帶回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他還是答應了。說實在的正是因爲他我才能讀完那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我讀小說正是衝着對英雄的崇拜而看的,看四大名著也是一樣。看《紅樓夢》,我讀出了人的灑脫;看《西遊記》,我讀出了人的忠心;看《水滸傳》,我讀出了人的義氣;看《三國演義》,我讀出了人的機智。

讀大學的時候也是我閱讀最廣泛的時候,我所讀的名著古今中外都有。讀大學時候所看的`書還是借的,不過是從大學圖書館那借來的。

記得那時我第一次去圖書館借書,一借就是十多本,回宿舍的時候還要抱着回去,路上的同學看到我都覺得我怪怪的。那時看小說還看重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別是每每看到描寫主人公獨特的性格特徵的內容時會很自覺地讀出聲來。那時宿舍裏有幾個同學有愛好看書的習慣,所以大家都知道一些小說主人公的特徵,這樣都拿那些小說的主人公的名字來開玩笑,我也是被取笑的對象。

記得剛到學校的時候,我比較刻苦,也是太愛看書的原因吧,所以經常忘記了去吃飯。同學發現後跟我開玩笑說:“保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哈哈,保爾!”開始的時候的我還是以爲同學問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看了多少,我忙回答道:“纔看一半。”同學聽到又是“哈哈”大笑。這時我纔回過神來——原來他們給我取外號呢。又記得還有一次我得了獎,還得到一筆獎金,可是沒請同學吃飯,同學又拿我來開玩笑:“你怎麼今天卻成爲葛朗臺了呢?”“保爾、葛朗臺怎麼會是同一個人呢?哈哈!”“今天我既不是保爾,也不是葛朗臺,卻是竇娥!”我盯着他們看着說。

大學時讀過名著還是比較多的,也瞭解許多名著中的人物。比如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俄國高爾基《童年》中的阿廖沙,英國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羅密歐,中國茅盾《子夜》中的吳蓀甫……

現在的我正爲工作而努力着。作爲一員教師除了把自己的課上好之外,還應該與人相處融洽。這樣,我從教以來一直在尋找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方法。因此我除參加各種培訓之外,還是去找一些教學方面的書來看。不瞞大家說得到那些教學方面的書的方法,還是用借的,因爲我確信“買書不如借書”。

爲了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我往往會在網絡上找一些相關的資料來看。近來我有幸借到了N.佩塞施基安著的《天堂與地獄》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與人溝通的方法,我覺得非常有用。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想與人溝通首先要了解人的內心世界,再者要關心人、認同人,還有就是自己有錯要承認,沒錯要忍讓。

“活到老,學到老”,人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就要看書看到老。

篇七、品味人生——讀書

黃村中學 諸偉芳

俗話說:“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所以書是信息的窗口;書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思想的寶庫;書更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人,從呱呱墜地之後,對世界充滿無知與好奇,人生就像一張白紙,等着我們去描繪。隨着時間的推移即便閱歷不斷在增加,但我們對人生仍像井底之蛙——狹隘。後來,上學了,我開始走進書的海洋,去享受讀書的樂趣。讀書讓我的無知領域不斷地縮小,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多;讀書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無限神奇、大自然的無限美好;讀書能讓我超越時空的侷限,瞭解古今中外的一切民族優秀文化,體會歷史過程,感悟歷史的滄桑與沉浮,理解人生的真諦;讀書能讓我分清人生的真假、善惡、美醜,明辨是非,掌握人生的正確航駝,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讀書能讓我明確人生的信念,確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實現人生的理想;讀書能讓我知道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只要堅定信念,堅持不懈定能成功。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因此,讀書不但讓我開拓了視野,還能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人民教師,讀書讓我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在教育界中,“教書育人”是職業的基本。要教好書,則必需要育好人。因此教師要有較高的文化底韻,要有較強的說服能力。但是如果我們束觀不觀,暢談肯定無根,在與學生的交談中,則就無言以對,談何說服呢?即便我教的不是文科,但語言能產生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適當修飾一些語句,能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學習氣氛,能讓學生更加輕鬆掌握知識,並能吸引學生自覺讀書,享受讀書的無窮樂趣。讀書少的人,色彩單調,語言積累不多,在與人的交談中就顯得淺薄,虛浮無物。書的海洋無邊無限,所以俗話說得好:“人生有崖,學無止境”。我們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努力增加自己的閱歷,拓展知識面,爲些我們則必需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原則。因爲讀書既能提升教育教學的職業能力——教書育人的方法與技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也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和教育觀。

如果你害怕在學生面講不出精彩而具有吸引力的課,如果你害怕在繁瑣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無計可施,那就請你捧起書,一起閱讀吧。

教學中有一個方法叫做榜樣法。教師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則必需要勤讀書。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學生,讓學生自覺探索書的海洋;用自己的感悟化作是語言,創設醉人的情景,讓學生在書香中快樂成長。語言能抒發人的情感,書能記錄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就是要多讀書。多讀書才能使人進步,讓人明白事理。

要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是成功人的祕訣。因爲讀書能使我們與時俱進,保持思想常新,跟上時代的步伐。了知天下事,把握時事,及時改正錯誤。

讀書是人生的一種重要的過程,是人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讀書跟人生一樣,如品美酒,越品越醇香。募然回首,書已伴我走過學生的生涯,伴我步入教師生涯,它也將伴隨我一生。

篇八、讀書是一種生活

黃村中學 曾永輝

曾經有人說:讀書可以明智。不讀書不知道寫出“揮戈大啓漢山河,武帝雄才世詎多。輕騎今朝絕大漠,樓川明日下洋河”的人竟然是到了十九世紀20年代還依然以滿清子民自居的浙江漢族人——王國維。更不會知道他竟然是一名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方面均有卓著的國學大師。所以說,飯、不可以不吃,而書、也不可以不讀。

當然,在我看來,讀書代表一種生活——一種享受的生活。試想下,於微風細雨的春日,獨處一閒亭靜角,置一靠椅,椅旁煮一壺清茶,耳聽蟲鳴鳥叫,眼看手上書籍。既沒有圖書館的厚重、也沒有書店的勢利、只有那恍若脫離塵世的悠然與舒適。人生,不過如此罷了。

然而,隨着現今社會的發展,“讀書”變了!變成了安坐桌前,目視前方那或長或方的顯示屏。雖然,人——還是同樣人,書——還是同樣內容的書,但是,讀起來的味道已然完全不同,少了的是清雅,多了的是市儈。誠然,社會在變化,但是就我個人而言,紙質書是永遠也不可或缺的。因爲那是一種生活的調節劑。又有什麼比得上三兩好友齊坐桌前,同品一壺茶,各看一本書來得舒服呢,在這個節奏緊湊的社會,這樣偶爾的清雅與閒適不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嗎?

讀書,終歸是有所求,不在於專注與否,關鍵是理解了什麼沒有?你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的收穫。若有,則讀書有用,若無,則是白讀書了,當然,讀書也要看是爲什麼而讀,如學生,學習之餘,去讀一讀書,也還是爲了汲取知識而讀書(這讀書是看書的意思,而非方言所表示的學習),那麼,其讀書不可避免會有些許的苦累。而學者讀書一則爲了考證,二則爲了搜尋,三是爲了印證,這類人讀書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的。至於一般人,讀書則是一種消遣了。爲了這或那的原因,俗者爲顯擺、賣弄、誇耀等等,雅人則是情趣、雅樂爲主了。借用培根說的:“讀書不外乎三個目的,消遣、炫耀和充實自己”。不過,現在又有爲另一種目的而讀書的,那就是:爲時尚而讀書!——如果你不讀這種書就沒有品味。這樣的讀書就得另當別論了。爲了裝飾自己而讀書,讀了又如何,讀來讀去什麼收穫都沒有,就像現今的文憑一樣,有,就真的能代表什麼嗎?不一定吧。

如同現在讀書的羣體,已經是越來越小了,還在保持着讀書的主要也就學生,但這一羣體也同樣出現了問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這麼認爲,讀書枯燥無味,特別是課內書,相當的無味、膚淺。其實,這想法錯了,課內的書也是可以讀的很有意思的。關鍵就在於——心態,別總認爲讀書是一種責任,那樣子太重了。那麼怎麼讀書呢?拋開“爲成績而讀書”這功利的目的、丟掉“爲某某某而讀書”那類口號。然後隨心的去讀課內書,自然,你會發現,課內書也有極其可愛的一面、也同樣會讓人沉迷其中的。畢竟,對於學習者來說,看課外的書而自己摸索箇中內涵實在過於艱辛了些,而課內書在較爲明瞭的同時也有標準式的結論供學習者參詳。很多內容在有了指引後去讀也並不是那麼的枯燥無味的。對於學生來說,只要心態調整好,看課內書的收穫絕對不是看課外書所能比擬的。所以,學生要做的並不是讀多少課外書,而是怎麼把課內書讀精、讀透。

作爲老師,所應該做的是幫助學生轉換心態,讓學生能快樂的讀書(單純的讀書、學習知識的讀書都是如此)、讓學生在這快樂的讀書過程中學到有益身心的知識。當然,讀精、讀透課內書之餘適當的從課外書中尋找與課內書不同的東西加於印證及參考也是極爲不錯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