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有關得與失的作文

本文已影響 2.99W人 

人生中,得與失,常常發生在一閃念間。小編收集了有關得與失的作文,歡迎閱讀。

有關得與失的作文

  第一篇:得與失

曾看過電視臺對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子採訪,問及家庭生活時,她以相當自豪的口吻說:“女兒已經兩歲,但是我從未給她洗過衣服。”她對女兒最基本的愛好一無所知。

還看到關於一名名演員的報道,其中一段講到她的幼兒患了重病,躺在醫院的病牀上,奄奄一息。作爲演員,這位母親無法放下當晚的演出,爲了對得起幾百位觀衆,她不得不含着眼淚,離開了生命垂危的兒子。讀到此,我再也讀不下去了。我不懂,假如當時生病的不是她的兒子,而是她,難道這臺戲就沒有應急的侯補演員嗎?作爲母親,在兒子最需要她時,未守在身邊,後半生能否活得安心?再有,作爲“大公無私”的典範,無私的時候,無的是個人的什麼?公的裏面,有無個人的“名利”?

一位平日工作繁忙的父親,來紐約拜會朋友,那幾天,也正趕上女兒學校放假。他已經安排出整個週五晚到週日,陪女兒遊玩紐約。期間,他在紐約最好的朋友,邀請他週五晚到美國富人集聚的紐約長島魷魚灣賞夜景。他思索了一下,還是婉言謝絕:“因爲我已經跟女兒有約在先,所以絕不可以讓她失望。”後來,他女兒說,生命中,最最尊敬的人,是她的父親,因爲父親在她最需要他的時候,沒有食言。

還有一次,我們20幾位企業老闆坐在會議室等着其中一位老闆出現,原來這位老闆正在與太太通電話。一位老闆對他氣急敗壞地喊:“你給我把電話放下,即使對方是美國總統你也要放下!”但是,他沒有放下,還是心平氣和地安慰太太。表面來說,那個通電話的老闆,自私無比,但是,局外人怎知局內發生的真相呢?也可能最後的幾句話關係到他們之間的“生與死”呢?

愛迪,一位不愛笑的部下,大家都不喜歡他,希望我在年終把他“趕”走。直到有一天,我們深談後,我才感悟後幕後的真實。兩年前,聖誕節夕,剛剛走進辦公室的愛迪,突然接到太太從醫院急診室來的電話,說她的車早晨被公共汽車撞壞,可她本人感覺還正常,但必須留在醫院觀察24小時。太太請愛迪不要擔心,可以下班後再來看她。愛迪想,反正還有幾個小時就下班了,再說,聖誕節前,正面臨漲薪、發獎金的關鍵時刻。但是從下午3點起,他開始坐立不安,4點半的時候,醫院打來電話,說他太太由於內傷,突然昏迷,搶救不及,已經離開人世。婚姻路上,7個年華,許多朋友早已離散,惟有他們相愛到今,可是在太太最後的一刻,竟然讓她一個人孤獨地離去。他不知問過多少假如,罵過多少不該。兩年過去了,聖誕節的燈火又閃亮起來,但那番心靈上無盡的悔恨,如何讓他再笑得起來呢?

人生中,得與失,常常發生在一閃念間。到底要得到什麼?到底會失去什麼?見仁見智。我以爲,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充實,人應該隨時調整自己的生命點,該得的,不要錯過;該失的,灑脫地放棄。都得,一定是他人爲你放棄;都失,也太對不起自己。

  第二篇:得與失

得失之道,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奴才乞丐均有過經驗之談。

我認爲:人生在世,坦然面對得與失,難;積極面對得與失,更難!得與失,這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話題。

曾感慨某些愛好網遊者,廢寢忘食,只爲了能在虛擬世界吒吒風雲;曾感慨某些癡迷買碼者,神魂顛倒,只爲了能在六合天地發現玄機;曾感嘆某些熱衷賭博者,輸得兩眼發紅,依然發誓要扳本,當然贏了則想贏更多。這些人顯然是不能坦然面對得與失,生活中這種人實在太多了。不能坦然面對得與失,其實源於一種慾望,而人的慾望無止境的。清朝有一首描述人類慾望無止境的哲理詩,“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擁有美食、嬌妻、尚不滿足,直至作了皇帝依然有不滿足。普希金筆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的老太婆在金魚的幫助下得到的實在是多,但依然不滿足,結果再次回到一無所有。所以,適當剋制主觀慾望,坦然面對得與失何等重要。《增廣賢文》裏有一句話說得好: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實際上人生得與失不僅來自主觀貪念,還有可能來自客觀現實。

“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常常是現實。短暫的人生之旅,你可能“懷瑾握瑜”,志存高遠,有心報國,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你可能患上絕症,遭遇車禍,你可能手機遺失,存摺被盜,你可能面臨失業,你可能面臨破產等。李清照就曾一再感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像汶川人民在幾分鐘之內,家園沒了,親人沒了,怎麼面對。難道你能做到“杞人憂地”防患於未然?難道你的失意傷感,能喚回親人的性命,挽回失去地一切?可見,缺乏一份坦然,也許你面對失,只能學黛玉以淚洗面;面對得,只能學范進喜極而瘋。

季羨林在《談人生》中講過一個觀點,人的一生首先是被動的。確實,吾輩凡人的誕生,無一例外,都是被動的,你不可能先考慮降生在哪個國家,再考慮降生的父母,考慮周詳之後,才從容下降。不僅是降生一點主動權也沒有,對於死,我們也基本上是被動的,我們只有那麼一點主動權,那就是自殺,但是,這點主動權卻是不能隨便用的。所以,不僅是短暫的人生之旅,你必須隨時隨刻接受得與失的考驗,從人生的起點與終點來看,你不可能計較得與失,你只能坦然面對。

范仲淹理解這點,所以他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蘇軾悟透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所以能“一蓑煙雨任平生”。莊子提倡“逍遙遊”,在妻子病死之際,盤腿坐地,鼓盆而歌。似乎不可理喻,其實那不過是一種面對得與失,在“明生死之理,通天地之道”後的坦然。

當然,過分強調人生的被動,過分強調面對得與失要坦然,似乎略顯消極,難道就一點主動性也沒有了嗎?其實面對得與失既要坦然,更要積極。就像地震發生了,既要接受這個事實,這就是坦然,更要從廢墟上站起來,重建家園,這就是積極。

臺灣歌手葉啓田在成名曲《愛拼纔會贏》中唱道:“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纔會贏。”面對人生,拼,顯然是一種積極態度,拼了一定會贏我們肯定會積極,但如果對自己去拼尚不知會不會贏,還會不會去拼?其實,拼了,盡力了,不管成敗均可坦然;拼了,盡力了,不管得失均爲積極。誰都知道:積極,尚有希望;不積極,徹底無望。我們往往羨慕奧運領獎臺上那些選手,認爲他們是積極面對了人生的得與失,其實那些照樣拼搏了大半輩子卻只得含淚飲恨的,又何嘗不是積極面對?面臨高考的高三學子們又何嘗不需這種坦然與積極?

積極面對得與失當然很難,你需要清醒的`頭腦,需要勇氣,更需要毅力。但只有積極面對你纔有可能於“山窮水復”處找到“柳暗花明”,纔有可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邰麗華若不是積極面對能跳出《千手觀音》嗎?史鐵生若不是積極面對能成爲作家嗎?

得與失,我們應該做到坦然,即使再難,我們也一定要積極面對!

  第三篇:得與失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有得與失的考慮。何爲得,保爲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理解和追求也不同。對共產黨人來說,正確地看待和對待得與失,也關係保持先進性,不可輕視。

這裏說的“得”,是得到、取得、獲得。這裏講的“失”,是失去、遺失、喪失。得與失,往往相互對應:未得便是失,未失便是得。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這個人運氣真好,什麼都沒拉下”,“總算趕上了末班車”,“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得與失的看法。

得與失是前後貫通、左右聯繫、互相轉化的。縱向看,前輩的失,纔有今天的得;今天的失,纔有後人的得。“飲水不忘掘井人”,講的是前輩奉獻,惠及當代,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感恩。“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講的是今天奉獻,澤被子孫,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胸襟。橫向看,他人的失,是爲了我們的得;我們的失,是爲了社會和人民的得。個人得失拋一邊,人民得失放心上,我們應有這樣的境界。

得與失的分量是不同的,所包含的內容也不是單一的。所失雖多,但若失去的皆非緊要;所得雖少,但若獲得的唯此爲重,就沒能必要氣不順、心不平。往往有一時之得,長久之失,急功近利,只圖眼前,這必然導致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同時,人是生活的現實和理想、物質和精神這樣兩個世界之中的。對得與失,要看物質方面,也要看精神方面。精神充實、能力增長、口啤良好是得;精神空虛、徒有虛名、遭人非議是失。

得失觀取決於人生觀、價值觀。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當然,得包括實惠實利,也不可不慮不計。“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xxx稱之爲騙人的腐話,是一種空想。不能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不能讓老實人吃虧,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但確也不能老想佔便宜,撈好處,事事得,處處得。不能斤斤計較,比高不比低,比好不比差,比享受不比出力,比索取不比奉獻,比個別冒尖不比大多數。這樣比,只能是“人比人,氣死人”,只能比出滿腹牢騷而比不出寬闊胸懷,比出泄氣負氣而比不出蓬勃朝氣。向上看,貢獻不如自己,能力不如自己,位置比自己高的可能確有少許;向下看,貢獻比自己大,能力比自己強,位置比自己低的必定成千上萬。

樂於多失,甘願少得,得亦不喜,失亦不憂,這是積極的人生態度,不能把什麼都認定是自己應得的,固執強求,得之以爲應當,失之以爲天欠,這隻會自取煩惱,總不快樂。得到了不知感恩,得不到怨天尤人,這不是人性的優點,而是人性的悲哀。在一篇散文詩《遠山》中,有一段話:“不要攫取。攫取會使你失落。失落你要攫取的東西和你的自我。不要佔有。佔有會使你虛無。你得到的將不再是你所需要的,而你也不再是過去的你。”這似可以作爲正確看待得與失的一個註解。

在得與失的問題上,似能看出一個人的覺悟和情操。先進模範人物所以先進,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而把個人的名利地位待遇看得很淡,在得與失的問題上,人的心胸和氣量可以很狹小,也可以很廣闊。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自我放得越大,心靈就越小;達到無我境地,心靈就最廣闊。我們共產黨人,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也要非常寬闊。這樣才能淡泊個人得失,志存高遠,成爲一個高尚有益於人民的人,也成爲一個活得有價值並快樂着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