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2.21W人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如何安度晚年散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通用10篇)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1

作爲一個哲學家兼文學家,伯特蘭.羅素的文章以透闢、縝密著稱。這篇文章節選自他的散文集《來自回憶的畫像》。

從心理學上來講,在老年時期要防止這樣兩種危險。第一是過分沉緬於過去。生活於過去之中,爲已過的好時光而抱憾,或因朋友作古而痛苦,這些都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人的思想應該朝着未來,朝着還可以有所作爲的方面。這並不是容易做到的,因爲一個人的過去是一份不斷加重的負擔。人們容易承認自己的感情,過去比現在豐富,自己的思想,過去比現在深刻。如果這是事實,就把它忘掉。如果忘掉它,那它可能將不成其爲事實。

另外一件要避免的事情是跟着年輕人,渴望從他們的生機中吸取力量。當你的孩子們已經長大,他們就要過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如果你還是像小時候那樣對他們關心備至,你就可能成爲他們的負擔,除非他們特別冷漠。我不是說對他們應該不聞不問,但是你所給予的關心應是理性的,解囊相助的(如果可能的話),而非過於感情衝動。動物在自己的後代一旦能夠生活自理時,就不再給予照顧,可是人類,因爲幼年時期太長,很難做到這一點。

我覺得一個人能做到對合適的活動興趣盎然、不理會自己的個人得失,那麼,他就很容易享有成功的晚年,因爲經過長期積累的經驗在此可以結出累累的碩果,而經過經驗產生的智慧在這個時候既有用武之地,而又不至咄咄逼人。叫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不要犯錯誤是沒有好處的,因爲他們不會信任你,同時也由於犯錯誤是接受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環。但如果你做不到不計個人得失,那麼,不將你的心放在兒孫後輩身上,你便會覺得生活空虛無聊。

如果是這樣,你必須知道:儘管你還能給他們物質上的幫助,諸如給點補貼或織幾件毛衣,可是你千方不要指望他們會喜歡跟你在一起。

有些老人爲死的恐懼所困擾。假如年輕人有這種恐懼,那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年輕人有理由害怕戰死在戰場上;但當他們想到被騙走了生命所能賦予的美好生活時,他們有理由表示不滿。但假如對於一個嚐盡人間疾苦,已經完成該做的一切的老年人來講,怕死就有點不大好了。

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好辦法是——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使你的愛好逐漸擴大,越來越超出個人的範圍,最後你的自我之牆將一點一點地退卻,你的生命將越來越和人類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像一條河——開始很小,被兩岸緊緊約束,激烈地衝過岩石和瀑布。漸漸地它變寬了,兩岸退卻了,河水靜靜地流着。到最後,不經過任何可見的停留,就和大海匯合在一起,毫無痛苦地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一個在老年能這樣對待生活的人,將不會感到死亡的恐懼,因爲他所關心的事物將繼續下去。假如由於生命力的減退,倦意日增,安息的想法也許就是可喜之處。我希望我能死於工作之時,並且在我快死的時候能知道別人將繼續做我不能再做的工作,同時能爲自己已完成力所能及的一切而心滿意足。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2

夏日正烈,眼前的整個世界,彷彿也要融化了。在川流不息的人羣中,總能看到一張張掛滿汗滴的面孔,一件件粘在脊背上的薄衫,一雙雙有氣無力擺動的手,一隻只欲速不達的腳,聽的到一句句怨天欺人的話語。看樣子整個人類都是要與老天結怨,卻又無可奈何,誰叫自己有事在身。

前幾日感情的波動工作的繁重,導致自己想家,想回去看看母親父親以及我那花甲之年的爺爺。於是今天出現在了人羣中,一償久違依然不思的灼烤。好長時間沒有回家,確實沒有學生時代那麼念家,但家有老人,不去看看是不孝,況且正處端午假日。此刻的我正在望着嗖嗖後退的窗外景象,猶如時光飛逝,好不感傷。

記得在年後來西安工作之時,爺爺用顫抖的雙手拭淚的情景,母親一句句不斷重複安頓的話,父親默默望着自己孩子離去的雙眼,我何嘗不痛於心,於是自己假裝上廁所之際流盡這傷感的淚水,好高高興興和家人道個別。

而今歸家,卻提前接妹妹的電話,安頓我見到母親莫提我感情的事,好讓身體欠佳的母親安心些。而我自己居然不知母親有病在身,我想哭,但卻怕把這傷感帶給他人,我想大喊,卻怕嚇到旁人,只能一個人默默忍受。

我大概在姐弟中算是一個不孝子。在我出生之時,父母大喜,而有人說老來得子,子只能是啃爹族。我曾努力學習,直至今日大學畢業工作兩年發現還是沒能逃過那句話。無法把爺爺父母接到身邊,無法給他們帶來一個小生命,讓他們過上有天倫之樂的生活。爺爺的哭就是想在他閉目之前看看下一代人。而父親每次出去見到別人逗着孫子,默默地又回家了,到現在幾乎不在出去。母親雖然一直以怕她老了沒人幫人我帶孩子爲由勸說我,但是我何嘗不能理解。我的心情豈能不沉重,而我的壓力誰能與我分擔,誰又能理解我?我努力工作,只是爲了賺錢,能把你們接到身邊,我不怕累不怕苦,只想讓你們安度晚年,不在勞累,不在牽腸掛肚。至於孩子我無法逼迫於她人,我有時真的想能找一個只要現在能給生我孩子的女人,而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誰會心甘情願。

不知不覺車已行使好幾個小時,馬上就到家了,而我想見見她們的慾望更加強烈,恨不得立刻回到家。

車正在緩緩的停了下來。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3

父親看着牆上的中國地圖,說咱陝西這塊地方像一把鑰匙。說完,他下意識地摸了一下褲帶,那裏繫着一串鑰匙,能打開一處掛着鎖的老房子。這處房子在陝南,藏在一條山溝裏。

這是父母來武漢的第二天。外面正飄着雪,亮着的電暖器像一盆火。父親嫌這東西費電,說要是在家裏,給火塘加些柴就能取暖。

我明白父親思鄉心切,接着這個話題和他聊了火塘裏的茶罐、煨着的酒、埋在火灰裏的洋芋。父親的心思好像不在這裏,他說,這麼冷的天,不曉得花臉貓咋樣了?

這把我的心思一下扯遠了。我在武漢待了十來年,接父母來住過幾次,他們總要留一個人在家,照應莊稼,人情禮往,還有花臉貓。這次,他們能一起來,下了很大的決心。得找到接手種地的人,不然地荒着像什麼話;打電話告知親戚,不然客人來了大門鎖着那像什麼話;至於花臉貓,自然也要請人來做貓飯。

我和弟弟妹妹都不想讓他們再回老家了,卻不敢告訴他們,怕他們覺得被挾持了。可他們來了,我還是把他們落下了。除了週末,家裏只有他倆,幸虧還有隻狗小朱,給他們添點笑聲。我每天中午打電話問他們吃了沒,回答說吃了,要麼煲谷糊糊,要麼洋芋煮豆角,要麼青菜煮豆腐,都是老家的吃法。

晚上,我和父親照例要喝杯酒,扯些閒話,通常我會說到某個鄰居或親戚到城裏去了之後是如何生活的,比如下棋、看書。說到有一位表爺還上老年大學學書法了,父親笑笑說:那是沒辦法的事,城裏沒有地嘛,手閒着也累。

父親喜歡看書,讀了《浮生六記》,說寫得真好,可惜沈復和芸娘命太苦了。他誇蔣坦的《秋燈瑣憶》寫得好,看了汪曾祺的《人間草木》,誇汪先生家常,是個好老漢。父親看書時,母親要麼逗弄小朱,要麼坐在陽臺上看看花草。母親進過掃盲班,開始能認一些字,後來全忘了。等到她的三個兒女都在城裏成家立業,有一天她嘆息一聲:“原來養了三個客呀!”他們羨慕別人家裏有老頭、有青年、有小孩。其實,我們家也是這樣的,卻分散在幾個地方。

我聽到這句話很傷感。我在城裏這些年經常沒有歸宿感,時常發些“夢裏不知身是客”的牢騷,犯愁的事情層出不窮,可每次回老家,總要做出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生怕父母憂心。在奔赴城市的路上,他們躬身做墊腳石,到後來我們忘記了最初的夢想,陷在世俗裏。就算每年都回家探望,但一個事實就是——不說是拋棄了父母,至少是捨棄了父母:別人家濟濟一堂享天倫之樂,他們只有豔羨的份兒,並且生怕給兒女添麻煩。

前年母親摔倒了,半邊身子不能動,他們竟然沒吭一聲。幸好我打電話回去,母親還說不要緊,睡一夜明兒就好了。我當下明白了是怎麼回事,立刻電告親友幫忙送到醫院。雖說腦部出血點位置不傷要害,但手腳依然有障礙。母親說:這回花了那麼多錢,就像你們買回來一個媽,我得好好活幾年,不然,你們太划不來了。

有天晚上,父親和我談起了生死,說起了他預備的墓地位置。他說他要是死在城裏,一定要把骨灰送回老家,他說他答應過祖母死後陪在她身邊;他說那地方離老屋近,就像換個地方睡覺一樣,離屋近還有個好處,你們想看我了,不用跑路。我想,是不是留他在城裏這事兒給他壓力了?

他們還是孤單。我每次下班,他們都像五星級酒店的門童,站在門口,眼巴巴的,看樣子等了很久。我說,以前每年回去兩次,現在天天在一起,怎麼還等起來了?母親說,那樣習慣了,現在不一樣了,有盼頭。

週末扶着母親去不遠處的小廣場曬太陽,母親忽然指着一個人說,像咱們村裏的一個人。這只是開始,後來每次下樓,她總能看到一個人像我們村裏的某個人,要麼背影像,要麼頭髮像,要麼走路姿勢像。有一天,她看見一隻鬆獅狗,怎麼看都很憂愁,母親忽然樂了,說:你看這狗多像某某某!我也笑起來,她說的那個鄰居不苟言笑,倒真有幾分神似。

我笑着笑着,心一緊,原來母親也在思鄉。

年關一點一點近了,父母想念起老家的臘月,燒酒的香,熬糖的香,左鄰右舍歡快的聲音,而這裏缺這一份熱氣騰騰。每有親朋來電問候,父親總說挺好的,掛了電話會若有所思地嘆息一聲。有一天,我回來,父親很開心地說:那位上老年大學學書法的表爺回老家了,不住城裏了,說就像一棵玉米種在公園裏,怎麼看怎麼不是一棵莊稼。看來,表爺的話讓父親產生了共鳴,我又忐忑了一會兒。

春節前兩天,弟弟從南京過來,說起前不久去廣州出差看望一位老鄰人的事情,說那位鄰人拉着他的手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弟弟說,一個老頭子怎麼會那樣哭?父親說,年輕人不知道鄉情,古人把“他鄉遇故知”跟“洞房花燭夜”列入人生四大喜事,那可不是胡扯的。

父母第一次沒在老家過年,母親說前一陣給老家一位王神仙許了願,讓我去買了香火。我騰了一個花盆的土放在陽臺上。母親跟王神仙說:對不住,隔了這麼遠,害你跑路,這城裏又不敢放鞭炮,怠慢你了,等我回去再敬你,我給你許的願你可要盡心呀。我問母親許了啥願,母親笑着不說。我又問,母親說請王神仙保佑我有瞌睡,說她都一覺睡醒了,看我還坐着,就許願請王神仙讓我早點睡覺。

再沒有那樣的情詩了

姥爺一共有過4個孩子,只活了媽媽一個;奶奶也很特別,生了爸爸這一個孩子之後就再也不生了。於是,1935年出生的爸爸和媽媽,成了那個年代少有的“獨生子女”。

爸爸和媽媽都是20世紀50年代初考入鐵路系統的,是新中國第一批鐵路職工。懷着對新生活的嚮往,他們一起參加了鐵路職工運動會。爸爸參加撐杆跳高比賽,媽媽的項目是短跑。那時他們彼此還不認識,但是兩個人留在了同一張運動會的合影上。

他們還一起參加鐵路文藝匯演,媽媽跳“採茶撲蝶”舞,爸爸參加了合唱——蘇聯歌曲《共青團員之歌》。演出結束後的集體合影上,又留下了他倆的身影。

這就叫緣分吧。

也許爸爸就是從那時開始注意媽媽的——那個不善言辭、低頭走路、被譽爲鐵路電報所“四大美女”之一的漂亮女孩兒。

媽媽在衆多通篇介紹自己成就或輝煌歷史的求愛信中,看到了一封只有7個字的情書:“我想和你交朋友。”媽媽回了3個字:“我同意。”

加在一起很簡單的10個字,讓他們承載了日後長期兩地分居的艱難和痛苦,卻始終信守不渝。

確立關係一年後,爸爸肩負着贍養父母的責任,帶着建設邊疆的夢想,去了新疆。

從安徽到新疆,要坐3天4夜的火車。兩個連手都沒拉過的年輕人,靠通信聯繫着,從沒考慮過將來能不能調到一起。

我曾在媽媽的抽屜裏看到過一個用畫報包起來的小本子,第一頁上,是爸爸俊美的字體:“送給姐姐素琴,弟塔基。”

爸爸所寫的情詩,好像是普希金體,那是那個年代的時尚。

本子裏夾着一張很美的照片,媽媽的頭髮端莊地盤起,戴着一條潔白的珍珠項鍊。媽媽說,項鍊是跟同事借的。她把這張照片寄給遠在新疆的爸爸,爸爸則在背面,鄭重地寫下了引自俄國文豪契訶夫的一段文字:“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好的,無論是外表、衣裳、心靈,還是思想。在這一點上,我的妻,是我理想的化身。”這就是媽媽在我那理想主義的爸爸眼中的形象。

對爸爸和媽媽的各種猜想在我小小的心靈裏展開:媽媽比爸爸年齡大?爲什麼爸爸叫媽媽“姐姐”?在爸爸的情詩裏,他們成了兩個無比神祕的人。

後來經過我的多方求證,終於搞清楚了,爸爸和媽媽是同年出生的,爸爸的生日在農曆正月,媽媽的生日在農曆十一月,所以媽媽比爸爸小了快一歲。

可爸爸爲什麼要管媽媽叫“姐姐”呢?後來,我乾脆直接去問媽媽:“爲什麼爸爸叫你姐姐?”

“沒有啊,你爸爸一直都叫我的名字。”媽媽好像不記得那本詩集一樣。

我只能安慰自己,歲月的磨礪讓媽媽的記憶力衰退了。

經過5年鴻雁傳書,27歲的爸爸和媽媽作爲當時的大齡青年,決定結婚。

可是那會兒,媽媽還是不知道,爸爸有沒有從新疆調回來的可能,爸爸的工資是多少,爸爸家有沒有房子住。直到第一次見了爺爺奶奶,媽媽才知道,爺爺奶奶就爸爸這麼一個孩子,爸爸要負擔爺爺奶奶的全部生活費用——真不知道爸爸媽媽那5年的通信都談了些什麼。

爸爸在新疆工作了15年後,終於在我6歲的時候,調回來了。

15年裏,爸爸每年都把一年來對家人、對妻子的思念化作力量,忍受着3天4夜的火車長途跋涉的煎熬,在短短的20天裏,享受着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其間誕生了我們姐妹3個。

爸爸回來後,每天晚飯時都會來姥爺家,一是因爲媽媽住在姥爺家,二是因爲這裏有一羣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國家的命運和未來。每當爸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時,媽媽手裏忙活着家務,耳朵卻聽着他們的談話,不時點頭微笑。閒下來時,她就坐在一旁,深情地看着爸爸,那眼中的欣賞分明是回給爸爸的情詩。

不當詩人便虧了的爸爸,在媽媽50歲生日的時候,送給媽媽一本集合了世界著名詩人給妻子的情詩集,在扉頁上用普希金式的詩體寫了一首獻給媽媽的情詩,這個50歲的男人依然“跪拜”在被他譽爲“女神”的媽媽腳下。

我們再沒有那樣的時代,再沒有那樣的愛情了,也再沒有那樣的情詩了。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4

時間無聲地流逝,衝不掉對您刻骨銘心的記憶;四季無息地更替,帶不走對您與日俱增的思念。花開花落,金風吹來又一個您的節日。飄飛的思緒無由地飛到您的身邊。真想,託秋風捎去我對您的祝福。

——題記

塵滿面,鬢如霜

幾年前的一個初秋,萬木繁密,乍涼還熱。那天我和同學們都端坐在教室裏,懷着兒童的忐忑和好奇心理,靜靜地等待一位新來的語文老師。鈴聲過後,教室裏走進一位長相古怪,老態,但精神矍鑠的老師。同學們立即用狡黠的目光將他從頭到腳打量了個遍:凌亂的頭髮已夾了不少雪花,就如被霜打過的草地。瘦削的古銅色臉上布了一層灰,皺紋毫不留情地刻在額上。有點皺的長袖襯衫上,釦子一個不落地扣上,袖管卻挽得高高的,露出了佈滿青筋的手臂。“是個老頭”,“長得寒磣”,“是個老土”……幾個調皮的男生立即竊竊私語地交換了意見。您卻用溫和的目光在教室裏慈愛地掃了一遍,用粉筆在黑板上工整地寫了一個“唐”字,然後用四川話講話了:“同學們好!我姓唐,剛從農村小學調到這裏。這學期我將擔任大家的語文老師。”話音剛落,下面就有人偷偷地笑起來,因爲您把“老師”說成了“惱師”!說實在的,我對您的印象很不好,真有點土,還不講普通話。就這樣,一個“塵滿面,鬢如霜”的老教師就走進了我的世界。

潤物細無聲

因爲是語文科代表,經常要到您的辦公室,對您的瞭解就多了起來。當晨曦來臨時,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總是最先響起,因爲您總是第一個來到教室與大家一起朗讀(儘管你的普通話並不標準);當夜幕降臨時,走得最遲的總是您,因爲您總要忙着批改當天的作業;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您總是熬夜伏案工作,因爲您還要爲我們備課……漸漸地,我發現您並不土,您有一種吸鐵石般的魅力吸引着我。

最難忘的是那個考試後的傍晚,我因爲考試很糟糕,心情非常煩躁,灰心喪氣,整天只覺得昏昏沉沉,無所事事,坐在座位上,手中拿着一本書,翻來翻去什麼也看不進去。“出來一下。”這一聲打斷了我的遐想,我疾步走出了教室。當走到教室門口時,一股涼風撲面吹來,使我的身體發抖。我想退回來,但是看到您那單薄佝僂的身子風中晃動,我把腳邁出了教室,走到您的面前。您和藹地拉着我的手說:“你覺得這一陣子的學習怎樣?”我把頭低下,默默無語。您追問了一句:“是不是這次考試給你的打擊很大?”我點了點頭,頭扎得更低了,不爭氣的淚水也涌出了眼眶。您又拍拍我的肩說:“一次失敗決定不了什麼,失敗只是暫時的,要敢於面對失敗,失敗了要找到失敗的原因,找到原因,要對症下藥,這樣纔會有進步。把頭擡起來,要敢於面對生活!”

我擡起頭,遠處黑暗的天空中有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我和您面對站着,昏暗的燈光撒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影子投射在牆上,勾勒出一幅美麗的人生圖畫。

老師,您就像春雨一樣,滋潤着我的心田。

蠟炬成灰淚始幹

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風雨交加的一個早上。您仍然像往常一樣早地來到學校。一進教室我們就發現您臉色不對,平日健康的古銅色變成了灰白的蠟黃色。我們叫您休息,您卻說沒什麼。您仍然堅持在講臺前領我們讀書。可是,“咚”的一聲,您倒在了講臺前……

因爲過度操勞,年事已高的您終於累病了,躺在醫院裏。

白色的牆壁,白色的牀單,鬢如霜的您躺在那白色的世界裏。望着您那枯黃焦悴瘦削的臉龐,我流淚了。老師啊,如果不是嘔心瀝血地教育我們,如果不是起早貪黑地管理我們,如果不是夜裏夢裏都牽掛着我們,您怎麼會累倒這裏?您就像一支蠟燭,不停地燃燒着自己,直到生命最後一刻,老師啊,您是我心中最美的人!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5

去年終於搬進新樓,我們對面住的是一位老太太和她下崗的女兒一家,日子過得很是艱辛。老太太70多歲了,頭髮已花白,背已弓成了90度,然而,老太太卻總也不閒着,每天起早貪黑揹着一個破框子在小區的垃圾箱裏、角角落落搜尋着爛紙殼子、礦泉水瓶及一切可賣錢的廢品,似乎一刻也不閒着。

受老太太的引示,六歲的兒子也開始每次把喝過的飲料瓶存起來,見到路邊的各種瓶子也要撿回家。

那天,收破爛的來到樓下,老太太把她撿的廢品提到樓下賣。我便對兒子說,你看老奶奶生活那麼艱難,把你撿的瓶子給奶奶賣了吧?兒子想了想,答應了,我們父子倆把那堆爛瓶子放到門口,我對老太太說,阿姨,這點瓶子你也拿去賣了吧。老太太沒說什麼,便提着下樓了。誰知,晚上我們正在看電視,老太太敲開了房門,手裏拿着幾張紙幣,說這是我們賣的兩塊六毛錢,說着把錢放在門旁的鞋櫃上退出了門,我忙走到門口說,阿姨,那是給您賣的!但老太太堅決不要。

不久後,老太太又賣廢品,我又把兒子的瓶子放在門口,這次我對老太太說,阿姨,這幾個瓶子也值不了幾個錢,您就拿去賣吧。老太太猶豫了一下,便把那些瓶子和她撿的廢品放在一塊賣了。

然而一天後,老太太又敲開門,端來一大盤包子,說這是她女兒剛包的……

後來又有幾次,我把兒子的瓶子讓老太太賣,但每次賣後一兩天,老太太都會給我們送來一些水果、蔬菜及孩子愛吃的零食,雖然我們也給老太太送過一點東西,似乎鄰居間顯得很親近,但我總感到我那幾塊錢的瓶子給老太太帶來了很大的思想壓力。

再後來,我再也不給老太太瓶子賣了,收破爛的一來,我便和兒子把他撿到的各種瓶子提到樓下賣,哪怕一塊錢、幾毛錢,兒子也會高興得蹦蹦跳跳。我讓兒子懂得:只要是自己的辛勞所得,再少的錢也快樂!每次賣廢品,老太太也顯得神采飛揚,有時我們不知道收破爛的來了,她就會敲開門,高興地說,收瓶子的來了!我發現她的駝背也挺直了許多!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像老太太那樣的弱勢羣體,他們活得卑微卻堅強!他們需要的並不是我們施捨的所謂的幫助,有時,僅僅需要我們放低自己的姿態。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6

晚間剛剛登陸就發現葉社給我留言,說我的散文獲得七夕徵文散文類唯一的一等獎。沒想到我的散文能在衆多驚天地泣鬼神之篇章中嶄露頭角,着實欣喜了一下。

可是無論怎樣的歡喜都消磨不了白日裏的疲憊和惶恐。心思完全不在文字上面。

早晨一大早就和母親到六安去了。今天二舅做手術,兩個手術合在一起很讓人心驚膽戰。我們六點多就忙着趕到人民醫院住院部。九號病房住得滿滿的。二舅躺在第一張牀鋪上,看起來精神很好,臉色也很紅潤。他一直在叨叨絮絮說自己沒啥病,胃部不可能有癌變,膽結石倒是差不多。我們都瞞着二舅,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其實二舅已經是胃癌中期,外加膽結石。所以需要做兩個手術,合在一起最少得四個小時的手術時間。二舅終究是疑惑,一個小小的膽結石手術怎麼需要那麼多費用,需要那麼長的時間。於是母親就善意地欺騙二舅說,小石子附在膽囊上,需要細細剝離,那麼精細的操作當然需要很長時間了,難道還是‘咔嚓’一下用剪刀剪了?”其實母親並不懂醫,說的話也完全外行。但是能唬住二舅。

表弟跑來跑去,一會兒打電話,一會兒交錢,一會兒拿東西。忙得滿頭大汗,我看着表弟疲勞不堪的樣子,心中也很難過,但不知該如何插手。所有的大小事情都有表弟一個人操心,對於纔剛剛而立的表弟來說,二舅的手術無疑是他三十年的生活中最最焦心的事情,然而,我們終究都要長大,要承擔起重重的責任。表弟苦笑着說,先前只知道悶頭過日子,從來不去過多考慮老人的身體,不需要在老人身上花費太多精力,可是現在不能了。表弟讀書不多,他說出這樣的話,讓我的心也隱隱作痛。

十點整二舅被送進手術室。我們都只能呆呆在走廊上等候。我看着眼前的幾個老人,突然害怕起來。我不知道等候在走廊上的幾位老人哪一天會突然離我而去。不知道眼前的老人當他們燃盡生命之燈時,我能否承受?我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接受他們逐漸老去的事實,但他們分明都是風燭殘年了。

他們什麼也不懂,像一羣不諳世事的孩子,跟在我後面跌跌撞撞,出出進進。

手術室的門緊緊關閉着,像是隔着了兩重天,生死線。廊檐外許多等候的親屬都站立不安,滿臉的惶然。我把母親、大舅和二舅媽帶到病房等候。我不想讓他們擔憂,害怕。我現在是他們的依戀和靠山。

我安頓好大舅和二舅媽,帶着母親到“愛樓”檢查身體。母親的身體最近一直不太好,頭暈,胸悶,心臟部位隱隱作痛。

母親做了心電圖,結果顯示冠心病已到中期。醫生告訴我,最好讓母親住院觀察,做手術,讓母親過一天再來複查。母親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反應便是回家。不做手術,不需要住院,吃點藥就是了,哪能有什麼大事!也不是癌症,非得做手術不可,你大姑不也是這種病麼?你奶奶生前不也是這種病麼?等到實在熬不下去的時候,時間也到了,我也老透了!母親聽到醫生的話,絮絮叨叨着不做手術不住院的理由。

我沒想到母親心臟有問題,我一直以爲母親胃竇炎,先前帶着母親做胃鏡的時候,看到母親那痛苦的樣子,不知怎麼辦纔好。現在我更不知所措了。

回到病房,母親和舅媽說話,我一個人呆呆蹲在外面的廊檐下。看醫院中人來人往,各色病人在我眼前晃動,有胳膊上掛着吊水的病人慢騰騰從我身邊經過去洗手間,病房裏傳來說笑聲,也有低低私語聲。突然間,我感到那麼無助!我已經成了父母的頂樑柱,有我在,他們覺得踏實安慰,可是,我害怕,害怕自己不能揹負起這樣的沉重,怕自己能力不夠。其實,我已經不能給父母一個安逸的晚年了。年邁的父母至今仍然忙碌不停,當大多老人享受晚年的幸福時,我的父母依然爲着下一代操心不止,勞累不止。

我的眼淚“刷刷”流了下來,爲二舅,爲母親,也爲我們自己。近些天所有的不快全涌了上來,母親的病情觸動了心底柔軟的神經,使我控制不住抽噎起來。可是不能讓母親看到。我怕她緊張。等到安定下情緒,我跟母親說了一些飲食方面的注意問題,儘量淡化母親內心裏的忐忑。或許,母親不會在意自己的病情,或許母親也極力做出不在乎的樣子,爲的是減輕我的焦慮。

因爲下午有事,中午安頓好幾位老人,交代幾句,便坐車回家了。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謂的事情並不重要,是我自己不敢再呆在醫院,不敢看到二舅出了手術室後蒼白的臉和失神的目光。我怕血暈症暴露出我脆弱的內心。逃離是我最不堪爲人所齒的懦弱行爲。

心中時刻惦記着母親的病,上網查了許多關於冠心病方面的知識,迫不及待地打電話詢問二舅的情況,告知母親需要如此這般,如此這般。話語中有責備,有關心,有無奈。母親在電話的另一端連聲諾諾,像個受訓的孩子。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7

每當聽到閆維文演唱的《母親》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歌中的詞曲觸動了我的心扉,一股暖流浸入心房,滋潤着我。撥動着心絃,讓我心動。腦海中母親含心茹苦哺育我成長的往事如熱血涌向心頭,讓我想起……。

母親家境貧瘠,家中排行老小,年輕時就體廋多病。她勤勞、聰明、賢惠,有着中華民族特有的.質樸、善良、堅強之性格,傳承着中華兒女的美德。她,用母愛呵護着我們長大,用摯愛哺育着我們成長,用柔弱的身軀挑起家庭重擔,撐起兒女們的一片藍天。

母親生有我們姐弟四人,上有哥姐,下有弟,聽母親說哥哥在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我在家是老二。母親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她不顧自己的安危,賜予我們生命。將我們帶到這個多彩的世界,讓我們飽享人間之樂。使我們感到了母愛的偉大和堅強。我要向您說聲“母親,謝謝您,是您給了我生命”。

在我的孩提記憶裏,母親有病在家,操持家務。不僅照料着我們姐弟三人,還贍養着爺爺。那時,家裏生活不富裕,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收入不多。母親總是精打細算地安排着家庭生活,用她柔弱的身軀扛着家庭重擔。

母親雖然身體不好,但她持家理財還是很有辦法,總能讓我們在最困難時,渡過難關。那時我們正值長身體時,她總是殫精竭慮地想盡辦法讓我們吃飽、吃好,我最愛吃她做的芸豆燴麪,珍饈美食。結婚成家後,還時常想起這樣的饕餮美餐。母親有雙巧手,她常給我們裁剪新衣、衲制布鞋。每逢過年之時,用她那雙巧手,剪出窗花,貼在窗上。節日氣氛頃刻間充溢整個房間,此時我們也是最歡快、最幸福的時刻。

母親是個孝順的兒媳和賢惠的妻子,爺爺年邁已高,父親是家裏的頂樑柱,每到吃晚飯時,她總是最後一個就餐,並告戒我們要等爺爺和父親一起共進晚餐。爺爺病重時,她和父親陪伴着,雖然有病,但從沒有怨言,直到爺爺走完生命的最後。

母親的勤勞、聰明、賢惠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成長,讓我們懂得了勤儉持家、孝順老人、尊重長者。如今自已的孩子,已長大成人,我時常也會這樣地教誨他。我想這就是在母親身上學到的“家教”。我要向您說聲“母親,謝謝您,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教育我的後代”。

母親是個熱心、善良的人,她雖然沒有工作,在家操持家務。但左鄰右舍的叔叔、阿姨上班時,總會讓她幫助照看家裏的孩子們,把家裏的門鑰匙寄放到我家。她常常叮囑我們和夥伴們:“放學早點回家,不要在路上貪玩”。記得有一次鄰居家的哥倆吵架,母親用了很大力氣把他們分開。弟弟若無其事地回了家,哥哥脾氣倔犟,怎麼勸就是不回家。此時,外面下起了漂瓢大雨,母親怕他被雨淋壞生病,撐着傘想盡辦法將他勸回了家。可是,哥哥還是生病了,母親於是將他帶到醫院看了醫生。

隨着爺爺去逝,我們長大,家事的操勞,使她的身體更不如從前。高中那年,當我在家夜讀時,母親陪伴在我身邊,直到我入睡。當我夜讀偷懶時,母親輕聲喚醒我,關切地詢問我,讓我去牀上休息。母親的身體不好,但是夏季天熱時,怕我們夜裏被蚊蟲叮咬和熱着,常常守候在我們牀邊,用扇子爲我們驅蚊、納涼……

母親已進入耄耋之年,20xx年在陸軍總院做了一次心臟介入手術很成功。8年過去了,她的身體依然康健。如今,我成家立業,遠離家鄉,每年我都會攜妻帶兒,回家過年,感受着父愛母愛,感受着家的溫暖。

母親是一個勤勞的婦女,她給我生命,哺育我成長。辛茹苦的養育之恩難以報答,感恩之心難以表達。

我要向您說聲“父愛似天,母愛似地,天地之大,比不上父母的恩情大。母親,祝您晚年安康!”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8

晚霞映紅了天邊,迷人的光彩中您依稀可見。

唐老師,您在那邊還好嗎?

秋風,請送去我的問候。

大雁,請帶去我的祝福。

天邊的夕陽,你慢些走。

最美夕陽

黃昏,夕陽開始散發金光,天空的顏色開始變深,由亮白變成了粉紅。

是夕陽開始下墜。

它彷彿有意渲染天空的色彩,有意製造這良辰美景。在夕陽的渲染下,雲朵彷彿喝醉了酒般,朵朵鮮紅,朵朵醉人。江水彷彿鍍了一層金似的,用淡淡的金光映照着周邊的花草樹木,緩緩向東流去。

江邊,一對年近七旬的老夫婦悠閒地漫步着。

衆多行人,他們與衆不同:一個老爺爺推着一把輪椅,輪椅上坐着他的老伴。

他們是一對恩愛的得讓人羨慕的老夫婦。老奶奶下半身殘疾,無法站立,可老爺爺不嫌棄老奶奶,細心地照料她,還時常推着老奶奶來江邊走走,看看晚霞,活動活動,儘管老爺爺自己的腿腳也有些跛。

“哎,你瞧,西邊的雲多好看啊,鮮紅的,着了火似的!”

“老頭子呀,要我說,還是東邊的好看嘛,像朵花兒!”

“祝你生日快樂……”灑水車從遠處開來,哼着悅耳的小調,噴發着快樂的源泉,滋潤了乾旱的大地。花草樹木得到了水的恩賜,透出一種水靈靈的柔美,與夕陽的金光交織在一起,更顯嫵媚。

灑水車前進着,路兩邊的行人紛紛躲避它噴出的水。

可那對老夫婦似乎渾然不知,沉浸在他們那快樂的交談中。

終於,灑水車的歌聲提醒了他們,可能躲到哪兒去呢?再說,也來不及了呀!

就在路人爲他們擔心時,灑水車的水量開始奇蹟般減弱,由原來瘋狂噴發的水變作一股細細的水流,開到老夫婦腳邊時,又變做一滴晶瑩的水珠,滴在老夫婦腳邊。

路人見到此情景,不禁爲司機的行爲豎起大拇指。老夫婦更是感激,老爺爺朝那位司機揮揮手,喊了一聲:“謝謝啊,同志!”司機笑着點點頭,灑水車又唱起了歡樂的歌,噴出快樂的水源。

老夫婦目送着灑水車漸漸遠去,成爲一個黑點,消失在太陽墜落的地平線。老夫婦繼續在江邊散步,笑着議論新安江的新風尚。夕陽的臉慢慢消失在遠處的山峯中。天空的顏色開始變深,直到濃稠的黑夜把老夫婦的身影吞沒…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9

閒暇無事,我喜歡一個人坐在書房裏,沏一杯清茶,放一段音樂,聽一段戲曲,在氤氳的茶香和靜靜流淌的音樂中,翻看一些美麗誘人的山水畫和驚豔多姿的仕女圖、花鳥畫。這些畫,有些是攝影師的傑作,有些是畫家們的神韻,但都是大自然的再現:風和日麗,山清水秀,亭臺樓閣,鳥語花香,美女多姿,情思綿綿…,真是美不勝收!以至於不知不覺地置身於美景之中,貪婪地享受着那大自然的恩惠。此情此景,旁若無人,暢然愜意,清淨無爲,以至忘卻了一切,忘卻了自我的存在!

進入古稀之年,和佛結緣,實乃幸事,只是恨見太晚!我先後讀了淨宗“五經一論”,禪宗“七經一觀”,以及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中常用的些許經典,深深感到:佛教超越了一切學科理論的認識領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回答了人們苦樂生死的根本問題;它不僅僅是理論,更是實證,只要學人依教奉行,制心一處,皆可修成正果,圓成佛道。

誦讀大乘經典,感受頗深。每讀一部佛經,都有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彷彿釋迦佛深解人意,開口便能直指人心,你不開悟也不行!每每使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心生歡喜,樂而忘憂,真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使人手不釋卷,廢寢忘食,以至有一種讀經就是人生享受的感覺!人們也許想象不到。誦讀佛經和一般讀書不同,它是一種神聖的和對佛祖誠敬的行爲,是激發本具的智慧德能的唯一方法,它對於糾正偏執,樹立正見,端正人生,純潔心靈,真是非佛經莫屬了!

在深入經藏、增長智慧的同時,把現實生活做爲修行的道場,以出世之精神入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待人接物,說話辦事,無不是壇城。面對境界,體悟佛性,歷事煉性,對人煉心;把小我融於大我;不取不捨;入不二法門;保持清淨心。學中修,修中學,修學並運,不斷淨化自己的心靈,體味那清淨、自在、安詳、快樂的境界,享受那恬淡、無慾、瀟灑、自如而又典雅的生活!

平素,我喜歡書,不讀書就覺得心裏空蕩蕩的,大有寢食不安之感。正所謂 “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愛書,倒不是因爲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而是因爲書是開啓智慧的鑰匙,是充實自我的大門,是通向成功的舟楫!當我品讀那古今聖賢們的至理名言時,當我品讀那古今詩詞名家的雋永詩文時,總是愛不釋手、如飢似渴、反覆品讀、一絲不苟。 “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不讀則已,既讀必得。讀書是自己的愛好,或者說是嗜好,是幾十年的職業習慣(宣傳教育),我把學佛、讀書、吟詩、撰文,作爲晚年修心養性的一種依託,對於我來說,也許這是一種必然的歸宿吧!

寫詩作文,從中尋找樂趣,是我的特長。把自己一生對工作、對生活的感受,總結一下,梳理一番,融合古今聖賢們的教誨,以詩文的形式寫下來,不無益處,起碼也是自尋其樂之道吧!閒暇無事,坐在案頭,我常對自己寫下的詩文反覆讀誦、反覆推敲、反覆修改,一個詞、一個字也不放過,至到詞通意達、完全滿意爲止。君不知,當一篇詩文經過錘鍊,朗朗誦讀,心滿意足的時候,那種內心的愜意、喜悅、歡快心情,是別人難以體味的!我給孩子們說,學佛、悟禪、讀書、寫詩,是最好的養心丸、維生素、保健品、長壽藥,有百利而無一害!自己深有感觸,不知人家信不信。或問,你這樣認真地、一絲不苟地修改這些詩文,到底是爲了什麼呢?我說:什麼也不爲,這是一種治學習慣,修習風格,也是一種陶冶情操,背塵合覺的有效方法,或者說,這是尋找其中樂不思蜀的快意之感罷了!

我喜歡清靜,但也喜歡交友。幾位情投意合的老朋友不時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暢談國事民情,豁達開懷;幾位大學老校友定時聚會,談詩論文,唱和詩聯,倒也饒有風趣;在網上,詩友、高手就更多了,正好學習提高。不管外事何其多,但有一點我是始終不渝的,那就是:隨緣應事,事過不留!交往談吐過後,馬上把心收回來,回到原本清靜的思想境界!

說到這裏,我記起了南懷瑾的兩副聯來:

佛爲心,道爲骨,儒爲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品茶,聽樂,賞畫,讀經,修心,養性,撰文,寫詩、處事、交友…。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內聖外王。我想,這纔是最好的修行吧!——關鍵在我。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10

就在當代今天,新婚夫妻動輒就離婚各奔東西而去,在小區卻住着一對老夫妻,互相守着當年的誓言、愛的承諾,雖然坎坷,雖然風雨,不離不棄,也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僅存的唯一的一對老夫妻,方顯示出稀少珍貴。

一對空巢老夫妻。兩人走過了相助的70多年。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男老翁姓邵,就叫老邵吧,妻子貴珍,生育有兩個男丁,後來羨慕女兒收養了一個義女。三個孩子都不在小區裏住。小兒子在市區住,大兒子在外市省會開飯店,女兒在外市省會開出租車。退休後老邵曾經去市區住了一陣子,吃飯習慣不方便與兒子兒媳婦,就回到小區來住,老夥計多,熟人多,根在小區。

老邵大腹便便,血壓高血脂稠,好吃紅燒肉,好喝些小酒,喜歡與年輕人混在一起,時不時邀請年輕街坊到家裏喝酒吃肉聊天,維持日子。老伴貴珍糖尿病、大腦硬化萎縮,自己可以自由活動,只是智力下降如同小孩子,有時間她自己對着電視機喊,“看我幹什麼!不要看。”最後啪把電視關掉,再也沒有人看她。下樓在院子自己一人種地,拾塑料袋子、方便麪袋子,拿往家裏,老邵趁她不注意就扔回垃圾桶。她也不找。重拾,重扔,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時候鄰居從她的小片荒菜地經過,她不樂意,就驅趕經過的人,用凳子攆人,樓上的老邵看到就對着人羣大喊,“不要和他一樣!”“一個精神殘疾病人,有什麼法子,有時間氣得我大罵她一通,她呵呵笑,怎麼辦!就這樣吧!”

兒子們抽空回來,就給母親洗澡,洗一遍衣褲、牀單枕巾。孩子們回不來就找鄰居們幫忙給他洗澡。

老邵大部分時間就是老伴的法定監護人。大部分時間在家裏。買菜購物出去,自己洗澡就需要把老伴鎖在屋裏,和老夥計去洗澡。害怕她一人走失迷,找不到家門。

春節了,兒女們輪流回來照看。春去秋回,日子流失。

昨天因爲有事去看老邵。他讓我們看了他平時在家裏看的書籍刊物。眼花了,少看一會,看累了,就對着窗戶下看。看過往行人。打招呼。誰家有婚喪嫁娶之事就去幫忙。每天看天空流雲日子飄過。

老夫妻雙職工,不缺錢花。經濟闊綽。就是健康,身體一天一天衰老下去。

或許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老人們,有一天今天年輕的我們明天也會向他們二人一樣老去。空巢。孩子在外市工作學習安家。

就在小康社會來臨,養老院還不可以普及,有些老夫妻不願意住老年公寓,願意住在自己家裏,就是需要社會一些支持。有的地方在試點。有些地方卻照舊紋絲不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