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通用22篇)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想要學習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歡迎大家分享。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通用22篇)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

今年也不知怎麼了,當看到羣里老師朋友們都在發有關臘八節的故事與圖片時,我的心裏竟涌起了一股想吃臘八飯的衝動,仔細想想,自己竟有將近一二十年沒吃過地地道道的臘八飯了,對臘八飯的記憶還是母親在世的時候。

那時候,家裏的姊妹多,奶奶和母親兩個人總是早早準備做臘八飯的食材,我們也是提前好多天期盼着這一天的到來。那種感覺遙遠而又親切,以至於現在每當過大小節日的時候,我總是想起母親,有些話總是不自覺地脫口而出,比如說假如我母親活着,這個節日我們是怎麼過的,有多開心,有多熱鬧,而且總是喋喋不休地說起少年時代的我們以及那些快樂的日子。想必是年齡的原因吧,我越來越懷舊,越來越想念母親說過的話和母親做過的飯菜。

今天是臘八節,這個感覺越發強烈了,於是,我們約上陳建平老師,甘永平老師,及陸建華一起驅車到離縣城不遠的糜灘官路村的張泉英姐姐家去吃臘八飯。車子駛過糜灘吊橋轉了一個大彎開到了靖遠的北濱河路上,一路直行來到了分岔口,這裏的村莊道路也是水泥路,比較平展,車子很快到了官路村。

張姐姐抱着孫子在路口等我們呢,我們一行人來到了她家小院裏,小院內有未建成的兩層樓,上面還搭着鋼管腳架呢,原來張姐的愛人是個泥水匠,很能吃苦耐勞,他和張姐一個姓氏,我們來的時候,張大哥已經把我們下午要吃的臊子面的麪條壓回來了,他熱情地跟我們每個人打招呼,樸實得就像剛從地裏挖出的洋芋疙瘩,還帶有濃郁的泥土味呢。他告訴我們他利用閒暇時間給自家蓋起了兩層樓房,已經陸陸續續蓋了一年了,我們不由得感慨,現在的農村不管是交通還是建築比城市差不到哪去,有些地方,甚至比城市都好。

進了張姐家的上房,爐火上溫着的是張姐已經做好的臘八飯,還有放在茶几上的一小盆肉臊子。在那散發着陣陣的香味,引得我肚子裏的饞蟲騷動不已。看着這一鍋臘八飯,我彷彿看到了母親的影子,是啊,有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臘八飯了?母親以前也是這樣,把肉買回來,細細地切好,用醬油和各種調料做成肉臊子,再把豆腐,胡蘿蔔,切成小丁兒,放上蔥薑蒜就着肉臊子炒炒,等蔥薑蒜香味和肉香味飄出來的時候,就把事先熬好的大米和小米粥混合在一起,使勁順着一個方向攪,然後在小火上悶一會,就做好了我們靖遠人的臘八飯。

張姐招呼我們坐好,一邊舀飯一邊告訴我們:“今天是我生日,我沒告訴你們,是怕麻煩你們,兒子姑娘都在蘭州,他們想讓我帶着孫子去蘭州過生日,但我不肯,一是,人家都說五十九歲的生日不能過,如果過,閻王爺知道了,會早早收了去;二則,是你們幾位文友要來過臘八節,我得等你們。”今天真是個好日子,碰上張姐的生日了,我們紛紛祝她生日快樂。這時,張大哥熟練地勺了一大碗臘八飯,說是給多年患精神病的弟弟的。他先送給後院的弟弟纔回來跟我們一起吃,真是一個善良負責任的好哥哥啊。這時,張姐的姐姐和姐夫也來了,提着自家釀的葡萄酒來爲她慶生。大家一邊吃着香噴噴的臘八飯,一邊聽張姐講她出生時的事,她說,她生下的時候,正好是1959年的臘八,我們國家正鬧饑荒呢,她剛出生時,身體瘦弱,得了四六風,家裏人怕她熬不過去,就用穀草把她裹了,把她扔到了荒郊野嶺的山溝溝,讓她自生自滅。結果,大伯不忍心又去山溝溝看看,穀草還在動!就又抱回家,家人都說她命不該絕,說她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六零年母親爲了養活她在公社食堂做飯的時候,就係個大圍裙,故意把圍裙弄溼,把胳膊挽起來,給胳膊上塗點水,把麪粉粘在胳膊上或圍裙上,回來後再把胳膊上和圍裙上的麪粉用水洗下來的面水水,沒鍋用瓦片燒成麪糊糊,餵養她,“母親去食堂做飯時,家裏有一條餓得像骨架似的黃狗陪伴着她,狗舔着她的淚水,而她吸咽狗的口水才活下來。”身旁的大姐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由得兩眼淚水充盈。是啊,當年那個被差點扔掉的孩子,如今已經成爲奶奶,而且能唱秦腔,能跳舞,能寫文章能做美食的一個全才女人了,兒女孝順,孫繞膝前,也是一個最幸福的女人了。

就這樣,我們剛剛吃了臘八飯,張姐和她的姐姐又開始準備下午吃臊子面的食材,我們一邊品着香醇葡萄酒,一邊聊天,一邊看着她們忙前忙後,就像當年母親做飯的時候,我們在一邊玩耍嬉鬧的一樣,鬧得瘋了,母親時不時呵斥兩聲。如今,張姐一邊準備食材,一邊和我們聊會天,聊武優善老師提出的爲什麼靖遠臘八飯裏會放臊子,聊武永寶老師寫的有關糜灘的小說,聊最近靖遠河靖平的冰瀑要火了,聊甘老師的網刊隴上風情,聽陳老師講靖遠名人範振緒的家族故事,談到範老的母親也是個挺了不起的一個女性。我們就這樣聊着,笑着,和張姐的小孫子逗樂着,我恍惚又回到了少年時期,那個無拘無束的年齡,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卻又溫暖開心的年代。是啊,如今的時代,要啥有啥,爲什麼大家總覺得少點什麼?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巧手的姐姐們已經調好了臊子麪湯,備好了六個涼菜,還有自己醃製的兩個菜,一個是綠油油的砂蔥,一個是雪白的洋姜,吃起來脆甜脆甜的。那味道,說不出來的美啊。說實在的,我也好久沒吃過這兩樣菜了,又親切又懷念,嗯,對,是母親的味道,也是那個年代的味道,好像久違的一種感覺又回來了,心裏暖暖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談以前,談現在,談未來,等我們走的時候,我好像從那個年代又走了一圈,也好像母親剛剛從身邊離開,心裏平靜了許多,釋然了許多。

走出張姐家門口,天上飄起了大片的雪花,大家都驚歎,多好的日子,真是瑞雪兆豐年啊。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2

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十多年裏,每天一日三餐都是母親親手做的,即便沒有大魚大肉,對我而言也是鮮香可口。工作後,陪伴母親機會少了,很多時候只能在電話裏短暫問候,而回到家,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熟悉的飯菜香味。

母親是一名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她勤儉節約、賢惠持家。過去,家裏經濟條件不好,她一邊到工廠做工,一邊將我和兩個姐姐拉扯大。家裏燒火做飯、屋前屋後全靠母親一人打理,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母親爲我們做的每頓飯,總是毫不含糊,無論是大菜小菜,都是認真對待,她總是笑着說“味道不好多擔待,重要的是吃飽”。殊不知,這種味道,已經深深的根植於我們的味蕾。如今,走遍大街小巷,吃過大小餐館,最想念的依舊是母親飯菜的味道。

母親性格堅強、剛毅,即便處境再艱難,她依舊樂觀對待。2012年2月,父親病故,給整個家庭帶來滅頂之災,全家人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那段時間,我、兩個姐姐晝夜陪在母親身邊,和她聊天,以緩解母親的痛楚。到了6月,我到單位報到的通知來了,即將遠行,唯一放不下的便是母親。母親似乎察覺到了我的疑慮,臨行前,早早的給我做好午飯,特意做了我最喜歡吃的西芹炒肉、苦瓜煎蛋,並告誡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家裏的事不用擔心,一切有她……那頓飯,足足吃了一個鐘頭,也是父親走後吃的最溫暖最踏實的一頓飯。

後來的日子,母親漸漸的走出傷痛,並撐起了整個家。爲外孫滿月辦置用品、重新裝修房子、爲二姐出嫁操辦喜事……母親在一件件張羅的喜事面前,笑得合不攏嘴。

而生活卻更像一場遊戲,你永遠不知道等待着你的到底是欣喜或是憂傷。今年中秋那天,母親做飯中途,轟然倒下,昏迷不醒,經醫院診斷爲顱內腦動脈瘤,隨時危及生命。得知消息後,我頭腦一片空白,那一刻任憑怎麼堅強,眼淚就是不爭氣的往外流,腦海中不停閃爍母親的畫面,那是一種生離死別的提心吊膽。母親送到急症室後,我待在門外,一宿沒閤眼,時刻等着醫生的召喚。好在上天眷顧,母親手術很成功,腫瘤被徹底切除,懸着的心也隨之落地。手術後,我請年休默默守候在母親身邊,給她喂藥、翻身子、捏背,照顧得她滿臉堆笑,病自然也好得快多了。

也許是看着兒女們都在身邊,母親像小孩子一樣耍起了“小性子”,總是嘮叨醫院飯菜又貴又不好吃,不及她自己做的味道,爲哄她開心,我們都應聲答道:“是是是,現在多吃點,養好身子,以後纔有機會早一些親自下廚”。母親出院後,沒有修養幾天,就開始閒不住了,便試探着給小外孫做早飯,偶爾炒兩個小菜。

前不久回家,母親特意早早的讓姐姐買菜,打算親自做飯,即便我在電話裏再三囑咐不讓母親幹體力活,但是她還是以自以爲是的方式回絕。當我在家裏吃着母親親手做的飯菜時,一股濃濃的香味匯成的暖流縈繞心間,久久不能忘懷,那是一種獨特而又別樣的味道。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3

又是一年春來到,山川田野到處都透着綠意,花花草草點綴在各個角落,各種野菜趕趟兒似的一撥接一撥輪番登場,從鄉村到城市掀起了一股野菜熱,城裏人更把野菜奉爲至寶,昔日不起眼的野菜頻頻登上了大雅之堂。看着市場里人們競相搶購野菜的場景,不禁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那是一段苦中有樂的時光印記,那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母親的味道……

白蒿

早春,當積雪剛剛剛消融空氣中略顯幾分溫暖時,家鄉的道旁田埂就欣欣然冒出星星點點的嫩青帶白的野菜——白蒿。這是家鄉春季最早可採之食用的野菜。白蒿,又名艾蒿、蓬蒿、大頭蒿,藥名茵陳,味甘,性平,可治風寒溼痹,去黃疸、熱痢、疥癩惡瘡等。可在那個糧食奇缺的年代,白蒿的藥用價值似乎已被人們忽略了,更多的是當成了活命充飢的糧食。記得那時白蒿一露頭,母親便欣喜起來:“娃兒們開春了有希望了,白蒿能採了,餓不着啦!”母親一招呼,我們姊弟四個就歡蹦亂跳地跟着母親,迎着早春還不甚溫暖的陽光,挎着小籃子,拿着小鐵鏟到附近向陽的山坡田邊去採集白蒿。那淡淡的清香味,常勾得我們直流口水,忍不住掐一點放在口裏嚼起來,母親見狀,總是笑着說:“饞貓!”一個下午我們總能採到一大筐的白蒿。回家擇洗乾淨後交給母親,母親就開始變着花樣給我們做白蒿飯,拌上玉米麪散蒸,那味道香甜,蒸成白蒿饃饃鬆軟可口,煮熟加蒜汁涼拌清爽有味,做成白蒿湯清香怡人……母親的廚藝在村裏是出了名的好,縱然是野菜,在她手裏也能做出花樣來,讓我們百吃不厭。

如今,我們姊弟幾個都已爲人父母,衣食無憂了,可我心裏時常惦念着母親的味道,每年春天總忘不了回家品嚐母親親手做的“蒿菜宴”。

薺菜

薺菜是家鄉的又一種野菜,比白蒿稍晚一些時日長出。薺菜色綠,葉嫩而有型,邊緣呈鋸齒狀,成年的薺菜還會開出白色的小花。薺菜生命力極強,不擇環境,不問貧沃,就連臺前階下的縫縫隙隙也不乏它的身影。那時候,季節性的野菜真的是甜飽肚子的希望。薺菜長成了,母親會不停地忙着採集,吃不完的就把它晾乾藏起來備用。薺菜的吃法也很多,做湯,做餅,涼拌,熱炒,做餡料,蒸煮各具風味。最讓我留戀的是母親包的薺菜餃子,雖然只在薺菜里加了點豆腐,沒有一點葷腥,但是那淡香的味道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這些年我吃遍了各種餡料的餃子,總覺得沒有母親包的薺菜餃子好吃,我曾試着照母親的法子做,可怎麼努力都做不出母親的味道來。

前些天母親摔傷了肋骨住進了醫院,還不停地念叨着:“唉,我這老腰不中用了,今年拽不了薺菜了。不過去年我曬的幹薺菜還有嘞,出院了我給你們包乾薺菜餃子吃!”我聽了不覺潸然淚下,母親您爲我們操勞了一輩子,如今躺在病牀上還想着兒女們……

榆錢

仲春,家鄉的另一種野味“榆錢”就成熟了。它是生長在北方的一種落葉喬木的嫩果,也叫春榆。那時我們家屋後有一棵老榆樹,每年春天榆錢成熟時,我們家便熱鬧了起來,全村的人都趕來摘榆錢,但摘榆錢可沒有采白蒿拽薺菜那麼容易了,那是需要膽量和智慧的。父親是攀爬高手,往往三五下就爬到高高的榆樹上,用高枝剪刀麻利地剪下結滿榆錢的嫩枝,輕輕地放到地上,大人孩子都圍坐在樹下說笑着摘着,一會工夫就是滿滿一籃子,大夥興沖沖地滿載而歸。不多時,各家各戶都飄出了榆錢的香味,不過還是數母親做的榆錢蒸菜最好吃。我真佩服母親的手藝,再簡單粗糙的食材,到了母親的手裏,能做出與衆不同的風味。

雖然是野菜粗糧,可經母親的精工細做就成了美味佳餚。正因爲母親的味道呵護了我們,我們姊弟幾個並沒有營養不良症,都長到了一米七以上的個頭,且面色紅潤、眉清目秀。鄰居嬸子常和母親說笑:“他嬸兒啊,你可真有本事!同樣是粗糧野菜,你咋把娃兒養得恁水靈?要是有魚有肉,你該把娃兒都養成仙子啦!”我們在一旁聽着,心裏美滋滋的。

如今日子好了,母親卻老了。逢年過節我們姊弟幾個都會買些上好的食材帶回家,主動下廚替母親張羅一桌子飯菜,想給母親一個驚喜。我們本以爲是“滿漢全席”了,可母親總要親自動手再添上幾個一直伴我們長大的“野味”。孩子們一個個都睜大好奇的眼睛問:“姥姥,您這是做的什麼菜啊?我們怎麼沒見過?”母親欣慰地笑着說:“你們的爸爸媽媽知道啊!”聽得我們心裏熱乎乎的。

……

母親的味道,家的味道,愛的味道。這味道,吃到胃裏是滿滿的幸福,涌到心裏是滿滿的溫暖……

願母親的味道能陪伴我們走得更久更遠!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4

那時,母親才三十多歲,家裏窮得連肉都吃不起,於是饅頭便成了我們的主食。母親做的饅頭,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饅頭。

買了麪粉回來,倒入大盆裏,母親用她那雙年輕有力、還算有着光澤的手,像做太極一樣從容的攪和着水和麪粉。這是一道不易的工序。水多了,做出來的饅頭會有許多的小孔,一抓便像軟體動物似的;水少了,饅頭就會變成特別確,口感不好。不知道,母親是經過多少的實驗,才把比例做到最好。

母親滿手都是水和麪粉的混合物,我看着,便覺得她的手很髒,很粘,於是每次她和粉的時候,我都跑開,直到我漸漸長大,學校裏組織勞動,每次擦洗牆角的時候,手上滿是灰塵、手指甲裏污黑一片,纔想起,母親那沾滿面粉的手,原來是那樣的乾淨,聖潔,充滿了麪粉的特有的香氣。

大約和了十幾分鍾,麪粉和水完全的交融在一起,母親蓋上蓋子,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發酵完畢,揭起蓋子,呀,那團麪粉變得像白玉石一樣的色澤油亮,形狀像小半個籃球,看上去十分的光滑。

很快,母親便開始揉搓麪粉的形狀。母親將發酵好的麪糰放在撒了麪粉的白紙上,雙手一邊壓一邊前後的搓着,揉力有度,不一會兒,就搓成長方形的條狀,用明晃晃的刀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放到籠子裏開始蒸煮。

那紅黃相間的火焰,蒸出了香噴噴的饅頭。打開蓋子,一股高粱獨有的香氣撲鼻而來,還未能母親將饅頭拿出,我就伸出小手快速的搶了一個。冬天裏,若是搶了一個熱乎乎的饅頭在手上,燙得手指通紅,饅頭在手裏來回跳動,就暖了冷冰冰的小手;掰開,裏面是一個個飄出香氣的小孔,飄到鼻子旁,就暖了鼻息;急不可待將饅頭一片片含在嘴裏,滿口的香,滿口的酥軟,暖了我的心房。

饅頭,將小時候飢餓的歲月,飄滿了意志溫飽的香氣。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5

母親的日子一年年辛勞捱過了春夏秋冬,等到日子稍微的溫飽了,母親便開始了她包糉子成癮的生涯。

親包的糉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糉子。

每年,母親回鄉時,都要叫舅舅幫她摘一大箱糉葉,她說,鄉下的葉子才真正的香呢!包糉子,也是一件費神費力的活兒。母親將糉葉放在高壓鍋裏煮沸,徹底去了灰塵和黴菌,準備好一條條長長的糉繩。洗糯米、搓綠豆、切肥肉,一切準備就緒,就開始包了。

平時裏,人們都習慣於包三角糉,小小的,挺可愛。超市裏賣的,也是三角糉,就連赫赫有名的潮州糉子都是三角的。超市裏的糉子,很貴,難吃,填不飽肚子,沒有糉葉的香味,除了一點豆沙或者一絲沒味的瘦肉,就再也吃不出什麼餡料來。潮州糉,用的是純正的荷葉,一條相當於別家的兩三條,裏面有綠豆、花生、肥肉,糯米,被熬得軟綿綿,幾乎不用怎麼嚼動變可吞進肚裏去,由於染了荷葉的味道,糉子變得有點兒苦。

母親的糉子,是長方型的,是客家人特有的文化之一。姨媽包的糉子,也是長方型,可長而瘦,像極了那身段苗條的客家妹子。她用的糯米,是放了鹼水的,吃起來,便沒了糯米本身發酸的味道,嚐起來,也算是可口的。

母親放的是純真的家鄉糯米,先將鹽油倒入糯米中,醃製一段時間,等入味了,散發出純真壓榨花生油的香氣,便放入彎成漏斗形狀的糉葉裏,放入去了皮的綠豆,放上一大塊五層段的五花肉,中間放少量蝦米、冬菇、鹹蛋黃,再鋪上綠豆和糯米,再圍上幾片糉葉,繞上幾條糉繩,一條又肥又大又長的糉子便包好了,像極了唐朝的以胖爲美的採蓮的姑娘們。

賣糉子,賺的利潤是很少的,因成本太高,這幾年許多老字號都消失了。這不,母親將糉子放入很大的高壓鍋,放入的水要過面,先開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煮,一煮就一個多小時,一天下來,恐怕煤氣也要花上好幾塊。

真情,真心,真意。還未出鍋的糉香就已在整個屋子裏迴盪,讓人垂涎三尺。兩個小時的等候,我的肚子在抗議、在要求、在吶喊,母親迫不及待的拿出一條讓我嚐嚐鮮。那特有的糉葉的香味,已薰得我迷醉,嚐了一口糯米,連着花生油、糉葉、和它本身的香味,加上嚼勁十足,我的味蕾開始麻目了,我的氣管開始窒息了,我的腦子除了香氣,便一片空白。

包糉子的歲月,將母親的手磨得又硬又粗糙,每逢冬天,母親的手便裂開了口子,痛得如撕裂般,可母親從來沒有在我面前叫過疼。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6

如今,日子越過越好,好東西越吃越多,雞鴨魚肉幾乎撐破了我們的肚皮。什麼都吃膩了似的。紅燒肉、清蒸魚、白切雞、豬肉釀豆腐、鹹魚煲茄子、各種餡的餃子,甚至連大米、油、醬油都有許多牌子和品種,我想,這世間再也沒有什麼能再引起我們的食慾了。

回首那些艱苦貧窮、缺衣少食的歲月,不禁嘆生活的越變越好讓我們都忘記了曾經的奮鬥、曾經的苦中作樂、曾經的屬於我們每個家庭的團團圍坐在一起,品嚐自給自足簡單而溫暖的食物,忘記了一種特殊的味道。

如今,大城市裏,酒家餐廳林立,享受的是空調吹風等清涼的環境,是服務員彬彬有禮的高質量服務,是各色各樣多得數不清的菜餚。有誰,還會做饅頭,包糉子?有誰,還會在忙碌之餘做一頓普普通通的早飯,或者早已忘記了幾十年前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

如今,工業油磨的大米、滿是地溝油的暗流、污染的水質環境、超標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餃子、豬肉,讓我們望而生畏,有機無污染的蔬菜、水果,成了餐桌上的主食,以前賤價的食物現在已成了高高在上的貴价食品。

可是,無論多麼的遺忘,多麼的可笑,多麼的可悲,多麼的矛盾,我們可能都忘記了幼年時母親給我們做的一頓饅頭,一個糉子,那些香氣,是健康有益的香氣、是苦中帶甜的香氣,是那個時代主流精神的香氣,是母親身上特別的香氣。

呵,原來,是母親的味道,是母親艱苦樸素的味道,是母親慈愛關懷的味道,是母親無私奉獻的味道!是的,媽媽的味道,堅強的味道、安全的味道、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味道!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7

玉米熟了,鄉親們滿懷喜悅地收回家,連夜就把它們串起來纏在樹杆上,或者掛在房檐下,有體力者更是高高地架在了屋脊上!

滿眼金黃色,非常耀眼,這是鄉村秋天裏的一道獨特風景線。性子急的人家,已經用手工剝了些顆粒,鋪攤在葦蓆上,放到陽角仡佬晾曬!玉米顆粒加工後就變成美好的食材,只有把好東西吃到肚子裏纔算是真正的好,幹看只會讓人越發的眼饞心焦,怪道人們不願意再等待了!

經過機器研磨加工,玉米粒變成燦若碎金的玉米糝和滑潤細膩的玉米麪了。用玉米糝熬製稀飯,香氣四溢,如同瓊漿玉液;如果與黃豆一起熬製,營養堪比牛肉!人們用玉米麪打攪團、漏涼魚、蒸發糕,味道香甜,非同一般。在我童年的記憶中,覺得玉米麪也是做削筋的絕佳食材。那時母親做飯,我常常圍在她的身邊,不是燒火就是打水,竟然早早地就學會了做飯。

母親經常做削筋,先把玉米麪舀到盆子裏,用燒得沸騰的開水澆燙,揉光後放到一旁;又舀來和玉米麪差不多份量的小麥麪粉,用涼水攪和均勻,繼而揉光。然後把兩疙瘩面揉到一塊,反反覆覆地揉壓,最後真正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個整體!母親把揉好的麪疙瘩放到案板中央,撒上面樸用擀麪杖轉着圈兒擀開,說不能擀得太薄,最好一筷棱厚!再撒上面樸,把擀好的筱筋面兩邊對摺,用刀先切成一乍寬的長方形片,再頂刀切成筷子面一樣寬窄的條。水開後,母親先檢查鍋底的柴火是否充足,火一定要燒得旺旺的,保證鍋裏的水處於沸騰狀態,下出來的麪條纔好吃。下面時母親不緊不慢很謹慎,先把麪條雙手托起來放到盤子裏端到鍋臺跟前,揭開鍋蓋等一會兒,讓剛剛停止沸騰的水繼續保持沸騰!一開,點水;又一開,再點水。這時,母親趕緊把鍋底的柴火褪掉,說:“不能煮太久,時間長就爛掉了!……”母親又打着竹篾笊籬,把多餘的麪湯撇出去,給煮好的筱筋裏倒進已經炒好的下鍋菜,最多的時候就是蒜苗、香菜、胡蘿蔔之類的,它們都是從自家菜地裏掐回來的。那些都是三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人們生活普遍不富裕,一日三餐多以粗糧爲主,我最愛吃的就是母親做的筱筋了。人生如夢,歲月如歌,如今我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到了玉米成熟的季節便出現了心靈感應,體內便悠然升騰起那種特殊的情愫,醞釀着、縈繞着、瀰漫着,入心入肺,久久不散!

長大後我成了廚師,十五年前在軍區招待所打工時,我們班組二十多人的伙食由我來負責。記得剛過完八月十五,油膩豐盛的伙食令每個人的胃口大減。都不想吃飯了,還怎麼幹工作?領導找我商量,說盡一切可能變着花樣讓大家吃好,我思酌一會兒後,就說:“那你到庫房給咱領些玉米麪過來,我做一頓大傢伙都沒有吃過的飯吧!”

於是我憑着記憶,按照母親做削筋的步驟和方法,給他們做了一大鍋。結果到後來竟然連湯都喝完了,飯後大傢伙紛紛誇讚,說味道真是好極了,記得有一個渭南的徒弟非常好奇,詭祕地問我:“師傅啊,那是啥子麪食,你怎麼沒教過我們呢!……”我隨口就說,那是家鄉的味道,別人怎麼能學會呢!後來大傢伙又想吃了,採購部圖省事就去麪條店買了些筱筋回來,烹製的工藝和方法跟着自然也就上了一個“檔次”,用了一些像香菇、西紅柿、木耳、豆苗、耗油、雞精之類比較高檔的菜蔬和佐料,不料想效果卻適得其反。飯後大家紛紛說沒有上一次的好吃了,雖然配菜豐富、調料高級,卻淡而無味、如同嚼蠟。到最後鍋裏剩了有一大半削筋面,非常尷尬……

廚師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自己做的飯菜得到大家認可,被食者吃得一光二盡。自從那次受挫後,我就一直在暗暗思索,是他們的心境變了,還是口味變了?或者是母親做削筋有什麼獨到之處,我還是沒有發現和掌握?

有一次,來了一個大型的會議自助餐,與會者大多半是寶雞人,他們點明要求,主食必須是西府地區家喻戶曉的“細面打湯”。於是,領導就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我,命令提前幾天下菜單,以便讓他們採購食材和必要的炊具!

我問過就餐人員的基本情況後,就提筆開寫:四個不鏽鋼大煲湯桶,五隻白斬雞,二十斤大骨頭,三十瓶香醋,四十斤五花肉丁片,辣椒麪、香料包、黃花菜、豆腐乾等等。總之需要的東西太多了,一張十六開紙竟然沒有寫下!一切準備就緒,就餐時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餐畢竟然好評如潮,食客們誇讚說相當不錯,說得我不由得心旌盪漾!後來也就撈了一碗麪,細細地品味自己嘔心瀝血的傑作,記得當時第一感覺就是少了一點什麼,到底是什麼呢?百思不得其解。

從此,我每次回家,總是特別留神母親調製飯食的基本方法和調料。看得多了,發現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甚至覺得母親的方法很落後,她竟然連味精都不使用!

那年正月間,家裏來了好多拜年的客人,母親忙裏忙外準備着、操持着,想做一頓“細面打湯”招待。調湯的時候,母親只放了些食鹽、紅醋、肉臊子、油潑辣子和用於提香的蒜苗漂菜沫子,看着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就給完成了!我舀了半碗品嚐,鹹酸適中、入口生香,當時的感覺確實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事後我曾經問過母親,她說做飯其實沒有啥巧道,只要真心實意,做出來的肯定也是最好的味道!母親大字不識一籮筐,不善言辭,卻在烹飪飯食的時候,用實際行動形象地闡述了大美至簡的人生哲學!我現在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味道,其實就是樸實的味道,誠懇的味道,簡約的味道!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8

又是一年桂花飄,山地裏父母種下的芝麻也熟了。下班回家,母親正在門外把那些剛挑回來的芝麻分紮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再在場院的地上鋪上塑料薄膜,把它們曬在上面,自然風乾。一陣陣芝麻香味淡淡地飄散在場院裏,不禁勾起我許多陳年的記憶。

小時候,我們姐弟仨都在念書,一輩子只會在土地上謀取收成的父母爲了讓我們每個人都讀上書,成年累月勤扒苦做,恨不得把掙來的每一分錢都要掰做兩半兒花,能給我們帶來美味享受的只有自家種下的芝麻了,它總是那樣的香甜。

每年端午之後,天氣開始變得熱燥起來,雨水也開始淅淅瀝漸了。收了麥子之後,乘着雨後的山地比較鬆軟,父母親在地裏撒上了芝麻種子,要不了幾天,就會從土裏鑽出一片綠油油的芝麻苗。它們大約到了長到筷子高的時候,父母樣就會在週末領着我們,扛着鋤頭,給芝麻間苗捎帶除草。臨近暑假,芝麻就開始拔節揚花了,地裏的芝麻花兒一簇一簇地,順着芝麻桿兒,一節節地往上開,開完一節就結出一圈嫩嫩的芝麻夾,那裏面,孕育着細小的芝麻粒。這個時候,父親就會讓我背上二三十斤尿素,小心滴化在水桶裏,一顆顆地給他們施肥。然後再除一遍草,就可以等着收成了。每當那個時候,看着那些一節節往上開的芝麻花兒,我心裏總盼着它早點成熟,好能吃上香甜的芝麻粉兒。

等到農曆八月,山地的芝麻開始成熟了,一棵棵綴滿飽滿的芝麻夾的芝麻開始掉葉子的時候,就是我們跟父母一起拿着鐮刀到地裏收穫的時候了。每到這時,母親都要帶上一塊很大的薄膜,在地邊找塊平坦的地方鋪上,父親把一棵棵芝麻小心地割斷,再輕輕地放到薄膜上,生怕掉下一小粒,母親用棒槌先輕輕敲一遍,再仔細地捆上,然後挑回家,把它們分成兩手合攏一把大小的一小捆一小捆,架起來,讓它們在院場裏風乾。在等待芝麻風乾的日子,母親每天都會仔細地檢查一遍,收攏那些從芝麻夾裏掉落的芝麻,用簸箕簸去裏面的葉子和雜質。直到每一根芝麻桿兒再也敲不出一粒芝麻,纔算完全收穫。

之後,母親總會用很多方法把它們整理得乾乾淨淨,曬乾。然後裝進密封的塑料袋子。偶爾,會在週末的晚上,拿出幾大碗來,燒熱竈膛,把芝麻放進鍋裏,炒得噴香。這個時候,我就會找出量米用的升子,把擀麪棍抹得乾乾淨淨,等那些在鍋裏開始輕微炸響的芝麻被母親起出來後,放進升子,用擀麪棍細細鼓搗,直到把那些炒乾的芝麻搗成粉。然後母親會拿出積攢的糖罐兒,在芝麻粉裏拌上幾勺子,香甜的芝麻粉就成了我們最好的美味了。但我們總是吃了幾口就捨不得吃,母親會把他們分裝在三個罐頭瓶裏,密封好,裝進我們的書包。這些就是我們在學校住宿時改善生活的最好菜餚了。偶爾,母親還會拿出一個油瓶子,給我們帶到學校拌飯的醃菜滴上幾滴用芝麻換回的香油,香噴噴的,直至今日,那帶着香油味兒的醃菜仍是我的最愛。

後來,我們都長大了,從學校畢業了。但母親仍然每年都堅持種上一些芝麻,做些芝麻粉或者換些香油,逢年過節給我們換一下口味。每一次,當一家人一邊吃着芝麻粉,一邊互相笑話對方滿臉的芝麻粉的時候,母親總是在一旁靜靜地看着我們,眼神裏分明帶着芝麻開花時的安然。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9

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兄弟給我電話,說是國慶放假回家,想到我家裏吃個飯,他饞母親做的醃菜了。接電話的時候,我正左手拿着手機,右手夾着有點鹹又有點香的醃菜下飯,忍不住就咂吧着嘴巴刺激他說:“咱媽現在沒有當年做那麼多了哈,想吃趕緊回來,聽聽,我現在吃的啥!”電話那頭立馬傳來咽口水的聲音:“那跟咱媽說說,給我留點,回去我想帶些出來慢慢嘗!”

掛了電話,我跟母親說:“阿磊過幾天回,他想吃你做的醃菜了,還說想帶點去。”“這麼多年還惦記着這個啊?外面好吃的多着呢,他怎麼就想吃這個啊?”嘴上雖然這麼說着,但母親臉上溢滿了慈祥的笑意,忽然覺得她臉上的皺紋多了許多,頭髮也基本全白了,眼角不禁有些溼氣氤氳起來。

母親出生在抗戰勝利的那一年,解放後,外公家因爲田地多了兩畝,再加上他勤扒苦做經營了一個土榨坊,就被劃爲富農。但母親常跟我說,其實那哪叫富農啊,只是做得比別人更多,花銷比別人更節約些而已。十來歲,她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就得第天放牛放羊,上山砍柴,下地幫大人幹活,至於上學堂,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以至到嫁給父親,還目不識丁,但她絕對是個幹農活、料理家務兩不誤的好手。

小時候農村還是大集體,家大口闊,記得有一年過年,全家唯一的葷腥味兒就是生產隊分的六兩牛皮,加上青菜野菜熬了一大鍋湯算是年夜飯。母親還總把自己那份夾給家裏最小的我。及至熬到我上了小學,大集體時代才結束了,一大家人分成了若干小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爲了照顧好小家庭的生活,母親打小就給我們灌輸一個居家過日子的祕訣:醃菜是當家菜,少不得。於是一年四季,從架豆,洋蔥,黃瓜,黃豆,辣椒,泥芋,生薑,四季豆甚至韭菜白菜幫子,都成了母親泡製醃菜的原料,母親想盡辦法進行搭配,隔三差五從醃菜缸裏撈一盆上來,切得勻勻的,用少許的菜油炒了,滴上幾滴香油,一端上飯桌,那燦黃燦黃的顏色和撲鼻而來的香味兒,最能勾起我們的食慾。於是,母親做的醃菜一直是家裏餐桌上固定的菜譜。

在我讀初中高中的時候,是寄宿在學校的。每週一大缸子醃菜就是我一個星期的下飯菜。那時候我們姐弟三人都在上學,是母親泡製醃菜的最高峯的時期。家裏有一口大缸,能裝四五擔水。但母親總能想辦法讓缸裏的醃菜保持一個深度,足夠我們三人帶到學校。每個週末,我都會幫母親從缸裏撈起滿滿一瓷盆醃菜,母親就着昏暗的燈光,切上半個小時,然後用大火炒熱,分裝在三個大號鉢子裏面,仔細地壓實,抹乾淨鉢子邊兒和底,再拿出精打細算換回的半葫蘆瓶香油,每個鉢子滴上幾滴,裝到布兜裏,供我們帶到學校當下飯菜。

從初中到高中,我們住的都是那種很簡陋的大宿舍,吃飯的時候,同學們紛紛拿出各自的醃菜鉢子,就着飯盒,分享着母親們的手藝。我帶去的醃菜總是最先被消滅掉的,那切得一般均勻的豇豆,鹹鹹的,摻雜着帶點酸味的白菜幫子,外加黃豔豔的辣椒片兒,偶爾,還有幾粒醃黃豆鼓鼓漲漲的,吃下去鹹味裏透着香,特別受到同學的喜愛。後來母親知道同學們都喜歡吃她做的醃菜,每次給我裝醃菜的時候鉢子壓得更結實,讓我帶到學校和同學們分享。而她一有空閒,就會醃製更多的醃菜。我高中到大學同寢室的兄弟阿磊,就是那時跟母親的醃菜結下緣分的。

及至我們姐弟全都畢業了,成家了。母親的那口大醃菜缸才光榮退役了。但母親依然每年會醃製一些醃菜,供家裏換換口味,只是大缸換成了半大的罐子,可醃製的醃菜更精緻了。尤其每年夏末秋初的時候,母親總會精心挑選一些一般勻淨的嫩豇豆,還有滑亮的紅辣椒、白辣椒,再加些生薑,習得乾乾淨淨的,晾乾爽了,再仔細拌上鹽放進罐子,拿幾塊不知用來壓了醃菜多少年的早就光溜溜的青石頭壓着,蓋上蓋子,過半個多月,夾起一碗,切了炒熟,拌上香油,依然是全家最搶手的當家菜。阿磊自打畢業後去了深圳,每次回家都會跑到我家來,就着一盤醃菜,狂吃三碗飯,撐個肚兒圓,有時還順手牽羊從罐裏撈些帶上。

而我二十多年來,已經深深的戀上母親的醃菜,在外面應酬吃飯,都會點上一份醃菜,要不然還真覺得飯吃不香,吃不飽,而吃着吃着,總會想起母親,想起母親醃製的又鹹又香的醃菜。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0

週末,母親打電話問我回去不,還說如果我累了就別來回跑了。我撒嬌說:“當然要回去,我想吃您做的飯了。”我知道,母親說不讓我回去是假,實際上是想我了。

到家時,母親正在廚房和麪,旁邊的爐子上熬着稀飯,黃藍色的火苗調皮地舔着鍋底,鍋裏的綠豆小米們愜意地翻滾着,一邊吐着熱氣,一邊發出咕嘟咕嘟的笑聲。

“媽,是要烙油餅嗎?”我高興地問。母親烙的油餅外焦裏嫩,一層一層的,百吃不厭。母親看着我笑了:“今兒烙捲餅,知道你天天吃米飯吃膩了。”捲餅是我的最愛,可是,卷啥菜呢,母親看出了我的疑問,她向左邊一努嘴,我看到案板上一盤碧綠的青菜,仔細看,竟然不認識是啥菜。母親和好面,邊洗手邊說:“今年雨水足,地邊的枸杞子苗又嫩又旺,早上出去掐了好多嫩尖兒,吃不完你帶回去點讓孩子吃,這東西明目……”

接着,母親開始把麪糰揪成一個個小劑子,擀麪杖在她手裏像魔術棒似的,才一會兒功夫,一張張薄餅就擀成了。我說:“媽,你這絕活我怎麼就學不會,擀的時候老打皺?”母親笑着說:“你才擀過幾回!”就這樣,母親擀着,我烙着,很快厚厚一沓薄餅烙好了。

開飯了,我一邊和母親嘮着家長裏短,一邊喝着香噴噴的綠豆小米湯,吃着捲了蔥絲拌羊肉、香油枸杞苗的捲餅,愜意極了。

吃過飯,我給母親剪腳趾甲。太陽照在院子裏,照得人懶懶的,忽然母親說:“先別動!有一根白頭髮!”邊拽還邊小聲嘟囔着:“這麼小就長白頭髮了,咋回事?”我笑了,母親以爲我還是小姑娘呢。印象中總覺得母親是49歲,告訴母親時,母親的臉笑成了花:“呵呵,我覺得自己才30多呢,可老天爺不願意啊。”

城市生活像擰緊發條的鬧鐘一樣,每天都繃得很緊,可是,只要一回家,我所有的緊張感全都消失了。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因爲家裏到處都瀰漫着親切、安寧、溫暖。這,都是母親的味道。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1

已有好多年沒有去過那一幢泥土牆的老屋了,聽曾經一起長大的夥伴說,老屋塌了。過年,趁着到妹妹家玩,我們兄妹幾個去了一趟老屋。

老屋已全部倒塌,只剩前排的一堵牆和大門。老屋總是充滿溫暖幸福的感覺,但那溫暖那幸福裏總有濃濃的憂愁和滄桑!

我們轉悠在這成廢墟的老屋。父母住過的房間,我自然地會想起母親。那張雕刻圖案的老式大木牀,應是這個房間最漂亮的物件。很多時候,坐在牀邊踏板上的母親納着鞋底或是縫補着我們因頑皮而扯爛的衣服。那時候,家裏窮,人口又多買不起鞋。於是,母親爲我們做了一雙又一雙的布鞋。母親做的布鞋平整而柔軟!我們穿的粗布衣服,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再是老三。補丁疊着補丁,母親用她的巧手細心地修飾,在幾個小補丁的上頭加上一個大補丁,於是小補丁不見了,看上去只有一個補丁。也許是因爲經過母親的手,穿在身上總覺得溫暖而舒適!

關於母親的記憶在這一刻如潮而至,清晰而完整!走過堂屋,是母親餵雞餵鴨,清掃地面的情景。走進廚房,便是母親洗菜做飯忙碌的身影……。

多少年過去了,我一直懷念母親炒的辣椒炒豆角辣椒炒茄子。辣椒豆角茄子出來的時候,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中午,一般就吃稀飯。早早地母親煮上一鍋綠豆粥或玉米粥。當粥涼到差不的時候,母親就切上青青的辣椒,準備好豆角或茄子。在辛辣的嗆味中,一大盆色香味俱全的菜就做好了。開飯了,一家人或坐或蹲,“哧溜"一大口粥,和一筷子豆角或茄子,吞下去,說不出的美味和愜意!每次,我吃得撐不下去爲止!對我來說,母親炒的這道農家小菜無疑是我生命裏的美味!

這是一道及普通的小菜。可是,自從母親走了以後,我再也吃不出這種感覺這種味道!妻子也很會炒菜,我也常教她學母親的樣子炒。可是,無論多少次也炒不出母親那種味道。曾經吃過酒店餐廳,卻也吃不出母親炒的味道!有一次在姑姑家吃飯,剛好姑姑也炒了辣椒炒豆角和辣椒炒茄子!但吃了也平常。我就問姑姑,爲什麼你們炒的辣椒炒豆角和辣椒炒茄子都沒我媽炒的好吃?姑姑笑着說,你媽炒得好吃嗎?不就是怕人多不夠吃,多放了點鹽多放了點辣椒。……

難怪那時候總聽嫂子說菜太鹹,難怪常聽姐夫說菜太辣!而對我們來說,這也許就是母親的味道!滲進血液,長在骨子裏。

只剩一堵牆的老屋大門上還掛上了一把鎖。記憶中的大門白天一般都是敞開着的。也許在母親的一生中,大門是她站立守望最多的地方。對於我來說,讀完小學後我在家的時候並不多。上初中的時候是離家十多裏的鎮中學,一個星期回家一次,自帶菜米油鹽。星期六下午放假,回家是趕不到飯點的。很多時候,回家時總能在家門口看到母親,等着爲我熱飯熱菜。第二天,爲我準備好菜米油鹽,送我出門。上高中離家三十多裏,一個月回一次家,也是自帶菜米油鹽。

在我的生命裏,母親的味道,是守在家門口的那份不捨那份牽掛的目光!是我回家時,那份欣慰那份歡喜的笑臉!

母親的味道,是生命裏最初的味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世間沒有任何東西能比擬!

可惜母親走得太早,在我離開校門的第三個年頭就因病離我而去。母親病的那年,我和二哥都沒成家,躺在牀上的母親把大哥二哥和我叫到牀前,母親拉着我和二哥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叮嚀着大哥:弟弟們還小,以後你要多照顧他們,幫他們成家……。那眼神那語氣令人心碎!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很多次離家的時候,我都要回頭看幾眼。很多次回家的時候,我目光總要在家門口搜巡一遍。我知道,母親己走了很久走得很遠很遠,走到我再也看不到的地方,只是我再也無法改變!依稀里,母親彷彿還在,那回頭裏母親的目光,那搜尋裏母親的笑臉!那是一個孩子對母親永遠的依賴和思會!

我們走的時候,老屋只剩一堵牆。在我們心裏,老屋永遠在,從來沒倒過!就象母親的味道……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2

今年又上畢業班,每天的忙碌讓我不得不打緊安排時間,我幾乎很少與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家的溫馨了。

母親今年六十一歲了,身體還比較硬朗,只是兩鬢的頭髮比以往白了些許,瞼上的皺紋如溝壑狀,走路的姿勢也比去年蹣跚了許多。

僅有一天的假期,回到家,不僅要忙着打掃家裏的清潔衛生,還要給上幼兒園的兒子徹底清潔。每當兒子裹着浴巾,躺在牀上露出柔嫩般的肌膚時,孩子的母親總會用手撓撓他的小腳丫,用鼻子聞聞他身上的味道,伴着兒子咯咯的笑聲,說上一句“有一股洋洋味道”(洋洋是兒子的呢稱)。剛滿5歲的兒子此時也從牀上站起來,學着媽媽的樣子,在妻的頭上鄭重地聞上一下,回敬一句“有一股媽媽味道”。

“媽媽還沒洗頭呢,臭着呢!”妻子說。

“纔不呢,真的有一股媽媽的味道,好香哦!”兒子認真地說。

“香啥哦,香臭都不分呀!”妻隨口一句。

“好好香的媽媽味道哦!”兒子一本正經地說。接着,從我身後傳來的是兒子一串銀鈴般的笑聲。

“媽媽味道。”我細細品味着兒子的語言,他說得是那樣的貼切有味,像一團心底的棉花,軟軟的。我像他這般大的時候又何嘗沒有這種悉心的感受呢?

在我有記憶的童年裏,清晨一覺醒來,身邊的母親早已下地幹活去了,望着靜悄悄的房屋,童年的懼怕充滿了整個心靈,狼外婆的故事此時會變得更加真切。用不動,不出聲,屏住呼吸,來抵擋兒童時的危險,似乎都無濟於事,但只要抱住身邊的空枕頭,讓它輕輕地貼在自己的耳畔,此時,我嗅出一股熟悉的味兒,那就是媽媽的味道。它猶如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奇的力量,瞬間會沁人肺腑,讓我靜心安神,轉危爲安,由弱小變得強大起來。既使有再大的危險,也還有母親相伴呢,我便不再害怕了。腦際中閃現的狼外婆也會慢慢轉變爲成醜小鴨,依舊是那麼的可愛和美好。這就是媽媽的味道,一股溫馨超人的力量。

這種味道一直伴隨着我一個人獨睡不再害怕。時間的流逝讓歲月慢慢變老,可味道卻經年難忘。

“媽媽的味道,像糖。”我回過神來,看着兒子翹着老高的小嘴,我對兒子的深情地說。

在兒子那雙純澈得能夠照出人影的大眼睛裏,兒子分明向我昭示着他適才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他沒有撒謊,更沒有爲了討好母親故意說一些取悅別人的假話。

“媽,我也給你洗洗頭吧!”望着在堂屋旁邊曬着太陽的母親,我也渴望回味一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要不是兒子的話語提醒我,我可能會遺忘這種浸入脾肺,伴我成長的傳承不衰的味道。

木梳輕輕地梳理着母親稀疏的頭髮,想想自己從山裏走出來的那些艱難的歲月,看看失去了往昔光澤的頭髮,那每一根白髮的後面可能都蘊藏着一個有關我的成長的故事。頭髮雖代謝掉了,可故事卻如老酒一般,愈稀疏,也愈精典。我試想,天下所有兒女聞一聞母親頭上的味道,絕對都是一次靈魂的洗滌,次數愈多,心靈的淨化愈純。看着兒子翹着老高的小嘴,我對兒子豎起大姆指,用力地點點頭,肯定着兒子的感受。

站在鏡子的面前,我對照着認真審視,在心裏告誡自己:再忙,也別忘了母親的味道。如果暫時遺忘了,就應該徹底溫習一遍,把它珍藏在心底的最深處,讓它時時新鮮,時時光潔。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3

斜風細雨伴春歸,立春之後的日子,變得溫柔嫵媚了許多;沒有了冰雪的禁錮,山川河流在春潮中開始萌動,柳芽吐綠,春江水暖,故鄉漸漸有了“年味”。

風塵僕僕的遊子,一個個從遠方歸來,村頭等待的老孃,眺望的眼神變成欣喜的淚花,很久沒有見到父母的娃娃,緊緊拉住從遠方歸來的親人的手,久久不放,生怕一鬆手,爸爸媽媽又會走掉,“年味”在老家的院落裏,隨炊煙飄蕩。

有人說,年味是從第一場飄雪之後,母親問寒問暖的那聲問候開始的;也有人說,年味是從邁開回家的腳步開始的;還有人說,年味,是從故鄉的村莊,升起的裊裊炊煙中,飄出的香味開始的

北雁南歸,年味裝在鼓鼓的行囊中,當春天的第一縷春風,從城市的髮髻間掠過,思念裏便開始萌生了濃濃的年味,在親人的相互問候裏,在擁擠的人羣中,在回家的匆匆步履下,年味開始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揮之不去,年味摻雜在淡淡的鄉愁裏,一點一滴在瀰漫。

我記憶中的年味是在母親的忙碌中開始的,當故鄉的小巷裏,傳來爆米花老頭嘶啞的吆喝聲,還有伴隨那吆喝聲,爆開的香噴噴的玉米花,故鄉便開始有了年味,這時候,母親會讓我端上一瓢玉米,一瓢大米,爆上兩鬥米花,如果不受潮的情況下,一直吃到過年,都是香噴噴的

在故鄉的年味裏,能讓我感到過年腳步越來越近的,就是母親的忙碌了,早早地從地窖裏,扒出儲存一個冬天的地瓜,洗淨,然後熬製地瓜糖,待地瓜糖熬好,加入大米花,炒熟的花生米,冷卻後,切成方塊,香酥甜脆,地瓜糖是春節拜年,孩子們的最愛了,母親熬製的地瓜糖,不苦,火候正好,是鄰里小朋友們的最愛。

我的家鄉在蘇北魯南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雖然遠離城市,但是,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從村莊的東邊蜿蜒流過,濤濤不息的古運河水,給了故鄉青山綠水和蘇北魚米之鄉的美譽,有人說,上蒼是公平的,它給了你現代化舒適的生活,也給了我們污染和繁榮帶來的災難,而這方貧瘠的土地,卻因爲遠離市區,纔有了故鄉今日“漁舟蓮歌”,“夢裏水鄉”的盛景;年味的濃與淡,與母親趕集的頻率有關係,靠家鄉近一點的集市有兩個,一個是如今的鄉鎮有七裏地,另一個是過運河後,不遠的裏圩子,大約4裏地;一早,母親總是早早做完飯,挎上籃子,步行去集市趕集,那時,能跟上母親去趕集,是我的一個願望;儘管步行要走很遠,但是,由於要坐船,母親怕是危險,一般是不會帶我去的,其實,即使在家,母親總會從集市上給我買來好吃的,但是,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羣,熱熱鬧鬧的大市場,還有琳琅滿目的美食,對我的誘惑還是不小,每次母親去趕集,總是要和我鬥智鬥勇,實在擺脫不掉,才帶上我,小時候的我,母親趕集歸來,曾是我一天中最爲美好的期待春聯,鞭炮,花生,瓜子還有一些過年的年貨,母親趕年集,買年貨,我就覺得,年味越來越濃了。

過年了,肯定要磨上一鍋豆腐,在我小時候的鄉村,豆腐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美食,頭晚母親便泡好豆子,第二天一早,就在磨上推,然後在鍋裏煮,最後用石膏點,做豆腐的`過程中,母親總會給我盛上一晚熱氣騰騰的豆腐腦,那是母親特意爲我留下的。由於父親在煤礦上班,家裏條件要比一般的農村家庭,好了許多,家裏每年養一頭豬,別人都賣錢,我們家肯定要殺掉,除了部分的送人,賣掉,剩下的豬頭下水,肯定是過年的美味,母親會用兩天的時間,把這些處理的乾乾淨淨,然後煮上一鍋的肉,圍着大鍋,饞貓們肯定要先飽餐一頓了。

炸丸子是我們魯南人家必備的美食,一是因爲,丸子的確好吃,另外也有團團圓圓的象徵,母親做的蘿蔔肉丸子,是最拿手的,一個個肉丸從母親的手指間擠出,滑進油鍋裏,幾經翻滾,酥黃嬌嫩,香脆可口,吃可以,但是,母親炸丸子的時候,是不允許我們亂說話的,據說這是對竈王爺的尊重。母親在小年這一天,會在竈臺前點上香,我問娘爲何在竈臺前點香磕頭?年說,這是竈王爺要上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回報去了,讓他說點人間的好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後大年初一,我們再把竈王爺接回來,一輩子勤勞善良的母親,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知道貧窮飢餓的滋味,此刻也只能把美好的心願,寄託給竈王爺了。

年味在母親的操勞下,越來越濃,而我,也在母親的呵護下,漸漸長大,當年少的我帶着母親的囑託,獨自一人開始了背井離鄉的求學路時,每到年末,那濃濃的年味,就瀰漫在我的身邊,有時飄進我的夢裏,城市的喧囂和浮華,抹不掉我心中對年味的期盼,回家,成爲千千萬萬和我一樣,遠在千里之外的遊子,每年不變的主題 ,無論多忙,旅途多遠,都要準時回家,故鄉的年味,已經化爲思鄉的情愫,於是在母親的殷殷期盼下,我體味着一年又一年,故鄉的年味,回家過年,這份迴歸,成爲我的一份依戀。

母親河水,年復一年地流淌,而母親卻一天天的老去,不知道何時開始,日漸衰老的母親,已經不能再親自爲我烹製美食了,但是,那份守候和期盼,已經成爲年味的一部分,於是,常常把年老體衰的父母,接到城裏過年,雖然沒有故鄉濃濃的年味,但是,陪在母親的身邊,這份靜靜的守候,已是我最大的滿足。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母親的身體日漸贏弱,終於在三年前,過完春節後的初八,離開了我,自從母親去世後,父親也跟隨我來到城裏,故鄉的家便成了一個破敗蕭條的院落,沒有母親的家,是那樣的寂寥和荒涼,除了母親的墳塋,回家過年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沒有孃親的家,已經不再是個家,沒有孃親的年,那還有年的味道?

又是新春佳節,年味正濃,而我,時常遙望故鄉,懷念陪伴娘親走過的每一個春節,沒有了回家的渴望,沒有了孃親的期盼,回家成爲一種奢望,祭掃孃親的墳冢成爲我回家的唯一理由。

遠方飄來 裊裊炊煙,爆竹聲聲,年味正濃,此刻,我才深深體會到,“年味”,其實就是母親的味道。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4

一進入臘月,母親就開始忙年了。臘月的頭一個重要節日是臘八節,如果天氣晴朗的話,母親就將家裏早就備好的粳米、薏仁、紅棗、黃豆、綠豆、白果、花生、豌豆等豆果糧食,從糧墩裏拿出來。這些豆果糧食並不多,用小塑料袋分別裝着,袋口扎得緊緊的。母親將它們倒在簸箕裏,細心揀去沙粒、土坷垃等雜質,然後攤在暖洋洋的太陽底下晾曬。那些紅紅綠綠、圓圓滾滾的豆果米粒,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也照亮了我們的心情,好像臘月一到,就天天有過大年的喜氣。

臘月初七晚上,母親將曬好的黃豆、綠豆、白果、花生、豌豆清洗乾淨,倒在鉛盆裏,加水浸泡。煤油燈下,水裏的豆粒像是無數雙小眼睛,隔着水與我們親切地對望着,我們就問母親:“什麼時候開始熬粥啊?”母親笑道:“別急,等你們一覺睡醒了,就能喝到香噴噴的臘八粥了。”我們就在滿滿期待中甜甜地進入了夢鄉。

初八一大早,我們是被滿屋的清香叫醒的。一睜眼,看見母親正在鍋臺上忙碌着,氤氳上升的熱氣朦朧着母親的臉。小時候家裏窮,沒有太多的房間,我們的牀鋪就搭在鍋竈旁邊,我們興奮地叫着:“好香的粥啊!”骨碌碌地爬起來,圍着母親扒在鍋臺邊,看那些花花綠綠的豆果米粒在鐵鍋裏上下翻騰着,聽它們咕咚咕咚地歡叫着,我們也跟着歡快地拍手呼叫。母親用鍋鏟翻着粥,笑着說:“你們快去把衣服穿整齊,把臉洗乾淨,等會過來喝臘八粥。”

第一碗臘八粥要敬神祭祖的,母親說:“給神仙先喝,來年會保佑我們一家平安的,給祖上先喝,祖上會知道子孫的孝道,也會保佑我們有米飯吃。”我們就安安分分地站在一旁,看着母親盛上滿滿一大碗,恭恭敬敬地放在竈臺上,雙手合十,虔誠地祈禱。母親做完這些,纔給我們每人盛上一碗,一邊盛一邊關照:“喝臘八粥時,不許說髒話。”我們聽話地點着頭,每人一碗趴在鍋臺邊絲絲啦啦地喝起來,惹得窩在鍋蓋上取暖的小花貓眼饞得“喵喵”直叫,母親說:“也有你一份。”順手盛了一勺給它。

母親做的臘八粥好看又好喝,紅的棗、白的果、綠的豆,嵌在黏稠的米粥裏,綴滿春天的氣息。那些平時粒粒分散的豆果、米粒,在母親的精心調教下,緊緊地依偎在一起,糅合在一起,幻化成香甜可口的美食,滋潤着我們的身體。一碗帶着母愛的濃濃稠稠的臘八粥喝下肚,渾身都暖和起來,像空曠的棉襖裏頭加了一層保暖內衣,阻擋了寒冬的冷。這樣的臘八粥,只有母親才能做得出來,也只有母親做的臘八粥,才一直甜在我們的心頭,暖在我們的心頭,一輩子都不能忘卻。

如今,母親已七十多歲了,我們也人到中年了,但母親每年還做她的臘八粥,我們每年還喝母親做的臘八粥……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5

南風一吹,天氣漸漸暖和起來,酣睡一冬的麥苗就醒過來了,瘋瘋地長着,那些雜夾在麥苗中間的薺菜、蒲公英、小根蒜也跟着一起瘋長,何止是麥田裏,田頭地尾、溝坎河畔,凡能長的地方都有野菜的影子。野菜就像鄉下的孩子,任性、潑皮。

“二月二,挑薺菜,薺菜包餃筋拽拽。”正月一過,田野地頭佈滿了挖野菜的婦女,她們三三兩兩拿着鏟、挎着籃、低着頭、趨着步在地裏尋找着。挖野菜,並不像侍弄莊稼那麼嚴肅,倒像在田野裏踏青賞春,她們一邊挖野菜,一邊說說笑笑,笑聲被暖風盪到很遠的地方,春天的氣息就更濃了些。

母親更願意在自家的地裏挖野菜。自家地裏的野菜,吃起來似乎更親切些,味道更周正些。我家有六畝多的麥田,田裏的野菜多的是,挖也挖不完。母親一走進麥田,那肥嘟嘟的薺菜、胖乎乎的蒲公英、瘦巴巴的小根蒜都拼命向她招着手。母親挖野菜很有講究,先挖大棵的,薺菜和蒲公英用鐮刀壓根割,不能散,散了回家不好整理;小根蒜用鏟鍬連蒜頭挖起,小根蒜的味主要在蒜頭。留下那些小棵的,過幾天再挖,反正是自家地裏的,不着急。

母親挖了滿滿一籃野菜回家,那些野菜吱吱呀呀地擠在母親的提籃裏,隨着母親的腳步一顛一顛的,有調皮的伸出頭來好奇地四處張望着。母親一回到家,便坐在屋檐下的小板凳上,一根一根地精細整理採回來的野菜。薺菜和蒲公英要去掉根,只留下嫩嫩的葉片,小根蒜要扒去蒜頭的外皮和須。擇好洗淨,便放在太陽底下晾曬。洗淨的野菜清清爽爽的,在陽光下綠得耀眼。曬乾水份的野菜,被母親分了工,薺菜和蒲公英開水裏焯一下,去掉澀氣,薺菜包餃子,蒲公英做湯,小根蒜則用粗鹽醃製,放在小口罈子裏,用薄膜紙封住口,放在牀肚底下涼着,等麥口時拿出來就飯。

母親將野菜全部梳理好後,就開始忙着包餃子了,和麪、揉麪、擀餃皮,將薺菜細細切碎,再打兩個雞蛋,油鍋裏烙一張雞蛋餅,切成小丁塊,與薺菜一起攪拌,再加油加鹽、滴幾滴麻油,滿屋的清香頓時就出來了。母親將餡鮮充分拌拌勻後,放到鼻尖用力聞聞,覺得味道調正了,就開始包餃子。母親包餃子的時候,我們就趴在桌旁看,一直等到餃子包好了下鍋了。等香噴噴的餃子出了鍋,我們就迫不急待地端起一大碗,直吃到肚子圓圓滾滾的,打着嗝兒出門玩耍去了。

相比較薺菜餃子,我們不大喜歡蒲公英和小根蒜,蒲公英味苦,小根蒜味辣。父親卻很是喜歡,麥口大忙時,用小根蒜兒就飯,父親的胃口大開,一口氣能吃完三大碗麪條,吃得那是風生水起、酣暢淋漓,拉起麥板車來,腳下虎虎生風。

住在城裏已經二十多年了,有時逛超市看到有賣野菜的包裝袋子,就興沖沖地買了一袋回家包餃子,可是無論如何,總是做不出母親做的那味兒。於是,又回想起小時候母親包的薺菜餃子了……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6

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每一種美味背後的故事讓人落淚。尤其看了第四集《家常》,一種久違的淚流滿面的感覺讓我欲罷不能。每一種家常菜,母親來做,面對的食材可能是最不豐富的,母親的手藝也不是最精湛的,烹飪的過程也不是最爲繁複的。然而,經過母親的一雙手,我們對那些家常菜卻也鍾情不已,人生的歷程裏,常常成爲我們回味無窮的記憶。

仔細想來,在於母親不管在哪一種飯食裏,她都在用心去做。簡單的食材,不很複雜的烹調過程,母親有着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每一個環節她都不會馬虎,甚至每一個細節,儘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一些需要研製的鹹菜醬菜之類,她更是有着不厭其煩的細緻和耐心。而這一切,都是因爲母親對子女對家人無與倫比的愛意。

我是北方人,出生在渭北高原上一個小村裏。童年的時光就是在那個最爲困難的日子裏度過的,現在,每每回憶起家鄉的記憶,母親的家常飯菜成爲永不褪色的印記。高粱面餄餎,玉米稀飯,攪團魚魚,苜蓿菜饃,麥麪糊糊,槐花疙瘩,雞蛋麪片,甚至冬天的醃蘿蔔白菜,洋芋餅子,都讓人記憶猶新。糧食短缺的年代,野菜成爲最爲重要的果腹的食材。即便如此,母親也想方設法滿足我們。不會忘記,雨後野地裏嫩嫩的地軟,鮮美的蒲公英,不會忘記,冬天炕洞裏燒熟的洋芋塊,用瓦片烤熟的幹饃饃——

我們長大了,因爲母親的家常飯食,我們變得強大了。然而,我們卻不無悲哀的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了,那些依偎母親身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當母親竭盡所能,滿足我們的肚子和味蕾的時候,她卻在漸漸老去。而我們滿含幸福和滿足的家常菜味也是漸行漸遠。我們走過了東南西北,我們奔波在海角天涯,甚至於漂洋過海,留在記憶裏最頑固的最真切的味道依舊是母親的家常味啊!

所謂的山珍海味,所謂的膾炙人口,當我們吃得太多的時候,自己的味蕾也變得麻木,這纔是最可悲的。遊子的世界裏,我們可以變着法子做出和母親幾乎亂真的飯食,但是已經沒有了那種包含着母愛的味道了。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7

母愛如水,細膩,溫柔。母愛的滋味,令人留戀,令人回味。

母愛有點像酸棗,酸得令人無奈。媽媽,每次我們爭吵都是因爲你拿我跟別人比。你知道嗎,我討厭你把我跟別人比。有時我覺得自己某方面很成功,你卻說那不過是碰巧罷了;你這麼說讓我多心痛啊。請不要只看到我不成功的一面,我也有值得驕傲的一面。

母愛是生命中的糖,需要一生品嚐,吃到嘴裏甜到心裏;我生病時你總是最忙,爲我拿藥,端水,倒水,做好吃的……媽媽,總是在這個時候你對我那麼溫柔,讓我感到好溫暖;媽媽,你知道嗎?如果生病能把你變成這樣,我多想多病幾天。我生病的時候,你不逼我做那麼多的題,我好幸福。

母愛是咖啡,苦中帶澀。媽媽,看到你每天奔波勞碌,我感到心好痛。你要上班,要做家務,單位要考試,38歲的你要背那麼多複習題,做飯的時候你永遠先想到我愛吃什麼,然後是姥姥姥爺愛吃什麼,你從來不考慮你自己。我多想跟你說:“媽媽你太辛苦了,歇會兒吧!”可是那又能怎麼樣呢,你不會聽我的話。其實你不用那麼忙,因爲你還有我,我可以支持你,幫助你,我心疼你,關注你。你完全可以讓我洗自己的衣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那並不影響學習。

媽媽,你讓我又愛又無奈,爲什麼你爲了我那麼不顧一切,爲什麼不讓我爲你分擔生活的重擔,哪怕一點點?你是我的宇宙,我多麼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你成爲世界上最幸福的媽媽!

媽媽,我愛你,直到地老天荒。愛,不僅僅是接受,也需要付出。請讓我爲你做點事,讓我那份又酸又甜又苦澀的母愛中多一點回報的甜蜜!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8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母親,也有千千萬萬種母愛,每種母愛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從記事起,我認爲媽媽給予我的愛是世界上最香醇,最清香,最有詩意,還帶點鹹味的愛;小時侯,在我的記憶裏。一向都是媽媽照料我,每每談起我的童年,她臉上常常掛着微笑。她說:“我是在陝西出生,滿月時回到河北涿州,在那裏呆了一個月的時間,又奔波到江蘇,在那個鳥語花香的地方,我開始了我的學習生涯。那時我才兩個月,不會說話,只會瞎哼哼。可我記性好,每學一個字,一首兒歌,我都會記得很牢。在那裏學習了五個月,差不多認了一千多個字,可由於父親的工作地點轉移了,我不得不離開那裏,坐火車,又去了山東,在那裏繼續學習。不知不覺,我會說話了。學習的就不單單是生字,還多了唐詩宋詞,經典兒歌。每天,媽媽教我念,我也咿咿呀呀的跟着念。漸漸地,我迷上了它們,後來,我又回了一趟老家,呆了兩個月。條件比前幾個地方差好遠呢!我實在呆不住了,就去了葫蘆島,那真是一個世外桃源,人間仙境,有山,有水,有果園……令人流連忘返。在這個地方,我幸福的生長了半年多。到了上學的年齡,她帶我回到了河北涿州。她說,我童年的旅途穿越了六個省,一般的小孩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就算能,這媽媽也該煩死了!”每次說完,媽媽都會摸摸我的頭,眼裏全是憐愛。這時的母愛是香醇的。

如果哪一天我犯了特別嚴重的錯誤,媽媽一定會嚴厲地批評我;當時我會感到好難過。因爲昔日疼我,愛我的媽媽一下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像一頭正在發怒的獅子,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把你吃掉;這時的母愛是鹹的。

我最愛茉莉,因爲它純潔,樸素,我常常把它稱爲“花中仙子”,媽媽看見我這麼喜歡茉莉,就跑遍涿州市爲我選花,最後媽媽看上一盆又大又香的茉莉,一問價格:90元。這簡直是天價,可媽媽卻把它買了下來,作爲給我的禮物。這時母愛是清香的。

當我受到挫折時,每次媽媽都不當面幫助我,而是用一種特殊方式——暗地裏傳紙條,每個紙條上都寫着一首小詩或一句名言,來鼓勵我,激勵我;讓我能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個道理。而我呢,收到紙條,心裏就會有一種感動。這時的母愛是詩意的。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19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感受着生活中的千滋百味,享受着愛的味道;母親伴隨着我們成長,給予我們母愛的味道。

當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我說第一個詞:“媽媽”,我跟着媽媽嗚嗚的叫,媽媽耐心的教着,“媽媽,媽媽”。當我第一次說得清楚時,我看到了媽媽的微笑,那是一個多麼燦爛的微笑,帶着喜悅,帶着羞澀。

當我不開心的時候,媽媽總會講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逗我發笑。假如我還是不開心,媽媽就會去爲我煮我最喜歡吃的炒土豆絲。一會兒,香味兒就飄進我的鼻孔,那是幸福的味道,我會馬上就忘記那些讓我不開心的人和事,幸福的吃着媽媽爲我炒的土豆絲,媽媽會在旁邊看着我吃,露出滿意的微笑。

當我要去上學時,媽媽總會叮囑我:“路上要小心,看見車來了要讓邊,放學後早點回來,我會爲你煮好飯。”我會說:“知道了……”然後活蹦亂跳的去上學,媽媽在我身後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當我考試後,我總會拿着我的試卷與媽媽分享,分享我的勞動成果;媽媽看到我卷子上的紅勾,就會露出欣慰的微笑。

媽媽的微笑裏包含了對我無盡的愛,這愛讓我快樂,讓我喜悅,讓我幸福。

從媽媽的微笑裏,我體會到了愛的味道;在成長的道路上,我被母愛所包圍,讓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味道,那就是快樂、喜悅、幸福……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20

曾幾何時,嗷嗷待哺的女兒已經初長成人,不再是那隻知頑皮的玩童;自從女兒上學後,灌輸給女兒的就是要在這個社會上好好生存,就必須認真學習。看到女兒似懂非懂和那疑惑的目光,我只能狠下心來當作沒有看見。

8月5日,我們派出所轄區有一家長報警:自己剛剛參加中考的兒子不見了,因爲中考成績不理想,所以擔心獨生子會出事。

從家長談話中,得知小孩平常成績不錯,這次中考發揮失常,離重點學校錄取分數僅差3分,

本來家長已經準備交贊助費讓孩子上學,但言語間多了少許不滿,孩子爲此離家出走。不幸的事終於發生,很快,孩子的屍體被發現,竟然是跳樓自殺。

家人悲痛欲絕,後悔莫及。

一個青春的孩子就這樣的消失,這讓我輾轉而思。翻翻報紙,看看電視,一個個血的教訓映入我的眼簾。現在的孩子成天生活在過分關愛和溺愛的環境中,什麼事情都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手包辦,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更不用說要孩子學會承擔、

接受挫折的鍛鍊。同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家長的夙願,許多家長認爲孩子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只看重分數、成績,不重視孩子探索問題的能力,

使得孩子從小就承受巨大的壓力。有些家庭過於功利、過於嚴厲,使孩子承受過大的壓力,一旦不成功,就會加以指責,爲了讓孩子成爲完美無缺的人,家長便經常在孩子身上挑缺點、找毛病,以求達到自己的標準。

隨着學習競爭日益激烈,學習內容與實踐活動的增多,孩子們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往往被我們忽視。而這些心理因素的消極作用恰恰是阻礙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最大隱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經常只關心孩子的“身病”,卻看不見孩子的“心病”,日積月累,在孩子身上我們看到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不自信、厭學、行爲怪異等,有的甚至出現文中所講事例。只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儘早預防、干預、矯正,才能全面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我們要把握愛的真諦,走出溺愛的誤區,

設身處地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照顧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尊重孩子的意願,選擇一條適合孩子成長的道路,不要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及時減輕孩子過重的精神壓力,讓孩子充滿自信,才能促進其健康成長。

高爾基說過:說起愛,就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不僅要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學會愛!

要讓孩子愛你,你一定得學會尊重孩子!要讓孩子尊重你,你要懂得信任孩子。作爲一位母親,這給了我深深的觸動,回顧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也存在這樣問題嗎?

我想不要把孩子人生的最大砝碼僅僅壓在學習成績上,而是要培養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自理能力,這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健康成長環境。

一位教育家說過:“只有讓孩子體驗寒冷,體驗孤獨,才能讓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時激發其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如果這個過程經常得到強化,孩子就會由被動變爲主動,從而戰勝困難”。

只有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在自信中生活成長,纔有可能擁有健康的心靈,長大才能做個有用之人,爲社會做出貢獻!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21

盈盈月光,我取一杯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燦的;漫漫人生,我要珍藏最美好的——母愛,母愛——最暖的那一縷陽光。

記得初二上半學期時的期中考試,我連平均分都沒考到,回到家,媽媽便興奮地跑來,“幾分啊?”媽媽親切地問,我卻只能報以低聲的回答“沒考好,比平均分還低。”這一刻,我瞥到了媽媽眼中那失望的眼神。

我一個人默默地回到我自己的房間中,躺在牀上,看着那天花板,眼前看到的彷彿只有黑暗,沒有光明,我不知道爲什麼如此努力,考到的分數還只有那麼點。

夜色如濃得化不開的墨,如饕餮那巨大而深不見底的嘴,醞釀着寧靜的壓抑。

躺在牀上,我沒有一絲睡意,我努力希望自己忘記悲愁入睡,但無論如何都走不出陰影。再次回過神來時,我驚訝地發現桌上放了杯熱氣騰騰的牛奶,正壓在我那不光彩的卷子上,我先是一驚,而後卻發現杯子下還壓了張紙片,雖然沒有署名但我知道是媽媽寫的:人的一輩子都在高潮到低潮中浮沉,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自滿,低潮不過分是你頹廢,就好了,一次失敗不能說明什麼,媽媽希望你不要因一次失敗而放棄,堅持下去,下次考出好成績,頓時我感到自己的心被一把熊熊大火點燃,眼前光明取代了黑暗,媽媽短短的幾句話讓我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讓我明確了我前進的方向,也讓我知道無論何時何地,我的背後總有一面如此堅硬的後盾。

此後的幾個月裏,看着媽媽每天雖然上完班很累卻仍幫我複習功課,每天百忙之中抽出空閒與老師交流,改進我的學習方法,我知道唯有考出好成績才能報答媽媽的苦心,最後,在媽媽的鼓勵和我的努力下,我終於在最後的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

母愛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母愛是一泓出現在沙漠裏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母愛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寂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母愛是一杯牛奶和一張紙條,讓我從黑暗走向光明。

追尋母親的味道散文 篇22

盈盈月光,我取一杯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燦的;漫漫人生,我要珍藏最美好的——母愛,母愛——最暖的那一縷陽光 。

記得初二上半學期時的期中考試,我連平均分都沒考到,回到家,媽媽便興奮地跑來,“幾分啊?”媽媽親切地問,我卻只能報以低聲的回答“沒考好,比平均分還低。”這一刻,我瞥到了媽媽眼中那失望的眼神。

我一個人默默地回到我自己的房間中,躺在牀上,看着那天花板,眼前看到的彷彿只有黑暗,沒有光明,我不知道爲什麼如此努力,考到的分數還只有那麼點。

夜色如濃得化不開的墨,如饕餮那巨大而深不見底的嘴,醞釀着寧靜的壓抑。

躺在牀上,我沒有一絲睡意,我努力希望自己忘記悲愁入睡,但無論如何都走不出陰影。再次回過神來時,我驚訝地發現桌上放了杯熱氣騰騰的牛奶,正壓在我那不光彩的卷子上,我先是一驚,而後卻發現杯子下還壓了張紙片,雖然沒有署名但我知道是媽媽寫的:人的一輩子都在高潮到低潮中浮沉,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自滿,低潮不過分是你頹廢,就好了,一次失敗不能說明什麼,媽媽希望你不要因一次失敗而放棄,堅持下去,下次考出好成績,頓時我感到自己的心被一把熊熊大火點燃,眼前光明取代了黑暗,媽媽短短的幾句話讓我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讓我明確了我前進的方向,也讓我知道無論何時何地,我的背後總有一面如此堅硬的後盾。

此後的幾個月裏,看着媽媽每天雖然上完班很累卻仍幫我複習功課,每天百忙之中抽出空閒與老師交流,改進我的學習方法,我知道唯有考出好成績才能報答媽媽的苦心,最後,在媽媽的鼓勵和我的努力下,我終於在最後的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

母愛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母愛是一泓出現在沙漠裏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母愛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寂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母愛是一杯牛奶和一張紙條,讓我從黑暗走向光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