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九一八事變的影響

本文已影響 1.74W人 

  事件經過

九一八事變的影響

1、1931.09.18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炸燬東北鐵路後,誣陷中國炸燬鐵路攻擊日本,立即率兵南下,由於張學良下令不抵抗,東北軍很快被擊潰。

2、1931.18-23 遼寧、吉林淪陷:

日軍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瀋陽攻擊。至1931年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

3、1931.10.1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1931年10月1日日軍開始進攻齊齊哈爾。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指揮3個旅,5個團共1.6萬餘人進行頑強抵抗,戰至11月18日,終因實力不濟而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撤往克山、海倫。1931年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4、1932.01.02錦州、哈爾濱淪陷: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並聲稱爲解決滿蒙問題,只有把東北軍驅逐出東北。錦州、哈爾濱等城市快速淪陷。

5、1931東北軍放棄錦州:

黑省淪陷後,南京政府覺察日軍將進犯錦州,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於1931年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爲中立區的提議。中立案曝光後,國民政府迫於輿論壓力準備抗戰,但是張學良向於和平方法解決,一意孤行將軍隊從錦州撤退。

  影響

  東北三省淪陷

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破壞,史稱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駐虎石臺兵營的獨立守備隊步兵第二大隊的第三中隊離開原駐地,在中隊長川島正雄大尉率領下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到文官屯一帶實行夜間演習。22時20分左右,以副中隊長河本末守中尉和小杉喜一軍曹爲首的一個小分隊在奉天(瀋陽的舊稱)北面約7.5公里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燬了一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奉軍士兵制服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爲奉軍破壞鐵路的證據。

爆炸後,河本末守立刻向北大營的方向射擊,並向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大隊長島本正一中佐報告“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炸燬鐵路,攻擊守備隊”。獨立守備隊又立刻報告了旅順的關東軍司令部。時任關東軍高級參謀的板垣徵四郎早已等候在奉天特務機關,島本正一中佐趕到報告時,板垣徵四郎下令向奉軍開火,進攻東北軍北大營和瀋陽城。在文官屯一帶的第三中隊向南移動進攻北大營,設在虎石臺第三中隊駐地裏的火炮開始轟擊北大營和奉天機場。

奉軍第七旅在事先已經得知日軍將要在近期製造挑釁事件,但張學良電令“中日關係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準衝突,以免事端。”經過反覆研究,第七旅決定對於日軍的進攻,採取“釁不自我開,作有限度的退讓”的對策,如果敵軍進攻,在南北東之間待敵軍進到營垣七八百米的距離時,在西面待敵人越過鐵路即開槍射擊,在萬不得己的情況下,全軍退到東山嘴子附近集結候命行動。事變發生時,旅長王以哲沒在軍中。參謀長潘鎮源用電話向榮臻請示,榮下令“全取不抵抗主義,繳械則任繳械,入佔營內即聽其侵入,並告以雖口頭命令亦須絕對服從。”

奉軍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鐵漢的第六二〇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日本人謀本舍三在《關東軍史》寫道:“因慮營內設伏,爲激烈之反抗,故前線士兵,不敢十分挺進,只以極猛烈之炮火相恫嚇。” 直到次日兩點多,鐵嶺,撫順的日本守備隊相繼來到,兵力增加,才勉強迫近北大營四周的鐵絲網,從南面突入營垣。中國官兵與敵展開巷戰,激戰到三點多鐘。在王鐵團長率領下突圍,撤退到東山咀子集結待命。

在旅順的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中將經時任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中佐提議的早就擬好的作戰方案,同意了全軍出動,下達進攻命令。

日軍攻陷遼寧、吉林主要城鎮

9月18日,駐軍在睡夢中驚醒,死300餘人。駐軍因長官正滯留於關內,聞變無法應付,奉命取不抵抗主義,日軍遂佔領北大營、東大營,以及兵工廠。當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

9月19日凌晨,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城、安東(現爲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等地。至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安東-奉天)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19日,日軍相繼佔領長春、四平等地。

9月19日下午,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臨時會議,與會人士作出決定 “對外仍採訴之國際聯盟,請求主持公道,對內則亟謀全國國民及本黨同志犧牲成見,一致聯合。”外交部隨即電告“國際聯盟”中國代表施肇基,要求依照國際盟約促使日軍退出佔領區。同日,中國出席國際聯盟會議代表施肇基向國際聯盟報告日本侵佔瀋陽情況。

9月21日,蔣中正回到南京做出三項基本外交原則:1.堅決抱定保護我國領土主權及行政完整。2.維持東方平和而達到維持世界的和平。3.尊重一切國際公約,尤注重於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之原則。是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日本新聞記者談話說:“據昨夜接到遼寧之報告,關於瀋陽中日不幸事件之情形,早已知矣,惟因對此不獨無抵抗之能力,且又無交兵之理由,是以絕對不加抵抗,任日本之所爲,此種嚴命,餘早已發出”。9月21日,吉林省政府主席熙洽投降,甘願作漢奸,日軍遂不費一彈,進入吉林省永吉,佔領吉林全省。]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謝安俊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

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1931年10月1日,洮遼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0月8日,東北國民救國軍成立,高鵬振任司令。10月13日行政院大會,日方則藉口中國抵制日貨,拒絕撤兵。10月16日在嫩江橋,被黑龍江省防軍擊退。守軍炸燬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以阻止日僞軍進犯。10月21日,馬占山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團第29聯隊佔領四洮鐵路(四平至洮安)沿線主要城鎮。

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1931年11月初,日軍繼續進攻黑龍江,並運動鬍匪張海鵬起事,在嫩江與馬占山大戰,張部失敗。]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日人鑑於取黑龍江計劃實現不易,遂調軍攻齊齊哈爾,馬占山在嫩江鐵橋一役,大勝日軍,全國紛起援助。江橋抗戰,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指揮3個旅,5個團共1.3萬餘人,戰至11月18日。但終因不敵日方新式武器,率隊退出苦守20餘日之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馬占山撤往克山、海倫。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至此,東北三省遂全部失陷。

  熱河淪陷

1933年2月21日,日本關東軍、僞滿軍10餘萬人,以錦州爲基地分三路進犯熱河,史稱熱河事變。北路由日軍第六師團與僞滿軍張海鵬、劉桂堂、程國瑞等部從通遼侵開魯;中路由日軍第八師團糾集僞軍李壽山部由義縣犯朝陽;南路由日軍第十四混成旅團和僞軍丁強部從綏中侵凌源。2月22日,鈴木旅團偷襲熱河邊境的南嶺,中國守軍奮起迎戰,熱河戰事全面展開。3月4日,日軍川原旅團先頭部隊僅以128騎佔領熱河省會承德。3月21日,日軍佔領興隆。至此,除熱西的豐寧等縣外,熱河全境淪陷。從此,熱河人民展開了長達12年的可歌可泣的抗日鬥爭。

來龍去脈

一二八事變後,廣東軍奮起抗敵,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時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的汪精衛,希望張學良出兵南北夾擊日軍,並派陳公博和李濟深北上班請救兵。張學良以他的方針回答道:“鞏固後方,推進前方,保衛地方,擁護中央”,不肯出兵。

當其時張學良的職務是負責保衛熱河、察哈爾、河北等地。

在那時一期《獨立評論》曾刊登熟悉熱河和華北戰略地理的丁文江教授所攥寫的《假如我是張學良》一文明白地指出:

“一旦熱河有了軍事行動,北京天津是萬萬守不了的。”

“我們真正的防禦、長期的戰爭,不在平津,而在熱河。假如我是張學良,要預備積極抵抗,第一步先把司令部移到張家口,同時把重要的軍實和北寧路車輛逐次的運到居庸關以北;只留一部分軍隊在山海關、秦皇島、天津等處;在這些幾處經過相當的抵抗以後,也預備從冷口、喜峯口、古北口分別退至口外。現在駐在熱河邊界的軍隊應該從速進到朝陽、並且積極籌備朝陽、凌原,平原、承德各地間的運輸。熱河東南兩部完全是山地,不但日本人的坦克重炮都不能使用,就是飛機也有許多危險。喜峯、古北、河南口三處都是天險,每處有一兩萬人防守,日本非有一倍以上的軍力不能進攻。”

“只要守得住熱河,放棄了平津是不足惜的。只要當局有必死的決心,充分的計劃,熱河是一定守得住的。”

但其時據守熱河的軍閥湯玉麟是張學良的父執輩,擁兵自重,根本指揮不動,也不允許張學良部進入熱河,甚至有降日傾向。蔣介石建議張學良迅速解決湯,但計劃泄露,爲避免大戰之前先內訌,爭取湯積極抵抗,張學良只能暫時將所部佈置在熱河外圍以穩住湯,並派去張作相督戰。

一個多月以後,丁文江眼看熱河佈防失當,又撰寫一文道:

“熱河部隊只有四步軍旅、六騎兵旅,合計不過二萬支槍。朝陽、北原的守兵一共不及四千多支槍。日本如在錦州、義縣進兵,該地防軍就沒有抵抗的能力!”

“我們現在將二十旅兵力全放在冀察兩省,而將熱河交給湯玉麟去防守,這是什麼戰略?我不懂!”

汪精衛對軍隊系統內部的過節不甚明暸,且與張本有中原大戰的宿怨,另外當時東北根據地已失,華北局勢未穩,大軍開拔需要糧餉,汪不撥分文,卻以此疑忌,一再逼迫張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出戰,顯示其實際目的在於以東北軍之犧牲賺取政治資本和輿論支持。調兵入熱的問題本可以協商解決,最後卻演成一場意氣之爭。

1932年8月6日,汪精衛通電請求辭職,並逼張一同下野:

“北平緩靖公署張主任漢卿勳鑑,溯兄去歲放棄瀋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裏土地,陷於敵手,敵氣益驕,延及淞滬,賴第十九軍及第五路軍奮起抵禦,爲我民族爭生存,爲我國家爭人格,此本非常之事,非所望於兄。然亦冀兄之激發天良,有以自見。乃因循經年,未有建樹,而寇氛益肆,熱河告急,中央軍隊方事剿匪,溽暑作戰,冒諸艱苦。然爲安定內地,鞏固後方防計,義無可辭。此外惟兄擁兵最多,軍容最盛,而敵兵所擾,正在兄防地以內。故以實力言之,以地理之便利言之,抵抗敵人,兄在職一日,斷非他人所能越俎。須知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凡屬族類,皆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當日第十九軍及第五路軍作戰淞滬,實本斯義,豈有他求!及戰事既酣,在中央固悉索敝賦,以供前方;而人民更裹糧景從,以助士氣。今兄未聞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斂,自一紙宣言捍禦外侮以來,所責於財政部者,即籌五百萬,至少先交兩百萬;所責於鐵部者,即籌三百萬;昨日則又以每月籌助熱河三百萬責之於行政院矣。當此民窮財盡之時,中央財政歇蹶萬分,亦有耳目,兄寧不知!乃必以此相要挾,誠不解是何居心!無論中央無此財力,即令有之,在兄爲實行抵抗以前,弟亦萬不忍爲浪擲!弟誠無似,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饜兄一人之慾。使兄失望,於弟唯有引咎辭職,以謝兄一人,並以明無他。惟望兄亦以辭職以謝四萬萬國人,毋使熱河平津爲東北錦州之續,則關內之中國幸甚!”

張學良回覆:

“自九一八日本侵華以來,國家力謀團結禦侮,汪先生如欲辭職,儘可明白向餘表示,何必發表與事實不相符合之談話?自日軍侵犯東北以後,餘毫無個人生命財產之觀念,但因華北治安責任在身,未敢擅離職守,餘爲軍人,負責統率大軍,一切行動當不如汪先生自由也,餘雖準備交卸,但一旦在職,不得不努力華北治安。”

張學良嗣後引咎辭職,東北軍將領和宋哲元等北方將領則聯名願與其共進退。汪精衛聲言抗日,卻在熱河抗戰前夕掀起政壇風波,蔣介石亦在日記中稱其“不顧大體”。

1933年2月22日日軍協同滿洲國僞軍全面進攻熱河,熱河抗戰爆發了。湯玉麟聞風立刻動員全軍二百多輛軍車,搬運鴉片私產,力求完脫。湯部潰不成軍,日軍僅以128名騎兵爲先鋒,輕取熱河省會承德。

3月7日,張學良上呈中央辭職:(節錄)

“自東北淪陷之後,效命行間,妄冀待罪圖功,勉求自贖,詎料熱河之變未逾旬日,失地千里,固有種種原因,釀成惡果,要皆學良一人誠信未孚,指揮不當,以致上負政府督責之殷,下無以對國民付託之重,……學良雖粉身碎骨,亦無補於國家,無補於大局,應懇迅賜命令,準免各職,以示懲儆。”

3月10日,保定會議,張學良辭職照準。

1933年3月,張學良因熱河失陷,下野赴歐洲戒毒治療,汪兆銘復出。

  僞滿洲國事件

僞滿洲國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僞政權,時間在1932年3月1日至1945年8月18日間,“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因民國政府和中共及國際社會對僞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僞滿洲國”或“僞滿”。

“僞滿洲國”初期爲“共和”體制,不久後以溥儀爲“元首”。日本戰敗後,蘇聯紅軍突襲了駐守在僞滿洲國的關東軍和僞滿洲國軍,溥儀被捕,不久下詔宣讀“退位詔書”,僞滿滅亡。

建國前

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領土。1911辛亥革命爆發,宣統退位,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法統和版圖。

1927年,日本田中義一內閣以制定“滿蒙政策”爲目的召開“東方會議”,最後以《對華政策綱領》作爲結論,試圖將內滿洲主權“剝離”出來。

1928年,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在少壯派支持下在皇姑屯刺殺不與日軍合作的滿洲軍閥,大元帥張作霖,希望引起內滿大亂以便關東軍趁亂佔領內滿。然而張作霖長子張學良很快回到奉天即位,控制住內滿局勢。

1931年9月18日,在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花谷正、土肥原賢二等人策劃下,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發動九一八事變(又稱滿洲事變)。兩個月內,關東軍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行省,,不久就打響了江橋抗戰。

建國

1931年9月18日,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駐軍--關東軍在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製造爆炸事件,藉口遭到中國軍隊攻擊,襲擊沈陽的中國軍隊營地北大營,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主力在1930年入關參加中原大戰,後方空虛,奉張學良“不抵抗”之命令退出東北。其後兩個月內,日本軍隊迅速佔領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但迫於國際輿論,之後行動步伐加緩。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不久以後溥儀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

1932年3月1日,溥儀在日本策劃下僞滿“建國”, “國號”爲“滿洲帝國”,中國斷然否認僞滿“獨立”,並向日本提出強烈抗議。

其後,日本逐漸將勢力向中國關內滲透,逐漸蠶食中國各地。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

之後日本滅亡,,溥儀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佈僞滿洲國政府解散,1945年7月19日,溥儀等人從通化乘小飛機飛往瀋陽準備轉飛日本,飛機在奉天機場降落後,溥被蘇聯紅軍俘虜,僞滿政權徹底滅亡。

滅亡以後

1945年8月20日以後,中華民國政府陸續接收東北地區。

1946年8月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溥儀作證敘述了日本關東軍在滿洲所有的軍事活動以及對中國和蘇聯的軍事目的,並指控日本戰犯應爲所有戰爭罪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策劃成立滿洲國的板垣徵四郎死刑,判處同爲策劃者的南次郎和操縱滿洲國的小磯國昭無期徒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