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2月14日,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舉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的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1】

《感動中國》給予郎平的頒獎詞: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爲了一個使命,執着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10月5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時間,各大新聞網站、朋友圈被這位85歲的老太太刷屏了。外界熱鬧,她卻出人意料地平靜,“青蒿素的發現,是中藥集體發掘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國!”

5日上午10時,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廳內,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記者。11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常務祕書烏爾班·林達爾和3位評委進入諾貝爾大廳。林達爾先後用瑞典語、英語宣佈,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半授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在林達爾宣佈的同時,大屏幕上出現的照片和簡介,讓世界認識了這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鏡,嘴角微微帶笑,簡介中寫着“生於1930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國”。

接着,評委們介紹了獲獎科學家的貢獻: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一種可以顯著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藥物。在上世紀60年代末,常用治療瘧疾的藥物——通氯喹或奎寧已經失效,但瘧疾患者卻在持續增加。本篇文章來自資料管理下載。那時,中國的屠呦呦將目光轉向了傳統中草藥學,並發現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療效。屠呦呦翻閱古典,找到提取的辦法,並將該物質命名爲青蒿素。青蒿素代表了一種新型的抗瘧載體,能夠在瘧疾寄生蟲發展的早期就迅速殺死它們,因此在治療嚴重瘧疾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療效。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達了祝賀,“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國!這是諾貝爾醫學獎歷史上首次獎勵寄生蟲疾病的治療領域。因爲這3位科學家的貢獻,千百萬人得到了對症治療的藥物,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屠呦呦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首位中國得主,也是該獎項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因瘧疾死亡的人每年可以達到兩億人,她以驚人的毅力發現青蒿素,是第一個證實青蒿素可以在動物體和人體內有效抵抗瘧疾的科學家。青蒿素可以將受瘧疾感染的死亡率下降20%,她的研發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爲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安德森說:“中醫關於中草藥有着豐富的知識,而西方科學家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對中草藥進行分析提煉。屠呦呦既有中醫學知識,也瞭解藥理學和化學,她完美地把這些結合在一起。因此東西方醫學研究攜手合作,會得到豐碩成果。”

  青蒿素是中醫藥造福人類的體現

1971年10月4日,一雙雙眼睛緊張地盯着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成果。隨着檢測結果的揭曉,實驗室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44年後的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收穫了諾獎。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鬱鬱蔥蔥地長在山野裏,外表樸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稱,“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親起的,當時,並沒人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寧波。她是家裏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作爲一名生藥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爲中國中醫科學院),除參加過爲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她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座小樓。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開始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

從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屠呦呦和課題組以鼠瘧原蟲爲模型,發現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可達68%。但是,後續的實驗結果顯示,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濃度過低。

爲什麼在實驗室裏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瘧疾呢?是提取方法有問題,還是做實驗的老鼠有問題?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獻搬了出來,細細翻查。有一天,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爲什麼這和中藥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來裏面用的是青蒿鮮汁!

“溫度!這兩者的差別是溫度!很有可能在高溫的情況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壞掉了。如此說來,以前進行實驗的方法都錯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進行實驗,終於發現了青蒿素。從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這個看似極爲簡單的提取過程,卻彌足珍貴。那一幕,屠呦呦記憶猶新:“太高興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得以挽救,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屬於我們中國的發明成果,而且是從中醫藥裏集成發掘的,是中醫藥造福人類的體現。我們倍感自豪。”

屠呦呦並未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爲前者10倍的“升級版”。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譽的拉斯克獎。

  這項榮譽屬於中國科學家羣體

“科學研究不是爲了爭名爭利。”她說,那時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資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慮這些,自覺來加班,爭取快速推進工作。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原所長姜廷良研究員說,在做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發現有一過性轉氨酶升高等現象。屠呦呦和她的兩位同事決定親自試服,證實了藥物安全,然後才投入臨牀給病人服用。當時的科研條件簡陋環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時時發出刺鼻的氣味……後來,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沒想到,40多年後,青蒿素研究能被國際認可。“您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我相信,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峯,爲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賀信中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