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當時明月在散文欣賞

本文已影響 3.66W人 

年少時的往事,就像一朵朵永不凋零的花。而那朵最嬌媚燦爛的,必定是有關中秋的。

當時明月在散文欣賞

那個純樸無華的60、70年代,中秋節是小鎮居民所期待及盼望的。

中秋節前一個星期,年少的我們,總會用一些竹條、鐵線、玻璃紙及薯粉衝調的漿糊,製作出一個個簡拙但實用的燈籠。

中秋節那天,大家吃了晚飯,就用蠟燭點燃燈籠,走出家門,招朋引伴去了。

不多久,提燈的友伴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隊伍,由鄉村出發,走向小鎮。小鎮兒童少年又加入隊伍,聲勢更壯大,大家邊走邊笑談,本來寧靜的小鎮因此熱鬧起來,充盈了過節的歡樂氣氛。

提燈隊伍最終聚集在華文小學的草場上,而一年一度的文化表演就在寬大的舞臺上逐一呈現。那些由鎮上青年演出的華族傳統舞蹈、華樂演奏及文藝歌曲的獨唱及合唱,那麼令人賞心悅目而陶醉其間。還有諧劇、相聲及化裝表演,也令我們開懷大笑。

我深信,文化藝術的根在當時就在我們的心中萌芽,令我們一生受益。

等到表演結束,我們又點燃了蠟燭,往回家的路走去。當時明月在,灑下銀色的光,似水般洗滌着大地。那時候,我小小的心靈,對月亮充滿了好感。

上牀之後,我依然不捨放棄遙望那一輪明月。而月娘也彷佛瞭解我心意,一直映照着我的眠牀。 我不敢想象,沒有月亮的中秋,將會是什麼樣子!

遊子佳節倍思親

但是年年有中秋,也少不了那輪明月,但一個人異鄉作客,明月即使依舊亮麗皎潔,但少了友伴、親人,過節的心情就大打折扣了。

負笈首都那3年,中秋過得格外落寞。爲自己買一個月餅,獨自在月光裏咀嚼着鄉愁,才瞭解獨在異鄉作客的遊子爲什麼會在佳節倍思親了!

後來落足彭亨河畔的小鎮,中秋也過得乏善可陳。只有一次,竟然在中秋節時與友人前往珍尼湖,在月光裏泛着小舟,穿過滿湖的蓮花。

那晚的明月特別皎白、圓融,將湖水照耀得熠熠生輝。在粼粼波光裏,四周似夢迷離,使我不禁想起那個美麗的傳說。原住民都說,每逢月圓之夜,那長沉湖底的古皇城會浮現,而珍尼公主也會前來宮中遨遊。

但我們無緣一睹珍尼公主的風采,更無緣一睹皇城守護神巨龍的雄姿,但那個中秋節,在後來的日子,一直讓我懷念着。 80年代,我在風城落腳,從此爲了稻粱謀而倥傯歲月,中秋節雖沒有給忽略,卻過得平淡,不復年少時那麼投入了。

幾時,我已經失去年少時那種過節的歡愉及喜悅。而年輕歲月的一笑大江橫的豪氣及壯志也遠離我而去。

然而我總不會忘了在中秋的晚上,爲自己斟一杯濁酒,遙對一輪明月,憶往撫今,浮一大白。

看着明月,我總會興起“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感慨。想到這一輪明照千古的圓月,也一樣明照着我,而我年華不再了,但明月卻容顏不變。

後來我才發覺,風城的華人有他們過中秋節的獨特方式。他們會在中秋節當晚涌到海邊,聚集在沙灘,紛紛用沙粒堆砌各式各樣的圖形,然後就在圖形上插了無數蠟燭,並一一點燃。入夜時分,一輪明月高掛,沙灘上則是一片燈海,萬點燭光,閃閃爍爍,美得令人屏息。

站在高處,俯看一片燈海,仰望一輪明月,我的心情總會激動起來。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一切都那麼宿命、無奈,但我何必因而失落、惆悵,珍惜目前的所得,而失去的,就不必耿耿於懷了。

年少過節的感覺倏然回來 於是,我嘗試去過不一樣的中秋節。

1991年,文化節在風城舉行,我提着燈籠率領一羣中學生走過火樹銀光風簫聲動的大街。那當兒,年少過節的感覺倏然又回來了,我仰望明月,默默感激中秋節,令我過一個溫馨而愜意的`晚上。

那晚,當中秋園遊會曲終人散後,我才獨自步行回家,而陪着我的,還是那輪晶瑩而無暇的圓月,緊緊跟在我後面的天空。

近年來,印象深刻的中秋是在瓜拉登嘉樓唐人街度過的。

當夜幕低垂,懸掛在唐人街兩旁的千百盞紅燈籠亮了,把一街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烘托得那麼唐朝。

佇立街邊,我看着xx隊伍步過。有踩着高蹺的八仙及諸神;有整齊莊麗的銅樂隊;有燈光閃耀的花車;有風情萬種的提燈隊。然後舞過瑞獅騰過祥龍,將佳節的歡慶推上高潮。

在熱騰騰的氣氛裏,我感受到華族文化磅礴的生命力。年年歲歲,我們執着傳承華族的文化,因爲它是我們的根,因爲根深蒂固,我們才活得有尊嚴。

儘管客觀環境那麼惡劣,但是華族都不放棄將優秀的文化及風俗一代又一代傳下去。

而那一輪明月,負載了千千萬萬中華民族的夢想及期待,無數的詩人墨客爲她吟哦、寄託心事,而凡夫俗子一如我,總憑藉她的圓融及清輝,追憶往事且浮想翩聯。

我對明月懷抱着無限冥思及遐想。

尤其中秋節,總不忘去仰望那一輪明月,看她總把清輝灑遍大地,照亮了千山萬水、千家萬戶,帶給大家一個夢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是的!但願人長久,我們就可以共守一夕皎潔而圓融的明月,延續這個悠悠傳統節日,讓人生更亮麗、無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