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短篇寫景散文10篇

本文已影響 9.44K人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本文特意爲大家收集整理了短篇寫景散文10篇,希望大家喜歡!

短篇寫景散文10篇

我愛老家的荷塘美景

記得我兒子考上故鄉公務員的那一年的夏天,我和妻兒回了老家一趟,終於見到了我日夜思念的楓株湖畔的荷塘。我一放下行李就急急忙忙地提個水桶,說是去幫母親的菜園澆水,其實,我就是想帶着兒子去看看我魂牽夢繞的荷塘。

我們父子倆自由地行走到老家的荷塘,在荷塘周圍隨意走走,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荷花,目睹着美麗的荷花,想起荷塘便是這美麗的家。走在荷塘邊的千步長廊上面,右側是微波盪漾的楓株湖的水面,左邊是綠色的果樹山林,千步長廊景緻優美,由於是中午時刻,太陽酷熱,我們僅是走馬觀花遛了一遍。接着,我們沿着荷塘周邊的南堤走了一圈,堤正對着楓株湖寬廣的湖面,堤上一側種柳樹,一側植桃樹。垂至楓株湖面的絲絲柳條隨風輕飄,極像美人的長髮在湖水裏浣洗。每到初春,點點新綠,層層漣漪,一派盎然生機;進入盛夏,碧葉連天,芙蓉搖曳,好個凌波仙子;到了秋日,枯葉殘荷,千姿百態,令人回味無窮;寒冬時節,冰凍三尺,藕蘊生機,怎不期待萬千。因此,荷花玉樹臨風,婀娜多姿的美麗,讓那荷塘成了楓株湖畔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老幼婦孺,人見人愛,無不流連,或小憩,或觀賞,或駐足,或玩耍,或納涼,或靜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衆所周知,古往今來,荷花,爲無數文人墨客所傾倒,爲無數平民百姓所悅目,被尊爲“花中君子”。文人詠荷情有獨鍾——近觀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遠望荷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墨客繪荷如醉如癡——齊白石的《秋荷》,天然淡泊意境悠遠。張大千的《彩荷》,冰清玉潔畫意萬千。荷花之淡雅,似李白詩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荷花之高潔,如周敦頤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周身是寶,皆可入藥,清浮躁之內熱,解熱盛之躁火,醫凡人之俗病。荷花有色有香,有情有義,更有節有操。佛祖聖境,佛家安身立命,皆於蓮花寶座之上。由此可見,蓮花,品質之華美高貴,境界之至高無上。漸漸地,人們從賞荷中悟出更多更深的感悟——荷花雖貴爲“花中之王”,卻不驕不躁,無需嬌生慣養,悄然綻放於鄉野河塘水泊,玉樹臨風,引得人們趨之若鶩。花徑內空,虛懷若谷,既不會摧眉折腰,更不會趾高氣揚。花枝挺直,不攀不附,不依不靠,天生麗質,笑傲羣芳。蓮藕雖出污泥,卻潔白如玉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絕不同流合污。 藕絲連連,千絲萬縷,情意綿綿,愛意無限。蓮子怡人,滋養衆生,蓮心祛火,苦心向善···不知有意亦或無意,記得母親同我說過,荷塘初建時,在池塘的東北角,留下了一小片不起眼的水竹。初始不過四五平米大小,相比近千平米的荷塘,甚不起眼,望着眼前那毫不起眼的水竹,有時,反倒更覺得這毫無韻味平淡無奇的水竹,更襯映出那“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迷人風韻······

一條几十米長的石砌壩路將千步長廊與楓株湖的湖心亭相連,站在湖心亭裏,正面是楓株湖寬闊的水面和遠處連綿的小山丘,山丘盡處就是遼闊的楓株水庫,頓時使人心胸開闊。好幾對帥哥美女也在這裏擁抱親熱非凡,甜密地談情說愛,荷塘爲年輕人營造了濃厚的戀愛氛圍、爲他們打造專屬愛情回憶的好場所。同時也爲中老年的村民提供了休息娛樂,鍛鍊身體的好環境。

我們往前繼續走着,過了一座小橋,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楓株湖畔的石頭。由石頭堆疊而成的“假山聳翠”很引人驚訝!平時我見過一些零星的湖石,沒有這麼壯觀,在這見到的是貨真價值的湖石。楓株湖湖石以其“漏、皺、瘦、透”爲美,放在一起,各具姿態,或高聳,或低伏,嶙峋千姿,我深感好奇。

我們一路遊覽着,一路想起荷塘往事並說給兒子聽:記得有一次,我和同村的發小們就商量着去偷同村人家的梨子吃。母親一聽到菜園裏有響聲,趕緊往池塘邊走去,生怕有小孩子爬到靠塘邊的那些樹上去,掉落到荷塘裏,而我們總是假裝在池塘邊比賽打水漂,或者是假裝網捕蜻蜓。蜻蜓原本就是荷塘的精靈,她透明的翅膀直直地張開,雙腳甚至是單腿獨立在含苞待放的荷花上,她是在吮吸花香還是在渴飲那欲滾動的水珠兒呢?我們偶爾捕得一隻蜻蜓,通常會被女伢們要了去,她們總是捧在手心裏觀賞,而我們男伢則偷偷地溜進荷塘岸邊的荷葉裏面,脫得光溜溜的,用荷葉做帽子,躲在荷葉的底下。我們拿着小石頭往梨樹上打,通常小小的石頭飛去就會掉下來好幾個梨,然後我們就躲在那一蓬連着一蓬的荷葉裏面盡情地享受着天上掉下來的美味。兒子聽罷我說的這個故事後,情不自禁地笑了,還是笑得那麼開心。

歲月就在這平靜的欣賞中緩緩地流淌着,不知不覺地,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初那美麗動人,曾經伴隨我們度過無數的美好歲月,給我們帶來了無盡遐想的荷塘,也在這斗轉星移之間,悄悄地改變着自己的容顏···也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開始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站在水邊觀看荷塘碧波盪漾的景緻,那水面碧波浩渺,彷彿琉璃千頃,偶爾有鷓鴣或者是布穀鳥飛過。這時,荷塘邊菜園裏的絲瓜碧綠的葉子、金黃的花朵倒影水中,魚兒在這些倒影中來回穿梭自在地遊動着,而我自己也倒影在水中,跟魚兒、花兒、瓜果融爲一體,這奇妙的景像,令我驚喜不已,至今我依然記憶猶新。

我喜歡老家的荷塘,它給我的不光是童年那些美好的回憶,更多的是我對那楓株湖湖畔一汪碧水的喜愛。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非聖人,也非智者,我愛老家的這個荷塘,我欣賞那一汪碧水沉穩的氣度、靜處不爭的品格。荷塘水的從容,荷塘水的氣度,讓我的心也變得如此的寧靜與平和!

雨荷蓮花別樣美

六月初的一個早晨,麴院風荷內。一朵荷花靜靜地享受着雨露,而旁邊的荷葉被颱風吹成各種姿勢。發揮想象後,發覺荷葉酷似一位慈祥的父親,用寬闊的身體呵護着自己的子女,抑或像一位俊男向自己心儀的女子求愛似的。

六月的天氣,好似娃娃臉,先前還是豔陽高照,一個驚雷,風驟起,烏雲密佈,夏雨緊跟飄然而至。雨滴淅瀝瀝灑在滾熱的水泥路面吱吱作響,路面煙霧繚繞熱,氣急速上升蔓延開來。風越吹越起勁,悶熱的天氣頓感涼爽許多。

雨打荷葉,砰砰咚咚,似鼓點連敲,如琴絃快撥,旋律急促,節奏鮮明,滿湖的蓮花如仙女,臂挽着臂,肩並着肩,踏着滾滾碧波,揮動着綠色絲綢,迎風而起舞,舞姿熱烈歡快,粉面含笑而端莊,想不到外表柔弱淡幽素雅的蓮花竟蘊藏着如火一樣的熱情,有着剛柔相濟的韌性,只有在風雨中才更顯露他本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是雨留下了自己,很少人真正的親身感受那雨打荷葉的沙沙聲,任溼漉漉的空氣裹狹着淡淡荷香,填充了天地,心事飄渺,心曲田田……

不曾知道那是美,出塵脫俗,時至今日,才撩人情懷。久久不再看到心中的雨荷,心裏卻常常浮現那景緻。荷葉夾着蓮花,脈脈清水遊着尾魚,偶有蜻蜓駐足流連,荷葉上的水珠如珍珠般的晶瑩剔透,下着雨,讓該走的就讓它走吧,留下我一個人,讓我寧靜致遠,致遠在夢幻的意境中;來點狂風,飄來陣陣清香,迷戀我久久沉思,讓人沉醉,沉醉在短暫的永恆中。忘掉不可期許的花時雨季,忘掉總歸敗花落葉,清水成枯的宿命。還剩下精華的蓮藕,期許漫長的等待,還能找回那份美。

記得著名的法學家郭道暉說過一句: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爲明天做準備。我想我的文字也正遵循着成長的法則,這點使我非常欣慰。但有時也不免又落回了俗套,就像我回往着二十七年前上饒師院畢業合影,想到當年讀書求學的一幕幕。有一次,雨中走過荷池,一塘的綠雲綿延,獨有一朵半開的紅蓮挺然其間。我一時爲之驚愕駐足,那樣似開不開,欲語不語,將紅未紅,待香未香的一株紅蓮!

漫步田間,感受着雨後清新,不知不覺行至蓮花池邊。波光淋漓,滿塘碧綠,高的矮的,千姿百態。數支高的如玉綠盤,亭亭玉立。搖弋生姿各顯獨特風韻;片片矮的荷,輕巧貼水而生,隨水波泛動而漂浮不定。荷在不同的季節,呈現給人們的是不同的美。夏日雨中的荷,碧波盪漾,是青春之美。冬日雨中之荷,枯黃敗落,是蕭條之美。誰可以寫盡荷的嬌美絕倫呢!雨點飄落在荷葉上,一滴,兩滴。在微風中越發地頑強與卓爾不羣,現在的我,應該就是那一片荷葉吧!既不會去想象泥下的蓮藕,也不會去想象葉上的蓮盤。

每當我看到社會中的不美好之際,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才是如此的淺陋,總會纏綿於那些很糾結的思緒而欲罷不能,所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還是很幼稚地想發揮一下我心愛的文字功能,文字裏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朧的感覺,使我停下來嘆一口氣,突然看着窗外悠然滅掉的燈,久久地坐在黑暗裏,讓孤獨籠罩,與最真的自己素面相對。

幾隻身着綠裝的小傢伙,毫不吝嗇的在此開起宴會,一會兒在這跳跳,一會兒往那蹦蹦。猛然間,一聲呱呱響起,粗而厚重的領唱聲維持數秒後落幕,此聲落,彼聲起,數聲呱呱緊跟其後,齊齊高歌,激情演唱挑起滿塘樂。涼風襲來,片片荷葉翩然起舞,晶瑩剔透的雨後露珠躺在翡翠盤裏來回旋轉,稍不留神從那偏斜處悄然滑落,沙沙沙激起荷塘片片漣漪。蛙聲,露珠滴落聲,荷葉撞擊聲相互融合,譜奏一曲動人篇章。漫天的雨紛然又漠然,廣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這樣一株紅蓮!像一堆即將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我立在池畔,雖不欲撈月,也幾成失足。生命難道不也如一場暴雨嗎?你曾無知地在其間雀躍,你曾癡迷地在其間沉吟,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溼,那些無奈與寂寥,並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蓮花,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又忘我,當沒有陽光的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一株蓮花裏有怎樣完美自足的世界!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在鄉間不惹眼的路邊--豈只有哲學書中才有真理?豈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筆簡單的雨荷可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這樣,就醉在了江南水上的雨荷,在雨打不折,風吹不倒的柔韌裏,明白了很多事由,如蜻蜓般迷失在那片水紋裏,飛振着透明的羽翼,竟忘了是那個季節的情愫。

遙遙碧綠數支白,數朵潔白的花骨朵在雨水的洗絛下更加美麗,似開未開,欲語不語,淡淡暗香隨那花骨朵幽暗處嫋嫋散發,瀰漫心頭,沁人心脾。感官,觸感,嗅感齊齊並用,整個人逐漸輕飄倘若置身仙境似夢似醒。手執小花傘漫步于田間,欣然接受至純至淨的洗禮,讓靈魂隨細雨紛飛,夢隨風纏綿遣卷。

蓮花,俗稱出水芙蓉,雖沒玫瑰那般妖嬈,更不似梅花那般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寬大厚實的荷葉,碧綠碧綠的連成一片,一片挨着一片,一片疊着一片,擠擠攘攘重重疊疊,綠得醉人,綠得醉心。無論是天空中灑落的雨滴,還是我們頑皮的揚上去,撩上去,或是濺上去的清清河水,它都會立刻變幻成晶瑩剔透的水珠,快速滾向葉心,或滾向邊沿,滑入水面,變成水花四濺。蓮花,更是華美,更是驚豔,更是清麗脫俗賞心悅目!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簡簡單單的幾瓣花瓣,或粉紅,或潔白,盛開着,怒放着,盛開得絢麗,怒放得燦爛,猶如水中的仙子,猶如出水的芙蓉,猶如少女般的婀娜多姿身影妙曼;滿池荷花,競相綻放,爭奇鬥豔,散發着悠悠的芬芳,散發着陣陣的清香,荷香。荷苞、荷盅也亭亭玉立,不蔓不枝,與荷花,荷葉相互媲美,相輔相成。

蓮花獨具風韻,清幽淡雅,清香誘人心醉。由古至今,蓮花更是文人妙筆下的生花,多少篇名詩古文皆出自於蓮花感悟。碧水清荷以菩提樹的身影搖曳出我心中的清涼,倒影出你們唯美的笑顏,上路的時候,請記住,不管在哪兒,我們都要很開心,很幸福。

陸上百花競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與桃李爭春風,七月流火送清涼。我十分喜歡徜徉在六月間雨中的荷塘,回味着以前,以前是那麼美,美得那麼單純!也曾光着腳丫,摸着水岸,擇來荷葉擋雨,採來蓮花掰着玩,摘過蓮蓬親嘗一顆。那時的一切如風般輕柔、草般清新……充滿了新鮮。雨打荷葉,砰砰咚咚,似鼓點連敲,如琴絃快撥,旋律急促,節奏鮮明,滿湖的荷花如仙女,臂挽着臂,肩並着肩,踏着滾滾碧波,揮動......

我一直很喜歡蓮花,喜歡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蓮花更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學習的楷模,生活在誘惑重重的大染池內,該潔身自好,自強自立,不羨他人魚肉。多看書多學習多磨練,歷經風雨方能清香悠遠。

江南烏鎮

我對烏鎮的瞭解源於文學巨匠茅盾,這位出生在烏鎮的文壇泰斗,在其作品中充滿了對江南水鄉的細緻描寫,他筆下的烏篷船、石橋、老街等那些迷人的江南景色,給人留下數不盡的嚮往。

正是讀了他的作品,自年少時,我就對烏鎮充滿了嚮往,可是很多年都未成行,但對江南水鄉的嚮往,卻隨着時光的推移日益劇增。於是利用今年假期,踏上了烏鎮之行。

烏鎮不大,但是烏鎮有三多,河多、橋多、古建築多。進入烏鎮你就行在水上,住在水上。烏鎮境內河道如織,石橋縱橫,高牆深巷,水閣飛檐,古塔高聳。到處呈現典型的江南水鄉的景緻。它美麗、安靜、富饒。

進入烏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形態各異的石橋,駝峯般的石橋橫臥在車溪河上,雖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滄桑,卻依然矗立在那裏,笑迎來訪的賓客,坐在石橋上迎面飄來溼溼的涼風,偶有三三兩兩身穿藍花布,手持紅綢傘的姑娘,從身邊經過,綠水映照紅傘,蘭花襯托古橋,恍惚中彷彿走入戴望舒的《雨巷》......。

過石橋漸漸走入石板小街,放眼望去彷彿時光逆轉回到了數百年前,一排排青石瓦房,一頭枕着碧水,一頭搭在岸上,青瓦蓋頂,雕沿畫廊,老屋已經數百年風雨滄桑,那褐色的雕花窗櫺,似乎訴說着那數不盡的遠古故事。讓你不由地踏着數百年前的石板路,沿着時光的隧道找尋逝去的蹤跡。雕花門窗,滄桑斑駁的古磚廊檐,無不透出江南濃烈的古典氣息和地靈人傑的優雅。

街西頭,便是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它坐北朝南。這是一幢面寬四間,前後兩進,中隔狹長小天井的兩層木構架清代普通民居,分東西兩個單元。客堂內天然幾、八仙桌,茶几椅子,屏條字畫,一應俱全,先生當年吃飯的碗,還放在原來的餐桌上,先生的書房依然透出嫋嫋墨香,除了後來添上的銅像外。一切都如先生離開時的樣子。透出一股書卷氣。

走累了,拐進臨河的茶館,要一杯菊花茶,邊飲茶邊欣賞兩岸雕樑畫棟,迷人風光,我夢中的江南,如詩如畫。烏鎮的美,是可見的,也是可聞的,走在石板橋上不經意間傳來陣陣酒香,擡頭看燈籠搖擺,酒旗獵獵,進去飲一杯當地的三白酒,淡淡的青色的酒,飲入喉間醇香綿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杏花細雨的江南,這性情溫軟的米酒、黃酒,陪伴了多少留戀此間的文人墨客,寫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文章。

流水蕩蕩,櫓聲陣陣,千百隻烏篷行在碧水之上,穿梭石橋之間,搖櫓大叔哼唱着醉人的歌謠,烏篷船在水上飛行,帶你領略兩岸迷人的風光。

夕陽戀戀不捨墜入天邊的樹梢,黃昏的輕紗慢慢掩上石橋、老屋。華燈初上,千萬只紅籠映紅了烏鎮,走進江南水鄉夜色,又是一番迷人的風景,這也是烏鎮最是迷人的時刻,雕欄畫檐,五彩絢爛。

乘夜色坐在烏蓬船上,沿河觀賞,一杯清酒,幾盤江南特有的小菜,朋友們聚在一起,談笑風生。間或拍一下夜景的江南。間或聞琵琶古箏演奏一曲,綿綿清歌。

融入鄉間水鎮,沒有太多的奢侈,只是讓你承載更多的溫暖。忘了許多的煩惱,放佛置身世外。

古隆中游記

在很早的時候,我就聽說襄陽是歷史文化名城,看過《三國演義》、《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的人都知道襄陽在中國古代是政治、軍事和文化重地。襄陽因地處襄水而得名,漢江之水穿城而過,猶如一條婉轉盤旋的長龍在奔騰。這次清明假期,我特地將旅遊地點選在襄陽,就是爲了一睹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風采。

四月四日早晨,我離開學校,懷着無限的憧憬,踏上了前往襄陽的旅程。望着窗外,火車飛速的向前行駛,樓房、高山、河流、田野一一映入我的眼簾。望着望着,轉眼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終於踏上了這片文化熱土;襄陽火車站的廣場人流涌動,我靜靜的站在一旁,觀賞這裏的一切,廣場對面是一座高大的人行天橋,橋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那一座座高樓大廈遮住了我廣闊的視野,讓我對這個陌生的城市更加好奇。沒過多長時間,我的兄弟和高中同學相繼來火車站接我,接近兩年沒見的高中同學,再次相見時她的笑容溢滿了整個臉龐,頓時讓我感到溫暖、親切;也許,這美麗的笑容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是同學之情、朋友之誼的最真切的印記。我和兄弟也有一個多月未見,他是個憨厚、老實又義氣的人,是我一生都值得深交的好兄弟。

三人同行,談天說地,不亦樂乎。同學向我講述了襄陽的名勝古蹟和她學校的一些情況,我也向同學和兄弟介紹了十堰的一些旅遊景點。吃完午飯後,同學把我和我兄弟帶到她的學校參觀了一圈,我們便來到古隆中售票點,同學說以前來過兩次就不一同前往,我和同學親切告別。我和我兄弟買完票便進了古隆中景區,三門牌坊高大的聳立着,大門正面的橫聯刻着“古隆中”,右聯刻着“三顧頻煩天下計”,左聯刻着“兩朝開濟老臣心”;右邊小門的正面刻着“淡泊明志”,左邊小門的正面刻着“寧靜致遠”。這些詩詞名句都是三國名相諸葛亮的人生寫照,深刻而又雋永,真切而又平淡。

一直以來,諸葛亮就以“忠誠”、“智慧”、“勤儉”等享譽古今,被人們譽爲“忠誠的典範”,“智慧的化身”。我們走進了諸葛亮的寓居躬耕之地,這裏羣山環抱,風景秀美,青山、田畝、樹木交相輝映,恬淡、質樸而又愜意。諸葛亮十七歲時便輾轉到這裏,躬耕苦讀達十年之久,他生於亂世,也立志於亂世,一直謀求統一國家的謀略。在隆中的十年,諸葛亮躬耕隴畝,體查民情,拜師求學,廣交賢達,使他深諳治世之道,也爲其後來的廉潔勤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走進草廬亭,兩旁是有古代建築風格的房屋,中間有四尊雕像,分別是關羽、張飛和他們的兩匹高大英俊的戰馬,雕像雖然屹立不動,但是威嚴顯露,霸氣十足,不愧是當年的三國名將。草廬裏面留下了諸葛亮當年的許多印記,有蓑衣斗笠,有躬耕農具,還有一些紀念他的圖畫、詩詞、書表、塑像和後人留下的贊言。諸葛亮迎娶妻室也與世人不同,世人皆愛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天仙女子,而諸葛亮卻“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麪,才堪相配”。諸葛亮之妻相貌雖醜,但明德賢惠,通情達理,智謀超羣,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謂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從諸葛亮迎娶妻室這件事便可反映出其重纔不重貌的高尚品德,實爲後人敬仰。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苦讀,爲其後來的勤懇躬親、惜民力、反奢侈、廉明清政、奉公無私的思想政治品格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時早已到了午後,我們走進了三顧堂。堂外正中間立着一塊“勤政篇”長匾,匾上寫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個大字,這八個字是諸葛亮一生忠君愛國的真實寫照。三國時期,諸葛亮爲光復漢室,拯救天下蒼生,一心一意的先後輔佐劉備、劉禪父子,東聯孫吳,南征北戰,戎馬半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爲蜀漢政權的建立與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忠君愛國的歷史典範,更是後人學習的萬世楷模。當年,官渡之戰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關羽、張飛三次前往草堂拜見諸葛亮,劉備稱諸葛亮爲“臥龍先生”,向其謀求光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而諸葛亮前兩次出門遠遊,第三次在堂中午睡,閉門不出,劉關張三兄弟在門外等待多時,最終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隆中對》,表述了天下之勢,詳述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藍圖,劉備深深欽佩諸葛亮的雄才偉略,當即拜其爲軍師,請求其出山輔佐;諸葛亮也被劉備的真誠打動,決定出山相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接着,我們繼續觀看了裏面的畫展、塑像和文物,有諸葛亮的宿寢,宿寢中的諸葛亮(塑像)正在午睡,兩名弟子(塑像)站在一旁,形神平靜,安然愜意;有南中平亂的簡介及圖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圖畫,兵出祁山、北上伐魏的簡介及地圖,八陣圖,再度聯吳的簡介及圖畫等。裏面還有國家領導人、名人志士對諸葛亮的評價以及留念相冊,如“一代賢相”,“勤政廉潔”,“公正無私”,“賞罰必行,無惡不懲,無善不顯”等,無不是對諸葛亮的推崇和景仰。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也是諸葛亮對其子女、親屬及弟子的誡語。諸葛亮持家嚴謹、節儉,對其子女及弟子要求更爲嚴格,其後代也大多繼承了他清廉樸素的家風。來到隆中書院,裏面坐着四位正在上課的學生(塑像),學生都在認真聽講,靜心學習。來到武侯祠,這是一座外表簡陋的小祠堂,正門裏面有諸葛亮的全身雕像,手拿羽扇,面帶微笑的看着門外的世界。大堂外面的庭院兩側有諸葛亮的部下及當時的名人志士的雕像,可謂千姿百態,形神具備。在祠堂的裏面,有諸葛亮的供奉雕像,兩側刻着“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立見文韜”,側堂有諸葛亮後代的供奉雕像。祠堂外面有一座觀星臺,七星北斗,十二星宿,雕刻的精妙絕倫。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之術,傳說他當年常在觀星臺夜觀天象,謀劃未來。唯淡泊者明志,唯寧靜者致遠,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快樂的生活在這個世界。

來到三義殿,遊客頗多,殿上坐着三尊雕像,分別是劉備、關羽和張飛,平靜的表情中帶着一絲微笑。側堂的另一塊牆壁上掛着劉關張三兄弟桃園三結義時的飲酒畫像,三兄弟的表情、動作和眼神無不透露着豪放、喜悅、俠義之氣,將當年桃園三結義時的豪情壯志展現的淋漓盡致。環顧四周,青磚黑瓦,雕龍刻虎,樣式獨特,古風盡現,彷彿回到了那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眼看就要到傍晚,我和兄弟匆匆忙忙的游完了小虹橋、樑文巖、吟嘯山莊、銅鼓臺、長廊和老龍洞等地,然後又到後山各處觀賞了青山綠水和柳絲紅花。我們本來還想去騰龍閣和植物園看看,但因時間緊迫,便結束了在古隆中的踏足旅行。“三代下一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是牌坊背面的輓聯。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無限春光。我會記住這次特別的旅行。

十年躬讀無人曉,三分天下萬古名。一代武侯賢相諸葛亮,是爲官從政者之榜樣,是經商平民者之楷模,實乃萬世師表,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他學習。

懷念一棵樹

盛夏的午後,大地已被強烈的陽光烘烤的熾熱,氣溫已高達36度,據天氣預報說,在有些地區已超過了40度。在這樣悶熱的天氣裏,心情自然也就憋悶,百無聊賴,於是憑欄窗前,想找一個透透氣的地方,找一個帶來清涼放鬆心情棲息心靈的地方。這個時候,我便懷念起一棵樹來,懷念的竟是四十多年前就已長在我心底的那棵樹,也就打開了我已塵封四十多年的記憶,回憶起我與那棵樹的過往。

那是一棵杏樹。從我記事起,就知曉家裏的自留地裏有一棵杏樹,杏樹長的粗壯,矮墩墩的,那時就一個成年人摟不過來。粗矮的樹樁上雕刻着斑駁的歲月,一塊塊老樹皮就如同耄耋老人的一張臉,一身皮,已失去了彈性,渾身皺皺巴巴,但內裏卻仍顯現着“不服老”的餘力。我先是問父親,這棵杏樹是什麼時候栽的?父親不知道。後又問上了年紀的祖母,祖母也不知道。這更在我的心靈深處增添了對那棵杏樹的神祕感,油然而生出對那棵杏樹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愫,樹底下就成了我童年乘涼的地方,樹樁上就成了我少年攀爬、玩耍的地方,杏樹上放飛兒時的夢想,在我腦海深處也留下了昨日的美麗風景。

回憶過往,我把那棵長在心底的杏樹移植到眼前,彷彿還在昨天,那棵粗壯的枝繁葉茂的杏樹還是從前,我的眼前立時浮現出一片綠色的風光……兒時的我常常坐在杏樹底下乘涼,依偎在祖母身邊,看飛來飛去的小鳥兒,聽樹上時斷時續的蟬鳴,我就感到杏樹既不孤獨,也不寂寞,常有鳥兒、蟬兒陪伴。我還時而發現樹樁上攀爬的一種貌似醜陋的蟲子,我便急切地問祖母這是一種什麼蟲子,祖母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了看,似乎故意壓低聲音對我說:“它叫‘臭大姐,你可別叫它,若一叫它,它身上就會散發出臭氣來,讓人受不了。”我那時出於好奇,就對着正在樹樁上緩慢爬行的“臭大姐”大聲叫喊着:“臭大姐、臭大姐……”不知是不是因我的喊叫,“臭大姐”頓時散發出了一股股臭氣,一時間確實覺得臭不可聞。自此以後,我就覺得它與“大姐”的親切稱呼不相符,它攀爬在散發杏樹上,與周身散發着清香的杏樹不相符,我也越來越厭惡起它來。這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杏樹底下發生的多是些高興的事,譬如說,我常常在杏樹底下纏着祖母講故事,祖母煞有介事地給我講《禿尾巴老李的故事》、《李世民吃萋萋菜的故事》、《喬天華的故事》……祖母最愛講的故事當屬《楊家將》,講起“穆桂英掛帥”來,生動形象,妙趣橫生。講起“佘太君”來,還不時地添油加醋誇耀一番,從祖母的表情上,我看出了祖母這是對同爲女人、同爲老年人的“佘太君”的一種敬重,講的多了,我也不知不覺地對“佘太君”敬重起來,我的心中立起了一位精忠報國女性的高大形象。童年的杏樹底下發生過許多往事,總是讓我回味無窮。

及至到了我上學的時候,那棵老杏樹又成了另一道風景,成了我童年的天堂,是我忘年的朋友,我童年時代的許多時光就是在那棵老杏樹的樹蔭下度過的。因它正好長在我上學的路上,上學的時候,我的頭總愛往右邊歪,因爲右邊有我家的杏樹;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的頭又總愛往左邊歪,因爲左邊有我家的杏樹,我還願意總過去,擡頭看看葳蕤的枝葉,伸手撫摸着粗壯的樹樁,興趣來了,還要爬到樹上去坐一會兒,在樹上看着小人書,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有時做完了作業,我還會提着一張狗皮,到杏樹底下玩耍、看書。即使離開它的時候,還常常三步一回頭。我想,這不只是出於對杏樹的呵護,更重要的是對杏樹凝聚着一種濃濃的深情,這種深情是無法言表的。植物動物如同人一樣,你與它交往時間長了,就會慢慢滋生着感情,日久生情,你說不是嗎?

杏樹的'動人之處在春天。在萬物剛剛復甦的時候,杏樹就搶了百樹之先,枝頭上的蓓蕾盛開了,那些帶着嫣然笑容的杏花一簇簇、一串串,真是花團錦簇,千姿百態,整棵大樹盛開出一片片潔白如玉的杏花,白花花的杏花增添了杏樹的美麗,特別招人喜歡。一朵一朵挨挨擠擠的白花朵,在向人們報告美麗春天的到來,展示着它那潔白優雅的美麗。過了不多久,杏花就開始凋謝了,樹枝生出了許多嫩綠的小樹葉,花朵謝了的中間開始長出如同米粒一樣大的綠色小顆粒,伴隨着春風春雨漸漸長大,後來長成玉米粒大,也越來越好看了,兒時的我,見了就想摘下來品嚐一下,結果一嘗,酸酸的,接着就會隨手扔掉,現在想來,舌蕾還感到澀澀的。

杏樹的收穫在夏天。每到春末夏初時,杏樹枝上就掛滿了果實,到了六、七月份,杏開始成熟了,由黃變紅,特別招人喜愛,也會引來南來北往的人偷摘。這樣,每當到了杏熟了的時候,我和祖母就會輪流守望着杏樹,大多時候委託一位沒事的鄰居三爺爺看守,他和自己的那棵杏樹一樣守護着我家那棵杏樹,這是一年中的關鍵時刻,每年很少遭受損失。

杏樹每年果實累累,到了杏子收穫的時候,全家老小提着袋子,挎着籃子,一起涌向了杏樹,有站在樹枝上摘的,有在樹下接的,樹上樹下洋溢着一片收穫的歡樂。那棵杏樹讓我家收穫的不僅僅是杏子,收穫更多的是一家人的親情和歡樂。還有鄰里之間的感情。兒時每當收穫杏子的時候,母親就會裝滿一小圓鬥或一小簍,讓我挨家挨戶地往鄰居家裏送,讓鄰居們分享收穫的喜悅。大娘、大嬸們見我送來了杏子,就會說:“你一等,我給你壓着簍。”往往她們去拿東西的當兒,我已跑出了大門外。也會遇到扯着簍子不放的,非要裝上糖果、點心什麼的,怎奈那時的小手也掙脫不了她們。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維繫的是鄰居之間你來我往的一種情誼。

後來,隨着父母年齡大了,我又當兵在外,到了收穫杏子的時候,常常會有鄰居來幫忙。至今還依稀記得,那時一個十五、六歲的瘦小小夥伴,赤着腳蹭蹭地爬到樹上,又熟練地踩在細枝上,我看到樹枝都被他踩得彎向了大地,真替他擔心,父母也不停地勸他:“你小心點,別摔着。”而他說了句:沒事。”就很自然地摘着杏子。在自己家樹上摘杏子,我卻顯得膽怯、萎縮,不能像他那樣熟練、自如,一種卑怯感油然而生。其實,我那時最擔心的不是傷了自己的身體,而是怕不知幾輩人栽培下的樹枝折損在我的腳下,還有,我對那棵杏樹的喜愛,就應該那樣呵護着它。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遠離家鄉幾年,回來後,那棵杏樹就不見了,我也沒多問,因爲杏樹已經沒了,問已於事無補。從此,它就留在我的記憶裏,不,它長在我心裏,我永遠懷念它。

竹海漫遊

六月初我與妻去南方,走了幾座城市遊覽都市風光。城內的風光雖好,但內心總感到遊玩的不是很盡興。在城裏人文景觀頗多,自然的甚少。夏季天氣格外炎熱,熱得在城裏找不到一處涼爽地方。雖然有絲絲微風吹過,卻感覺不到涼意。於是讓我想起宜興竹海。

宜興竹海位於宜興西南部的羣山之中,在蘇、浙、皖三省交界處,上萬畝的竹林隨山起伏,綿綿八百餘里。我們從無錫驅車前往大約用了2小時,下高速後,汽車沿着宜興國道行駛,公路兩側綠樹成蔭,路邊時而會有商販擺攤買着當地盛產的果實,茶園分佈在山野田間,園內的茶樹排列得整整齊齊,像一隊隊穿着軍裝的士兵。遠山翠竹荗密蔥綠,一派自然景象,空氣中散放的溼潤與茶香令人愜意。

六月的季節,不是花的季節,不是果實豐收的季節,而是大地生長青綠的季節。當汽車來到竹海入口時,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層層疊疊的翠竹,有的綠葉如墨,濃極了;有的綠葉淡中帶綠,淺極了。舉目望遠,滿山翠竹將山巒變成了竹的海洋,綠的世界。無邊無際的茫茫竹海,當風吹過時,翠竹隨風搖曵,如海浪般一浪接一浪,越過山顛漸行漸遠,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那跌宕奔流的氣勢,帶給人們的是心潮澎湃,讓人們在遊玩中感受自然,盡情地享受天然大氧吧帶給的心怡。

竹海中有一處溪水彙集成的“鏡湖”,清澈見底的湖泊猶如一面明鏡,與兩山翠竹交相輝映。在湖中涼亭小坐,涼風習習。擡眼觀之,但見水中竹影倒立,綠得發青,山水間由竹相連,渾然天成。

竹林間,毛竹漫天青青,枝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相映成趣。陽光透過竹葉斜射下來的光束,與竹的墨綠形成一道獨特景色,顯得分外好看。竹蔭下陰影婆娑,風光旖旎,清澈的山泉在山石縫中潺潺流淌,順勢成溪。走近小溪靜靜地聆聽“譁、譁“溪聲,像似在聽一曲來自天籟的美妙歌聲。將手伸進溪流之中,頃刻間一股涼意傳遍周身,整個人頓感神清氣爽。深深地吸一口瀰漫在蒼翠竹海中的清新氣息,讓人渾身長力,心曠神怡。此情此景吸引着脫離了城裏喧囂生活的遊客駐足拍照,使人忘記了炎熱,也忘記了世間煩惱,讓人感到這是一個不錯的休閒避暑的好去處。

據說竹的根莖很發達,它可以在土壤中延伸數百平方,形成網狀。幼芽在破土成筍前,需要根莖在土壤中孕育很長時間。做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只要努力付出,紮根於基礎,儲備知識,積累閱歷。就會厚積薄發收獲成就,登上人生的巔峯。

旺盛的綠竹你追我趕、爭相撥節,很怕錯過了時機落後於別人,讓人浮想聯蹁。想到了青年人發奮學習、自強不息;想到了青年人進取向上,不甘落後;想到了青年人不懈努力,成爲棟樑之材。更想到了散文家宗璞在《西湖漫筆》中所說“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透過那活潑的綠色表現出的是茁壯的生命力。”

水魂

如果我說人是有靈魂的,可能反對的人不多,儘管我也拿不出確鑿證據來,但畢竟與思想有關。我若說水也有靈魂,恐怕很多人都會投來不屑的眼光,說我是呆子,純屬無稽之談。一般人都認爲,水是一種能流動的物質,本身並沒有意識,靈魂何來之有?不錯,過去我也是這種看法,除非中了邪的人,才說水有靈魂。可自從到了蘇州古城之後,對一些習以爲常的事物,突然生起了敬畏,就連最普通的水,也認爲它有靈魂。

凡嚮往自由自在生活的人,都喜歡到大自然中走走,只要看到村野溪澗、花果鳴禽,不但可以忘掉煩惱,還會淨化心靈,我就屬於這一類型的人。不過,往常我會盡量避開人多的地方,繞開擁擠的集市,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享受清閒和休心養性。這一次卻不同,目的地是蘇州,那是一座江南名城,是古今人才薈萃之地,其繁華盛況,可想而知。我爲什麼忽然想去鬧市而不是清靜之地,因爲那裏有個“荷花節”,在百花中,我對荷花情有獨鍾,蘇州,除了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那裏的人愛荷種荷早就出了名,恰逢農曆六月六,民間傳說是荷花生日,雖是舊俗,江南一帶仍很流行,每年都要舉辦大型活動,今年尤盛,地點就在城內一個著名景區,那是座千年古鎮,古時候吳國的都城就設在那裏,它背靠虎丘山,面臨陽澄湖,又是范蠡與西施的隱居地,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才一反常態,不去尋找鄉間野趣或遠山古寺,而往人口周密的城市走去。

剛到達目的地,忽然就感覺到一股濃郁的水鄉氣息。我站在一座古老石橋上放眼一望,只見大道縱橫,河汊如網,小船穿梭,古蹟遍地;漫步街頭,那肥厚的陽澄大閘蟹讓人讚不絕口,香酥的黃橋燒餅叫人垂延欲滴。到了酒店下榻,最讓我牽腸掛肚、欲先睹爲快的還是那裏的荷花,儘管還沒身臨其境,卻已被陣陣芬芳所襲擊。顧不得先休息一下,便聞香而去,沒出多遠,就到了一處溼地公園,站在雄偉壯觀的拱門前眺望,如火如荼、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差點讓我驚呆了,從岸畔一直延伸到蒼茫彼處,盡是荷花荷葉,由濃到淡,由聚到散,有鮮豔,也有粉白,在爭妍鬥豔,一批批遊客,紛紛魚貫而入,我也隨着人流,走入到一個荷花天地裏。

如此鋪天蓋地的紅花綠葉,如此生命力旺盛的蔥蘢溼地,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力,過去我總認爲:只有田園村舍,野外風光,才能讓人心曠神怡,人多車多的城市,都是枯燥無味的,如今卻讓我大開眼界,這裏的景緻有如天上人間,這裏的妹子個個猶如仙女,不但美在衣着,也美在臉上,美在心裏。在蘇州人的心目中,荷花不是一般的植物,而且是有靈性的,他們把亮麗的荷花當作身邊的小妹,把荷花的純潔比作她們的品行。難怪這裏有水必有荷,有荷必有美女。這裏的亭臺樓閣恍若畫圖中,這裏的荷花美女已經融爲一體;我漫步在柳堤水岸,穿行於花葉叢中,轉個灣是小橋流水,沒幾步又見畫舫蓮船;與其它地方不同,這裏的觀賞平臺與景點設施,大多采用天然木頭或當地的竹子,經過一番藝術的設計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造,既美觀大方又結實耐久,充分體現了蘇州人的聰明才智及文化品味。我腳下的棧橋就是純木結構,九曲環回,時隱時現,大部分掩藏在荷花荷葉底下,進入溼地中心,就象進入到迷宮一樣。

置身於荷湖之中,興奮與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處處紅蕾粉朵,笑臉相迎,舉目一望,天藍水碧,蓮船悠悠。還沒遊覽到三分之一,雙腿就疲軟了,乾脆小憩於花陰中。身前身後,依紅偎翠,水上水下,相互輝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彷彿身邊的不是荷花,而是一羣國色天香般的少女,隨着一陣微風吹來,便扭動起迷人的身姿,羞羞答答,眉目傳情。此時的我,已想入非非,亂了方寸。幸好這裏花深似海,隱蔽中不可能被別人窺見,不然我會感到無地自容,因爲我已不再象往常一樣目不斜視,擺出一付正人君子之態,而是毫無顧忌地把目光投在她們身上,從嬌美的臉蛋,到水嫩嫩的腰身,仔細地端詳着,如同一羣剛出浴的性 少女,有種天然的美麗,跟本無需霓裳舞衣,只戴顆閃亮的鑽石就夠了,想不到連這鑽石她們也不要,只聽叮咚一聲,又被扔到了水裏,隨着一圈圈盪開的漣漪,我的思緒也緊跟那遠逝的年代而去,彷彿又看到姑蘇城中的萬家燈火,聽到秦淮河上的悠悠槳聲,每當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羣男男女女,不約而同地來到臨水的大榕樹下,坐在石凳上,一邊搖着蒲扇,一邊聚精會神地聽荷花仙子的傳奇……荷花仙子,自古就是青年男女崇拜的偶像,姑蘇人愛荷、種荷,有着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那時楚國有個大夫叫伍子胥,因逃難來到這裏,看到江南的水鄉那麼美好,可偏偏就沒有荷花,這多麼可惜,他便將帶來的蓮子,播入河池,於是,在他的幫助下,吳國迅速強大了,在他的照料中,荷花也開始日益繁盛。可以說,在蘇州這個地方,伍子胥是第一個種荷人,也是荷花最早的知音。

無論那一種花兒,要真正得到人們的喜愛,僅有美的外表是不夠的,還要有淡淡清香和象徵美好的意義,既美化環境,又淨化人們的心靈。荷花就是這樣,無論生於河塘湖泊,還是長在城鎮鄉村,都一樣的茂盛,一樣的豔麗,一樣的芬芳四溢,真正是出污泥而不染。我們讚美荷花,歌頌荷花,就是讚美它高尚的情操,歌頌它純潔的品質。誰說江南只是溫柔太多脂粉太重奢華太盛,誰說江南缺少雄關鐵馬缺少仗劍義士缺少陽剛之氣,爲什麼杜十娘,居然把價值連城的八寶箱,當作寡情人李甲的面,扔進瓜州渡口滾滾的波浪中,連同自己年輕的生命也一起跳了進去。爲什麼才貌雙全,一心只想從良的李香君,爲了守住自己的清白和純潔,毫不畏懼那班無義之徒,敢於在媚香樓上血濺桃花扇。難道因一時誤入紅塵,就是非不分地把髒水向她們身上潑去。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她們不貪富貴,不怕欺壓,只爲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愛,與那些紙醉金迷腐朽沒落的社會陋習,沒有任何關係,就象這裏的荷花,雖然根植於污泥之中,身上卻沒有半點污漬。

在荷香瀰漫的水上花園,我邊走邊看,邊看邊想。溼地和森林,被譽爲地球的左右肺,荷花荷葉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大量的負離子——氧,使空氣變得如此清新。此地幾乎被湖泊和叢林所包圍,到處都是花的海洋,到處都有粼粼清波,凡是天上飛的,水中游的,相輔相生,相助相益,節節循環,生生不息。因此,這裏的荷花荷葉,越長越繁茂;這裏的溼地風光,越來越美麗;這裏的清純女子,也越看越迷人,就是因爲這裏水多,到處都有水的精靈,它們不僅躲藏於河湖港汊,還隱身在土壤和空氣裏。

漫步在芬芳水岸,如走進一幅巨大的畫圖中,感覺十分愜意,不時有白鳥撲撲飛起,把我驚嚇一跳,一會又有魚戲蓮葉,看得我滿心歡喜。置身於這荷花天地裏,在冥冥之中有如神啓般讓我恍然大悟:蘇州的美,離不開水,有水,纔有荷花,荷花,是水之魂!

清河原始森林記

原始森林又稱原生林,是指天然形成的,未遭到人的破壞的完整生物圈。原始森林的生態特徵是指一個森林已經達到非常長久的年齡而沒有遭到顯著的干擾,樹木品種多樣化,植被多樣化,從而也爲野生動物提供多樣化的棲息地,林內留有多種大小的木質殘體。

清河原始森林位於小興安嶺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清河林業局施業區內,總面積4600公傾。是我國大小興安嶺最後一片以紅松爲 主體林木的原始森林。被譽爲小興安嶺動植物基因寶庫。清河原始森林公園內林木茂盛,空氣清新,有植物260多種,名貴藥材100多種,山珍產品30多種,飛禽走獸近百種。千年紅松傲然挺拔,危巖怪石突兀嶙峋,清澈泉水激盪奔涌,白雪皚皚松濤陣陣,雲遮霧罩鳥語花香,人蔘靈芝百草之王,獐狍成羣熊臥陳倉、鹿鳴翠谷獺戲溪旁。

林業採伐由來已久,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建設的需要,木材採伐量劇增,大小興安嶺林區經過反覆採伐,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原始森林幾乎不存。清河林業局原始森林山勢險峻,亂石叢生,車馬上不去,樹伐倒了運不出來,所以才得以保存下來。

清河原始森林距離清河小鎮65公里。淡黃色的砂石路在茂密的森林中蜿蜒穿行,路兩旁的大樹樹冠相連,爲這條公路搭建了一條綠色的長廊。陽光從樹葉的空隙間灑落在路面上斑斑點點,風吹樹搖動,落在路面上的陽光也隨着晃動,像水面碧波盪漾反射的光點。坐在微微顛簸的車裏,看到的是滿眼的綠,聽到的是風行林間帶動樹的枝葉搖動、摩擦發出颯颯的聲,感覺不是車在跑,而是一條長蛇馱着車在密林中穿行。

清河原始森林腳下是一處停車場,停車場西側靠山根處是一個有兩畝水面的水池,水來源於林中小溪,清澈透底,是純正的林中礦泉水,可直接飲用。水的溫度最高不超零上6度,魚兒生存的水溫最低不能低於零上7度,所以,水裏沒有魚。山裏人常把小溪作爲天然冰箱,把啤酒、西瓜、肉等直接放到裏面,冰鎮、保鮮的效果特別好。水池南端是個50米長,4米多高的人造石壩,石壩中間探出兩個張開大嘴的龍頭,平時水池裏的水就從龍嘴中噴出,七八月份的雨季,水從石壩水面溢出,就形成了一個50米長、4米多高的瀑布,也頗爲壯觀。水池靠山腳處,有兩隻黑熊的雕像,母熊擡頭張望,小熊低頭飲水,由於距離岸邊較遠,一般人很難辨認出真假,常常有驚呼聲--熊!

停車場的北端是一處200多米長,20多米高的斷崖,爲安全起見,崖面用水泥固定,崖上有一條人工瀑布,並刻有“中國夢”幾個紅色大字。崖下有一個小水池,水裏有一羣錦鯉游來蕩去。

清河原始森林最高峯叫“媽媽頂”,海拔1260米。有棧道從山腳直通山頂,全長3600米。棧道底座由槽鋼焊接而成,面由兩米長、20幾公分寬、6公分厚的木板鋪成。棧道沿溪水而建,隨着山勢呈階梯延伸。

水是山的血脈。無私的滋養着大山的一草一木,樹木又把體內多餘的水分滲透出來,以山泉的形式回饋給自然。原始森林的山泉水清澈透明,像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的在山石間蹣跚而行,碰到石頭掀起的朵朵浪花,就是她純真的笑臉,歡歌笑語一路向前、向前。捧一口泉水喝到嘴裏哇涼甘甜,頓時神清氣爽。

石是山的筋骨。原始森林怪石林立,人們根據它們的形狀命名了幾塊景觀石,如神龜石、臥虎石等。最奇特的當屬山頂的石峯--媽媽頂。媽媽頂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清河地區遭遇了一場大旱,河流乾涸、草木枯黃,動物哀嚎、人走他鄉。一位美麗的仙女動了慈悲心腸,經菩薩點化,用自己的身體化作一座青山,兩個乳房變成兩座山峯,乳汁從山峯上流出形成了兩條河流---大古洞河、小古洞河,豐沛的河水使萬物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媽媽頂峯由石塊堆積而成,山峯的北側像刀削的一樣齊,石頭和石頭之間的縫隙只有二三公分寬,山峯最頂端粗細直徑大約一米,上面有一塊兩平方米大一米厚的石塊,石塊上又有一個直徑半米的石球,大風天,風吹的石塊帶着石球來回晃動,即使是人工建造,也沒有這麼驚奇的效果,不由得讓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頂峯的南側有一塊高三米多,寬兩米多的天然大石椅---太師椅。坐在上面一覽衆山小,頗有君臨天下的感覺。

樹是山的靈魂。清河原始森林是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知名樹種有紅松、水曲柳、核桃楸、椴樹、柞樹、樺樹、大青楊等。

一進原始森林,最先進入眼簾的是一棵大青楊,景區稱之爲“狀元樹”,直徑2米多,高約30多米,樹皮暗灰,但枝繁葉茂,明顯的縱溝裂紋刻畫出百年以上的滄桑。大青楊適合生於東北東部山地江河岸邊、溝谷坡地,木材輕軟,材質白色,緻密,耐朽力強,可供建築、舟船、造紙、膠合板、火柴桿等用。

清河原始森林中有一片在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紅松林。紅松是像化石一樣珍貴而古老的樹種,天然紅松林是經過幾億年的更替演化形成的,被稱爲"第三紀森林"。紅松在地球上只分布在中國東北的小興安嶺、長白山,及俄羅斯、日本、朝鮮的部分區域。紅松是著名的珍貴經濟樹木,生長在小興安嶺南麓清河原始森林的紅松,是歐亞大陸北溫帶最古老、最豐富、最多樣的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界"活化石"。

據專家測算紅松的生態價值是它經濟價值的1300多倍。紅松的生態價值主要包括:吸碳吐氧、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物種多樣性、和保護國土安全等。闊葉紅松林的植被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面,紅松的樹根牢牢地抓着大地固定土壤,樹根把雨水輸送到地下形成一個天然的大水庫,使水土不流失,山體不滑坡。

以一公頃紅松林爲例,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3噸,同時排放除氧器9.5噸,並釋放出大量的負氧離子,高於城市5-8倍,非常有益於人的健康、消除有害的病菌和塵埃、淨化空氣。可使660多噸雨水存入土壤,有效地調節江河的水量,從而防止山洪的形成和爆發。森林地面的枯枝落葉重達26噸,在雨季可是78噸的雨水被吸收和緩釋。

紅松屬於其所在森林系統中的頂級羣落,是支撐性的樹種。紅松籽是許多森林動物的主要糧食,例如松鼠、飛龍、黑熊、野豬等野生動物都要取食大量的紅松籽。如果沒有紅松,許多以松子爲食的野生動物將會絕跡,所以,保護紅松也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資源,保護小興安嶺的生物鏈安全。

清河原始森林裏的紅樹林,千年樹齡的紅松有十幾棵,幾百年樹齡的紅松有30幾棵。其中一棵被稱之爲“紅松王”,樹高大約40米,直徑2米左右 。據山裏人講,摸摸樹王可時來運轉,老年人増壽,青年人事業有成,生意人財源廣進。現如今,這棵樹王已被遊客摸去一層皮。爲保護樹王,公園管理人員用鐵絲網對它進行了隔離。

夫妻樹盤根錯節;兄弟樹並列而生;母子樹樹中生樹;“四世同堂”指的是一棵倒下逝去的大樹,身上又長出一茬又一茬的小樹,讓人聯想到母愛的偉大;天書樹說的是一棵站着死去的大樹,樹皮已全部脫落,樹幹上密密麻麻的刻滿各種體裁的文字,字的成因很簡單 ,是蟲子嗑的,但是,能嗑出各種文字只是巧合嗎?

清河原始森林生長着一定數量的椴樹。椴樹是國家的珍貴樹種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經濟樹種之一,椴樹作爲中國的主要蜜源植物,爲全國養蜂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黑龍江省林區可容納來採椴樹蜜的省內外蜂羣40萬羣,是中國重要的商品蜜基地之一。椴樹每年七月開花,每逢椴樹豐收年,一個強大的採蜜羣能採到商品椴樹蜜50~100kg,全省林區在椴樹豐收時可採商品蜜1~2萬噸,所以,黑龍江省享有"國家蜜庫"之美稱。

椴花蜜色澤晶瑩,色爲淺琥珀色,醇厚甘甜。具有濃郁的香味,容易結晶。是我國東北特有蜜種,具有養胃補虛、清熱補中、解毒潤燥之功效,有一定的鎮靜作用。椴樹蜜比一般蜂蜜含有更多的葡萄糖、果糖、維生素、氨基酸、激素、酶及酯類,是不可多得的蜂蜜佳品。到清河原始森林旅遊千萬記住:要買一點椴樹蜜帶回去!

清河原始森林花園位於半山腰,面積有幾公頃。行走於密林之中,忽然出現一片平坦的草灘,頓覺眼前一亮。草叢中綻放着五顏六色的花朵。走馬芹開的是白色傘狀的花,紫色蝴蝶狀成串盛開的是草烏花,紫紅色喇叭狀的是萱草花,苦麻菜開出的花朵呈黃色向日葵狀,花千屈的花小而密、粉紅色、長穗狀花序,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兒。鮮豔的花兒引來不同品種的蝴蝶,最引人注目的是黑色的馬蹄蓮。綠色的草地鑲嵌着各色的花,風吹草動,花隨風舞,蝶繞花飛,好美的一幅圖畫。

清河原始森林是天然植物園和動物園,其中名頭最響的是“關東三寶”---人蔘、鹿茸、烏拉草。

人蔘,俗稱"棒槌",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爲馳名中外的珍貴藥材,被人們稱爲"百草之王"。它能補血養氣、固津生液、調節神經、開心明目、益智安神、降壓健胃等,尤其對於治療久病衰弱者非常有效。清河原始森林公園“人蔘泉”景點講述的就是“放參”的故事。“人蔘泉”是在一片松樹林內的一塊石頭下滲出的碗口粗的小水泉,八十年代,一個放參人在這個水泉上方十幾米處挖出一顆人蔘,老輩流傳“七兩爲參,八兩爲寶”,而這顆人蔘重約一斤,成爲轟動一時新聞。放參人將這顆人蔘上繳給當地政府,爲此,政府獎勵他一臺東風汽車。

鹿茸是雄鹿額頭上生長的未骨化的角。鹿茸含有豐富的複合蛋白質和激素,以及磷酸鈣、膠質軟骨素等化學成份,是一種高級補品和名貴藥材。鹿茸能溫腎壯陽,生精益血,強筋補髓。主治虛勞贏疲,血虛眩暈,腰膝痠痛,萎滑精,虛寒血崩等病 。

烏拉草葉細長柔軟,纖維堅韌,不易折斷,爲草鞋、草褥、人造棉的良好材料。舊時東北人用皮革縫製、內絮捶軟的烏拉草作成防寒鞋,是北方貧民心愛的“土皮鞋”。“烏拉”是滿語皮靴的意思。

即使一個人行走在清河原始森林,也不會感到寂寞,鳥兒優美動聽的歌聲會始終陪伴着你。原始森林最常見的動物有野豬、狍子、馬鹿、獾子等,也有黑熊,但不常見了。最招人喜愛的要屬花鼠 子,花鼠子因背上有5條黑色縱紋而得名,尾毛長而蓬鬆,呈帚狀,小腦袋,大眼睛,耳朵豎立,常常蹲坐着,兩隻前爪抱在胸前,萌萌的看着你 。

清河原始森林裏野生蘑菇隨處可見;還盛產紅松籽、榛子、五味子、山葡萄、圓棗子、山核桃等;蕨菜、刺嫩芽、薇菜、黃瓜香等山野菜更是山裏人的最愛,如今已變成了他們的致富菜。

“山神座” 是一個高一米多、直徑幾十公分的樹墩。從腐朽的程度判斷,已有百八十年的歷史。當時的人獵獲了大動物或放過大人蔘,就伐一棵大樹,把樹墩作爲祭祀臺,擺設貢品祭祀山神。山裏人有一個規矩,進山不允許坐樹墩,樹墩是山神的座位。

“雷劈木” 指的是被雷擊中的樹木。清河原始森林裏有一棵獨樹一幟的雷劈木,材種爲紅松,直徑近兩米,高約20多米,樹皮已全部脫落,頂部有明顯被雷擊中燃燒的痕跡,整棵樹呈火炬狀。一把燃燒過的火炬突兀在山崖叢林之中,不僅讓人浮想聯翩:一條修煉千年的蛇精,不知因何事觸犯了天庭戒律,玉皇大帝派遣雷公、電母一路追殺,蛇精走投無路,躲藏到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上,不料還是被雷公、電母發現,只見電光一閃,咔嚓一個霹雷,蛇精被劈死,大樹也被攔腰劈斷並引起大火。大火熊熊燃燒了幾日,才被龍王降的一場大雨澆滅。方圓幾十米這棵樹最爲高大,也就應了一句俗語:木秀於林雷(風)必摧之。傳說雷劈木可降妖辟邪。

東北四大怪:窗戶紙糊在外,養個孩子吊起來,反穿皮襖毛朝外,大姑娘叼着 菸袋。清河原始森林裏生有青杆木,青杆木的樹枝就是過去人們做菸袋杆的最好原料。青杆木心是空的,取一截拇指粗、一尺多長的樹枝,一頭削成扁狀,另一頭接上用榆木疙瘩做成的菸斗,就是一個地道的菸袋鍋。據說煙經過用青杆木做的煙桿吸到嘴裏別有一番滋味。

雲山霧罩是清河原始森林雨後常見的景象。雲在山峯間任意遊蕩,或層層疊疊相擁而行,或瀟瀟灑灑獨來獨往。霧籠罩整個山林,遠遠望去,一座座青山就像剛剛出浴身披薄紗的少女,婀娜多姿的身體若隱若現。走進山林,霧又變成了小小的水珠,輕柔的親吻着你的臉。被濃霧洗過的空氣格外清新,吸一口沁人心脾,讓你不如是天上還是人間。

雪花飛舞的季節,清河原始森林脫去綠衣換上銀裝。雪成了林中的主角,雪的厚度最深處可達1米多。雪掛在樹上,微風吹過樹降雲煙,大風襲來,則會“大珠小珠落玉盤” 。山林中的泉水被白雪覆蓋,仍在雪下流淌,只是沒有了往日的喧囂。在陡峭處泉水流出一層凍成一層冰,層層相疊就形成了幾米高,幾十米長的“冰壺”。

言猶未盡!只有走近她,用心去體驗,才能感受到她的美麗、她的雄偉、她的博大、她的神奇……

清河原始森林歡迎您!

丫山面壁

“落水洞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過渡類型,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進口,表面形態與漏斗相似,它形成於地下水垂直循環極爲流暢的地區。落水洞形成的開始階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蝕爲主。當孔洞擴大以後,下大雨時,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衝到地下河。洪水攜帶着大量的泥沙石礫,往下傾瀉,對洞壁四周進行磨蝕,使落水洞迅速擴大。有時巖體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擴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進行溶蝕、沖蝕並伴隨部分崩塌作用的產物。”當丫山景區的導遊指着巖壁旁一個直徑約4~5米垂直向下的一個深深洞穴,用三分背書,三分賣弄,還有四分自豪的聲音向我們解說落水洞景觀時,我總感到她的聲音就像是從某一遙遠地方傳來的回聲,雖清晰可辨但卻隔着遙遠的距離,只是讓我漠然。

也許丫山本就是一個讓我不知所以的地方。因爲,數年前若問及丫山花海,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像我一樣一臉茫然。但信息時代媒體的力量幾乎是令人難以想象的,這片長江邊上名不見經傳的丘陵,在被人認識了其地貌具有特殊性和觀賞性後,數年努力,一番包裝,幾度炒作後,一個以喀斯特地貌爲亮點的4A級景區便閃亮登場,赫然出現旅行社推出的產品目錄中。於是,我們便隨着衆人踏入了丫山石林花海的景區。

皖南的丫山,恰如它所在的位置,雖有着江南的靈秀,卻終究不離皖地的樸實。算不得大家閨秀,但決不輸小家碧玉。當不起風情萬種,卻可稱落落大方。也許世間最尷尬正是這種觸目皆是的中才,因爲它既不能美得令人心神皆醉,又醜不到讓人深惡痛絕。

這種不知所以的感覺,從一進景區的大門,似乎就已襲上心頭。進了景區後,公路便躍上了崗地,一眼望去,空曠一片,雖有幾座丘巒,但山勢無奇,勾不起人尋奇探幽的衝動。汽車在緩坡的公路上疾馳,遊客卻也在公路上漫步,分明一派鄉間景色,平和、恬淡、自然。景區內各景點之間缺乏過渡,彷彿是偶有微瀾的人生——乏味。隨着導遊一番遊弋後,除了主景區那一片石林中點綴着數朵牡丹的景色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讓我們氣喘吁吁地爬了400餘級臺階才得一睹真容的珠簾瀑布,雖然那瀑布水量並不大,但畢竟是有着40米落差、歷經千年才形成的鈣華瀑布,於長江下游算得極少見了。至此,心中總算趨於平靜,自認不虛此行了。

丫山歸來,所有感覺皆隨風逝去,恰如什麼也沒發生。第二日忽有一極厚道的朋友Q我,神祕地告訴我他有一張不敢與人分享的照片,我好奇地讓他傳來,當影像最終出現在顯示屏時,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就是那落水洞旁的一個景點標誌碑,碑文書“面壁思過”,而“面壁思過”下的箭頭恰直直地指向站在碑旁的我!剎那間,逝去記憶又清晰地浮現出來,那個導遊在給我們做完落水洞的科普功課後,又壞壞地笑着給我們扯上了金庸,扯上了華山思過崖,彷彿我等衆人男的個個都如令狐沖,女的個個全像嶽靈珊,全都該上思過崖一般。最後她來個華麗轉身,指着那碑說“看,這就是思過崖,那裏就寫着面壁思過”,然後兀自閃開,去一旁偷着樂了。而我們一行人全都着了道,還真去那碑前“思過”了。我雖嘴角上掛着一絲不屑的笑,但到底還是被人逮個正着。

天意!山川景色本與人有緣,無論煙波浩渺、大漠戈壁、飛瀑鳴澗,林深壑幽,喜好不同、心境各異,感受卻千差萬別。平庸也罷、雄奇也罷,燦爛也罷、眩目也罷,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無須從衆,只要置身自然中,便該放飛心靈,歡樂源自於心。否則,即便是置身梅園也只覺苦寒,全不知有幽香陣陣,縱然是焚香操琴也難會餘韻繚繞。也許我真該面壁了,那這一回,且在丫山面壁!

曉月武夷山

清風明月本是鄉野間無盡的資源,只因我們常覺清風沁寒、皓月慘淡,終不及東風夜放、鳳簫聲動更爲熱烈、變幻,便於不自覺時漸漸地疏遠了它們。當我們終於有些厭倦了水泥森林,受夠了煙塵尾氣時。則又帶着一絲絲獵奇、一點點懷舊,出現在旅遊地。此時,那些精明的導遊常愛指着那些奇妙的山山水水故弄玄虛地問遊客:“你們數,這裏晚上會有幾個月亮?”然後,帶着一副狡黠的微笑,滿意地聽着遊客們五花八門錯誤的回答。

一日,我也壞壞地問:“武夷山天遊峯前有九曲溪,溪水爲天遊峯所阻,隨即繞一峯而折返,你道月上中天時,有幾輪明月?”

友道:“這要先問你心中有幾輪明月?”

心中有幾輪明月?

的確,最容易忘記的恰恰是心中明月!若無心中明月,縱有皓月當空,亦終爲虛空之像,空中月、水中月,皆因境而現,又何言幾月?也許武夷山的導遊們飽受武夷山儒、釋、道三教文化浸淫,早已明白箇中道理,只是在衆說紛紜時,淡淡地糾正道:“共有三輪明月,天上一輪,水中一輪,心中一輪。”此言雖白,卻是切中要害,充滿機鋒。

相傳,武夷山由彭祖所開。這位原籍徐州的仙人,不知於何時,離開了老家後,一路瀟瀟灑灑來到了福建,竟愛上了山清水秀的武夷山,終成武夷開山之祖,爲武夷山帶來了綿澤不絕之靈動仙氣。

此後到了宋代,武夷山又多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文人。“奉旨填詞”的柳永自此北上,演繹出他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而由北歸來的朱熹,則在此山中建起武夷精舍,繃起他的臉道:“存天理、滅人慾”將理學推向了極致。

歷史總愛在人不經意時開個玩笑。自武夷書院出來的遊人大多懷着對朱老夫子滿腔敬意,導遊們卻在九曲溪畔指着溪邊的二塊巨石津津有味地講起了朱熹和狐狸精的風月戀情。

且說當年朱熹在隱屏峯下的武夷精舍講學、著書立說。一天夜裏在天遊峯下的小亭子裏面一人對月飲酒。不意忽現一妙齡女子——胡麗娘。皓月當空,美色當前,老夫子此時哪裏還記得“天理、人慾”,只知道殷勤相邀、共飲唱和。此後日久情生,才貌雙全的麗娘和老夫子儼然過起了恩愛生活。其實麗娘是修煉千年化爲人身的狐狸,只是她怕失去朱熹,一直不敢直言自己的前世今生。卻說武夷山九曲溪中有一對烏龜精,嫉妒麗孃的法力。於是就乘麗娘外出時候,跟朱熹說,你妻子是狐狸精,不相信的話,你晚上看她的鼻子。會有意外收穫的。朱熹雖然不願意相信,但心裏記下了。夜裏假寐,後來果見麗孃的鼻前掛着一雙晶瑩剔透的玉箸。朱熹失聲大叫。麗娘從夢中驚醒,玉箸掉在地上,化爲粉末。麗娘掩面痛哭。說這是她千年修行的魂魄所在。如今沒有了。不得不離開。在外看熱鬧的老烏龜夫婦竊笑,見朱熹聞聲而至,急忙落慌而逃。朱熹憤然拿起桌上的毛筆,點將過去。將老烏龜夫婦化做一對石龜,成了九曲溪畔的“上下水龜”。麗娘離去,後悔莫及的朱熹隨後緊追,但逃回山上小廟的麗娘已溘然逝於百花叢中。朱熹、麗娘就此緣盡……

武夷山風月多情,一個忙於著書立說,成天嚷嚷着“存天理、天人慾”的朱老夫子生生被武夷山的清風明月改造成了一個人妖相戀的多情種子。800年後,民國總統蔣中正先生則在武夷山天遊峯巔爲他的夫人宋美齡建起了一座行宮,欲與夫人在清風中共賞天上銀盤、九曲明月,且歌且舞共同續寫他們的忘年戀情。若不是西安事變華清池的子彈擊碎了蔣公的柔情夢,只怕武夷又添一段千古情話!

世間萬物變幻無窮,人之心性自然也不可一言以蔽之。政治領袖蔣中正一生之中當然會有柔情似水,而在明代才被神聖化的朱熹其實在宋代卻充滿了爭議。且不論他在臺州爲了與永康學派的觀點之爭,一手製造了嚴蕊冤獄,嚴刑逼供一個風塵弱女子,企圖以風化之罪污陷台州知府唐仲友。《宋史》載,南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時任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羅列了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爲害風教”、“私故人財”等等,其中還包括“誘引尼姑二人以爲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據此,沈繼祖主張將朱熹斬首。令人寒慄的“慶元黨案”是從思想到生活作風對朱熹的全面揭發,無疑是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嚴蕊當年寧死不肯陷害他人,最終在被嶽霖釋放後留下一首《卜算子》“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大度豁達之氣流芳百世。朱熹面對嚴峻的彈劾,則是上表認罪,說“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僞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且還承認自己“私故人財”、“納其尼女”等等數條,並說要“深省昨非,細尋今是”,表示要悔過自新。一代大儒,斯文掃地!最終,朱熹被彈劾掛冠,宋寧宗還當朝宣佈道學爲僞學,禁止傳播。下詔命凡薦舉爲官,一律不取“僞學”之士。

人之一生,或因時、事而心境不同,所見雖同卻行爲各異。東坡豁達時見清風明月道“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親情牽動時又道“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寂寞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羈旅時,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柳永沉醉於風月,出入青樓、混跡紅塵、一生潦倒,竟成一代詞宗。雖客死他鄉,但紅塵中的知己卻慨然解囊將他安葬,800年後,流落鎮江的孤魂終返故鄉。朱老夫子著書立說,雖不失爲一代宗師,但“人慾”不滅,徒留話柄爲後人所譏;蔣總統幾乎將江山丟盡,唯於愛情卻有一份真收穫。

風月本無心,只是人多情。既有情,又何妨在清風明月中或訴、或悟?只是相由心生,心中當存一輪明月,免生矯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