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一方石磨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一、一方石磨

一方石磨散文隨筆

魯班發明的石磨,磨扇兩塊,中間立軸鏈接,下扇固定,上扇繞軸轉動。兩塊咬合的磨扇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四周是磨齒紋。上扇有磨眼,穀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通過磨齒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麪粉。

我家那方磨是鄰屯孫石匠給鑿出來的,祖父用了兩擔苞米粒,一塊三尺長的紅綢布請來的孫石匠。

那幾日院子上空,流淌着鐵釺貼在水磨石上發出的美妙音色。

孫石匠將鑿石磨的手藝帶進了南河屯。人們像迎接財神爺似的,酒菜伺候,打點不好,鑿的磨表層不光滑,疙疙瘩瘩。父親一再囑咐,不要在孫石匠跟前亂說話。

鑿好了石磨,父親喊來七八個身強力壯的勞力,把石磨安頓在房子東邊,砍一根青槓樹幹做磨杆,我家石磨的誕辰日恰好是母親的生日,九月初三。那晌,吃了喜面和兩隻荷包蛋,我與弟爭相推磨。

小孩子第一次推磨覺得稀奇,雙手捧着磨杆,一圈一圈推,母親朝磨眼添苞米粒,石磨在轉動時,轟隆隆,吱嘎嘎響。隨着兩頁石磨中間咬合的部位,落下來的苞米碴子,金燦燦地耀眼。

磨了不大功夫,汗珠子滾落,衣衫也緊貼皮膚。新鮮勁一過,坐在一旁大口大口喘氣,母親接過磨杆,“這會知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了吧?”

我照袖子擦了擦汗,沒言語。

磨出的苞米碴子,經羅篩一過,大碴子燜乾飯吃,細面可以包菜糰子,熬粥。

讀書後,母親隔三差五吩咐我們推磨。領教了推磨地辛苦,埋怨母親爲什麼不用任叔家的叫驢拉磨,不就是拉一次磨三毛錢嗎?!

母親是智慧的,鄉村放露天電影那晚,推完磨給幾毛錢的獎勵,讓我們躍躍欲試。因電影和錢的魅力,姐弟多推了幾簸箕苞米粒。

我讀中學時,石磨就不怎麼用了。屯子裏有粉碎機,一扳開關,穀物撮在機器的漏斗內,十幾分鍾搞定。既省事省力,加工的也細膩。來用粉碎機的人,花個元八角的就行了。

磨,被冷落。

母親依舊喜歡使用石磨,端午的黃米,十月新下來的稻子,紅高粱,均是母親捧着磨杆推的。

很多家置辦了粉碎機,父母也不甘落後,那年春從縣城購回了一臺粉碎機,磨,徹底離開了鄉野的舞臺,成爲見證村莊向前發展的一面鏡子。

被卸載的磨,蹲在村口大楊樹下,接受着父輩閒談的'平臺。泊在牆上做了石頭的王,挺在瘦河的中央鏈接山裏山外的橋樑。

我家的石磨匍匐在大地,被圈在苞米秸稈下方,做了苞米穗子的糧倉。

那一年,堂叔開着三輪車,挨家挨戶以五十元的價格收走了一方方石磨,拉到步雲山溫泉組合了一道別致的風景圖,幾百只磨,鋪就得路通往溫泉山莊,白鴿羣居,遊人如織,踩在石磨上的腳,是否感受到石磨的深情與疼痛?

由石磨衍生的調侃,“卸磨殺驢”“懶驢拉磨—打一鞭子走一步”“驢子趕到磨道里——不轉也得轉”也成了耳熟能詳的段子。

如今,石磨要麼寂寞地存在角落,要麼成爲擺設,當作水景或者茶盤。

退隱,遺忘本是常道。

誰也說不清,多久以後,石磨會淡出這個世界。文字療傷,自我安慰,起碼石磨還留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我能指着老家的石磨,告訴孩子,它的故事和這片土地上的一切。

二、賣馬

貴子四點多就起來了,抱來幾捆苞米棵兒,擡起鍘刀,那匹棗紅馬咴咴叫了兩聲。這是村莊最後的一匹馬。

貴子的心像被長腿蜂蟄了,生疼。他頹廢地放下鍘刀,瞟了眼糧倉旁泊着的木板馬車,挪到廄內,伸出手摸着馬的腦袋,“老夥計,對不起,你跟了我整整七年了,風裏雨裏的陪伴我,可……”

去年,屯子修了柏油路,平坦的路面直通縣城。先是吳三在一天上午突突突的開回一臺手扶拖拉機,這鐵傢伙扎進地裏深耕翻弄,土質鬆軟,不留渣滓。

接着,像和吳三比賽似的,村長的二兒子鎖成開回來家一臺四輪車,平時趕集賣菸酒調味品,秋後,趁空賺父老鄉親的票子,一個電話,車子立即到位,苞米穗子鯉魚跳龍門進了車斗,不多時,拉回院子。

牛馬失去了耕耘的市場。

日頭慢悠悠地升了三杆子高,老婆喊了一嗓子,“雞蛋烙水好了,趁熱喝。”貴子沒動,一會兒,那個買馬的人就來了。

昨天,貴子在集市牲口市場轉了一天,才碰上一個五十來歲的漢子,藍色褲腳還沾着星星點點的泥巴,手裏捏着一根竹鞭子,在賣牛馬的主子跟前轉悠,摸摸牲口的皮毛,數數牲口的牙齒,數落主人沒飼養好牲口。貴子注意到這個人,上前搭訕,從懷裏摸出紅塔山香菸,遞過去一支,兩個人蹲在市場一角,談論起牛馬,還有馬車。

對方住在山裏,屯子幾十戶人家的土地都靠牛馬翻耕播種,機器種不了,基本是偏坡梯田,只有牲口能上去。

貴子心裏穩妥了些,棗紅馬如果去了他家也算有個活下去的理由.貴子站起身,扔了菸蒂,用腳碾滅,仰脖兒看看日頭,下了重大決心似的,“那明早來我家牽走吧。”

漢子開一輛三輪車來的時候,棗紅馬在廄裏不安地用前蹄刨地,一下一下,把地面刨出很深的坑,咴咴嚎着,好像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主人,那份不捨,讓貴子心疼。

停在門口的三輪車裏又下來兩名膀大腰圓的漢子,貴子已經嗅到他們眼裏的殺氣。

“就這匹馬啊,瘦巴巴的帶回去也得好多肥料喂着,才能長膘。”漢子拍了拍棗紅馬後背說。跟進來的一個高個男人朝地上砸了口濃痰,“操!剔扒不出多少肉,淨骨頭架子。”

“啥?你……你們不是買回家種地拉車的嗎?”貴子氣憤地質問那漢子。“哦,你誤會了,他是我表弟,我請他倆幫忙將馬拉回去的。”漢子閃爍其詞。

棗紅馬揚起脖子,咴咴叫了幾聲,煩躁不安地在地上竄動。高個男人什麼時候拿出一根皮帶照着馬身上就是一下子。

“你給我住手!你也太沒人性了,這馬咱不賣了!貴子的老婆撲上來緊緊抱着棗紅馬不撒手。“對,不賣了,你們走吧!”貴子下了逐客令。幾個人罵罵咧咧走了。

夫妻倆抱着棗紅馬很久很久不鬆開。棗紅馬大顆的淚珠落在貴子身上。

三、大地上的稻穗

對於村莊,每一次迴歸都是宿命的行走。

下了車,就是一大片玉米地,一頭黃牛埋着頭咀嚼壟間的雜草,四野茫茫,不見牧牛人。

以往母親在小站等候,今天沒有她的身影。河傍着百畝稻田,幾個女人在撿拾地上的稻穗。三兩喜鵲掠過頭頂,我狠狠地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脣齒間都是米粒的味道,“清兒,我在這!”母親直直腰,喊了我的乳名。

“媽,大冷天的,注意你的老寒腿!”我埋怨了句,母親挎着的竹筐泊着一些稻穗。金燦燦地穗子,耷拉着腦殼,在沉思。

回到宅子。青石板牆面鋪陳着很多稻穗,牆根底一隻編織袋敞着嘴,露出撿拾來的稻子。

中午,母親燜了紅豆米飯。飯桌上,母親自豪地說:“這米是撿拾的稻穗,磨三的,收割機不及鐮刀,田壟上許多稻粒踩進泥沼裏可惜啊!”

八九歲時,隨母親在稻田拾荒。滴水成冰的日子,大家都不富裕,放學後,割豬草,掄着四齒鐵耙子翻找地裏的紅薯和落花生,照着衣襟上一擦,吧唧吧唧吃,嘴角都是泥。

稻穗是主要拾荒目標,撿一葫蘆瓢就能磨出一大口米。

母親三點鐘生火做飯,日頭掛在東山凹,叫醒我們,胡亂扒拉碗大碴子飯,腋窩夾着扁筐,母親在前,我們在後,一個猛子扎進稻田。

有人來的更早,泥沼上新鮮的鞋印羅列着,繪成一副淡墨畫卷。別人走過的地兒,也能撿點稻穗。母親不放過一粒稻子,碾在泥裏的穗子,母親蹲着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扒,每次都有收穫。

村莊活着幾百畝稻田,大集體解散後,這些田地分給了農民,按照人口我家得了三畝!

父親掏出皺巴巴地二元錢吩咐弟到小賣店打酒,母親炒盤土雞蛋,一家人過年似的歡喜。

我讀中學後,村莊變化速猛,青磚瓦房鱗次櫛比,去稻田拾荒的人寥寥無幾。母親不改初衷趁着閒空,挎一筐子,在大地上一遍一遍彎下腰。

很多年裏,總有這樣一道風景,桌子上的米粒,路上的飲料瓶,一塊廢鐵,甚至一枚鈕釦,母親都悄悄拾起,如獲至寶。勤儉的母親成爲我生命的標杆,無論貧窮還是富足,我始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行走塵世。不忘在世俗的目光中,彎腰撿起地上的廢品,將酒桌上的剩飯菜打包。

在廣袤的大地上,母親早已生長爲一棵籽粒飽滿的稻穗,永遠閃耀着人格的魅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