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2017泉州海絲文化徵文

本文已影響 1.66W人 

絲綢之路並非具體的一條路,而是後世對中國與西亞、中亞、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2017泉州海絲文化徵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泉州海絲文化徵文

  【2017泉州海絲文化徵文1】

我的家鄉――泉州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藍藍泉州灣擁有最璀璨的海絲文化。

一、回眸:海絲名城的歷史之光

中國南方以山地丘陵爲主,陸路交通不便,而沿海地區相對水運便利,泉州作爲東西洋間國際貿易網的東方支撐點,佔有重要獨特的歷史地位,是當時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泉州的海外交通曆史,可追溯到閩越人時代,鼎盛於宋朝,泉州與廣州成爲我國兩大對外貿易主港,並與58個國家保持往來,東至日本,南到南海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東非等地,進口商品以香料、藥物、珠寶爲主,出口商品則以絲綢、瓷器、日用品爲大宗。泉州港古稱“刺桐港”,有“三灣十二港”。“三灣”即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其中每個港灣中各有四個支港,組合成了十二個著名的海絲名港。泉州港成爲中外各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成爲“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絲考察隊前來泉州考察,並召開“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最後認定中國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泉州成爲無可爭議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所帶來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使古代泉州成爲一座“市井十洲人”的國際性大都市。泉州的路橋建設無論數量和規模也遠遠超乎其它古代港城,並有“閩中橋樑甲天下”的美譽。大規模的港口建設和發達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會生產長期圍繞海外貿易來進行。成爲海絲路上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泉州與世界各地的文化產生了交融。在泉州,中國固有的道教,以及“中國化”佛教,與伊斯蘭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猶太教等其它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相和相安,形成了中西文明兼容幷蓄、多元文化相熔於一爐的奇觀,被譽爲“世界宗教博物館”、“神學文化的寶庫”。現存的老君巖造像、開元寺、聖墓、清淨寺和草菴摩尼光佛造像等,無不體現了世界多種宗教文化在古代泉州盛行與並存、發展與交流的歷史軌跡。

二、新機遇新崛起新泉州

2012年12月,“海上絲綢之路”被列爲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8月, 泉州以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悠久廣泛的對外交流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抓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機遇,全面對接國家戰略部署“一帶一路”。發揚“敢爲天下先”、“愛拼纔會贏”的精神,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泉州模式”,經濟總量連續15年居全省首位。經過一年多緊鑼密鼓的謀劃建設,泉州從規劃銜接、項目帶動、經貿合作、平臺搭建、文化交流、氛圍營造等六大方面下足功夫,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上取得了不少成效。

1.德化陶瓷沿着“新絲路”闖世界

早在宋元時期,德化陶瓷就大量外銷歐洲、東南亞、中東地區,成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商品。德化窯更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爲“世界官窯”,德化陶瓷成爲中國陶瓷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幟。當下,德化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強化電商人才培養,培育電商骨幹企業,扶持跨境電子商務,爭創全國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堅持品牌營銷,融合構建區域、企業、產品、大師、電商品牌體系,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爭取與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合作舉辦國際陶瓷雙年展,爭創“世界陶瓷之都”。

2.安溪鐵觀音年出口海絲國家逾萬噸

安溪鐵觀音是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重要商品,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符號之一。近年來,借力“一帶一路”的商機,安溪加大鐵觀音對海絲沿線國家的出口力度,成爲影響世界的中國力量品牌500強之一,中國世博十大名茶,外商最熟悉、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品牌,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首摘茶界中國馳名商標,成爲中國茶的一張世界名片。

3.“海絲文化”成爲泉州燦爛的文化品牌

數據顯示,泉州現存海上絲綢之路代表性遺產點18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5處,包括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美山碼頭、文興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天后宮、磁竈窯系金交椅山窯址、開元寺、伊斯蘭教三賢四賢墓、清淨寺、草菴摩尼光佛造像、德濟門遺址和洛陽橋;市級文保單位3處,即泉州市舶司遺址、來遠驛遺址和清白源井。還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令人歎爲觀止。“海絲文化”已成爲泉州燦爛的城市名片,是世界瞭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通過一系列努力,泉州海絲先行區將在經貿文化合作等方面取得成果,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對外合作交流更加緊密,人員往來更加便利,使泉州成爲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上絲路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2017泉州海絲文化徵文2】

泉州的地理位置是坐落於中國福建南部,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歷史上,泉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的經濟開發始於周秦,西晉末年,由於戰亂,大量中原士族入泉,使得泉州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展露萌芽,並逐漸完善。泉州在歷史長河中的名稱、行政區域頻頻變更。這也使得泉州的文化豐富了起來。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泉州成了衆多文化在中國的彙集之地。於唐時,它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於宋時,它是東方第一大港。而這些,足以說明泉州作爲海絲之路的起點的意義和優勢,足以說明泉州作爲海絲之路起點的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其雛形在漢代形成,在宋元時期蓬勃發展,是中國和外國跨洋交流的通道。在這些海外國家中,阿拉伯國家頻頻通過泉州進入中國進行貿易等活動。可以說,泉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憑藉着自身獨特的優勢,建立一個“跳板”,使得泉州迅速發展。

昔有張騫出西域,爾後便有了絲綢之路通往中東等地區。再有泉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使海內外的商人、使者跨洋交流。海上絲綢之路是海絲文化的象徵。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國外的藝術、文化傳入國內,與國內的藝術、文化相互交融,從而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特色。

泉州的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築,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燦爛文明。海上絲綢之路給泉州帶來的,不只有於當時的蓬勃,還有一個絢麗的未來。宋代古船、九日祈風石刻、鄭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見證泉州曾經有過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所有這些,讓人沐唐律宋韻之遺風,發思古之幽情。以上的種種,能夠展現出來的,也只是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利端的冰山一角,可見海絲文化對泉的影響多麼巨大。

如果說海絲文化是一段冗長的數據,那麼泉州就是一個加密的硬盤,現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遺蹟、民間藝術不過是共享的、數量有限的數據資料。如果說海絲文化是條源遠流長的河流,那麼我們所看到的泉州名勝只是一條水量不多的支流。如果說海絲文化是本厚重的史冊,那麼我們所聽到看到的七子戲、高甲戲、白字戲、拍胸舞、歌仔戲等表演技藝也不過是記載着爲數不多的文字的殘本。

正所謂,“賞古殘韻,品古絕書,惜古遺文,踏古珍跡,尋古失物”。古人留下的美好事物,理應值得我們去探尋,去參觀,去欣賞,去品味,去珍惜。海絲文化就像一個未完全解開的謎,還深藏着許多尚未展露出來的祕辛。古人留給我們的是底蘊,是發展創新的底蘊。海絲文化留給我們的是未來,不是過去。

海絲文化,留下的是不滅的記憶,失去的是寶貴的財富,傳承的是永恆的瑰寶,托起的是舉世矚目的新天地。泉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海絲文化最大的受益者。正因如此,泉州成了首批公佈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簡而言之,泉州傳承了海絲,海絲興盛了泉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