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古道上的天燈樹散文

本文已影響 1.09W人 

嚴州的建德與婺州的蘭溪交界處,有下徐、莊頭、姜山、西塢四個自然村,俗稱“四散裏”。姜山在十二尖的半山腰,西塢在尖塢山腳的一條山壠裏,嚴婺古道貫穿天雷尖對面的下徐與白巖尖山腳的莊頭兩村。

古道上的天燈樹散文

嚴婺古道是舊時的官道,每天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加上四散裏地處大山,林木資源豐富,那時造房子都用得上木頭,蘭溪的甘溪、女埠、黃店一帶的人家都來四散裏採購,另外四散裏的柴火、毛竹甚至耕牛吃的甘茫打草繩用的麻衣草都是蘭溪西鄉一帶農戶的搶手貨。採購的客商、賺飯腳錢的本地挑夫給本來就熱鬧的嚴婺古道增色不少,我小時候就經常看見過有成羣的牛羊路過。

歲月斗轉星移,曾經輝煌的`嚴婺古道如今落寂了,古道上許多標誌性的一些建築,古廟、瓦窯、殿宇、神壇、古橋、天燈樹----隨着年代的久遠倒得倒,塌得塌,現在已不復存在徒有虛名了,而每個古蹟幾百年來都曾發生過許許多多不爲人知的故事,有些也只能聽年長者說說,識點字的人再不記點什麼,也許僅知的一點線索也快行將入木。

古道上有一“天燈樹”,位於下徐村舊碾房後面的農田裏,小橋頭邊,發源於村後長牙尖、大柴塢的溪流在“天燈樹”旁的小溪中流淌。天燈樹爲一高大的杉木,猶如一旗杆。下面由一石雕精美古樸的方石固定,中間有一圓形石孔便於杉木插入,上面懸一對大紅的燈籠,照得路面亮堂,就似今日的路燈,因懸掛燈籠位置較高所以叫“天燈”。天燈雖亮度不大但在茫茫夜色中特別的醒目,猶如大海中的航標,告知來去匆匆的過路客 :這裏有一村莊,是歇息、投宿也或討口水喝。要知道山裏人雖不富裕,但對待客人的心是真誠的,這裏不是驛站,沒有飯店,沒有旅店,但只要你需要,不嫌棄,山裏的苞蘿糊配醃蘿蔔是不收錢的,儘管山裏人很缺錢很需要錢。在大冷的冬天如果你不在乎墊着稻草蓋着鬃衣那就將就着過一晚吧,當然是免費的。假如你客氣地問一聲爲什麼不要錢,山裏人會告訴你:“天燈”招來的都是客,大家互不相識想見就是一種緣份。來也匆匆 ,去也匆匆 ,也許從此天各一方,但山裏人的善舉會成爲過路客一輩子難以磨滅的記憶。

懸掛“天燈”的蠟燭是下徐村的農戶每家輪流供的,天剛蒙黑,這家人最要緊的便是帶着蠟燭“黴頭紙 ” 去天燈樹腳點“天燈”。早時候沒有火柴,更不可能有打火機,用拜祖先用的燒紙捲成卷叫“黴頭紙”,在炭火中引着後吹滅形成啞火,點蠟燭時用嘴巴對着“佛”的一聲就能吹着火。蠟燭裝上燈籠,用繩索升在高處 , “天燈 ” 高高掛起。

一對小小的蠟燭,對於生活在大山裏的人家來說有時也是不容易的,蠟燭在平時是絕對捨不得用的,蠟燭拿來照明簡直太奢侈了,蠟燭是上墳祭祖、過年及婚禮時才用的。平常都點桐油、豆油燈,且不到大黑不會點 燈,燈芯用當地的植物抽取莖內的棉狀體叫“燈草芯”,家裏點上了燈室內也不會太亮,隱隱約約的像個螢火蟲 ,最多也只能說明這戶人家家裏有人。勤快一點的人會到老松樹的結疤處掏一些松明回來,這種松明帶有很多的油脂,別看它不幹點火就着且很亮堂,缺點就是黑煙太大,所以一般的人家不用,當引火柴使。

下徐的“天燈”不知始於猴年馬月,據老輩傳言反正就是很早很早,“天燈”是整個村子的臉面,假如有一天“天燈”沒亮,這對於村裏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事,是對村莊的一種侮辱,試想一個有人居住的村莊怎可沒了“天燈”,那是多麼的不吉利,晦氣的事情。因此,點“天燈”是每戶人家馬虎不得的事,即使沒忘記,點晚了也會遭全村人的白眼。家裏揭不開鍋,喝不上粥,穿不上衣,但點“天燈”的蠟燭還是少不了的,去別人家借,去小店裏賒,那是你的事,不能怪人家無情,這是村裏祖輩立下的規矩。

後來民國了,有了洋油,農戶家裏的燈亮了許多,普通人家用洋鐵皮敲得洋油燈,有錢人家用上了玻璃罩的風罩燈,而始終沒有改變的還是村口那高高的“天燈”。

“天燈”的熄滅始於五十年代初,流傳了幾百年的“天燈”自此劃上了休止號。高高的天燈樹,樹上兩隻大紅的燈籠在寂靜的夜色中,在和煦的夜風中搖曳着,閃着柔和親切的光芒,這一切停留在八九十歲至今尚健在的老人的腦海中,也活躍在我們對過去美好回憶的想象中。

別了!曾經的嚴婺古道。別了!古道上的天燈樹和那高高懸掛的“天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