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聖賢凡人和麪具散文

本文已影響 2.84W人 

“人之初,性本善”。單說這個“善”字,應該是形容人剛出生時,像一張潔白無瑕的白紙,等待讓未來的時光給描繪。若干年過後,這張“白紙”已經成爲“作品” ,填滿了內容。這就叫:長大成人。每個人的“內容”是各不相同,如果借用一句名言的說法,把“家庭”改成“人”,就是:“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聖賢凡人和麪具散文

每個人只所以各不相同,重點表現在脾氣、性格、習慣、好愛、爲人處事等方面。

無論人們怎樣的各不相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每個人(指成年人)都有一副隱形的“面具”。這個“面具”,就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循序漸進地“戴”上的。

也許有人會質問:扯淡,誰會戴面具出頭露面?!這裏說的“面具”,就是每個人在參與一切社會活動時,所呈現給別人的“另一面”。可以這麼說吧,在這個世上,除了聖賢之外,每個人都有一副“隱形面具”的。比如:你在家生了氣,心情不順,可上班到了單位,你再拉拉個苦瓜臉,這就犯了忌。同樣,你在外邊受了委屈,爲了不讓家人爲自己擔心,你回到家中必須裝出笑顏來……以此類推。凡是種種你所呈現的言行,卻與你的'內心本意所不搭配的一面,就算作“面具”了。所以說,咱們身置世俗的人,個個都心知肚明地戴着“隱形的面具”,你說,咱們活的能不累的慌嗎?

在我們大衆之中,恐怕也只有兩種人不戴“面具”的,就是童年人和老年人。因爲童年人不會“戴”;老年人給忘“戴”了。

看看先賢們,他們卻從不違心地戴着“面具”示人的。

莊子的老婆死了,他的朋友們前去弔唁。看到莊子竟然手敲瓦盆,邊唱邊舞,毫無傷感。莊子這種反常舉動,朋友都看不下去了,質問他:你妻子去世,本是傷心大事,你何如此歡欣?!莊子坦然地說:她死了,從此了卻在人間的一切憂傷苦痛,就是脫離了一切苦難,難道不值得我爲她高興嗎?

朋友們一琢磨,也確實是這個道理呀。

莊子的表現,是本真的,是沒戴“面具”的!因爲他是聖賢之人。我想,以我們凡人之見,用這種表現來對待過世的親人,簡直是不通情理、冷酷無情!恐怕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莊子,再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所以我才說,只有聖賢們,對待一切世間之事的態度是表裏如一的。就是直言不諱而不屑故作姿態。他們是很本真很坦白的,從不裝腔作勢地戴着“面具”來說教,孔夫子就是這樣。比如在吃肉的事情上,他認爲:想吃肉,就應該像個吃肉的樣子,把肉做得色香味俱全,還要切得方方正正纔對。而且,放的時間長了有異味的肉是絕對不吃的。反之,就對不起美味了。

孔子在爲人處世上,也不戴“面具”。他直言說:凡是帶着薄禮求見我,我從來沒有不給予教誨的時候。可見,孔子對自己收學生的禮物的事,開誠佈公,從不隱瞞。尤其他對“兩面人”是很反感的,指出:甜言蜜語,和顏悅色,過分卑恭,左丘明認爲這是可恥的,我也同樣認爲這可恥。心裏隱藏着對別人的怨恨,表面卻裝出與別人友好,左丘明認爲這可恥,我也同樣認爲這可恥。……

孔子的話代表了聖賢們的心聲。但,聖賢們是極少數人,他們的境界和理念,咱們俗人是無法達到的。因爲,人們僅唯學習聖賢們的理論和教誨,卻都達不到聖賢們的高度和境界,更拉不近與聖賢的實質距離。原因是,大家都脫離不了賴以生存的社會物質的大溫牀,無論怎樣的修煉,都擺脫不了一個“俗”字。唯有聖賢們,纔是真正做到了超凡脫俗了。

但是,更多的時候,聖賢與凡人是格格不入的,他們甚至是被人們敬而遠之的孤獨者。因爲,想要“見賢思齊”,說起來容易,可真正做到卻很難的。就連那些“看破紅塵”的出家人,雖然剃了光頭,身穿了僧服,可在骨子裏仍深陷“世俗”中不願自拔。近幾年,已有許多視頻資料曝出:某些知名寺院的高僧們(住持),每人都乘坐上百萬的豪車招搖過市於佛事現場;有的在廟會活動剛結束,僧人們竟爲爭搶“功德箱(捐款箱)”裏倒出來的鈔票而大打出手……

所以,像當年弘一法師那樣的脫俗的清貧高僧,現今已經是鳳毛麟角。至於什麼“貧僧”、“苦行僧”之類的,只能作爲名詞來說說而已了……

仰望那些可敬的聖賢們,他們與我們很近又很遠。他們是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和導師。儘管大詩人李白,給那些聖賢們下了個定義:“古來聖賢皆寂寞”。可我們現代的中華民族的華夏兒女們,卻不甘寂寞。因爲,我們在不懈地吐故納新和“見賢思齊”。所以說,聖賢們留下來的寶貴專著和不朽的學說——至今從未寂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