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煙雨子午谷散文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一

煙雨子午谷散文

一條河谷,仰臥在秦嶺北麓的山腳下,谷口亂石堆砌,河水稀薄。這條河谷,就是子午古道。

古道始建於戰國,“子午”二字又源於西漢。子爲正北,午爲正南。西漢在建長安城時,以中軸線南端的子午谷爲起點。古道從長安區子午鎮起,穿越秦嶺後,到達漢中西鄉子午鎮,全長300多公里,是通往漢中及巴蜀的重要道路之一。

大唐時期,因楊貴妃喜食巴蜀荔枝,唐玄宗便命人修建從四川涪陵到長安的道路。涪陵荔枝,就是由此道傳遞的,要馬不停蹄七天七夜,才能抵達長安。一路上,人馬死亡無數。一如杜牧詩中寫到:“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所以,古道又稱荔枝道。

在子午古道上,迄今還保存着不少歷史古蹟,如棧道、唐代摩崖石刻碑、左公橋,拐兒崖等古代遺蹟,僅從子午鎮到寧陝江口鎮,就存留有十餘處。

此時,古道上煙雨瀰漫,暮色深沉,恰似古時烽煙再起,似有馬蹄聲聲。定睛望去,前方卻空無一人,只有雲霧在山邊繚繞遊弋,山峯若隱若現。我與梅子青撐着花傘,踏上河谷上的水泥路,緩步向山裏走去。

兩天前,梅子青從南昌來到古城。她是我的文友,一個喜歡書法,對古典文學感興趣的婉約女子。幾年前,她曾遊覽過古城,這次來,主要參觀西安碑林、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還想攀爬終南山。她說,對終南山一直比較嚮往。

終南山又稱南山、太乙山,道教發祥地之一,是秦嶺的一段,從寶雞眉縣到西安藍田,延綿100多公里。山峯層巒疊翠,風光旖旎。攀爬秦嶺,從子午峪比較方便。梅子青說,客隨主便,一切聽從大姐的安排。我約她週日進山。

誰知,天公卻不作美,從週日凌晨就下雨,一直到清晨還在淅淅瀝瀝。細雨如針,從空中急速落下,地面水汪汪的。爬山最忌諱下雨,因爲不安全。可與梅子青已約好。再說,她下週就要培訓了,只能今天進山。但願山裏不要下雨。吃罷早飯,我就出門去接梅子青了。

  二

兩個多小時後,我們來到了子午鎮。走下車來,天空依然小雨霏霏,我們冒雨走進了北豆角村。雨中的村莊靜謐,蕭條,不見一個人影。只有門口的月季花、樹上的石榴花在雨中綻放,給村莊增添了一抹亮色。

走出村莊,我們走上了一條水泥路。這條路,一直通往子午峪。路右邊是花園、涼亭,左邊是果園。果園裏碩果累累,紅黃的杏兒、青澀的桃子,都在雨中搖曳着風姿。唯獨不見櫻桃。上週來時,火紅的櫻桃還掛滿枝頭呢,現在,卻蹤跡全無了。

玫瑰姐,你看紅杏出牆了!哈哈!我順着她手指望去,一枝紅杏笑吟吟地探出牆外,像是在等待有情人來採摘。一轉身,我看到一串小毛桃挺立枝頭,像臥着的一排小豬仔,可愛極了。梅子青,小毛桃,快看小毛桃!玫瑰姐,讓我來拍!兩個年過半百的女人,拿着手機,興致勃勃地邊走邊拍。

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子午庭院。這裏庭院深深,翠竹搖曳,幽靜,景色娟秀。幾年前,緊鄰庭院坐落着一排小洋樓,三層高,都是獨家小院,在一片農家院落中鶴立雞羣。那是一些權貴們私蓋的別墅。不久前,政府一聲令下,還秦嶺北麓一方淨土,強行拆除了這些別墅。

不知不覺間,我們來到了峪口。子午峪,古時候稱子午谷、子午道,是秦嶺七十二峪之一,距西安城區40多公里,交通便利。這裏我已來過多次,每次來,峪口都像趕集一樣熱鬧。車來人往,汽笛聲,人的嘈雜聲,小吃攤上的.吆喝聲,叫賣山貨聲連成了一片。今日,卻人煙稀少,十分蕭條。

那個時候,進山路上車水馬龍,舉步維艱。我們則沿着一條小路,迂迴到峪口左前方上山,只需四十分鐘,就能爬上小五臺文殊寺。站在文殊寺的平臺上,擡頭仰望,藍天近在咫尺,白雲在頭頂漂浮。向南望去,秦嶺山脈逶迤連綿;向北俯瞰,長安城籠罩在雲霧之中。走出文殊寺,穿過五大菩薩殿,向下走,進入七裏坪村,穿過七裏坪到金仙觀下山。

到了深秋,我們爬上小五臺後,從菩薩殿出來,一直向南,去穿越五道樑。爬到山樑上,環顧眺望,一座座山峯林層盡染,像一幅幅油畫掛在藍天下,妖嬈壯麗,攝人心魄。可自從腿受傷以來,我再未爬過小五臺,穿越五道樑也成了夢想。

  三

谷口向前五百米,是座橫跨子午谷的雙層拱形橋,這便是左公橋。古道石碑上記載,清朝年間,左宗棠任陝西總督時,對古道沿線建築進行了整修,包括三座橋,這座就是其中之一,名曰:頭道橋。走過拱橋,依山有座廟宇,廟裏煙霧繚繞,供奉着左宗棠老先生的畫像。

走下左公橋,沿道路緩緩而上,二十分鐘後,我們來到了金仙觀牌坊前。金仙觀始建於西漢,坐落在子午山主峯上,當時叫玄都壇,遺址在旁邊的山頂,是皇帝祭天祝壽所用。隨後,山裏的隱士們又陸續修建了一些道觀,散佈在祭壇周圍。到唐朝時,唐睿宗之女,西寧公主來此修道,後又改封金仙公主,稱此觀爲子午金仙女冠觀,到了宋朝,又改名子午金仙觀。從此,道觀香火旺盛,一直到明代達到了鼎盛。

金仙觀,是道教全真派道觀,韓國道教祖庭。《續仙轉》上記載,在盛唐時,新羅人金可記在長安留學,學成賓貢進士後,不求仕途,隱居到終南山子午谷修道。修道期間,只回國一次,回來後,又到子午谷潛心修道,最終修煉成仙。在子午峪北入口,立着一塊《新羅金可記摩崖碑》。碑文前部刻寫了杜甫的詩,詩中描寫了著名道士元逸人,此人與杜甫、李白關係甚好,也曾隱居在終南山修道。碑文後半部,主要刻寫了金可記傳記。並說明了新羅人金可記,是傳播道教到韓國的第一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子午峪西邊修建了西豐公路,古道出口移到了豐裕口,又加之連年山洪的侵襲,子午古道上人煙稀少,荒寂、逐漸衰敗起來,大量唐朝所建的廟宇、道觀遭到廢棄。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金仙觀、玄都壇都不見了蹤跡。現在的金仙觀,是2004年由當地羣衆與政府重新修建的。

平時,觀口牌坊前遊人如織,兩側山石陡峭,山峯直衝雲霄。今日,這裏寂靜無人。煙雨瀰漫中,山峯朦朦朧朧,東側小五臺如雲中樓閣,縹緲空靈,我們一如走入了仙境。

走過金仙觀牌坊,向前二百多米,就是拐兒崖。拐兒崖矗立着一塊大石頭,上面寫着“金仙觀”三個紅字,旁邊的小字是韓文。石頭背後寫着“終南福地”。這便是金仙山。

從拐兒崖向前,河谷變窄。河谷之上,是一條彎曲的土路,沿着這條土路一直向前,就走向了七裏坪村,從七裏坪上山,也能攀越小五臺,也可以去穿越五道樑。

  四

臨近中午,雨還在下個不停,山峯陡峭,河谷水流喘急,土路上泥水蔓延。這樣的天氣,太不適合爬山了,我與梅子青只好打道回府。走到子午峪口,我轉過頭去,河谷上煙雨瀰漫,暮氣沉沉,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向人們述說着它的過往,它的興衰,它兩千多年來所經歷的風霜雪雨。

每次到子午峪,我都是來去匆匆。要趕着上山,又要趕着下山,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慢下腳步,仔細地去觀察它,去了解它的過往,一直把它當做一個休閒地方。直到今天,才曉得它不但歷史悠久,還文化底蘊豐厚,這讓我震撼。也爲自己無知感到羞愧,作爲一個長安人,我對它瞭解的太少了。要想徹底瞭解它,還要仔細去探究。

當年,子午谷從繁榮到衰敗,是社會的進步,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如今,子午谷從衰敗到繁榮,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是現代文明的體現。近年來,國家對子午峪進行了開發,在致富這方土地的同時,也打破了它的平靜。每到節假日,從北豆角通往子午峪的路上,汽車一輛接着一輛,人羣一撥接着一撥,沿路農家樂、停車場遍佈。三年前,村口麥浪滾滾,如今,麥田幾乎絕跡了。現在,從子午峪到金仙觀也修了一條水泥路,沿路也有停車場、農家樂,小轎車一直可以開到拐兒崖。

終南福地,不僅文化底蘊豐厚,還物產豐富,有山珍野味,奇花異草,還有200多種中草藥,它的確造福了這方人們。可是,一旦福地生態遭到破壞,不知人們還能不能享受到它的福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