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我與遠祖對話散文

本文已影響 1.37W人 

我同輩的族兄大有二零零零年離休在家,閒着沒事便喜歡翻騰着自家的珍藏物品,有一天,他居然翻出了一本據說是一百三十年前的某一位祖先沒能完成的李姓家族譜書,接着,大有經過六年時間的調查走訪,於二零零六年續完了這部十萬多字的李姓家族譜書,並印刷了五百冊,家族大字輩人手一冊。

我與遠祖對話散文

譜書上記載着居住在長白山七道溝頭輩始祖李門徳哈拉哈痕陳,佛滿州正黃旗,清初隨龍(順治)到順天(北京)駐防,多年後壽終葬於北京郊外黑水潭。第四輩三祖太爺薩哈聯,於康熙二十六年從順天撥往復州任職,雍正十三年被勅贈奉政大夫。關東(東北)立譜書時奉爲始祖,娶妻張氏和漢氏,所生二子,栓柱和圖拉。二位祖先每位有三子,共六支,家族人稱“六大門”。從祖先哈痕陳繁衍至今已十七代人,經歷明,淸、中華民國到中華人共和國三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滄桑變遷。長白山七道溝,北京、遼寧復州,都是李氏族人的故鄉。

對家族和故鄉的瞭解,讓我這位曾經對家族的出處一無所知的人興奮不已。我常常在想,我的祖先哈痕陳之前的祖輩生活的環境是個什麼狀況?家譜只是記載到先祖哈痕陳這輩爲止,從這位祖先往前的歷史,只有從史料中瞭解尋覓了。

滿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不同朝代有不同稱呼:女真,靺鞨、勿吉、挹婁,肅慎。滿族先祖肅慎人,就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特別在中心地區牡丹江中游一帶居住的較多。古籍《尚書》、《竹書紀年》、《國語》、《左傳》、《準南子》、《史記》、《漢書》等都有關肅慎人的記載。“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西周初年肅慎向周王朝獻過“楛矢石砮”。“肅慎、燕、毫”爲周朝的“北土”。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肅慎在舜禹時代就和中原建立了聯繫。

位於牡丹江中上游鏡泊湖畔南湖頭東岸,此處湖區從主幹上向東突出一片水域,將一座從西南緩坡逐漸向東北延伸的山嶺懷抱湖中,形成水北山南的風水寶地。北依鬆乙河環繞,南有房身河守護。山坡東西兩翼沃野千頃。這就是被列爲中華五千年文明古城牡丹江的鶯歌嶺遺址。滿族先祖肅慎人三千年至五千年生活發祥之地。

鶯歌嶺山腳下與湖水相連的岸邊,經湖水上千年的沖刷,遺址在枯水期便顯現出陶片和石器。遺址規模大,文物繁多。這要歸功於大自然的洗礼,讓五千年後的子孫後代一睹先祖的聰明智慧與早期生存狀態。一九六三年,考古工作者對鶯歌嶺遺址進行發掘,幾處半地下居住遺址中有大小石塊壘砌的護坡牆,三十多平方米室內中有石砌火竈。牆根四周有十多眼柱腳洞孔向中央傾斜,十幾公分直經的木杆形成尖頂屋架結構。另有陶器、石器、獸角獸骨工具,樺樹皮等。有些文物經C14測試,大致在三千年左右,是中原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時代。下層文化可推上古堯舜時期。

考古學向今人展示遠古遺址的物證年限,史學家闡述古人類的進化過程、只有文學家藉助前兩者的優勢,以豐富的想象,還原五千年之前,祖先活生生的生活狀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因去吉林圖門市出差,回程途經南湖頭鶯歌嶺,雖然只是短暫逗留,沒有仔細觀賞,但從內心深處卻湧動一股股沸騰的洪流,我向着高山呼喚:“遠祖啊!你的子孫後代看望你們來了!”我向大江湖泊叩問:“遠祖還有多少燦爛的文化,不爲後人知曉的祕密淹沒在歷史的浩瀚之中?”

冥冥中我竟有種揹負遠祖之遺責。祖先從這裏生活繁衍,從長白山入主中原,而子孫後代又迴歸祖先發祥之地——牡丹江。而將祖先的曾經生活展示給今人的責任,歷史的使命落在了我輩身上。

生活在東北的人都深知,最難熬的是冬季那漫長的冰天雪地。最可怕的是零下四十多度的奇寒。可以想象三千多年前的遠古年代的肅慎部落族羣,爲了在漫長的嚴冬不被凍死,必須解決禦寒的居室和保暖的衣物是從何而來的。

半地下穴居工程,包括四周半米深左右護坡圍牆的設計,符合冬暖夏涼的科學理念。只要有鬆動泥土的鹿角鋤挖掘,再用獸皮將多餘的泥土兜出坑穴外,平整穴內的地表層,夯實踩平,砌上石牆護坡等工續,應該不算太難。可是露天的屋頂只好用粗一點樹木架設支撐。而要將大腿粗細的樹木砍伐下來,對於手無寸鐵,無斧無鋸的遠祖部落族人來說,談何容易?他們只好傾其部落人羣青壯年之力,用帶刃的石塊砍伐樹木,效率很低下。慢慢有人覺得將堅硬的石塊刃部打磨更加鋒利,將石器夾在叉型木柄間,用獸毛紡制的毛繩和鹿筋等梱紮結實後,雙手握住木柄輪起膀子砍向樹幹,手臂不再因撞擊時有疼痛發麻的不適感,石斧砍入樹幹的刃口也大大加深。石斧雖然易破損,可勤於更換後,勞動效率大大提高。從遺址地穴四周向中央傾斜的木孔,便可推測出尖頂屋架結構。至於尖頂屋面防寒防雨的保暖設施有多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如橫向捆綁上小木杆,編排上荊條,抹上草泥,苫上山草,或者披上樺樹皮,再壓上木杆。而出入開口在屋頂,以梯進出的設計,主要防止野獸的侵襲及屋內生火排煙方便。在火竈火炕沒出現之前,遠祖臥榻只是鋪着厚厚的乾草獸皮等,正中燃一堆柴火驅寒。煙熏火燎的'嗞味實在不好受。有人便想到用石頭砌出火龍,上蓋石板,用泥土勾縫。排煙口通向屋外,生火後產生倒煙,室內更加嗆人。有人發現空洞樹幹底部會將落葉吸進從上方飛出。衆人合力將空洞樹幹擡回,立在排煙出口處,四周用石塊砌起穩固的底坐,煙火從高高的空洞樹幹中排出。室內竈堂火旺,竈堂上的石板及火龍散發出烤人的熱量。竈堂上的石板可烤肉可烙餅。竈堂、火龍及後來的火炕發明,極大提高先祖的生存質量。五千年後的今天,北方的山區農莊,依然延續鍋竈火炕的習俗,用以抵禦漫長的嚴冬。

通過遺址出土的陶製紡輪及磨製的骨針推測,肅慎人己掌握了簡單的紡織工藝,以獸毛和麻纖維紡織出粗糙的繩線,用以織布,縫製麻布及獸皮衣褲。

一日三餐是維持生命體徵正常生存的能量。遠祖的作息大多尊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則,雖不一定一日三餐,早晚兩餐應當無疑。從遺址出土的鹿角鋤推測,以及同一地區出土同年代炭化的小米、黃米、小麥、黃豆來看,遠族早已掌握穴種穀物豆類技術。大家伐倒山坡次生林,放火燒掉,在腐植土上鉋穴播種,靠自然陽光雨露生長,秋收冬藏。馬鞍型石磨使帶皮的穀物可以脫皮,小麥可以磨成麪粉,構成祖先主食來源。用獸骨磨製的魚鉤,打磨的石制網墜,足以說明祖先以掌握釣魚及網掛的捕魚方法。鶯歌嶺下百里湄沱湖,生長多種肥美的魚類,爲先祖提供取之不盡用之竭的魚蝦。

遠祖從堯舜時代就出現“貢弓矢”的記載,足以稱之弓箭發明鼻祖。生活在森林中的遠古祖先的天敵,莫過於野豬、黒熊、老虎等大型猛獸。最得心應手的武器是森林中俯拾可得的棍棒、石塊,這種近身肉搏往往會使很多族人傷亡。遇見大型猛獸避而躲之,專襲擊溫順的食草類動物,如羣豬,獐狍野鹿等。而這些溫順的動物同樣有難以對付的本領,一有風吹草動,奔跑如飛,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面對強敵猛獸,眼看奔跑如飛的獐狍野鹿,遠祖們急切想擁有一種遠距離殺傷野獸的武器。

彈棉花的弓子,也許是弓箭發明的啓盟。滿族人有紡織的傳統,常常用木棍彎曲後用繩拉緊,將棉花彈的蓬鬆起來便於製成棉餅棉條。古人雖還沒有種植棉花,但他們已開始用動物毛髮紡繩的習俗。剛收取的獸毛很不規則,用手撕拉太費時日,而簡單易行的小弓子會將毛髮彈的很均勻,以便紡繩之用。男人正是通過這種小弓子受到啓發,用森林中堅硬如骨,柔韌性及強的楓木、蠟木杆製作強弓,以拉力及強的鹿筋作弓弦,以卵石爲彈丸,彈射後準度不夠。箭桿的製作,特別是打磨的石制箭頭,帶定向的禽類羽毛出現後,天上飛的飛禽,地上跑的野獸,很難逃脫弓矢的射殺。這一發明使遠古祖先在征服自然中向前邁出一大步,成爲交往中原上層社會的貢品。

鶯歌嶺遺址挖掘的黑曜石壓制成的箭頭,至今無法想象肅慎人用的是何種工藝,將這堅硬如鐵的黑寶石打磨壓制的如此細膩,設計出脊型、風口血槽型的及其複雜的造型。祖先的聰明才智,令今人拍案叫絕!

維持生命的幾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份。這些營養成份通過日常穀物,魚、肉食、蘑菇、山野菜中都可攝取,唯獨攝取量極大的礦物質食鹽,需要每餐補充,以促進新陳代謝。生命體是不能缺鹽的。而遠祖從何處有產鹽進鹽的渠道呢?他們不可能從幾千裏之外的中原地區運送食鹽回來。從古遺址走向判斷,由鶯歌嶺南下到吉林敦化敖東城,至中京顯德府(吉林和龍),到東京龍原府(吉林琿春縣八連城),這一串東南走向的古蹟,是通往日本海最便捷的通道,單程不過四百里之遙,聰明的先祖絕不會捨近求遠,一定會在最近的海灘上曬鹽,運鹽,形成古時管理嚴密的“官鹽”壟斷制度,以確保人們日常生活用鹽的穩定性。

鶯歌嶺出土的陶器以夾砂黑灰陶爲主,泥質很少。器型有日常用具,罐、碗盅等;有觀賞類的陶豬、陶狗。那麼先祖是怎麼想到用砂灰泥製作器具並燒製而成陶器呢?這一創造性的發明,一定受到某種啓發後而產生的藝術瑰寶。在遠古沒有青銅鐵器的年代,勤勞智慧的先祖只能用黑土粘泥,手工捏製各種生活用的盆盆罐罐和喜愛的小動物塑象。黑粘土性大,溼幹體積收縮係數變化大,易皸裂,摻雜砂灰後可以解決這一工藝難題。滿族人在慢長的冬季,常常會將竈堂內的炭火扒出盛在黃泥捏製的火盆裏,用以驅寒。這些泥塑器具經不住雨水的沖刷,唯獨夏日裏棄之不用的火盆不怕雨水,顯示出質地堅硬的不被水融的質性。祖先由此悟出經火燒製後的砂灰泥製品是不怕水沖刷的。於是產生了燒窯,有了陶器。

能將野生動物馴化飼養,足以說明先祖已經有了穩定的居住環境。從遺址出土的幾尊憨態可掬的小陶豬,與史料記載的肅慎人喜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塗其膏”有了充分的物證。

鶯歌嶺遺址的發現,只是肅慎人生活的一角,在長白山的沃土中,一定還掩埋着肅慎人的統治機構————宏偉龐大的城池。肅慎人與中原上層進貢藩屬的往來關係,絕非小小部落之能事。

鶯歌嶺古遺址文化,承載着五千年前的古文化精髓,遠祖的聰明才智,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芒。同中原文化相映同輝。

此文因何而作?我輩及下一代人攀談起祖宗三代,幾乎難以答出姓氏名誰,考問血脈出處更是難以應對。

恩挌斯說過:“愛國從愛家鄉開始。一個對家鄉一無所知的人,愛國主義無從談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