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堯廟古井別有滋味散文

本文已影響 3.55W人 

那年,去山西臨汾市,是爲了採訪平陽木版畫傳人。曾被稱爲平陽的臨汾,木版年畫的“輩分”或許是華夏大地之祖。有考古記載爲證,史前,這一帶的居民就在門上鐫刻“重明鳥”,用作避邪消災。

堯廟古井別有滋味散文

我曾採寫過四川綿竹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開封朱仙鎮年畫……來到臨汾始知,這裏是中國年畫發源地。被稱爲“年畫之祖”的平陽木版年畫,在《中國版畫史》一書中,被稱爲“版畫之頭,平陽啓之”。身在一種傳統藝術的“源頭”,豈不興奮?

人生難以掌控的經歷,往往在意料之外。那次臨汾之行,讓我感動、追懷的物象,竟然不是傳承悠久的古版年畫,而是堯廟中的古井水。

地處黃河中游、有“平陽”、“華夏第一都”、“臥牛城”、“花果城”等稱謂的臨汾市,西南兩面,奔涌着母親河。貫通古城中部的——汾河,爲城區第一大河流。歲月有時無情——古城河畔的歷代名家相繼遠去,歲月其實多情——與之相隨的浩蕩汾水,卻不捨晝夜。

多情的汾水,不僅見證了燦爛的三晉文化,孕育衆多華夏英才,也滋潤了古城的萬紫千紅。春秋時分,臨汾所屬的.市縣,真的很適宜散行吟唱、觀花賞果,特別是以花、果命名的街市。梨花街、櫻花街呈現的“滿目香雪”,若迎風飄動的婚紗。入秋,以果爲名的街市,就像成羣結隊、攜子出遊的少婦。紅果街、柿樹街的累累果實,展示洗盡鉛華後的成熟之美,詮釋收穫中的感奮與飽滿。

那天,飽覽古城風貌之後,忽然想靜坐深思,於是,來到堯都區的堯廟。坐在堯井亭,端詳清冽的古井水。

堯廟的古井,不生波、不張揚、不顯露、不作聲、不起漣,數千年來依然保持沉靜,與百公里外那呼嘯奔騰的壺口瀑布、幾公里外奔涌起伏的汾河格調不同。景區負責人巡視到此,看我望着古井出神,笑着用小鐵桶給我取上一些,倒入玻璃杯中。我品着甘冽的古井水,想起與之相關的情景——日前,我在臨汾老街一處茶樓小坐。鄰桌一位遊客,提及“飲水思源”成語的來歷。臨汾“老茶人”,放下蓋杯,遙指城南的堯廟,面色凝重、娓娓道來……

此時,那杯無色無味卻意蘊悠長的井水,被晨陽勾畫出五彩,恍然映出原始社會居住在此的首位明君——唐堯……

堯的記述與傳聞,讓當下諸多權貴抱愧!身爲一國之主,住茅草房,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聽聞國內有一人飢寒,便自責不已。長子丹朱,因德、才方面遠不能勝任國主。他便四處訪賢,懇請歷山(濟南舜耕山)的舜,來繼承大統,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託付與舜。在位90餘年的堯遠去後,“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摘自史料)

始建於晉代、後經唐、元、明、清歷代重修的堯廟,是臨汾地標性建築。在廣運大殿、五鳳樓、寢宮徘徊觀望的遊人,大多以景仰神態面對樓閣殿堂。而我,長時間靜坐五鳳樓後的堯井亭。一口古井,蘊蓄萬般深沉。一杯清水,折映出千般道理。古井之側,竹叢淺唱。古亭之外,蒼松森然。這是史學家公認、最早稱爲“中國”的國君,爲民衆開鑿的第一口水井。數千年來,堯廟古亭之外,儘管不斷有金戈鐵馬、風刀霜劍,但古井之水,始終保持平和如鏡、甘冽清亮。

幾位從海外歸來、專程到堯廟祭祖的華僑,在井邊佇立良久,然後輕輕汲水、入杯,慢慢飲下,像是在品啜千年佳釀。其中一位老人對我說,他見過中國許多名泉,沒有哪種泉水能與堯井之水相比。我問他口感如何,他滿臉崇敬之態,雙手遞給我一杯水。

我仰對日光,雙手高擎,欣賞着手感清涼、日光通透、看不出半點雜質的清水,忽然感到心境沉重。是前不見古人的悵惘心境?還是後不見來者的複雜情懷?

我把水飲下。當絲絲甘甜浸潤心頭時,我忽有所悟:甘願低下、深沉甘冽、回味無窮、難以言表、恰是堯井之水的靈魂。

我把頭轉向堯廟的主要建築——廣運大殿,思量着殿門上方“民無能名”的含義。這四字出自《論語》。語句大意,是告訴天下人:堯帝功德無以倫比,不知該用什麼稱頌之詞,才能表達心意。

我俯視手中這杯與衆不同的水。一時間,不知該怎樣評價它,卻發誓永記這杯水的滋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