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洋烈新村的嬗變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2.05W人 

洋烈新村以前叫洋烈場鎮,原先是一個鄉政府所在地,有二百來戶人家,因其面積小和人員少,於2007年撤銷鄉政府建制併入君塘鎮,留下兩條土木結構的街道,幾十家店鋪支撐着場鎮,趕場天還算熱鬧。

洋烈新村的嬗變散文隨筆

早些年在時政新聞部去過幾次,被洪水淹沒變成廢墟也去過幾次採訪,後來工作變動到民生新聞部,陪中央、省、市電視臺採訪過幾次變遷。後來直到新村建成,全國新農村首屆文化活動展演在新村熱鬧沒有去成,一幅洋烈新村的美景還是在電視畫面裏看到的,這成了我心中的一塊心病和一份遺憾。

今年,隨着部室工作相應的調整,提前準備好了日播節目,週末便開始有了休閒,也就有了週末散心遊玩的概念。在一個暮春的週末裏,我有幸專程探訪了素有“川東第一村”美譽的洋烈新村。

洋烈新村位於君塘鎮境內的州河和張家河交匯處的臺地上。面朝八廟河,背靠午背山,左鄰印盒寨,右有苑篼山。這裏兩江匯聚,風景秀麗,綠水青山,和諧自然。

據民間流傳,交匯處的整個地形尤如一條泥鰍,在泥鰍的頭部即沙嘴上建有一座雙拱平面石橋,取名爲“定遠橋”。該橋歷經兩次修建,先是建成一座獨拱坡面石橋,取名高拱橋。高拱橋因被水沖毀,然後再建成現在的雙拱平面石橋,石橋取名爲“定遠橋”有“一定久遠”不會再跨的意思。在泥鰍頭部前面不遠處有一形狀如老鷹的巨石叫做老鷹石。爲防止泥鰍逃跑,一隻雄鷹常年守江邊,保護着洋烈場鎮。羅江電站建成後,定遠橋和老鷹石均已長年淹沒於水中。

據歷史記載,洋烈場鎮早在清嘉慶17年就已經開始興場,後來逐漸發展成集水運、商貿、餐飲、醫院、學校等具有綜合功能的小場鎮。場鎮上的居民多以農商兼營,逢場天做生意,冷場天做農業。場鎮上除民居外還有一座寺廟叫文昌宮,廟內建築高大雄偉,殿柱的直徑在60公分左右,終日香火不斷。與文昌宮相鄰有一秦家祠堂,由當時的秦姓家族修建,祠堂內雕樑畫棟,很是壯觀氣派。後來,文昌宮改做洋烈小學,秦家祠堂改建成鄉糧站。

洋烈場鎮座落在泥鰍地形的臺地上,泥鰍地形的背脊是一長條狀的岩石,在岩石的中部分佈着很多小洞,形似蜜蜂的巢脾。當地人把蜜蜂稱爲烈子,把沒有蜜蜂的列子叫做火烈子,所以洋烈的列字下面加個火字,意指岩石上的小洞如同火烈子,同時,寓意洋烈場鎮能夠紅火,漢字簡儀後,列字下面的火字改成四點水,成了現在的烈字。

由於人們認爲石巖上的蜂烈子眼屬神靈所爲,是洋烈的一大風水,能夠保佑民衆,能夠讓洋烈的百姓過上甜蜜的好日子,再加上當時人們把細紗布稱爲洋布,煤油稱爲洋油,肥皂稱爲洋鹼,火柴稱爲洋火,鐵釘稱爲洋釘等,所以把石巖上的小洞稱爲洋烈子,爲了感恩上蒼,保護風水,場鎮也即稱爲洋烈子。洋烈場鎮的名稱由此而來。

人民公社時期,洋烈更名爲“燈塔”,洋烈公社稱做燈塔公社,後來廢除公社恢復爲鄉,還名爲洋烈鄉。後併入君塘鎮,洋烈場鎮起初稱爲飛泉社區,後更名爲洋烈社區。2010年7月18日,一場特大洪水給洋烈場鎮帶來了災難,街道房屋全被沖毀,無一倖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幫助下,場鎮在原址上墊高靠後重建。一座漂亮的、多功能新農村綜合體場鎮展現在人們面前。

早起西出宣漢縣城,乘車沿西延大道而下,一條寬敞六車道柏油馬路向前延伸。窗外,兩邊人行道綠樹成蔭,嶄新路燈排列向後退去,不遠處時不時傳來布穀鳥和揚雀在晨光中傳來的叫聲,讓人感到故鄉春天的美好和愜意。來到宣羅路,兩岸青山迢遞,山脊線在遠處起伏綿延。羅江電站關起來幾十米高的州河裏船行綠水,兩岸山坡披綠桐花耀嶺,一路上擦亮人的眼睛。行程十餘公里,車到洋烈老渡口,疑心路到盡頭,卻見一座大橋橫跨老渡口,橋上車來人往。站在橋上右方看去,通往洋烈新村的路道蜿蜒向前,小葉榕和桂花樹排列兩邊,鬱鬱蔥蔥;從正面水域看去,天高地遠水闊,洋烈新村似鋪陳在天地間的大寫山水畫,躍然眼前。

此時的路上,車流往返,人流如織,我看見州河六百里流域,山水形勝,吸引無數鍾情山水的人,逐水尋夢桃園。身臨其境,要比電視畫面裏更富有色彩,洋烈美,美在山,美在水。沒有好山水,哪來好風水?沒有好風水,華堂碧宮,雕樑畫棟,也只不過是匠心搭建的一堆木石磚瓦。

洋烈地處淺丘,丘巒遍佈,高低錯落,卻並不阻望,也不閉塞,有開有合。合處貌似山窮水盡,到跟前才見柳岸花明;開處丘分巒讓,地曠水闊,白屋青瓦隱約水畔山間,麥田菜圃繞舍,田園風光迷人。雄壯的牛背山,山勢迤逶而下,在山腳形成一片不規則的開闊臺地,洋烈新村就建造在這片臺地上。近處綠樹成行,新綠爽心悅目。最愛那河畔垂柳,臨水拂風,柔姿婀娜。遠處左依印盒寨,右挽箢篼山,秀連諸峯,勢呈不絕。山不高危,亦不雄峭,風姿清秀,風韻俊雅。近山清晰,蒼松翠柏,闊桐細樟,歷歷可辨,新綠舊翠雜染,濃郁如潑;遠山低迴,輕墨淡抹,雲飄霧緲,亦真亦幻,閬苑仙境,大抵也不過如此罷了。山是洋烈的魂,水是洋烈的韻。有人稱洋烈是江南水鄉,水鄉不獨江南有,分明是川東水鄉,何必千山萬水去,扯江南來作梯子揚名呢?看吧,州河橫流,河水湯湯,浩浩蕩蕩北去,又折而向西,直下達州城;煙波浩淼,雲蒸霞蔚,磅礴大觀。遊船、渡船、貨船穿梭來往,古老的烏篷木船,也在水煙中時隱時現,讓人油然而生念舊情懷。羣山之間,魚子溪、張家河等無數清溪小河瀠洄,潺潺淙淙,匯入州河,形成縱橫交織、密如蛛網的發達水系。洋烈新村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形如半島,網在水鄉中央。島上二百多戶人家,戶戶依山枕水,魚米之香怡人。

洋烈新村脫胎於洋烈古鎮。古鎮始建於清嘉慶十七年,在陸地不通公路的時代,由於地處州河要津,發達的水運,使之成了重要物資集散地,南來北往客,催生了集市、商貿、餐飲等行業興盛,寺廟、祠堂等也應運而生,很快發展成爲百餘戶人家的場鎮。然而,由於古鎮地勢低窪,周圍河流縱橫,水患不斷。自二00三年以來,洋烈場鎮接連遭受了五次洪災,特別是二0一0年“7.18”特大洪災,場鎮進水高達七點八米,房屋悉數被淹,百分之八十垮塌,古鎮遭受了滅頂之災。爲徹底擺脫年年受災、反覆重建的困境,宣漢縣委、縣政府尊重自然,順應山河,決定搬遷古鎮,重建新村。新村選址,退出河灘,讓位於河流,不與河水爭道,基礎高層整體擡升十一米,防洪避災,一勞永逸。

站在遊船的船頭眺望,洋烈新村被三面環水圍着,雪白的牆體倒印在水裏,恰是一幅連體壁畫;靠山的一面,四周山勢綿延起伏,山間雲籠霧罩,宛然一座世外桃源。整個新村綜合體佔地121畝,具有川東民俗特色農房三百零四間,擁有住房三萬五千平方米,入住200戶、800餘人。

漫步新村聚居點,住建局老張介紹,這裏所有的建築物都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規格設計,高質量建設,堅持自然生態與川東民居的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交容,淳樸的民風民俗與傳統美德相結合,建築依山就勢、顯山露水、錯落有致,具有鮮明的川東民居風格建設的。

走進洋烈新村農舍,漫步其中,映入眼簾的是清一色的連體別墅,座脊灰檐獨具匠心,小青瓦規格統一,斜屋面美觀大方,穿鬥結構別具一格;仔細觀賞,一排排小洋樓,粉牆黛瓦,玻窗明亮,畫簾低垂。川東傳統民居風格中,融入徽派和現代建築元素,古風古韻,卻不乏時尚,於青山綠水間,猶如圖畫點睛之筆。底商樓居,集民居、商貿、旅遊、度假等功能於一體,嫁接農商,聯動城鄉,爲城鎮化建設提供了絕佳樣板。精品購物街、特色美食街、觀湖度假休閒街、文化展示街、農副產品展銷街等,在規範中亮出特色。農家樂、茶樓、超市、旅舍等招牌,隨處可見。鳳凰火中涅槃,灰燼中新生。古鎮沒於洪水,新村崛起水鄉,風情不可同日而語。

步出洋烈新村,四望山水之鄉,遊客接待中心、水上樂園、觀景平臺、濱水休閒景觀帶、自行車騎遊道等,散佈各處,步移景換。西面的魚子溪溼地公園,鳶尾花大片開放,若彩蝶蹁躚紛舞。水上浮島、生態步道、溼地花田、迷宮棧道、水車、吊橋等,各有情趣,而注入了土家文化、巴人文化元素的土家揹簍亭、巴人滷罐亭等,更是別有意味。

如今的村前舒捲廣場上,一把椅,一杯茶,閒坐品茗,不聞塵囂,清風徐來,寵辱皆忘。憑欄眺望,“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水護村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心曠而神怡!洋烈天然山水畫,我在畫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