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1

現在正值秋天,一個風聲瑟瑟,落葉紛紛的時節。俗話說“遠方山水固可覽,門前景觀亦可觀”很多人都只指望着遠處的風景,什麼九寨溝,泰山,樂山大佛……卻忘了“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這句話。若你真是真心實意來觀景放鬆心情的話,有怎麼會忽略近在咫尺的美景呢?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

今天,我和小夥伴們爲了緩解學習的壓力,沿着村路到處遊玩了一番。鳥兒們依舊是在屋頂上,樹梢上嘰嘰喳喳的叫着,沒了夏天的蟬鳴,也別有一番樂趣。大家放聲歡笑着,你推推我,我鬧鬧你。

終於推推搡搡的來到了最後一站,這一條小路旁長滿了高高大大的松柏樹,密密麻麻的,陽光一點兒也透不進來。時間好像停止住了,同學們也不再歡笑了,顯得這裏陰森森的。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地走到了一條小河邊,陽光照進來了,樹木也像是畏懼了似的,開始紛紛讓開。我們有看到天空了,陽光多麼柔和啊!一陣陣涼風吹拂過我們的臉龐,可真叫人舒服!由此,我們決定在這歇歇腳。

這兒地方也倒是奇怪,這兒有一座山,山頂上光禿禿的,沙性也倒是鬆浮,僅有一些個雜草,也都是適應力很強的。但山腰卻不像山頂,草木青蔥,景觀宜人,還有一個洞,以前我們還總是拿着電筒,爬着進去玩兒,可現在被沙子給覆蓋了,進不去了,這洞的由來也是千奇百怪,就不多說了。山腳下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饒山一週,小路旁是一條悠青悠青的小河,夏天還常常能看到一羣羣蝌蚪。小河的另一岸也是草木青蔥,一到夏天便百鳥齊鳴,偶爾伴有山中的蟬鳴,可真是好不熱鬧。

過了一會兒,我們邊各回各家了,不過,這一次的出遊可真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2

20xx年10月5曰上午8點,洺州詩社四週年重陽詩會參加人員在清園集中。清園內石榴裂嘴,牡丹結籽,雞冠正紅,竹樹青青。有來自政壇劉詩奇老前輩,有來自邯鄲學界張志民之精英和領導王瑾之名流。有上至85歲劉志誠老人模範,和才女趙彩霞和王志梅、苗花娣之紅顏。還有書法家趙本生、李清亮和單以學韓安忠等,共計30多人,頓使清園生輝。

8點半,詩友分乘車輛從清園出發,到永年區西部紫山登高採風。9點到達景區門口。

進門後,衆詩友意氣風發,浴日拾階西行,在趙奢廣場前合影留念。

此時,陽光明媚,秋風爽人。 今爲國慶佳期,人潮如海,魚貫而上。

經過幾處陡階後,北轉西折而到馬服君趙奢墓前。背倚紫山,青松常伴,忠骨可安眠矣! 據傳趙將軍在此處練兵,後奉趙王命出奇兵大敗秦軍,因有功被奉爲馬服君,趙奢後人以馬爲姓,趙家馬,趙馬同淵。

而後繼續登山,過紫中門後又西行到西山頭。

登山南望,紫山湖像銀盆一樣,羣山四圍,波光盪漾。 西望,洺河如銀帶西環山底北去。

攝影后折回,在樹叢中穿插,繼續沿階而上,終達天庭。 天門爲彌勒佛把關,四金剛列左右。過門後登上頂峯。山頂爲平。

上有七層塔,據說元丞相劉秉忠曾在此隱居。我們進塔沿樓梯而上七層終達塔頂,上面有千手觀音像。

後下塔觀看靈宵寶殿,此處供奉玉帝。門前兩旁有聯:

道統萬年功澤三皇五帝,

法週三界心存萬類羣黎

意境頗高,三.萬字重。

山上紫石紅葉隨處可見。 我們還在山頂合影留念。

隨後下山,愉快返回,並在農家院冠食園進餐。

附:部分詩友詩作:

重陽登永年紫山採風紀實

作者張志民

呼吸重陽上紫煙,

石階萬疊掛層天。

吟朋爭作高山頂,

袖詩揮向白雲邊。

詩社四週年登高感慨

作者趙社長

四載吟哦結社英,

登高懷古話談兵。

紫山父影難望斷,

趙國男兒有不平。

生我由來慷慨氣,

吟詩辭謝子虛名。

直言馬服雖抔土,

萬古高歌大有聲。

意和趙社長一首:詩社四周歲登紫山抒懷

作者明山才子

又到重陽集數英,

紫峯登頂綻豪情。

銀盆波里飛舟蕩,

火炬叢中游客行。

縱向奇高腰臥馬,

周圍兇險澗行兵。

邯鄲名勝誰能忘,

四歲臨之總有聲。

注:銀盆指紫山湖,火炬指滿山火炬樹,葉正紅,臥馬指山腰馬服君之墓,紫山爲南北走向。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3

說是西湖邊上的銀杏葉黃了,金燦燦亮橙橙的。於是約了同事馬不停蹄的趕了過去。

轉了兩趟車,路邊的景色越發蔥鬱,便知道西湖不遠了。途中的趣事也想說來給大家聽一聽:杭州真是美,對得起那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越到西湖周邊,越發像是進了極大的綠色公園,石橋垂柳,亭臺流水。車子直接上了橋,又忽的下去,來回幾次就似坐過山車的感覺,使我緊張。唯恐暈車會擾了我們遊玩的興致,後來才知道是多慮了,因爲一下車就被如畫的美景包圍,哪還顧上其他。

就連普通的梧桐葉都富有了詩意,隨便撿起一片就能拍出一副唯美的畫。右旁一片林子,在冬月裏也是翠綠翠綠的,那望不到盡頭的悠長小路兩旁植滿了聳天的大樹,站在其中往前走,一直走,只覺得一路要走進仙境裏去了。支旁分出一座石橋,橋下流水潺潺,一樹熱情似火的楓葉冒了出來,搖擺着枝條歡迎我們的到來。如此的詩情畫意,我們打算一路欣賞緩慢過去,一路都是絕美綿亙不斷的畫作。一位女性朋友小心翼翼的靠了過來,打量我們許久終於開口請我們幫她拍個照。原來她是獨自一人從江蘇過來尋友的,又獨自一人摸索到西湖邊上想去瞧瞧承載了傳奇愛情故事的斷橋。她不識路,指路的也犯了糊塗。她笑着說陰差陽錯讓我與到你們,能否一起。我覺得不對,在這等美景裏應說是緣分讓我們遇到了彼此。

結伴走進南山路,兩邊的風景讓我們的腳步慢了又慢,最後駐足在傍水的樂水亭,遙望山水那邊的雷峯塔。原來西湖不是你能奔着一處來的,只要近了它的身,就像入了魔,要一步一步,一寸一寸撫摸遍它的全身才甘心。一位老爺子奔我們而來,熱情的詢問我們是否要去西湖。我們僅僅是禮貌的點點頭就避開了他,覺得他是要向我們推銷什麼東西,走了那麼多景點,遇到的太多了。然老爺子鍥而不捨的追過來介紹:“娃啊,要去西湖還要順着路往前走,這裏只是東湖,前邊的景色更妙!”原來是我們狹隘了,老爺子應是當地人在這兒遛彎順便熱心的幫我們指了路。想來這西湖的景也是絕妙了,老爺子在這生了一輩子,看了一輩子,也沒覺得厭,如此自豪又迫不及待的想要我們也見識一下西湖的風采。

果不其然,遊人多了起來,三三兩兩的拍照留念。大家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入了西湖早已被感染了。漫步蘇堤的時候,一位大哥喊住了我,用樸實而親切的嗓音:“大妹子,能幫我拍張照嗎?”長相黝黑穿着樸素手裏還提着一個大大的塑料袋,步履匆忙的趕過來。蘇堤過去就有公交站,大哥應是有事趕路的吧,卻也想留一個來過西湖的印記。我笑着點頭。他羞澀的將袋子放在一旁,遞過手機。那手機不知道是什麼牌子,像素不太好,我換了許多角度拍了許多張,希望能有大哥滿意的。他羞澀的跟我說謝謝,又匆忙離去。望着他越發焦急的背影,我想,會有那麼一天,他閒暇的時候拿出手裏的照片遞給親朋好友,瞧,我去過西湖,西湖真美。興許他會記得幫他拍照的我,也會說上一句幫忙拍照的大妹子也不錯。

至此遊玩已過半晌,中國人含蓄,雖與新朋友結伴而行,卻未曾敢詢問她的姓名,互相拍了些許照片後,我們分開。她贈予我與朋友一人一隻音哨,吹起來似西湖邊的鳥叫。留了微信互發照片,回家後才發現她的朋友圈,有我和朋友傻笑的照片,她寫:認識兩個善良單純的姑娘;她寫:因爲我們讓她度過開心的一天。其實我們也因你擁有一個不一樣的回憶。

我與朋友還在惦念着那燦黃的銀杏葉,再去尋它。卻闖進了太子灣公園,被滿園的紅所吸引,那一簇簇,一片片火紅,生的妖嬈,生的熱情。許多人帶着專業的相機來拍,我們也欣喜的陶醉。卻聽到一聲聲尖耳的爭吵,與此景格格不入。仔細瞧去,看園的大姐扯着尖細的嗓音吶喊讓闖入楓林中的老爺爺和奶奶出去,只讓在外拍攝。奶奶愣了一下,轉身就蹣跚着往外走去,老爺爺留連許久,想來是真的很想和老伴在這楓樹下合影留念。看園大姐語氣不善喋喋不休。有人規勸,那是老人家了,擔待一點吧,大姐卻依然罵罵咧咧。這老爺子一把年紀,經過滄桑到了風燭殘年,想必一輩子也沒有被年輕人教訓過吧,你來我往爭辯起來。

許久,老人走了,嘆着氣走的。照片也沒有拍到。突然很難過,眼前熱情的火紅也有點扎眼了,人過古稀,還有多少次機會能和老伴一起外出遊玩,下次他們還有機會在喜歡的楓樹下一起拍個照片嗎?年輕當下,多來遊走,留一些倩影與最美的景。因爲百年之後,這些景不變,它依然記得我們曾經來過。

銀杏葉最終還是沒有看到,留個念想。它會召喚着我,再來呀,再來瞧啊,西湖的美你還沒瞧完呢。西湖哪能瞧完呢?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4

太平者,峪也,位於秦嶺終南以內,距古城八十餘里,因隋建太平宮而得名。

癸巳之年,月至庚審,雖已初秋時節,然仍酷熱不減,尤居鬧市之人,更覺暑氣熬煎。遂餘心念一動,欲往太平,暫拋俗事,納涼避暑,遣懷山水,浣洗塵埃。

丙辰早食,驅車二次,巳時過半,方至入口。初入,景無奇特,遂乘觀光之車,代步六裏,其後,徒步而行。

山道之上,遊人如織,扶老攜幼,或緩或急。溪水之內,孩童撒網,情侶嬉戲,趣味盎然。目之所及,飛巖突兀,古木參天,日透林隙,斑駁搖曳,激流兩岸,吊橋橫亙,絕壁之上,棧道盤旋。耳之所觸,秋蟬淺唱,雀鳥和鳴,伴之潺潺水聲,使人心曠神怡,如聞仙樂也。餘觀太平之景,瀑湍、潭澈、石奇、林幽,可謂其之四絕也。

中有索道,路短價高,然卻誇大前路之苦,欺瞞遊人,因而有意志不堅着,屢屢隨行。餘嘆之,登山攀巖,本爲強身健體,堅意恆志,然今時卻爲商者私心築之虛情所潰,豈不枉來也?

將臨登頂,體力不支,腿僵背痠。有返者,鼓氣助力,倍覺溫暖。

山頂之上,有一飛瀑,落差百六十米,如懸天一柱,直擊而下,雷霆萬鈞。因正午時分,陽光直射,有七色彩虹映出,故曰:“彩虹瀑布”。然餘登頂稍晚,絕景已過,見之已微,甚覺遺憾。

食糧飲水,休憩已夠,從頂而返。下山之途,負重減少,步履輕捷。有乏困者,臥於路邊,枕包合手,竟已酣眠。前一美女,赤足提鞋,玉蓮三寸,妙曼芊芊。行至中途,遇一男童,或因不堪暑氣,父母除其全身衣衫,遊人駐足側目者甚多。

下得山來,已是酉時,因錯過班車,只得拼車而返。途中又因私車擁堵,延誤近一個時辰。及家,亥時已過一刻,填飽轆轆飢腸,漱洗完畢,不覺沉沉睡去。

餘嘗想,人生猶如登山,雖中途常有艱難險阻,然登頂之喜悅,唯有堅持者,方可體會之!

癸巳年庚審月丁巳日酉時於古城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5

3月12日去了趟位於馬鞍山市郊長江東岸的採石磯風景名勝區。採石磯對於我是早有耳聞,她的聞名於世與詩仙李白是密不可分的,而馬鞍山市也因此贏得“詩歌之城”的美譽,但我一直與之無緣邂逅。從205國道往北大約行進35千米就直達採石磯風景區,採石磯主體是一座突入長江的巨大石磯,兩面環水,爲“長江三磯”之一,應該是較爲出名的一磯,主要是其文化名人效應的緣故。隨着盤旋而上的山間小道途經沿江古棧道再由石階蜿蜒而上歷經一個小時就可以登頂到三臺閣。說實話,這一路上沒有什麼特別的景緻,卻是擁有着豐富的情致和詩意。由於李白生前數次到採石磯,留下了數十篇詩文,而且據傳說是李白的死因也與採石磯有關,好像是太白醉酒後到江中撈月,致使溺水而亡,於是,這裏便有了李白衣冠冢、太白祠以及李白紀念館等。這一路上,自然有着不少的傳說軼事以及大量的詩詞歌賦,大多是憑弔遺蹟、感懷李白之作。歷史上有許多大家曾登臨採石磯,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以及當代名家餘秋雨、郭沫若等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篇章。印象較爲深刻的是餘秋雨的三臺閣題記,視角獨特、文風簡潔凝鍊、意境高遠而極具概括性。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句話尤其適合採石磯。採石磯因爲李白而名聞天下,後有歷代文人墨客慕名而至,這些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詩文,給本來名不見經傳的採石磯賦予了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

往事越千年,站在三臺閣頂,俯瞰滾滾北去的長江水,不知道有多少歷史人物由此發出無限感嘆,而一切往事都將隨之而去,淹沒在如滾滾長江一樣深厚綿長、繼往開來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

在此感受太白遺風,遙想太白當年,瀟灑飄逸、豪放不羈、不畏權貴、把酒臨風、斗酒詩百篇的那種精神境界,那是何等氣度!他自白帝沿江而下,隨着波濤萬里的長江水,一路直下揚州。途中游歷各地,熱情頌揚祖國大好河山,被人們譽爲“詩仙”,爲世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華美瑰麗篇章,令無數後來人無限神往!

採石磯之行,讓人親身領略了詩仙李白不朽的文化影響力、超凡的藝術感染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更加激發了自己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嚮往走遍萬水千山的豪情壯志、浪漫情懷!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採石之行,不虛此行!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6

前幾天攜女朋友之手遊鳳凰,心中的喜悅之情是無以言表的,雖無以言表,但還是想說幾句來表達我心中的興奮和激動,那種發自內心的跳動着的快樂!

無論在哪裏,和她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鳳凰古城那獨具魅力的小橋流水人家,更是增添了不少浪漫的元素。那一對對情侶攜手漫步於古城的青磚石瓦之間,腳踏生風般的吻着小巷一路前行,或拾級而上,領略大自然的風光。

從吉首出發,坐在行駛的汽車上,兩岸兩山之間的風景輕快的往後移去,我只是瞅了瞅,並不做細看,那是一種美,但是我更期待的還是聞名已久的鳳凰。路途的顛簸勞累無法掩去我快樂的心情,縱然是在暈車的情況下亦有所樂,外界的干擾因素很厲害,但是發自內心的力量更甚,那是不可戰勝的。

汽車緩慢的駛入我們的目的地——鳳凰,這個象徵着浪漫和憧憬的地方,別的不看,光聽名字就夠美的了,再添一筆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那更是編制了一個美妙的光環戴在古城的頭上,讓人心馳神往,成就了一個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其實古城已然不古,那一塊塊的嶄新的青磚石階訴說不出歲月的痕跡,也講不出美麗的愛情故事,但是,我們把古城的古藏在每個人的心裏,幻化成夢。我們來到這樣一個夢境一般的地方,再以夢的眼光去看待它,那就不會回到現實了,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進古城不久就來到了沱江的江邊,江水流量較大,激流處雄渾的流水似男人的誓言,發誓用一生來守護深愛的女人,靜謐平靜處如女人纖細的步履,輕盈而柔美,令遊人駐足,讓漁夫歌唱。流水易逝而終將復返,我們走過小橋遠離江邊,但是流水的聲音還在充斥着耳膜,以後還將會出現在我們的夢裏。

都說女人喜歡逛街,這話可一點不假,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她就完全被吸引住了。這裏有的大多數東西外面都有,但是環境氣氛不同,給人的感覺就是不一樣。看着她興高采烈的挑選路邊的小飾品,我也很高興。她很少穿裙子,這次非的要去買一條,我也就隨了她的意,所以我們就投身於選購裙子的大軍中去了,在茫茫羣海中選一條合適的裙子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啊!轉過了很多店鋪就是沒看到稱心如意的,這時我體會到了什麼是痛並快樂着了,痛的是四肢,快樂的是心!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7

一天,唐僧奉皇帝之命,再次到西天去取經,新西遊記

唐僧想:順便去看看我的徒弟們吧。於是,唐僧先來到花果山,擡頭一看。楞住了,花果山怎麼變成了果品生產基地?這時,一隻小猴子跳了出來,說:“客人你好,有什麼事情嗎?”唐僧說:“我是大唐的`和尚,來這裏是看我的大徒弟孫悟空的。”小猴子高興的說:“原來是找我們經理的,請您少等。”說完就不見了蹤影。過了一會兒,一隻身穿名牌西裝,腳穿金候皮鞋的猴子走到了唐僧面前,恭恭敬敬地說:“師傅,您來了。快請進來吧。”接着把唐僧帶進了自己豪華的辦公室。並且熱情的讓唐僧住了下來。

一個星期過去了,唐僧準備回去。這時,他被孫悟空叫住了。“你還沒付錢呢!”唐僧還沒反應過來,孫悟空接着說:“住宿費198元,飯費999元,還有……,總共4888元。”唐僧大吃一驚,這麼多錢呀!“這還是給您打了七折呢!”沒辦法,唐僧只好把袈裟留在了花果山。

唐僧接着去了高老莊。這次是豬八戒主動迎了出來。很客氣地說:“師傅,想死我了。這次來了一定要多住幾天。”唐僧想:老實憨厚的豬八戒不至於象那個潑猴吧。於是就放心的住下來了。一星期後,唐僧要回家,可又被豬八戒叫住了:“不給錢就想跑呀!住宿費399元,飯費999元,還有……,總共5666元,這還是打了6折呢!”唐僧正在猶豫,豬八戒已經把行李槍走了。

唐僧再也沒有了去看徒弟的心思。漫不經心地向前走。過了山,過了河,眼前豎着一個大牌子上面寫着:悟淨收費站。唐僧迫不得已,乖乖的把禪杖留在了那裏。唐僧默默地向前走,邊走邊想,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徒弟們這是怎麼了?

關於隨筆遊記的散文8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奇異的風景在於險遠。

龍潭山是吉林市的名山之一。它坐落在吉林市這片小小疆土的左側,在風水先生眼裏,它是典型地“左青龍”吉祥的風水標誌,是吉林市這塊風水寶地的地標,龍潭山的“龍潭印月”是“吉林八景”之一。

據說,早在20xx多年前的青銅時代,就有人在龍潭山一帶生活。西漢時期,龍潭山腳下建有夫餘王國的都城,龍潭山成爲抵禦外敵的山城。後被高句麗人佔領,將龍潭山城稱爲高麗夫餘城。遼代龍潭山城,是女真人烏拉部的軍事衛成,名曰:俄漠城。清代的廟會僅次於吉林的北山廟會,1754年乾隆到龍潭山祭龍潭。從古到今,先後在龍潭山一帶發生較大規模的戰役6次。龍潭山作爲歷史名山,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它是吉林地區幾千年歷史的見證。

在我眼裏,龍潭山山勢平緩,既沒懸崖,也沒奇峯,有寬敞的板油路鋪到山的腹地,連接的石階路伸延到山頂。遊人藉助各種樣式的鞋,使出自己的力氣,用沉重的肉體,踩出光滑的小路,似蜘蛛網遍佈龍潭山。若剔除那些,“旱牢”,“水牢”的一些傳說,此山毫無神祕可言。

龍潭山少有寂靜的時候。深夜依然閃動着戀人的身影;午夜就有登山的腳步聲,只有在連雨天,山林才得以清靜。( 文章閱讀網: )

黎明,晨練者紛亂的腳步敲打着山路、石階;喉嚨裏發出的噪聲是山間的主聲調;從肺部裏排出的廢氣籠罩着這座山林。

夏季,龍潭山不見古木參天,不現泉水溪流,不嗅百花香,林密草疏。

晨起,少有鳥兒鳴;過午,道家蹤影稀。

冬季,龍潭山自然生長的闊葉林木,光禿禿的,山色灰濛濛的,偶有團狀的豆青掛在樹上。

日暮,少有鳥兒歸林;寒夜,僧人不叩門。

我在吉林市已經居住三十年了,與龍潭山隔江相望,到龍潭山腳下,只有30分鐘的步行距離,再攀登40分鐘就能到達山頂,就是這樣的一座山,卻是我二十年前經常攀登的。

今日的龍潭山與往昔的狀況相比較:樹木顯得茂盛;有了收取門票的業務;在早、晚免票的時間鍛鍊的人陡增;平日少見遊人。

記得,那是三十年前的一春日,我推着自行車,沿着盤山而上的板油路,攀登龍潭山,很吃力,因爲自行車後座上坐着我的祖母。

年近八旬的祖母,矮小體胖,身體卻很硬朗,只是她小時候被裹了足,行路十分艱難,所以,她平日裏是很少走路的,一生沒有親自登過山。

看看日頭偏西了,我騎着自行車,託着祖母,下山了……

下山的坡路越來越陡,而且蜿蜒曲折,車速越來越快,自行車載着我和祖母,一溜煙的到了山下,還好,車沒毀,人沒傷。我熱汗、冷汗出了一身。祖母卻在身後若無其事地對我說:“大孫子呀!你說,這自行車吧!還是下山快呀!”

此次登龍潭山,令我記憶深刻,日後,我再也不敢騎自行車下山了。

父親嗜酒,我隨之。只要龍潭山不退綠色,遇有閒暇,我們爺倆便拿着下酒菜、拎着酒,找一塊空地,鋪上報紙,開喝。舉杯行令,載歌載舞,頌詞吟詩,半醉半醒的,直到太陽快下山了,我們纔會興致不減的離開龍潭山。

龍潭山是我戀愛、讀書的好去處。

有時,我會躺在樹下冥想:我以爲,春日龍潭山的新綠,是松花江所染成,不然怎麼會山水一色?我懷疑,秋天龍潭山脫下的衣服,又侵入松花江漂洗,要麼來年春到,龍潭山怎麼會依舊的新綠?我猜想,龍潭山一定有一隻魔手,不然,它怎麼能拽下雲彩當被褥……

女兒出世後,龍潭山像磁鐵般的吸引着我,節假日,或全家人,或與女兒,前呼後應,嬉戲的笑聲、穿梭的身影在林間……

春來採集山野菜,夏日樹下好乘涼,秋季尋找小蘑菇,冬天也要喊幾嗓子,啊!我看龍潭山,四季都有好風景。

女兒出國已經十年,這期間祖父、祖母、父親相繼謝世,我所熟悉、愛戀的龍潭山,卻不見了我的腳步。

今年“五一”節,女兒歸來,女兒攜我登龍潭山。我的手裏既沒有下酒菜也沒酒,始終不離手的是一臺照相機。女兒手裏握的既不是雪糕,也不是野花,而是爲我準備的一杯茶水。

我端照相機,透視窗裏呈現女兒的桃花臉,這時,我的腦海裏出現多個影像定格——女兒的趴、爬、坐、站、走、跑着長大瞬間的影像。不覺,我的眼睛已經溼潤了。

龍潭山上滿目的草木青,伸展的山路,腳下鬆軟的土壤,地皮冒牙的山野菜,搶先兒開的野山花,樹上跳躍的松鼠,天空飄來的雲兒,還有落在身上的幾滴春雨……無不令我倍感親切。

龍潭山杏花樹已成林,花滿枝頭;龍鳳牆還在,只是油漆已脫落;“水牢”的鐵索,有的鏽跡斑斑,有的光明錚亮,依然一個跟着一個彎過石樁;女兒已是待嫁的年齡了;我卻步履蹣跚……

站在山上,暖風拂面,啊!春來,龍潭山依然年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