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道德經》中的微言大義散文

本文已影響 1.97W人 

微言大義四字,最早用於春秋筆法釋義,正所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此日不覺以此爲名,旨在闡釋自己對五千言經典所蘊含的須彌山座的大意的愚見。

《道德經》中的微言大義散文

《道德經》觀妙章第一講中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一個道字統領本經,凡五千言,處處都是這個道字。五千言解一道字,過多亦過少也。何者其言,請觀下文闡說據也。

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根源。因此人類是難以亦是不能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的。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文字去表述這個道,而且說得很多很多。世人所言,只是口頭的道而已,因爲這個道如果是可以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就不在是原本真正的道了,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因此有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概此意乎!

同樣觀妙章中有“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易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一切盡在不言中。萬物的本源是沒有名字的,可是沒有名字,纔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可是,這只是人類的巧立名目而已。因爲萬物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因此這個名字也就跟着變化。故有此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纔是天地之間的原始,而稱呼與名字正是萬物的母親。進而,清清靜靜以觀得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充滿慾望的心靈看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罷了。再則,兩種心境得兩種見解,正是“同謂之玄”的微言大義了。

觀徼章中有“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這正是今天哲學中所說的相對論而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聞相和,前後相隨。”簡單講來,當你發現對面是一位老者時,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你畢竟是一位年齡低於其歲數的人。只有在比較中才有了優勝劣汰,才形成了自古至今的種種不同和這翻滾的熱浪紅塵。常常因這種見解,我們纔有了困境中的積極和驕傲時的勸誡。換一個角度再來通俗而講,一切都是相對公平的。正如語言上的差異,當你聽不懂他方的方言時,他也畢竟在大多數條件下聽不懂你的語言。忽然想來,白鹿原上正是以“先後”來代替了“妯娌”而成爲當地人古樸的韻味。細細琢磨,妯娌正是兄弟的媳婦的互稱,按照傳統,兄長的媳婦先到家,弟弟的媳婦後到家,因此先後相分,而成當地方言,其根源於此吧。從一切相對中行中庸之道,因而“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盈章中宣講道的功用時,又見微言大義。僅僅“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十二個字,其中的人生哲理可謂言之無窮焉。細細講來,道體雖然像虛空一樣的渺茫,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卻能讓萬物,達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效果。道體深厚博大的樣子,不正是萬物的宗主嗎?因此它的本性是虛無瀰漫的,決不鋒芒顯露,這就是它沒有爭強好勝的鬥心。而且它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它更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清淨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喧鬧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見它的妙用是如此的廣大又變化無窮。因而,我們只能說道體是存在的,是不可見的,更是捉摸不透的。而這個道理,道德天尊在《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中有“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同樣如是說乎。

以上簡據三個方面說明道的深蘊,正乃惟道獨尊,大道之義,道之大義也。然道法自然,大道中所體現的便是善德,正所謂,尊道貴德,其旨意尤乎?五千言中大德大義皆處處顯見也。

無私章第七講以“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來教誨我們後人處無爲之事,行中庸之道。往往不用心的作爲便是應有的成功,而費盡心機的掙扎只會使得其反而已。想想看來,天地以不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爲自己而爲別人,以致長生。古往今來的聖人效法天地,他們也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放在前面,可是他們的靈性,卻在別人之上。因爲他們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他們的真我反而永遠長久存在。因此聖人他們沒有私心卻成就了偉大。

同樣若水章第八講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的處世哲理。爲什麼以水爲上善?第一,水的善德在於利益萬物,滋潤萬物,也不去爭名爭利爭功爭大。第二,水處在衆人所厭惡又卑下的地方,豈不正是道的作爲?第三,水無能居住何地,都能隨處而安,真靜自守。第四,水的善德淵深至極,難以測量。不僅沉靜自功,並且和合萬物之用。第五,水施予萬物,皆出自於仁愛之心,便是其仁慈之處。第六,水本無言,可無言之言纔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適時來去,便是水的信用。第七,水的滋潤萬物,正比處理政治一樣,遇熱昇華雨露,多餘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不正是水善於處理政治的體現嗎?第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如行舟渡筏,滋潤萬物,煮飯燒菜洗衣等等無不是水的善能。第九,水的舉動合乎自然,遇圓成圓,遇方成方,氤氳下雨,晴天昇華。種此等等,皆是水的善德。人們如果習就水的不違背天時行事,不妄作,不妄爲,不妄言,便可以聖人自稱矣。

《道德經》著道大德,然修道難易又豈明乎?“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宣德。”於玄德章中向世人闡述了修道的種種。修道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因爲人心一外馳,魂魄便相離,那麼人們能夠保持神不外遊,意不散亂嗎?人類又如何能夠專守先天的元氣,如嬰兒赤子般保全天真柔和之本性。因此道家的存思守正可謂難之又難矣。人類如何洗除貪執之心,自淨其意,使心靈澄澈而毫無瑕疵,人類又如何在愛國愛民處理國政之時,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爲之心?所謂心者,乃一身之主,那麼在喜怒哀樂出入動靜之時,我們又是不是經常守住安靜柔弱呢?我們還必須要學習的便是,在真相揭曉之日,依然不以自矜而守正無爲。種種道理,正是我們要學習天地一般的本樸自然。天地生育萬物,從不仗勢才能,長養萬物,亦不自封主帥。正所謂,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像天地這種作爲,便可稱爲最深最厚最高最遠,更難以立名的德行了。

其實,簡單講來,一切最原始的,便是大道;一切爲之而不改變最原始的,便是行大道;一切從最原始中獲得的有益於這個世界的,便是大德。道篇第二十五講混成章中闡述了道的本來面目,其原文如此“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玄門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直至整個四生六道等等之說,而這個太極正是聖人們所傳說的道。道的真實面目本來就是無名的,但是我們相信它是一個大物體,一個混成物,也即是鴻蒙未判時前,天地未分之時的無極,亦即所稱太極。它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它無聲無形,超然於萬物之上,更是亙古不變的。它又周行天下,循環不息,萬物依靠它而生生不息,因而稱之爲萬物的母親,又取名爲道。道者,乃天地萬物之母,無爲而爲,正乃大道,亦即道法自然。如此講來,一切最原始的,便稱之爲道。

道者,自然之始,亦天地之行,故觀天地得大道之義。成大章第三十四講中宣講天地的胸襟,“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爲主。常無慾,可名欲小。萬物歸之,而不爲主,可名欲大。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儘管天地之間博大的能源使得萬物依賴其生長,然其從不推辭,而且天地在滋潤萬物與培養萬物之後,即使成功,其亦不爭功爭名爭利,甚至於以博愛的心去養育萬物,做萬物之父母,卻從不居功自傲。作虛空之大,爲本真之體,行無爲之道,即爲大道。說到道的玄妙時,大象章第三十五講有,“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簡單講來,唯道者,瀰漫虛空,淡泊無味,不可看之,不可聞之,卻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乃大玄妙也。由此,我又感慨有無色空的大道。確實,無即是有,有即是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之玄妙不可言也,何者,言即失之本真矣。然大道在上,吾等下民有幸受之靈意,一喜也。處厚章第三十八講之主旨,道德爲上,仁義次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真正有道有能的人士,是不需要向外顯擺的,而往往憑靠宣揚而著稱的人士絕不可能是大道者。無難章第六十三講宣講聖人的處事方法,“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其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聖人處事,爲大公無私而處事;聖人行事,爲虛無爲懷而行事;聖人品味,爲淡泊無味而品味。因而聖人面對每一件事情,事事戒慎自己,時時反省自己,故而天下無難事矣。化道之玄妙,行教之不言,爲事之無爲,於大道中得大義大德大道。這正是聖人給我們的告示也。

於大道中得大德,正是我們作爲有知體的修仙至道。首先,讓我們先看看那些德性深厚的人,正如含德章第五十五講所言,“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犛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讓我們看看那些天真無邪的嬰兒,因爲他們正是無知無識,順其自然。因而毒蟲蟄他時,猛獸傷害他時,野鳥撲抓他時,他都不怕,因爲他的本真自然,他無害人之心,自然無有懼怕之意。心靈中純然物我兩意,那裏會去顧忌,毒蟲之蟄,猛獸之害,以及野鳥的撲抓呢?更自然的來講,嬰兒筋骨柔弱,自然不懂男女之間的情慾,更不曉雌雄之間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陽之物,卻能經常勃起,只有一個原因,真精至極。所謂精滿自縊,那是後話了。再有,嬰兒整日號哭,聲音卻不嘶啞,因爲他保全了太和之氣,可謂真常之道者。而後世的我們,身染淤泥,受物慾橫流之薰,因而我們欲心動而神亂,嗔心動而氣耗,情慾動而精散,精氣神受損,自然我們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道。又思覓一處,玄門奧妙胎息氣功處之玄妙亦在此處乎。其實講來,那便是迴歸純樸,正如玄德章第六十五講所言,“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朋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因此,常常說鶴髮童年,迴歸本真者,即爲大得道者。故當玄妙德性發揮到更深更遠的時候,在外表看來似乎與世俗的軌道相反時,這才正是使人民更歸於淳樸和諧的妙境。因此,用是否迴歸純樸來檢驗你的所作所爲再恰當不過了。

最後,從道貴章第五十六講中看看悟道的人的修行大義。“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真正悟到道的人,心與道合,可是卻難以用言語表達,就像釋迦摩尼本師佛所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達摩祖師亦所說,達摩東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可見道是如何的微妙了。曾經聽到過這樣的言語,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可謂大悟者矣。有道者,了七情,斷六慾,而成至聖。大得道者,欲近乎,其難也,因爲其心同虛空,不染情慾。欲遠乎,其難也,因爲其慈悲爲懷,身擁至德。因此,外在的形象,以及褒貶譭譽,都不能打動他本心的自在,因而這便是天下最尊貴的人了。

什麼是道,吃喝拉撒便是道。什麼是德,迴歸本樸乃大德。正所謂,仙人橋上得逍遙,上得逍遙瑞氣飄。瑞氣飄香花結果,香花結果仙人橋。今生既化人形,得聞正法,乃吾大德,故而正己及人,傳承大道,吾之重任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