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遊三陵臺記散文

本文已影響 1.74W人 

重陽節,去了趟三陵臺,二十幾年前曾經路過,此行算是了卻了我多年的夙願。

遊三陵臺記散文

據《商丘縣誌》(清康熙四十四年編)記載:“三陵臺,在城西北十八里,三峯並峙,故名。”三陵臺是西周宋國戴、武、宣三公的王陵。西漢景帝時,樑孝王劉武建梁園,在三陵臺建了許多亭臺樓榭,使之成爲梁園中的勝景之一,客居梁園的文人雅士常和樑孝王一起到這裏消遣飲酒,吟詩作賦。漢代以後,這裏一直是中原名勝,爲文人雅士遊覽的好去處。2000年10月被列爲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年前的那次路過,沒有進去探訪,一直以來對三陵臺的印象很模糊,對它的來歷卻不清楚,以爲憾事,今天的尋訪,讓我收穫頗多。

由於前幾天陰雨,今天氣晴好,沿路有人在晾曬新收穫的玉米。約莫40分鐘左右,便來到了三陵臺。門前一片空地,貌似廣場,只是野草遍地,大門前兩側立有一對高大華表,華表前各有一座石亭,南邊的是“三才亭”,北邊的是“三路亭”,古樸談不上,感覺有點多餘。

三陵臺大門是按秦漢風格用青石建造而成的門闋,一個六柱五門的牌坊式大門,古樸典雅。門闋上方正中匾額刻有“三陵臺”三個大字,是劉炳森的墨寶。背面的“永懷祖德”是由國家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題寫。從右側的小門進去,首先入眼的是神道,兩側有是石獅、石象、石馬等石像生,感覺像是新做的。前行不遠是雕樑畫棟、黃琉璃瓦頂的三公殿。大殿前有兩棵茂盛的柏樹。據瞭解,大殿建於2008年,高16米,寬17。9米,東西長33。6米,走廊,立柱,飛檐,整個建築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富麗堂皇。大殿東西還建有鐘樓和鼓樓。進入大殿,正中立有三個巨大雕塑,分別是戴公、宣公、武公,須仰視才見,莊嚴肅穆。香案擺有五供,大殿東牆掛有書法作品,內容爲世界戴氏癸巳年祭祖大典祭文:維公元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三日,癸巳年九月初九,世界戴氏宗親總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戴偉民,偕海內外戴氏宗親700人,聚首三公殿前,公祭於始祖宋戴公撝、宋武公司空、宋宣公力之王陵。曰:

周宋古都,戴氏家邦,三陵聳翠,殿宇堂皇。梁園逶迤秋意濃,三公殿前香火旺。日月昭昭,江河湯湯,撝公聖祖,德被四方,仁愛傳家三千載,中華戴氏血脈長。

天涯羈旅,山高水長,千秋萬代,祖訓不忘。忠厚勤勉興百業,事事順逐家興旺。南海珠璣,毫譙郡望,甌城顯貴,海外鉅商。戴氏宗親常聯誼,互通音訊情意長。

雲淡天高,金風送爽,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關山險河萬里赴,告慰祖先不敢忘。縷縷香火,扶搖直上,三公聖殿,畫棟雕樑。三陵松柏根葉茂,暮鼓晨鐘聲悠長。

欣逢盛世,國運隆昌,百川歸海,齊聚故鄉。拜謁始祖燭燁燁,秉承祖德意煌煌。三生供奉,花果添香,伏惟尚饗。祖陵風生並水起,蔭庇子孫萬世昌。

字體雋永,下面陳列櫃裏有世界各地及歷代的戴氏宗譜,宋、戴、武、宣、牛、皇甫等20多個姓氏發源於此,是中原姓氏的發源地。期間,有個中年男人在燒香祭祖,一臉的虔誠,估計是戴氏的後人了,旁邊有人在敲磬,餘音繞樑。繞過雕像,便從後門出來了。

下了臺階,繼續沿神道前行,道路兩旁林立着戴氏、宋氏、牛氏等姓氏宗親拜謁王陵後留題的石碑。前行不遠,左手方向,有一破舊的大門,同遊人說,這是原來的大門。大門前有一顆松樹,十分茂盛,下面立有一塊長方形漢白玉石碑,碑的正面刻有:三陵臺遺址,不過,上面又書寫有紅色的字:三陵臺,好像是後寫的。背面鐫刻有《三陵臺記》:“三陵臺坐落在王樓鄉宋大莊西北,古宋河南岸。微子啓封宋,都睢陽(今商丘),歷26世,34君,755年。戴公撝乃啓弟微仲衍8世孫,公元前799年即位,在位34年,傳子武公司空,武公在位18年,傳其子宣公力,宣公在位19年,傳其弟穆公和,戴、武、宣均葬此,因三陵並峙,故名三陵臺。”再往前,神道直通三座陵墓中間那座最大的'陵墓——宋戴公陵墓。三座陵墓自東向西依次爲宋宣公、宋戴公、宋武公,整個王陵爲典型的“攜子抱孫”的傳統墓葬形式,雖歷經2700多年的風雨剝蝕仍基本保持了原貌。三座陵墓高出地表16米,東西長270米、南北寬110米。據史書記載:宋戴公名撝(hui),是宋氏始祖微子啓的弟弟微仲衍的第8世孫。公元前799年,宋戴公被周宣王封爲周士卿大夫、宋國的第10代國君,在位34年,於公元前766年去世。因他一生仁信愛民、德高望重,深受百姓愛戴。周宣王念其有功於國,就賜諡號“戴”,封戴邑侯,其子孫中有一支便以諡爲姓,尊宋戴公爲戴姓始祖。在松柏映襯下,陵墓前有一贔屓馱的高大石碑,上鐫刻有:“宋戴撝公陵”五個大字,書法家張海的字,石碑正前方擺放有四足長形雙耳銅香爐,上有篆書:“慎終追遠”四個字。兩側的宋武公、宋宣公陵前的石碑皆是書法家唐玉潤的字,渾厚剛健,碑前也各有三足立耳銅鼎香爐。被稱爲“千年神柏”的古柏在宋宣公陵墓前,被石欄杆圍着,據說是三陵臺內最古老的一棵柏樹。樹上掛滿了紅布條,是附近青年男女祈福姻緣時所留,俗稱掛袍,樹下香爐內清煙嫋嫋,這是人們祭拜“蟒仙爺”的地方,以祈福消災。樹下,立有一石碑,正面刻有草書“龍”字,背面刻有當地史學者尚起興撰寫的有關“蟒仙爺”的故事,大意是:過去這裏有一條巨蟒,身有多長誰也說不清楚,曾有人在黎明時分看見它,頭伸往1裏外的古宋河裏飲水,而尾巴卻盤在三陵臺前的宋氏祠堂上。頭似簍鬥,目若星辰,據說它後來成了仙,白天就隱於這棵最大的柏樹上,人們稱它爲“蟒仙爺”。當時附近的村民都很貧窮,每逢婚喪嫁娶需用餐具、桌凳,只要求到“蟒仙爺”,是有求必應。頭天晚上到此燃上一炷香,給它老人家講明緣由、說清所需物品數量,天明必定如數擺在臺前。後來個別人家借後不還或者少還,幾次之後,“蟒仙爺”一氣之下便不再幫人了,有求也不應了。當然,這只是美麗的傳說了,爲三陵臺增添了不少神祕色彩。在戴公陵的前方還有一座規模較小的陵墓,墓碑上刻有:明吏部尚書宋公諱纁之墓。宋纁,是睢陽人(1522—1591),字伯敬,號粟庵,嘉靖壬子科舉人。在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曾擔任御史、巡按、巡撫、侍郎、戶部、吏部尚書等重要職務,肩比包拯、海瑞。宋纁自幼聰穎,注重孝道,在家鄉名聲很好。出仕後,爲官清廉體恤百姓,得到皇帝信任。《明史·宋纁傳》說他:“絕請寄,獎廉抑貪,罪黠吏百餘人,於執政一無所關白。”1591年病逝於京邸,朝廷追贈他爲太子太保,諡莊敏。《三陵臺記》載:“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蒙皇恩,諭祭諭葬於三陵之陽”。

環顧整個墓區,滿眼是枝繁葉茂的古柏。當地人說臺上及周圍有古柏420多棵,品種有圓柏、龍柏、側柏,經考證鑑定,樹齡在1800年至1850年左右。仰視古柏有的如擎天巨傘,有的如夫妻連理,有的如龍騰,有的似鳳舞,蒼勁挺拔、遮天蔽日。沿着磚鋪步道,在這遠離喧鬧的所在,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讓人留戀。聽說,三陵臺將開發建成爲集尋根問祖、休閒旅遊爲一體西郊公園。望着這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碑一陵,觀今懷古,感慨十分,回想來時路過的梁園產業聚集區廠房林立的壯觀,遂作打油詩一首,道是:

重陽何處去

尋訪三陵臺

古柏含蒼翠

野花處處開

撫碑思千古

追遠念宋戴

秋風正浩蕩

梁園放異彩

返回時,在草叢間我無意間撿到了一個殘破的瓦當,上有簡單的花紋,也許只是一個普通的瓦當,雖說如此,我還是鄭重地擦去了塵土,放進了衣兜裏,當作遊訪三陵臺的紀念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