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割草,童年的記憶散文

本文已影響 8.95K人 

我開始參加勞動就是割草,從光屁股就挎着杈子滿地裏割草。割草是爲了喂牛。

割草,童年的記憶散文

割草的工具是鏟子。一個平板鐵片後面連着圓筒,圓筒裏安裝個短彎把兒的工具。

割草一般在夏天早飯後,露水下去了纔好割。早晨露水大,割的草帶泥。吃過飯,戴上席夾子(一種用秫秸篾子編織的草帽,可以遮陽),挎着杈子,拿起鏟子就出發了。

那時雨水多,地裏長滿野草,半晌午就能割一杈嘴。

杈子是用臘條編制的工具,下面像個深箕子。在簸箕子後面中間向上再向前,十幾根條子彎出個粗把兒,彎到前面一分爲二,再往下連在箕子兩邊。用起來粗把兒挎在肩上,箕子的後面就承擔在屁股上,很得勁兒。滿滿一杈子能裝五六十斤草。如果割的草剛盛滿箕子,便稱爲一杈頭;草稍多些,便填在箕子前面的分杈裏,填滿稱爲一杈嘴;草再多了,就填在杈子後面兩廂裏,把兩廂填滿,只留出伸進胳膊的小空,就稱一杈子。

一般一個人只割一杈嘴便回家了;如果和二弟兩人一起割,就要割滿一杈子才挎回家。往往一天要出來割兩趟,倒在地上就是一大堆,夠牛吃一天的.。

割草也要挑選品種,不是什麼草都能割。有些草牛不愛吃,如萋萋芽,葉上長滿刺兒,牛吃了扎嘴;富苗秧,一種拖秧開粉紅色喇叭花的草,牛吃了拉稀,也不能割;星星草有魚腥味,牛也不愛吃。牛最愛吃的草是扁扁草、抓抓秧、扭草等。扁扁草喜歡長在鹽鹼地裏,貼着地皮便長出肥壯的葉梗來,向四周伸展開,青枝綠葉一大棵。只要對着根用鏟子輕輕一鏟,便割下來了。如果棵小又長得密,就要蹲在地上,右手持鏟順着地皮一棵棵剷斷根,左手隨着鏟子向前拾草,鏟幾下便可拾掇一大把,放在杈子裏。抓抓秧一般長在豆壟裏,必須用手薅。這種草根扎得很深,秧子一節一節往外拖,靠地的每一節又生出根抓在地上,故稱“抓抓秧”。薅抓抓秧要費點事,一棵大的就能薅一小把兒。抓抓秧每根長秧的頂部向上翹起,尖上拔出一根細長的莖,莖上端有四支花絮,如小針一樣伸向四方,很是好看。在割這種草時,往往先看到它的花絮伸展在豆棵上。

扭草是一種像穀子一樣的草,比穀子要矮得多,上端長着毛茸茸的穗,像狗尾巴一樣隨風招展着,高高竄出莊稼棵,也叫狗尾巴草。狗尾巴草大都長在豆壟裏,要一棵一棵地薅。我二弟薅這種草,彎着腰撅着屁股順着地壟跑,一會便薅一小抱,填在杈嘴裏,挎起來一扇一扇的挺好看。我則喜歡蹲在地上割扁扁草,薅抓抓秧之類,不喜歡撅着屁股滿地跑。

割草往往要邀一羣小夥伴,吆二喝三飛也似的來到地裏,哪裏草多哪裏草少早就一清二楚。如果誰發現了草源,便大聲吆喝同伴們來割。當時夥伴們都打隱語,不直接喊“這裏草多”,而是喊“這裏草是黨家爺爺的”。黨家爺爺是一從老爺,一從即“一叢”,草多的意思。一聽喊“黨家爺爺的”,小夥伴們一擁而至,七手八腳把草割光。有時也故意騙人,本來草不多,也喊“黨家爺爺的”。小夥伴聞聲跑過去,卻見草稀稀拉拉,便掃興地說:“原來是因家爺爺的。”因家爺爺是一科老爺,一科與“一棵”同音,表示草稀少,便悻悻離去。

名義上是割草,其實大部分時間是玩兒,除了在田野裏瘋跑,你追我我追你,便是偷人家的瓜吃,或者捕螞蚱逮蚰子,再不然追麻姑蚰——一種像蜻蜓一樣的飛蟲,飛飛停停,大家一邊追一邊唱:“麻姑蚰,鐵打的,娶個媳婦咱倆的。你也爭,我也爭,氣得媳婦跳了坑。你也撈,我也撈,撈出媳婦沒有毛兒。”唱得震天響,滿莊稼地裏亂跑,踩壞了莊稼也不顧惜。跑累了,就捉個蛇蟲粒子(蜥蜴)到樹下玩,真愜意得很。玩到該吃飯了,便挎起杈子回家轉。

就這樣,一夏天割的草牛都吃不完,還能曬一大堆乾草。我們這羣小夥伴,一夏天都曬得皮膚黝黑溜滑,像泥鰍一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