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七年級作文

美在那一方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美在那一方
距離是一灣淺淺的河,你我遙相望卻只是各在一方;距離是一方藍藍的天,日月共相隨卻只是彼此凝望;距離是一張靜靜的畫,你在畫外欣賞,卻永遠無法體會身臨其境的美。美,只是存在於遙遠的那一方。
  美國自上個世紀就致力於探月,而我國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更有萬戶飛天的壯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我國古人對懸在天邊的一輪皓月充滿着美好的遐想。然而,當美國宇航員終於踏上我們眼中的“廣寒宮”時,呈現在眼前的只是凹凸不平、死氣沉沉的灰色世界,沒有桂樹,更沒有嫦娥。
  無雲的夜晚,月光似銀霜鋪陳在地面上。依舊是那皎潔的月,依舊是那美麗的神話,而人們心中的憧憬已經不再。我們只是知曉,天邊的是月亮,是在地面上遙望才如此美麗的月亮。美,只是存在於遙遠的那一方。
   “凌晨四點鐘起來,發現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的一句感慨曾感動了無數人。白天,我們從海棠花邊走過,也曾駐足過,也曾觀賞過,也曾撫摸過,可眼中只是一朵花。沉沉的夜,從睡夢中醒來,遠遠地發現,夜色下的海棠花也可以這樣溫柔,這樣美麗。
  周敦頤對於蓮花的讚歎與川端康成有異曲同工之妙——“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卻也只能遠遠觀賞它的靜美。所謂距離產生美,說的就是這種無法言盡的感覺吧。
  愛一個人,並不是想方設法地佔有這個人,彼此都應留給對方一定的空間,留出一段距離。樑思成與林徽因在所有人看來是一對燕侶鶯儔,但林徽因也曾“精神出軌”,樑思成得知後,雖很痛心,卻決定不再拘束着她,主動提出放手。這樣一來,林反倒認爲是自己有錯在先,從而與樑重歸於好。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只要彼此在對方心裏,死亡也不是分離。”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就不要去打擾對方的生活。只要心中有此人,距離拉長的不是悲傷,而是美好。
  眺望雪山,美是山頂的皚皚白雪;仰望蒼穹,美是雲間鳥兒飛過的痕跡;俯視足尖,美是零落成泥的落花。美,在那一方。
【擴展閱讀:寫作指導,描寫景物的“五個結合”】
  一、“定”要與“移”結合
  人們觀察、描寫景物往往處在一個“定點”的位置來進行,而這是遠遠不夠的。景物是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即使表現同一事物,立足點、角度不同,呈現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隨着觀察點的變換,迥然不同的景物就會撲面而來,千姿百態的景象就會呈現在面前。因此,這就需要把定點與移動觀察結合起來。
  如何採用定景換點法描寫景物呢?
  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化情況交代清楚,使讀者知道是在什麼地方觀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觀察點時,要按一定的順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
  如作家老舍《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點到移步換景,即從城內寫到城外山村雪後的景色,在不同的觀察點,描寫了濟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寫城內又從不同角度,即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下的山景。這樣濟南美景的整體感就凸現出來了,這就生動形象地再現出冬天濟南“溫晴”的特點。
  二、“虛”要與“實”結合
   “實”景即指看得見、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現實之景。“虛”景即指未出現之景,也就是聯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發聯想凸現出已逝之景,未來之景,或引發想象,創造出新景象,並將不同時空領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寫,這就是虛實相生法。虛實結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體感,同時達到深遠境界。
  因此,在“實寫”之時,要適當進行“虛寫”。比如:《雨中》一文有這樣一段景物描寫:“水淋淋的馬路,像一條閃閃發光的綢帶,在初夏的綠蔭中輕輕地飄。過往的車輛,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馬路”、“車輛”,聯想到“綢帶”、“小船”,這種虛實相間,使被描寫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園中滿樹的果花,想到“彷彿樹上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種由實到虛,再造出新畫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麗,使文章的境界開掘更深。
  三、“動”要與“靜”結合
  靜景和動景是客觀存在的。高山、花草、樹木及建築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是處於靜止的狀態,而聚散的雲彩,風雨中搖曳的花朵、樹葉和小草等卻處於活動、變化的狀態。我們觀察景物時,既要注意它的靜態,又要注意它的動態。若只寫靜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動筆時,需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相對比,相互映襯,這樣繪景纔會生動、活潑,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例如有一篇題爲《傍晚》的文章,小作者寫被晚霞籠罩着的府山頂、樹和望海亭,它們是“靜”的,而望海亭上空飄動的雲彩卻是“動”着的,它們“一會兒像人,一會兒像狗,不一會兒又變成了一匹奔馳着的棗紅馬,再過一會兒又變成了一隻引頸鳴啼的雄雞……”小作者把動態和靜態結合起來描寫,靜態美和動態美交相輝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愛。
  四、“濃”要與“淡”結合
  蘇東坡曾在一首詩中寫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一審美觀念告訴我們:描摹景物不可只“濃”或只“淡”,而應該“濃”和“淡”相配適宜得當。“濃”就是要濃墨重彩,即對景物的某一部分進行精雕細刻,“淡”就是輕描淡寫,即用簡潔、質樸的語言勾畫出景物的特徵。怎樣做到“濃”和“淡”相宜呢?“濃”絕不是事無鉅細都需花費筆墨,“淡”也絕非都寥寥數筆,簡筆勾勒,而應該根據主題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進行選擇。對於那些與主題或所要表達的情感關係密切的景物要潑墨濃灑,也就是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觀察,從性質、形態、大小、色彩、聲響、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繪,使之鮮明、具體和生動。與主題有着間接關係的則要淡墨勾勒,使之簡潔、傳神。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點,簡筆勾勒,傳神地勾畫出了春景的輪廓。接着濃抹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迎春圖。在描畫春風圖時,爲突出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首先借助觸覺寫“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其次,藉助嗅覺寫“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最後藉助聽覺寫鳥兒“清脆”、“宛轉”的鳴聲,牧童“嘹亮”的短笛聲。這樣,從多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具體生動,美妙感人。
  五、“景”要與“情”結合
  景物是客觀的,但若不能給“景”自然地烙上“情”印,這樣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其實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的,情由景所揹負,景爲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這就要讓景與情有機融合,只有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那麼如何爲情感的抒發找好“婆家”使之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關鍵要挑選好景物,所選取的景物具有的特點必須與作者抒發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處,正所謂“亮景寫喜情,暗景寫悲情”。例如:魯迅在《故鄉》第五段中,他是這樣描寫故鄉的:“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着……”這枯萎的野草,沒能享受陽光雨露,在寒風的摧殘下,只能是“斷”了,“抖”着,一個“斷”字,何等傷痛;一個“抖”字,何等悽慘;由靜到動,何等傳神。此情此景,“我”心傷故鄉之情,已躍然紙上。在寫景的字裏行間,自然滲透感情,景與情可謂是有機交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