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九年級作文

傳承初三作文示例

本文已影響 3.31W人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承初三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承初三作文

傳承初三作文1

一條曲折的小巷。小巷幽靜,兩旁是一株株茂盛的榕樹,巷裏的人們帶着淡淡的微笑,走在石板鋪成的小路上,我內心感到一絲寧靜。

突然,我遠遠望見一個老人坐在路邊,如同雕塑一般。我走上前,原來是個捏泥人的,便駐足觀看。只見他皮膚黝黑,那雙靈巧的雙手全是老繭。他低着頭,好像並沒有注意到我,只見本來是球形的橡皮泥經他一揉,一擠,就成了各種形狀。他快速地將這些“零件”組裝成一隻小鳥,插在架子上,擡起頭,笑着問我:“小朋友,買一個吧?”

他的雙眼凹陷,像一口老井,閃着幽幽的光。我搖了搖頭。

他見我不買,又準備接着做。我看着他插滿泥人的架子,就問:“你捏泥人多久了呢?”他看了看我,說:“快四十年了吧,我的爺爺就幹這個,我就是傳承他的手藝。”我吃了一驚,又問:“這巷子沒什麼人經過,會有人買嗎?”他笑着說:“怎麼會沒人買,這捏泥人在我看來也是一種藝術,只要是藝術,無論在何處,都會有人欣賞的。”“那你爲什麼在這賣呢?”“我捏泥人可不是爲了賺錢,我傳承了它,我更熱愛它,在這裏我可以更好的享受這過程。”他微微一笑,看看我,一臉平靜。

看着他那消瘦的身材,我可以想象到他爲了它所吃過的苦,但爲了這手藝的傳承是值得的。

我心裏一震。幾周前,美術老師給我們播放了有關於剪紙的紀錄片。那一張張剪紙有的小巧精美,有的大氣磅礴,這些都出自陝西一個村子裏的剪紙大媽之手。她們從十幾歲就開始剪紙,一直持續到今天,這份手藝傳承到她們已經有好幾代了。她們個個年過半百,有的已是白髮蒼蒼,可專注的眼神和那個捏泥人的老人如此相似。

心裏有了幾分敬佩: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像捏泥人的老人和剪紙大媽的普通人呢,他們的生活可能並不富足,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我們熟知,可他們堅持着已經瀕於失傳的民間藝術,它們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命中,他們生命的價值也因它們而得到實現。

他們的手藝我們無法傳承,可他們甘於平凡,堅持自我的心卻值得我們代代傳承下去。

小巷幽幽,一陣涼風吹來,心裏一陣清爽。

傳承初三作文2

隨着時間毫不留情的消逝,有太多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在人們的身邊溜走,成爲了那冰冷的歷史書書上的少的可憐的文字。至今還存在着的那古老的氣息是否還會帶帶相傳?

陰暗的天空下着毛毛細雨,我安靜的地依靠在門框邊,看着這眼前的'一幕,這一段對話,耐人尋味。

我躺在牀上正津津有味的看着手中的《水滸傳》,耳邊傳來了奶奶的嘀咕聲,便走到了門邊,伸出頭,想探查究竟。看見奶奶拿着一包種子,帶的一副老花鏡,手指指着那一行行密集的字,眯着眼睛吃力的讀着。我剛邁出腳,便看見奶奶把正要外出的妹妹給攔了下來。她用方言問妹妹:“這些種子要在什麼季節種,什麼時候可以收?”妹妹剛開始極不情願地想推開那些粗糙的手,可是在奶奶的軟磨硬泡下,還是答應。那雙細皮嫩肉的手從奶奶的手中奪取了那包種子。快速的瀏覽了一遍,用極其標準的普通話說了一遍。奶奶的臉上滿是迷糊的地樣子。那隻手死活不放,緊緊的找着妹妹。妹妹只好用方言和她說,可是沒說幾個字便停了下來,好不容易想到另一個詞去代替,可是下一個又不會了。解釋了半天以後,奶奶還是沒有聽懂這種半普通話半方言的“特殊語言”。

妹妹的朋友在門外等了好久,估計是等不及了但走了進來。妹妹一看朋友來了,但丟下一句:“你去找姐姐。”就跑向了她的朋友,和她大開話匣,津津有味地聊了起來。氣氛瞬間凝固了。奶奶呆呆地看着她們,一語不發。

在學校和許多公共場合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人們漸漸淡忘了方言,和老人的交談也不自覺的少了。方言是每個地區的老一代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應將這自己的語言和獨特的地方文化代代相傳。官方語言要學,家鄉的文化亦不能忘卻。

我邁開腿,走向奶奶,用自己那不是很流暢的方言給她仔仔細細的講解了一邊又一邊。

正因爲有了這些美麗的語言,我們纔會如此繽紛,我們纔會不斷的進步。我們應保護好這些獨特的文化。

傳承初三作文3

輕輕用筆尖蘸上一滴濃墨,匯聚成一顆油亮的墨珠,綴在筆下。起筆勾勒,空白的宣紙便有了靈氣。我帶着對工筆畫的信仰,將這絕美的中華藝術傳承。

兒時,父親常把他的畫拿給我看,指着畫作講解工筆畫的筆法—這裏叫水線,這裏叫白描……在父親引導下,我開始細細觀察。暗黃的紙上,濃墨勾勒的層巒疊嶂間,清墨的瀑布運筆流暢,像四蹄生風的白馬飛瀉下來。遠處的細流則如紡織的白綢飄然而下。山麓白霧隱隱約約,兩旁的虯松林立,亦有青竹數株。小小的我從未正真見過如此壯麗秀美的景色,便完全沉浸在畫中的世界,彷彿聽見了嘩啦啦的水聲,嗅到了山間泥土的清香……

小手、大手,一起握着筆,在灑着陽光的宣紙上留下影子。父親教我工筆畫,從握筆、線條開始。畫着畫着,覺得枯燥,不想練了,但當我一擡頭,看到父親用篤定的目光給我最大的鼓勵,傳承之動力便重回我心。看到我的進步,父親會輕輕拍拍我的肩膀,輕笑道:“真是個有天賦的小畫家!”他的眼中閃出快樂與欣慰的光芒,那是要將傳承工筆畫的期望寄託與我。傳承工筆畫,還意味着傳承其背後的歷史與文化。他告訴我《步輦圖》中大唐的文明與強盛,爲我耐心講述《清明上河圖》中的北宋的繁榮與當時人民的生活……

我鋪好毛氈宣紙,浸潤筆尖,立筆輕下。筆墨隨手在紙上舞動,流暢的線條流瀉而出。畫焰中之龍,先用筆尖白描,細若蚊足,勾畫了了。再換一隻粗筆,放下手腕,側鋒用力,筆毫排開,輕墨重彩將畫卷浸潤。我穿梭在畫室中,拿工具,洗筆,作畫,調整……,來來回回的腳步是惟一的聲音。終於,點上雙睛,興雲吐霧的神龍便帶着翻江攪海的氣勢,躍然紙上。我不顧累得痠麻的手,欣賞着自己的畫,近看之後又遠看,爲傳承工筆畫而驕傲。

工筆畫這一絕美的中華藝術,將天地乾坤之靈氣匯於紙上,將中國文化的美浸潤。畫它,都是對人心靈的陶冶。我誓必要像父親一樣,將靈魂投入,將它傳承下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