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精華】高考話題作文彙編9篇

本文已影響 2.1W人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話題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高考話題作文彙編9篇

高考話題作文 篇1

在不斷地成長中,我開始成熟了,開始變得對周圍的事物關心起來,也許這就是成長中的變化吧!但是,對於成長,不僅僅是身高、年齡的增長,還要明白許多事例,總結人生的經驗。

至於我,對成長兩個字得理解並不透切。但是,有件事卻讓我明白了成長中的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又讓我深刻領悟:什麼叫成長。

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陣陣寒風吹來,讓我發顫。這時,撞到了走在我前面的一位老爺爺。但是,肇事者沒有下車攙扶,而是逃的無影無蹤。這時,有很多人圍了上來,有人還以爲是我把老爺爺撞到的,便振振有詞的教育起我來,還問我是哪個學校的,我沒有吭聲,只覺得臉上一陣陣發熱。但是,我沒有急於向別人解釋,因爲我覺得周圍的人只會指責我,而沒有真正的去關心這位老爺爺,這會在一旁說個沒完沒了,沒有一個主動上前幫我扶起老人,這樣想想,我的心平靜了許多,我默不作聲的扶起了老爺爺,幫他派去身上的塵土,拿出手帕,將他手指上的血跡擦去。這時這位老爺爺剛要向周圍的人解釋清楚剛纔發生的一切,我急忙說:“老爺爺,咱們回家吧!”周圍的人看見老爺爺沒什麼大事,也就紛紛散去。我將老爺爺小心的扶回家後,自己纔回家。

走在回家那條熟悉的路上,清涼的風彷彿向我訴說,路邊的大樹彷彿向我點頭,腳下的路也彷彿向我喝彩。回到家中,望着窗外,我覺得自己長大了,成熟了,因爲我學會了冷靜的對待別人對我的誤解,而不會像平時那樣受一點委屈就大哭大鬧。因爲我學會安慰自己了,這會使我生長得更快,更好!

高考話題作文 篇2

每年的高考的都格外受到關注,始於作文,終於狀元,今年也不例外。還沒有開始,網絡上就謠言一片,開考當天上午10時40分,遼寧高考作文題被曝爲《如何看待高曉鬆酒駕案》,正熱議非凡的時候,卻又被闢謠說消息有誤。隨着考題的逐步被公佈,討論愈加狂熱。

高度的信息化進代,一切交流和傳遞都變得簡單。跟風式的討論,從來不缺乏圍觀者。在“曝光率”和“關注度”代表經濟效益的當下,商家、媒體早已把高考當成一種產業來經營,當成一種營銷渠道來推廣。不知道是高考加劇了圍觀,還是圍觀放大了高考,反正高考已經泛化成一種奇特的社會現象。

集體討論高考作文,倒不是作文本身佔據了多少重要的位置,相對而言這僅是因爲作文人人皆會,又映射着時下的社會現狀,在數理化難以成爲大衆話題的情況下,作文就成了全民討論和參與的一個契合點。於是人人皆有發言權,參與權,都可以有模有樣的評價一番,至於教育圈者,各路專家也可趁機發表一下自己的高見。由此,相應的滿分作文,創意作文就會浮出水面並得到社會的熱捧,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命題作文輔導和專家培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個人素養已被忽視,作文也因“輕道重術”而成爲一種功利產品。歷年高考作文中,有靠背功而“抄襲”和“仿寫”的,有以“文言文”另類取勝的。X年媒體報道,四川某報社記者X4年前發表的雜文《桃花源祭》,被人抄襲後搖身一變成了X年江西高考滿分作文;無獨有偶,西安高考滿分作文《豆角月亮》,與當年的《故事會》上袁炳發的《彎彎的月亮》一文在故事情節和結構上完全相同,只是一些細節和文字有了改動。

討論的結果帶來的恰是作文的同質化。當一個選題如何寫成爲一種社會公識,當一個文章如何做有了固定的套路,作文就成了一種工具。《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調查顯示83.3%的人承認上學時寫過撒謊作文。一個班上40多個孩子有30多個寫的是自己如何智鬥人販或小偷,其中26個同學承認自己是瞎編的。由此看,在現行教育模式下,與其說是作文,不如說是在“造文”或“編文”更爲合適。

令人不解的是,在高等教育已成普及的情況下,高考作文還讓人如此牽腸掛肚,甚至動用一切社會資源,這背後的社會心態極不正常浮躁大於理性,功利多於長遠,炒作多於實際。其實,在這衆多的作文題中有一個屬於全民命題,那就是在時下這個狂躁的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如何保持冷靜,如何做好自己。

不偏離生活讓高考作文更有價值

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迴歸生活常識,有着人間煙火氣息的高考作文,也更容易爲文化價值的傳播輻射,找到一條更爲普適更爲開闊的道路。

離現實近一些讓高考作文走出封閉

如今高考作文命題提倡的卻是像“成長”、“時間”、“期待”這類空泛、浮華的文章內容,這類題目本身就不太符合年輕人的心理和視角,即便寫出來也極易言之無物。如果學生寫出的是裝腔作勢、無法表達真情實感的文章,那麼責任究竟在命題者,還是學生?

批判精神讓高考作文迴歸真性情

我們需要批判精神。這種精神當然不能僅僅靠一篇高考作文就能立竿見影地培養出來,還需要考場之外的長期薰陶和培育,但是這種薰陶和培育何妨從影響力非常大的高考作文開始。

高考話題作文 篇3

公祭日:以國之名悼,以歷史之名緬懷

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今天,站在歷史的憑欄處,人們以某種肅穆儀式追憶逝者、緬懷英靈。悼以國之名,祭以民族之大義。

民族劫難,無法因時間消逝而抹去;歷史疤痕,也被許多人的記憶存檔。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場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屠殺,讓三十萬同胞慘遭屠戮,讓山河爲之泣血。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烈的悲劇之一,亦是中華民族永遠消不掉的傷痕。

77年過去了,時過境遷,可對那些死難同胞的悼念、追思,卻絲毫不能因時間河流的沖刷而淡去光色。與追悼逝者伴隨的,還有對這場屠殺關聯命題的思考,如民族復興、和平願景、人道尊嚴等等。而這些,都始於對歷史的銘記,正如某句名言所說的: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也正基於此,讓銘記歷史找到一個可倚靠的欄杆,讓激越情緒得到一個集中迸發的出口,成了我們“以史爲鏡”“汲取教訓”的方式,也是撫慰逝者的必由路徑。

如今,終於有了這樣一個標註着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鐘鳴響,喚醒我們或已沉睡的民族歷史記憶,也在傳達歷史痛感中砥礪我們前行。隨着今年2月全國人大對公祭日的立法確認,13億人民終於得以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裏,用舉國同祭的莊嚴儀式寄託哀思,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共同祭奠中,我們可宣示正義的音量,也憑弔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歷史的宏大敘事背後,站立着的從來都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他們的苦難指控着每一份指向無辜者的罪惡,也提示着戰爭的殘酷。我們無法輕易將其簡單化約爲一個抽象的羣體,只能把他們經受的人道主義災難寫進史書。

公祭日是爲“溯及過往”,更是爲了提醒今人:勿忘歷史。一如紀念是爲了更好地出發,銘記歷史是爲了不重蹈覆轍。當然,這不是什麼歷史宿怨的低迴,也非民族主義的發酵,而是讓我們能穿透時空迷障,去打探到歷史的幽深之處,對災難進行記憶的溫習,進而知恥而後勇,化痛感爲前行的動力;究其旨意,也絕非培養什麼仇恨,將民族感情矮化爲街頭泄憤,而恰恰是讓我們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護和平。

誠然,我們無法穿越到歷史現場中去,去親歷、見證那些罄竹難書的惡,可擦拭掉記憶石碑上的塵埃,至少能讓歷史被看見。它有利於將罪惡的指證存照,據瞭解,隨着國家公祭日臨近,新徵集的7602件珍貴文物、《南京大屠殺辭典》等著作及大屠殺死難者姓名,都以較爲豐富翔實的確鑿事實,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殺的真相,也讓罔顧公義、企圖歪曲歷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謊言不攻自破,讓爲軍國主義招魂者無法諱認那一段歷史。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撫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爲了照亮未來,讓未來不必罩上歷史悲劇的陰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遠。

而今,我們集體爲過往的逝者悼念、緬懷,在記憶苦難的儀式感召中記住那些傷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種奮進推力,既不忘來時的路,更爲找到通往未來的方向。

高考話題作文 篇4

有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期間,在納粹集中營,一間陰暗潮溼的牢房裏,關押着兩名盟軍士兵。牢房的牆壁上僅有一個草帽大的通風口,一個士兵總愛通過它,遙看天空中小鳥自由翱翔,笑對藍天;而另一個士兵總是注視着陰森的高牆和密密的鐵絲網,眼中充滿着焦躁和恐懼。半年後,後一個士兵因憂鬱成疾而死在牢中,前一個士兵卻堅強地活了下來,最終獲得勝利後的自由!同樣兩個人,爲什麼各自的命運竟會如此相反呢?原因很簡單:前者樂觀豁達,對正義事業必勝充滿信心,對人生充滿希望,有美好的夢想支撐着他;而後者鬱鬱寡歡,對人生失去了信心,最終被死神奪去了生命。可見,一個人擁有堅定的信念和美好的夢想,對他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少年時,我們都曾有過一些美妙而又天真的奇思妙想,就像河邊那奇形怪狀的鵝卵石,我們都曾陶醉於各式的形狀中。漸漸地,我們長大了,目光由腳邊的鵝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頭,屹立着一座雄偉高大的雪山,令人神往。我們把它稱之爲——夢想。長大後,才漸漸地明白:“夢,並不是一道七彩的光環,而是靈魂的生命之光,需要我們用最真摯的心靈去呵護,去守候。”

一粒種子爲了尋找陽光,衝破土壤,茁壯成長;一隻雄鷹爲了擊破長空,仰望藍天,展翅飛翔;一艘輪船,爲了到達彼岸,駛向大海,乘風破浪!同學們,你們可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呢?身爲新一代的中學生,誰心中沒有神聖的殿堂呢?誰沒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呼喚着那美麗的夢想呢?但是,如果只有描繪的藍圖卻無實際的付出,藍圖必然會成爲淡遠了的痕跡。那麼,我們該如何追求心中的夢想呢?追求夢想要有夸父逐日的激情。爲了夢想,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爲了夢想,岳飛“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爲了夢想,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追求夢想要有精衛填海的意志。天道酬勤,成功是淚水與汗水的印記。

高考話題作文 篇5

一個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但拉得並不好聽。在老人的鼓勵下,她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練習,最終奏出了美妙的琴聲。小女孩並沒有因爲他人對自己的否定與眼前的失敗而放棄,而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努力。因此,堅持鑄就通往成功之路。

堅持,就是在挫折面前永不低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放棄,總能迎來屬於我們自己人生的春天。

司馬遷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歡歷史,廣泛積累資料,受父親臨終囑託,開始研讀整理資料,誰知一場飛來橫禍使他入獄受酷刑,但他並未因此放棄,而是克服種種困難,最終用自己的血和淚寫成《史記》。

假如他被挫折擊敗,由此一蹶不振,又如何讓後人品讀這部文化鉅著,又如何讓那段歷史留傳至今,又如何成就他令人讚歎的才華?因此,在逆境中永不言敗,在挫折面前永不低頭,纔是真正的堅持。

堅持,就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腳踏實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怎會成功?做一件事,就要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堅持將成功之路踏實。袁隆平在研究培養雜交水稻的過程中親自到田中觀察,不畏勞苦,精心挑選,最終發現天然雜交稻。

正是因爲他腳踏實地,從最基本的觀察開始,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研究、思考,才能讓他有超乎常人的才能和判斷。這些一點一滴的堅持,都爲他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腳踏實地的堅持,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但堅持不等於固執。堅持是做事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在不斷的堅持中,我們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堅韌與自己的突破。當我們真正迎來“柳暗花明”的一天時,也許會爲自己感到欣慰和感動。

因爲在這一次次的磨練中,我們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而固執的人卻不同,他們只是在固守,在原地踏步,不肯思考,不肯進步,更不能在一次次的固執中磨練自己,因爲固執只會更加放縱自己的錯誤。堅持的人逆風而行時,固執的人只會被遠遠地甩在樹蔭下。

魯迅先生說,“不恥最後。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掉隊,縱令失敗,但一定可能到達他所向往的目的。”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前行的路上,讓年輕的我們學會面對,腳踏實地,用堅持成就美麗人生。

高考話題作文 篇6

社會萬象之話題 感受美麗夜殤?尋不到花的枯葉點,想象自己在一個江南小月色裏。

一位犯人越獄了,在亡命途中,他大肆搶劫錢財,準備外逃。在搶得足夠的錢財後,他乘上開往邊境的火車。火車上很擠,他只好站在廁所旁。

這時,一位漂亮的姑娘走進廁所,關門時卻發現門扣壞了。她走出來,輕聲對他說:“先生,你能爲我把門嗎?”

他一愣,看着姑娘純潔無邪的眼神,點點頭。他像一位忠誠的衛士一樣,嚴嚴地守着門。在這一剎那,他突然改變了主意,下一站下車去投案自首。

姑娘純潔無邪的眼神感動了犯人。美是人世間最動人的因子,美是淨化心靈的良藥。

(1)立意自定。

(2)文體自選。

(3)題目自擬。

(4)不少於800字。

(5)不得抄襲。

話題分析

美,它無處不在。它舞蹈在埃菲爾鐵塔,它攀登在珠穆朗瑪,它遊覽萬里長城,它照耀尼羅河,它親吻自由女神,它被貯存在《詩經》中,它閃亮在古希臘奧運火炬上,它跳躍在美妙的歌聲中……。美是幸福,是純淨,是溫馨,是柔情,是思念和懷想,是和平……誰能拒絕美?

一顆純淨的心需要另一顆純淨的心的相互映照,一顆黑暗的心更需要一顆純淨的心的照耀與沐浴。由黑暗而光明,由痛而幸福,這是一種漫長的靈魂洗禮。

佳作示範

江蘇 鍾芸菲

“姑娘從什麼地方來?”

回答這句話時我很自豪。直到現在,我都認爲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很樂意告訴別人自己來自江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吳門蘇州。

小橋悠悠,流水潺潺,巷子幽幽,以及那流淌於小橋、流水、巷子中的一聲聲吳語,使這座江南古城瀰漫着沁人的氣息。

橋是深褐的,路是花青的,牆是灰白的。一系列冷色調,沉沉穩穩,閒閒適適。寧靜中蘊藉着深情,翩然中傾訴着滄桑。河道里幾艘小船閒閒而過,屋檐下一簇草兒亭亭而顫。這,便是江南蘇州。她藝術得讓你心旌搖曳。或許,你的手指觸摸的那塊青磚,你的腳底涉足的那塊鵝卵石,曾經有過風雲無數。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在這塊土地上沉澱、盪漾,就由不得你不信了。

夜闌溟濛,靜坐於河畔人家。紅木石几上放着一隻小茶爐,聆聽着吳儂軟語操起的評彈,面對着仇英的仕女或唐寅的帖冊,等着“嚇煞人香”旋在湖水涌起的漩渦中,水氣氤氳,蔓延着吳韻吳音。於是,畫面中升騰出一位吳中女子,風景般曲雅纖巧,似碧玉卻不失閨秀的風姿。

然而,蘇州自古不是出美女的地方,較之南京秦淮河、杭州西子湖,蘇州太湖沒有養育出太多扭轉乾坤的紅顏。吳中自古出才女卻不容置疑。吳中女子拒絕了京城帶來的脂粉氣,卻在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掙脫了幾千年的封建枷鎖,沒有帝王將相,只有才子佳人。且佳人多半“貌高一尺,才高一丈”。

同爲江南天堂,較之杭州,蘇州過於精緻。巷子幽深曲折,河道靜謐蜿蜒,園林錯落有致……蘇州,呈現着太多的江南味,流露着太多的女兒態,因而才子佳人常常造訪,才子多半懷才不遇,佳人多半紅顏薄命,但他們也落得清閒,留下開篇彈詞千古傳唱。

感動着吳中女子的氣質神韻,便追尋到傳承千年的吳文化。它滋養了吳中女子的靈慧,也滋養了這塊土地上人文景觀的底蘊。一首《楓橋夜泊》讓古剎寒山寺遐邇聞名,一幅《故鄉的回憶》讓水鄉周莊名滿天下……

古城蘇州在一步步地走向世界。在世紀浪潮中,她不斷地尋求着自我,執著着秉性。漫步在小巷中,輕撫着吳地文化的肌膚,擡頭是側過身的兩排屋檐夾着的一方狹長天空,格子窗下木門虛掩。門板上的斑斑駁駁似朱脣輕啓,傾訴着綿綿往事,遐想着“老僧禪定”,猜測着那木門後深深庭院裏藏的是人面桃花還是梨花帶雨。其實,無論那是嫣然一笑還是幾滴清淚,呵,都會讓你感嘆不已。

於是,不難理解女孩們樂於告訴別人自己來自吳門蘇州的心情了,因爲那接下來的一句便是“蘇州啊,好地方”。

這篇文章之所以打動人,主要原因是作者對蘇州的特點把握得好。最主要的特點是:古老、典雅、秀美。風格精巧細膩,自豪而不張揚,讚美而不驚奇。作者寫景筆墨不多,但生動鮮明。寫人娓娓道來有獨到見解,有些觀點很有創見。

“爲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巴爾蒙特的這句話,自從我第一次讀到它,就幾乎一天也沒有忘記過。詩人就像一個從來沒有受過傷害的人一樣,如此誠摯、欣喜、寧靜地歌頌着大地、陽光和人歡馬叫、喧騰不息的世界。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寫到“我”在火車停站時,見到一位賣牛奶的姑娘:“……晨光映紅了她的面龐,她的臉比粉紅的天空還要鮮豔……有如可以固定在那裏的一輪紅日,我簡直無法將目光從她的面龐上移開……”普魯斯特對於陽光的敏感與迷戀,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體驗陽光、體驗美、體驗幸福、體驗純淨、體驗溫馨、體驗柔情、體驗思念和懷想,這樣的精神生活,這樣的心理空間,實在太有魅力。即使是受盡心理折磨的尼采,到了晚年還依然懷戀着年輕時代“那些充滿信任、歡樂,閃爍着崇高的'思想異彩的時光——那些最深沉的幸福時光”。那些最深刻最博大的靈魂,幾乎都是既能充分體驗人性之闇昧,又能充分體驗陽光的明朗和溫暖的人。

究竟是傷痕累累的心靈容易感到人世間的美麗溫馨,還是沒有受過傷害的心靈更容易感受到這樣的美麗溫馨?我老是被這樣的問題所縈繞。也許無論是否受過傷害,一顆善良的靈魂總是可以敏銳地感受陽光與溫暖的。

但是,沒有受過傷害的心靈,他不只是能夠感受陽光,他就是陽光本身,只要你見到他,你就不難感到他們純淨、透明與溫暖。這是任何受到傷害的心靈所不可比擬的。

一顆純淨的心需要另一顆純淨的心的相互映照,一顆黑暗的心更需要一顆純淨的心的照耀與沐浴。由黑暗而光明,由痛苦而幸福,這是一種漫長的靈魂洗禮。

爲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

爲了成爲陽光,我祈禱於世上。

掬一捧水,整個太陽便笑在掌心裏,魅力四射,誰能拒絕?我們的呼吸,我們的靈魂,都在接受陽光,那麼靈魂都可能化成陽光。文章思辨性強,哲理深刻。

高考話題作文 篇7

給生命以淡然,讓跌宕起伏的人生路在淡然中歸於永恆!——題記

佛家的淡然,在於“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超然;張愛玲的淡然,在於“生命是個蒼涼的手勢”;布萊爾的淡然,是“一粒沙裏看出一個世界”……當生命的旅程達到某一高度時,當生命的履歷在某一時刻達到飽和時,淡然,便在這一刻頓悟;生命,因此得以昇華。

且不說具有靈性的人,自然界其實也懂得“給生命以淡然”這個道理。拿四季來說,謝去了冬的殘酷,告別了春的純情,沒有了夏的激越——秋,以一種淡然的姿態,似閒雲野鶴般,綻放這屬於自己的美麗。儘管中國文人長期以來就有了自己傷春悲秋的傳統,秋風一起便將其描述得萬般寂寥,清冷無比。但在我眼中,秋的生命力卻是頑強、堅毅的,葉雖落,花雖謝,樹雖枯,可生命卻生生不息。在經歷了冬春夏的陰晴冷暖、雨雪風霜後,萬千生靈在這一刻歸於淡然,這,是生命的壯歌。

誰說秋就一定清冷孤寂呢?誰說秋就一定是悲涼無奈的呢?我分明看到了秋的生機,秋的溫暖,秋的明媚。它的淡然處之,令人感動,更令人敬佩。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流一方淡然於心田,讓奔流不息的生命流得以明瞭淡然的可貴。清冷的月,潺潺的水,在喧囂與熱鬧之後存留一份淡然於心的篤定與堅毅,靈動的心跳遠離繁雜與浮華,於平淡中領略新鮮與浪漫。那是摒棄了追名逐利後的豁然開朗,是拋卻了慾壑難填厚德一點通,更是生命對其生活歷練的超越……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飾一絲淡然於衣袖,讓紛繁複雜的世間百態得以迴歸人性的高度與淡然,不是嬌柔造作,也不是嫵媚作態,更不是爲了某次特定的“演出”而對自己專門的裝飾,那是生命對人性的迴歸,是生命達到某種高度後對世間百態的一種迴應,那就是:任你密雨斜侵,我只坐擁王城,天然的美才是純正的美,集天地靈氣於一體的美才是鮮活的美,這般美麗,沒有浮躁的氣息,沒有不現實的華麗,只有自然之韻味。

“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纔是真”,是啊,逝去的似水流年,往事如煙。打開那塵封許久的記憶,推開記憶緊固的四壁,於沉思中,品味那”人間有味是清歡,不覺中,一杯散發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已然下肚,而那份生命中的佳釀——淡然,卻永遠駐留於脣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何等的淡然啊!任你雲捲雲舒,任你花開花落,任你滄海桑田,任你浮雲蒼狗,我只淡然處之!

生命之淡,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境界。

看風起,看花開,看雁過,閱盡閒雲。給生命以淡然,讓淡然在永恆中珍藏!

高考話題作文 篇8

在人類社會中,因互動頻繁,彼此互“爭”或互“讓”的情事是必然的。

爲爭奪奧運金牌,選手無不拚全力一搏,他們是在競技場上爲榮譽而“爭”;美國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候選人無不卯足全力競選,他們是爲總統寶座而“爭”;同學努力爭取全班第一名,是爲求課業日益精進而爭。

這類競爭,是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之下,彼此爲最高榮譽而爭,他們多半爲求自我突破,他們保有勝不驕,敗不餒的風範,這是君子之爭,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禮節的表現,由於許多人懂得謙讓,才使這個社會顯得更和諧,如傳誦千古的“孔融四歲讓梨”,就是尊重兄友弟恭的傳統倫理表現。

“讓”,不是懦弱的表現,往往是一個人爲了實現更高的理想之前的短暫隱忍,是勇者的襟懷。韓信年輕時,能忍受“胯下之辱”,以後他纔有機會統率大軍,南征北戰,爲漢朝打下江山;戰國時代,田單以小小的莒和即墨兩城,十年生聚教訓,他的暫時忍讓,使他等到了最佳時機,一舉光復了齊國七十多個城鎮;印度聖雄甘地,爲了要以不流血的方式拯救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他甘心忍受絕食,坐牢的痛苦,他的忍讓,終於爭得了印度光榮的獨立。

歷史上,爲後世尊崇的偉人,他們所甘於捨命力爭的,往往是維繫家國存亡的千秋之業,爭的是“大我”的和諧安定,而甘心忍辱退讓,犧牲“小我”的利益,這種“讓”的情操,又是何等高潔!戰國時代,趙國大夫藺相如奉命攜帶和氏璧赴秦,與秦國交換十五座城池,在秦廷,藺相如洞悉秦王並無交換的誠意後,他無視廷上滿朝文武百官,及自身性命的安危,義正詞嚴地力爭到底,他爲國家尊嚴,爲使命而“爭”,是何等磅礡的氣勢!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封爲上卿,因而引起另一位大將廉頗的不滿,廉頗認爲他爲國出生入死,戰功無數,卻比不上只是動動口,略施計謀的藺相如,藺相如得知此一消息後,處處迴避廉頗,避免正面衝突,此時,他的忍讓,更是智能和勇氣的至高表現。

清朝末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看到滿清政府的腐敗,民不聊生,乃毅然決定推翻滿清,前後發動十次革命,屢仆屢起,終於在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締造了中華民國,國父的“爭”是爲國家的存亡而爭,但民國成立後,爲加速全國的統一,他捨棄了唾手可得的大總統位置,而讓予袁世凱,這是何等寬大的胸襟。

再看看民主意識逐漸擡頭,民生日趨安定富裕的今天社會,人與人互動頻繁,“爭”的現象日益增多,而“爭”的品質卻漸趨低落,以至於世界局勢仍顯動盪不安,社會亂象有增無減,民衆傾向於短視近利,以爲“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因此,馬路上開快車,闖紅燈,爭先搶道的比比皆是,不排隊擠公車的更是屢見不鮮。在金錢方面,錙銖必較,偶有金錢分配不均情事,甚至導致夫妻反目,兄弟對簿公堂,大部分民衆扭曲了民主的真義,遇有政府政策與個人利益稍有衝突時,便糾衆走上街頭抗爭,甚至破壞公共設施泄憤。這類之“爭”,已不再是爲“大我”而爭,爲公理正義而爭,而是基於自私心而爭,人心淪喪至此,實在可悲!

在校園內,偶有學生衝突事件發生,究其原因,只是爲些細微的小事,或是言語上的衝突,或是肢體上的擦撞,由於彼此互不相讓,漸漸形成尖銳對立,以至於大動干戈。其結果遭致校規處分,自己受到皮肉之痛外,自己寧靜的內心世界也遭破壞,必須時常提防他人報復,想想是否值得呢?

好勝爭勝之心人皆有之,在公平的遊戲規則下,爭取勝利,是人力爭上游求自我突破的表現,是“勇”的表現,但爲爭勝而不擇手段貶抑對手,或事事要求超越他人,以滿足自己的自大心、虛榮心,或爲一己私利而不惜犧牲整體的和諧和利益,這種“爭”是絕對不值得的。想想,就算“贏得了世界”又算得了什麼,小則落個“勝之不武”的罵名,大則惹來殺身之禍,何苦來哉!

謙讓,是高度智能與情操的表現,尤其是在爭執中懂得退讓,更是勇者的表現。“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並不一定就會吃虧,有時退讓一步,反會使我們因暫時的退出,而有時間冷靜思索問題的癥結,及時調整自己的腳步,而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效。我們可以說懂得“讓”的藝術的人,纔是真正體會到“有豁達胸襟之後的幸福感”的人。

高考話題作文 篇9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雲捲雲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啓電視,世界範圍內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爲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並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於自然,人理應藉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從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於自然,甚爲渺小,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祕,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侷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於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於自然,也歸於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哲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於自然山水,感受天光雲影之變,細觀雲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於自然生態,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一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式,也無法抵抗科技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技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